凈慧法師: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凈慧老和尚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這幾天一定很辛苦!佛事緊張,加上晚上又不吃飯,天氣又炎熱,北方已經要穿上棉毛衣了,這裡還在吹電風扇。我今天就感覺到很累,我想大家也一定感到不適應。
 
這樣的環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環境生活,都使我們覺得難以適應,難以自由自在。我們生存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不管是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好像到處都充滿著挑戰,充滿著不自由自在,用佛教觀點來說這就是苦。佛教列舉了種種的苦,所謂三苦、五苦、八苦,無量諸苦。現在的人這一切都叫做問題。我上個月在石家莊主持七日禪修,第一天講課就講了人生所要面對的有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對於每一個人來都是不可迴避的,都平等地存在著。這三個問題就是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這三個問題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著,也將伴隨人類永遠存在。雖然地藏菩薩的大願是要度盡一切眾生,但那隻地藏菩薩慈悲心願,實際上眾生是度不盡的。說眾生能度盡就是斷滅法,眾生盡了就不存在有情生命了。當然有人會說,眾生度儘是把我們這個苦難娑婆世界轉變成為人間的極樂凈土,但是我相信,盡虛空法界眾生,每個眾生因緣果報都不同,不可能在某一天早上全部成佛因緣果報有的成熟早,也有成熟晚,各有因緣,所以每一位有情即使可以成佛,但在成佛時間會有很長的距離,張三和李四不可能在同一天成佛人類面臨的問題,面臨的痛苦,它將會伴隨整個生命界的存在而存在。
 
所謂生存問題就是說,我們從娘肚子一出生就開始了生存問題。從娘肚子出生來到這個人間就有種種不適應,所以嬰兒一產下來就啼哭。為什麼呢?因為嬰兒在母腹中從來沒有經過風吹,沒有適應過母腹以外的環境,有痛苦才會啼哭,這就是生苦。生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基本上是被動的,人要主動去適應生存的環境,所以有一句成語就叫「適者生存」,能適應環境就能生存下去,不能適應環境就無法生存下去,就會環境所淘汰。
 
這一點提供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人生存於世,就要主動適應環境。如果不能適應,生存的痛苦就會加劇,生存的困難就會增多,生存的條件很難得到改造和改善。人類生存是一種群體存在。從人到動物都表現為個體生命,但是任何個體的生命又都是在群體環境中生存。一個生命要適應生存的群體,每一個生命都是如此,都要能夠適應生存群體。要能彼此合作,要能認同,要能包容,要能成就。如果彼此處於對立狀態那就一定是非常惡劣的生存環境
 
遠古時代的人因為生活資源匱乏,生存條件有限,個體生命彼此間的仇恨很多,經常處於敵視仇恨的狀態之中。為什麼呢?因為都想要獲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居住環境,甚至包括配偶。原始人類是在互相爭鬥打殺中慢慢發展起來,慢慢有了各種保護自己的工具,有了取得食物的工具,有了種植糧食蔬菜的工具。人類物質生活逐步能夠滿足群體需要的前提下,才有所謂禮義廉恥倫理觀念
 
也就是說人類是從最初的求生存,然後才進入到生活狀態。生存主要是對物質的依賴,完全是一種自然的滿足。當我們真正有了生活以後,就不僅僅是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生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精神生活一是物質生活人類進入到現代社會以後,一出世就跨越了幾千年、幾萬年、幾百萬年以前那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一步就跨越到現代的生存環境人類福報一天一天大起來,人類生存的環境一天天在改善,生活一天天在豐富。
 
生活問題,不管物質財富多麼豐富,法制觀念多麼健全,道德倫理的提倡多麼有力量,但是人總在向社會的各種約束挑戰。所謂的違法犯罪、所謂的不守規矩、所謂的爭取自由,實際上就是在對規範化的社會生活進行挑戰。人類總是不滿足於現狀,因為人類有種種的貪欲貪欲過盛,就一定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支持人類眾生染污生活動力就是三毒煩惱——貪嗔痴。貪是一種慾望人類有無止境的慾望,這種慾望也有合理的成分。如果說所有的慾望都是罪惡的,世間無所謂善法。佛教承認世間有善法,所謂修十善、止十惡、行布施、修福報等。如果能夠把這些善法擴充到一定範圍,就超越了個人的私慾,成為大眾共享的福利、善舉、善業。
 
