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師:參究自心

參究自心 ◎永本法師 各位同參! 禪堂是修身養性的地方,也是修正我們行為、成就佛道環境禪堂更是明心見性地方,透過身心放下,清楚自己的心念,曾如道元禪師說:「學佛道者,學自己也;學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萬法所證也。」不能明心,就無法見性禪堂也是現證佛性地方。你的舉手投足,你的每一個動作,請大家觀照你的「心」住在那裡? 禪是我們的心,狹義的說:「參究自心必須要放下身心;而最好修練的地方,就是寂靜處。」從廣義來說:「所有世間的一切順逆、好壞等因緣境,無非都是我們的修行道場,也無非都是菩薩捨身命處。」一天的禪修,只不過讓大家身心稍微放鬆,讓你的心暫時靜下來,透過觀照的當下,了解自己一切的行為和起心動念。 禪門的人格教育,也非常簡單,等同一切宗派經典教義和所有的修持法門佛教雖然講空、講有、講八宗、講學派,但是所有的修行基礎,都沒有離開過「佛性」。從佛陀菩提樹下證悟開始,所提到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指的是有一有情眾生皆具有清凈佛性。在如來藏的立場,是我們圓滿的覺性;在空宗的立場,是涵蓋所有的法性、般若真如。 如何在修行圓滿我們的覺性?總歸一句,「為了實現自我,只有破除我們的執著,與突破自我習性;為了實現自我要去我執我見煩惱妄念。」所有的經典教義,無非廣施一切行門,其最終目的只為了「現證佛性」。 究竟什麼是佛性?我們常常提到,禪修的人叫做覺者,可是如何覺呢?智慧又如何開發呢?所謂「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智慧的產生,來自我們每一個人的自覺,如果沒有自覺就無法行佛。你有自覺,才會有智慧,而自覺來自於你所面對的因緣境,能夠徹底地放下對人、對事、對物、對情、對境,你都能自在。 為了讓「自在」這兩個字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高僧大德提供我們很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禪宗初祖達摩來到東土所提倡的「二入四行」。他所提出的「理入」,是說明我們人人本具的清凈佛性,此佛性沒有生滅、沒有污染、沒有來去也沒時空的分別。 依照有宗來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每一個人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我們過去身口意的造作,產生各種善惡業的結果。現在你所接觸到的、你所遭遇到的、你所看到的、你所受到的這一因緣都是,只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是你自己你要扮演什麼角色,也是由你的心主宰。 唯識宗提到「萬法唯識」,說明阿賴耶識的種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就起現行,造作就反熏,現行熏種子種子又生現行,於是生死輪轉不斷。在煩惱業習不斷的牽引下,如何擺脫三界六道?唯有恢復本來佛性清凈心,將佛性上面的灰塵擦掉,凈除一切煩惱雜染,這就是古德要用盡各種方法修行的理由。 今天我們不談祖師的禪法,因為各種不同的禪法,會因時代背景的差異眾生根機的不同,所提倡的修行方法就不同,但在所有的方法裡面,其實只取一門就可以悟入了。所有經典教義也是一樣,譬如我們平常讀誦《心經》,文中提到「觀自在」,我們都能自在嗎?遇到逆境挫折是非、冤屈時,我都可以自在嗎?面對名利權位、恭敬供養,我都可以自在嗎? 如果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沒有「照」與「見」,「五蘊」怎麼空呢?你如何觀照我們的色身,原來是五蘊的假合?你曾仔細思惟無常嗎?你曾仔細思惟過死嗎?一位修道者,如果不能從一個最基礎、最基本的教理中去思惟「色受想行識」,當面對境的時候,貪瞋痴慢疑就會不斷的出現。《金剛經》裡面也有很多修持法門,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有那麼容易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有那麼自在嗎?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曹洞宗曹山本寂提出,做一個修道者容易有三種墮,即是沙門墮、尊貴墮和隨類墮。什麼叫沙門墮?就是執著沙門邊事,也是一種墮落。沙門,名為修道者。在修道過程執著一切法,乃至於不守一切法,稱為沙門墮;形為出家人,心不合乎出家人,亦稱沙門墮;身口不一,也是沙門墮。 何謂尊貴墮?在修道的過程中自以為是,貢高我慢,乃至於執著自己的成就能力、才華、體證的境界,都稱為尊貴墮。什麼是隨類墮?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的時候,我們要用什麼心去觀照?日常生活中,你的身口意全部顯現在你的臉上,在你的外相氣質上,內行人不用與你談話,就可以感受到你身上的氣質;看到你的言行就可以判斷你德行上面的深淺。 這次有因緣常住到大陸辦活動,雖然大明寺的當家是官派,寺中也有很多比丘,但是你看到他的任何時刻都像是個家人。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百忙中,還要處理很多人不斷提出的意見;甚至需要他幫忙的時候、決斷事情的時候,他也從未鬧過情緒,亦感受不到他有一絲不耐煩的語氣表情師父所說的每一個法,例如「拒絕要有代替」,當我們有所不能的時候,也要盡量幫忙,都可以從他的身上看得出來。 在一個星期的相處中,我覺得這位法師,真是一位修道人!他從來不會拒絕人,臉上從來沒有不好表情不好的語氣,口中所說的話,都是溫和的、給人信心歡喜的,所有的修行法門再多,不就是現證生活裡面的德行嗎? 不管任何修持法門,舉凡曹山本寂的沙門墮、尊貴墮、隨類墮也好;依禪門來說,從達摩歷代高僧修行過程,無非就是「信空、解空、行空、證空。」初學的人必須信解行證,禪修的人更需要「信空」,深信空是無常、是無我、是真理;「解空」必須要般若智慧,這智慧要從那裡來?從我們每一個人的自覺,而自覺來自六根接觸六塵境時,能夠放下所有的因緣和實踐的過程,所謂「說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了了有何不了。」這就是「行空」。 在日常生活裡面,那一個是你的?做了以後,把你的優越感成就感也放下吧!因為名利權位都是一時的,只有透過放下,你才能「證空」,才能夠獲得圓滿佛性。 相信各位同參一定清楚的看到,禪堂後面的那一句話,「一朝風月,萬古晴空。」所謂一朝風月,是指我們現前當下的情境。萬古晴空,是一種解脫境界。這告訴我們,在體證佛性的每個當下,一定要有實踐菩薩道的精神和廣度眾生的悲心,才能圓滿我們清凈佛性。 你要參禪嗎?只有一個「心」。你要修行嗎?必須先觀「心」。如何觀心呢?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因緣境上,如實觀照自己的心動念。如果你不能觀心,你的智慧從那裡來?你的覺照、自覺又從那裡生?懂得觀心才會明白自己的習性和起心動念。 如果你不懂得觀心,就無法清楚自己的習性,那要如何對治自己的分別、妄想執著習性呢?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學會「觀照自己的心念」,才能一一的對治,一一的現證佛性,才能真正符合馬祖道一禪師所說的:「平常即是道」。 禪真的很簡單就在你起心動念的當下即是,端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念來看待。我們希望所有的同參,能夠安住在這么好的道場在這么有智慧師父領導下,和所有師兄大眾成就之下,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發願,秉持自己的本份事,完成你今生、當生應該盡的責任義務。 我們也應該效法龍樹菩薩,希望我們的智慧文殊,我們的悲心像觀音,我們的行善如普賢,我們的願力如地藏。更希望我們像常不輕菩薩一樣精進不退,把所有的眾生都當做是佛、是菩薩這就所謂禪宗人格教育裡面現證佛性的體證。 大家好好在心地上面下功夫,來圓滿自己的智慧佛道!大家繼續用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