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謙法師:寬謙法師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心經

寬謙法師主講

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

非常高興我們能夠在這里共同地探討《般若波羅蜜心經》。我們用很短的時間希望能有一個整體性概念。我們使用的課本是印順導師《妙雲集》裡面的《般若經講記》。《般若經講記》裡面其實有兩部經。前面是《金剛經》,後面是《心經》。這兩部都是以「般若」為主。

何謂「般若」?我們先來做一點解釋。所謂「般若」,可以說算是因緣法里頭講得最透澈的因緣法則

所謂「般若」,用最簡單的四個字來表達它,因為保留了原來的音,沒有直接翻出它的意義。這樣的意義實在很難用等同的中文來表達,所以就保留了音譯的方式

其實所謂「般若」,是在因緣法,所謂因緣法有四個字是最徹底的法則就是「緣起性空」,「般若」講的就是「緣起性空」。

何謂「緣起性空」?其實我們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來看待,我們先看「性空」,什麼叫「性空」?我們透過「般若」到底怎麼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我想其實有兩個方法,一個叫作「透視法」,也就是透視穿透法,一個叫作「潛水法」。

在這里要教各位潛水的能力,因為我們經常在狂風巨浪的海面上,所以讓我們常常是糊裡糊塗的,不容易認清方向。但是海底的水是平靜的,所以要教大家怎麼去潛水,因為如果潛到海底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個海其實並不是只有表面上那種狂風巨浪,到達裡面反而得到一種寧靜,所以這個叫作「潛水法」。

有一方式叫作「穿透法」、「透視法」。什麼叫作「透視法」呢?就要從「性空」來談。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任何的東西,我們其實往往只看到它的表相,譬如一支粉筆、一個人,都是看在表相上。那怎樣去透視它?透過「般若」,「般若」有透視的能力

如何透視?我們說這不是只有表相。在《金剛經》里頭也講到所謂「一合相」,這是一個和合出來的現象,怎樣和合出來的現象呢?這裡面有很多因緣組合出來的,其實是透過很多的因緣把它和合出來的。

我們想想看,一支粉筆有多少因緣和合在這地方。它必須要有材料、要有粉墨,我們實在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粉墨,總之是非常非常多的粉墨和合在這里。它不是無緣無故和合的,是因為我們要使用它,於是就有人去製作它,把一堆的粉墨經過機器,經過其它的粘著劑還有其它因緣的出現,當然我們不曉得這些怎麼和合出來,總之它不是只有粉墨,要有人去造作它,而且還加上其它的東西,其它的粘著劑,甚至還要有簡單機器,去把它或者用模子之類的把它弄出這樣的形狀來。可見它不只是粉墨,粉墨只是其中的因緣,然後還要有人去造作、要有機器要有粘著劑,然後要讓它能夠成型,不僅成型,還要把它裝成一個盒子,不僅裝成盒子,還必須能夠把它販賣出去,流通出來,這個流通到哪裡呢?到文具店裡頭,然後我們因為需要用,我們會到文具店去購買它,我們剛剛講了很多的條件因緣,任何的條件都是因緣之一,所以,我們學「般若」就等於重新看待一個東西了。這個東西不只是物質的,也包括精神層面要有人有興趣做這個,有人要能夠去販賣,有人要能夠想要用它,這個部分並不是融在這裡看得到的,還有一些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透視的能力,就是說這些所有的因緣,包括看得見的物質和看不見的屬於心力的部分,也得要融進去。

那麼,這些要全部都和合起來,所以透過這樣和合出來,好不容易把它凝聚到一起來了。在它凝聚的過程當中還未成形之前是看不到它的。所以,我們看待東西不會就只有看它的東西而已,我們還會想到它凝聚之前的種種辛苦,在這個凝聚的過程里頭,可能力量是夠的,也有可能因緣不足,有人可能想做粉筆的生意他也去籌它的資金,但是種種因緣或者他覺得我不要做這樣的一件工作,或許他換了另外一個行業,那他就沒有把它組合起來,因緣不聚合他就沒有把它組合起來,如果因緣聚合的狀況那麼它就會呈現出現象來,所以,一旦我們看到現象,它有前因,是很多的前因,這應該說只是目前的一個結果,但是這個結果它會不會固定不動在這里?不會!

其實我們可以說透過「般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動態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其實是動態的,靠著我們不斷地組合,其實這所有的因緣它還有這樣的特殊性,就是它一直在離散,我們不斷地和合它,我們不斷地希望因緣和合,因緣和合,透過我們的執著和合因緣,我們會覺得這些事情是有意義的。我們就這樣因緣和合,就像今天這樣的講經說法法會也要有心人不斷不斷地和合,不只是一個人在和合,是很多人在和合因緣,雖然有主要的人主要的因緣在和合,但它不是絕對只有一因緣。它不具有單一性,它這裡面怎麼找也找不到單一性的。

也就是說,就算我們要在台北辦一個講經說法法會也要可能幾個人商量,而不我一個人搖旗吶喊,只是我一個人在講那還是沒用,如果周邊的人都不響應就和合不起來,所以我們要先有幾個人主要籌措之後再把消息放出去,然後感召其它的人跟別人講,來促成這樣一件事情和合,大家只要有都是作和合的這件事情,那麼現在和合了,這個和合的過程他是動態的,我們沒有辦法預算今天到底有多少人來,不知道,要到呈現出來,那麼只是一個暫時的結果,這個過程當中也有可能聽一聽,聽不下去就走了,並不是這個數字就固定在這里,更何況我們分分秒秒都是在離散當中,我們現在一分一秒一直過一直過,過到我們所預計的時間用完了,我們又離散了,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為什麼能夠我們想要和合,那麼拚命讓它能和合,但是它和合的當下它卻又不斷地離散,不斷地離散是因為這個當中它含有什麼樣的性質?什麼樣的特性它含藏在當中?我們說這個特性叫作「性空」。