佛教把善法分為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世間善法是以創造大眾共享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主體的一切活動,出世間善法就是解決生死問題的無漏善法。也可以這樣說,世間的善法是一切凈化美化生活的積極正面的活動,出世間善法解決我們生死問題的一切無漏善法。佛教是把貪嗔痴三毒的煩惱與善法的追求欲分開來說的。佛教認為,人類對於積極利他行為的選擇叫做善法欲,這種欲屬於善法的範疇。佛教並不排斥人類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的合理改善。

把善法分為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兩大類,這是佛陀智慧圓滿體現。世間善法解決的是世俗生活方面的具體問題,出世間善法是解決生命的終極關懷的問題。人生面對這三大問題,佛教都提供給我們如何正確對它、處理它、解決它的方法人生所要解決的問題千千萬萬,每一個起心動都是問題,歸納起來無非是這三個方面。
 
這三方面的問題要如何面對和解決呢?世間學問哲學倫理道德,也都給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佛教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眾生提升自己的生命,改善自己的生命覺悟自己的生命,就是要解決生死問題。在解決生死問題之前也還有一過程。我們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吃飯,不可能不住房子,不可能不與人交往,不可能沒有種種社會活動。因此,佛教在解決生死問題之前,也還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安身立命。不知道安身立命,要解決生死問題談何容易!
 
所謂安身立命,就是人生要有一個正確生活取向,有一正確價值目標有一正確生活理念。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我們究竟應該安身何處、立命何方呢?佛教首先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存於世,有信仰快樂,有信仰自由自在,有信仰就有歸宿,有信仰就有精神支柱。所以佛教主張,我們要將此生深深地植根於信仰,做人做事要嚴格遵循因果法則。有信仰、講因果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果則是宇宙人生不可改變的真理信仰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有支柱,就能人生的征途中勇往直前,精進不息,克服種種困難
 
我們能夠將因果道理瞭然於心就能深刻認識到世間萬事萬物人生的各種遭遇,無不是前因後果的連鎖反應,無不是因果規律在起作用因果從哪裡來?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有當我們非常清醒地明白了這些樸素因果道理之後,我們才會根據因果的原理,謹慎地有選擇地去做那些對己對人都有益無損的事情
 
對己對人都有益無損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善法。善法一定要符合自他利益不受損害的標准。一切符合自他眼前利益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目標才可以算是善法。佛教把眼前利益叫作「現善」,長遠利益叫作「後善」,根本利益叫作「究竟善」。「現善」就是當生當世就能見到善的果報的善法,「後善」有利於他生他世善法的成就,「究竟善」就是有利於生死解脫涅槃證得的無漏善法。佛教把善法歸類為三大類,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眼前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符合最廣大的社會大眾的眼前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的根本利益世間所說的根本利益雖然是以世善為主,作為一名佛弟子,能夠圓滿地實踐世善,也是對自身福慧圓滿、究竟善法成就不可缺少的條件
 
佛教理念,真是放之四海都能圓融無礙,是指人生自他兩利的實踐原則
 
在安身立命的問題上,除了建立信仰堅定信仰,深信因果,按照因果原則辦事,還要有良心,以良心來保證因果理論的貫徹落實、信仰原則堅定不移。然後,還要把所有這些都落實在人生道德為之中。信仰因果良心都不是空洞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解決了安身立命問題的人,如果在道德行為上還有缺陷,那就說明信仰還有待進一步地堅定因果原則還有待進一步地落實,良心還有待進一步地擴充。把信仰因果良心,都變成實實在在的道德生活道德行為、道德規範,那就人生修為的真正落實。
 
要解決生存問題,要正確面對生活問題,就一定要積極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把安身立命的問題解決好了,初步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生存問題就可以比較正確地面對,生活問題就可以比較積極地面對。
 
生死問題怎麼解決呢?要解決生死問題,佛教提供了種種修行法門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門或者是世間善法,或者出世間善法,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死問題。從禪宗的角度來說,要解決生死問題,關鍵是要明心見性自心不明,自性不見,枉談生死問題。用禪宗明心見性法門,來面對和處理生死問題,是解決生死問題最積極、最究竟的方法。一旦明心見性,了知一切萬法緣生緣滅,自性本空,生死涅槃煩惱菩提,此岸即彼岸。在生死中了生死,在塵勞中出塵勞,是一種最積極最穩妥地解決生死問題的法門
 
煩惱菩提,怎麼即呢?我們現在坐在講堂裡面,每一位都在答案煩惱菩提?好像煩惱菩提兩者之間這個等號劃不下來!可見,煩惱菩提生死涅槃是一種學問是一種功夫。所謂大學問,就是要有高度的智慧;所謂大功夫,就是要有踏實的實踐過程。沒有大智慧,沒有踏實的實踐過程煩惱菩提之間的這一條鴻溝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填平。

但是也不看得過分艱難,每個人要有一種自信自肯的精神禪宗告訴我們,只要敢於承當自己現在就是佛,對這一念頭要有懷疑,不要有退卻心,不要有下劣心,就把自己現前的身心看作與佛無二無別,並且不起任何雜念,一直這樣堅持下去,只此一念,沒有第二念,只此一念,做個三年五年功夫,到那時再來相見,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就很有可能即得了了。可惜,我們的下劣心太重煩惱太重!第一念能自信自肯現前的身心與佛無二無別,可是第二念就不自信自肯了,又是眾生了!所以眾生與佛還有距離眾生與佛還有差距。問題很簡單。古代的祖師一聞法就開悟佛陀在世的時代,許多佛弟子見到佛就成為阿羅漢見了佛就證得道果,為什麼呢?他那種自肯的心不會改變,當下煩惱就斷了。我們自肯的心不堅定,還等著回家呢!自己是佛了,明天就不要回家了。所以這個距離看起來很大,實際上就那麼一點點,但是就是那麼一點點解決不了。生死的根本就在那一點點。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本來是很容易的事,卻弄得很復雜。禪宗就是希望把很復雜的事情,用很簡單辦法,一刀兩斷,解決得干乾淨凈地,不要拖泥帶水。
 
各位不辭遠道來此共修,發心八關齋戒,為了什麼呢?就是在進行自我挑戰,想盡一切辦法來戰勝自己的怯弱心、懦弱心、下劣心。為什麼晚上不吃飯?一種自我挑戰;為什麼早上四點半起床?也是一種自我挑戰。我想有很多的人,早上聽到板響了實在起不來,但是馬上生起覺照,要對懈怠之心發起挑戰,要對因循之心發起挑戰,一定要堅持到底。如果真是功夫純熟了,自覺性特別高,一切環境都能適應,自自然就不存在勉強,就不存在不適應的苦惱。這些看起來是生活中一些很簡單自我挑戰,實際上含有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人生戰勝困難迎接勝利的精神意志
 
人生的三大問題,用三種辦法來解決來面對,就是所謂的安身立命明心見性,了生脫死。不明心見性,了生脫死做不到。對於了生脫死我們也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了生脫死並不是要在生死岸頭當逃兵。在生死岸當逃兵是小乘境界大乘境界是即生死而出生死,是了了生死又來度生死。在了生死中度生死,在度生死中了生死。度生死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利益大眾。我們千萬不要把生死理解為一種消極理念大乘佛教生死以後所證得涅槃叫做無住涅槃。所謂無住涅槃,就是證得涅槃而不涅槃,要回入塵勞,廣作佛事,廣度眾生
 
這裡有一個問題。辛辛苦苦了了生死,又還要在生死岸頭廣作佛事,那我們不了生死行不行呢?不行!因為不了生死是在迷惑中,在迷惑中不能夠做出有覺悟的事。只有一個有覺悟的人,才能做出有覺悟的事。當我們了了生死,又在生死岸頭廣作佛事,那就不是隨業遷流,那就是乘願而來那就是在願力的支持下,自覺地、自在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來做有益人天善事——現善、後善、究竟善。所謂了生死就是求覺悟覺悟了再來生死中教化眾生,以覺者的身份廣修自利利他的現善、後善、無漏善。所以不了生死和了了生死,二者絕對不能同日而語。了生死一定要了,了生死又不要逃避生死這就菩薩精神圓滿體現。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大乘菩薩精神學佛精神,學歷代祖師精神,在塵勞中找到安身立命處,在塵勞中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然後又在生死岸頭廣作佛事,廣度眾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