什麼叫「性空」呢?這個「空」它是一個否定的符號,常常講說其實我們讀經典尤其是我們讀般若經典,最難最難懂的是否定式的符號,這部心經》才兩百六十個字,要背它三歲小孩都能夠背,但是能夠理解它的到底有多少,我們卡在什麼地方?是不是卡在很多否定的符號上面?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直不斷地出現「空」,然後呢,「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等等,有很多的「無」,不僅「無」,又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些否定符號困擾著我們,明明說四聖諦叫作「苦集滅道」,但是當中卻講「無苦集滅道」,這些「無」字就叫作否定式的符號,它不只是「空」,包括「無」、包括「不」,乃至包括「非」,在《心經》里這「非」字沒出現,但是在金剛經》里是常出現,佛陀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什麼叫作「非相」?這幾個字眼都充滿了否定的符號,「若見諸相」,「諸相」其實是表相,是「一合相」,「非相」在講「性空」,只要是否定式的符號,我們就要想到它講的是法性,於是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佛陀所說的法,我們把它尊稱為佛法是因為法由佛出,由佛陀來宣說,我們把它尊稱為佛法,我們說我們來學佛學佛,其實是學佛陀教導我們的法則生活法則思想法則、行為的法則,這些法則會有它們呈現出來的現象,但是還有更深沉的叫作法性,一個叫作「性」,一個叫作「相」。

如果你想要介紹兩個人去相親,那麼雙方父母一定會問,這個男生的長相如何?第一個最關心的是長相,是高的還是矮的,胖的還是瘦的,女眾這邊也是,男眾女眾都是這樣從「相」來講先介紹,然後是他的身世背景,這個是在他的背後還有的現象,但是很多人就說其實沒有關係,不管他長相如何,但是他非常忠厚、老實、可靠,我們可以遷就,忠厚老實可靠,這是屬於個性的部分,個性的部分是深沉一點的部分,這就不見得是外相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所謂的性深,講得深,所謂性,就是在講這個法則

我們用透視法來看它裡面組合因緣狀況,這位男眾雖然他長得不怎麼樣,但是他非常溫文儒雅,他的個性非常溫和老實,那這個是講深的部分,我們並不是說老實能不能拿出來量量看幾兩重,他的溫和到底有幾斤重,有沒有辦法去量啊?沒有辦法

現象比較是可量的,但是特性的這個部分是比較困難表達的,但是它又是存在的,也是會變的。他老實忠厚可靠但如果哪一天發生了一件比較特殊事情的時候,他不盡然都能夠堅持得了,有的人他非常的溫和,不發脾氣,不表示他永遠不變地不發脾氣,特殊的狀況他有有可能發起火來呀?還是有可能的。

但是這是屬於比較深沉的部分,叫作個性的部分,人有個性,所有的東西、法也有它的特性。所以常講說金有金的特性、銀有銀的特性、銅也有銅的特性,所以它們才會呈現出不同的長相來。因為它們有不同的特性關係,它們的延展性、它們的熔點、沸點都不一樣,但是這個從表面的現象都看不出來,我們很難想像這些金屬看起來明明是堅硬的東西,怎麼會也可把它熔成液體來鑄造,它的特性會跟熔點、沸點都有關係,但是我們說這樣的特性來講比表相講得更深一些,所以在特性上面講得深,但是我們說所有一切最深的特性在哪裡?就是所謂「性空」的特性

不管是有情的眾生或者無情的器世界物質,它們都有共同的特性就叫作「性空」。

什麼叫作「性空」呢?我們說這個「空」是一個否定的符號,否定「性」的存在,什麼叫作「性」的存在呢?其實就叫作「自性」的存在。

我們一講到自性」的存在的時候,我們依稀彷彿好像我們曾經也有接觸到所謂「自性」之類的,比方說我們來參禪打坐,也說我們應該把我們的自性能夠顯發出來。

現在要講的不是那個自性,「般若」裡面對「自性」的定義,非常清楚的有三個特質:一個如果具有自性的話,它可以是單獨,獨存性、單一性、單獨性。

第二個如果具有自性的話,它會有個特質就是它不會變;第三個它是實有的,是可主宰的意思。如果具有自性,如果這裡面的任何一個具有自性的話,他就必然要合乎這三個特質。

什麼樣的特質呢?就是我是單一、不變、我可以單獨存在、不受其它的影響,而且我縱然在這么多的因緣當中,我完全可以主宰這個現象的存在與否。其實,我們在講的是這樣的一個特性是在因緣法則,不是在講表相,是在因緣,所有的因緣就等於是條件,一個一個的條件

如果說是具有這樣一個特性的話,表示它是具有自性的。所以我們說「性空」很不好學,就是它是用否定式的,我們先把自性的定義定清楚,之後我們再來找,找得到找不到這樣的特性

我們想想看我們千千百百萬萬的細胞當中,有沒有哪一個細胞說我可以不生滅?有沒有哪一個細胞可以單獨存在?不變的存在?可以主宰性地存在說我永遠不斷地就是要恆常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沒有哪一個細胞可以如此啊?沒有!有沒有哪一個臟腑能夠如此?我的胃好就是好?好到不受旁邊臟腑的影響,我們的胃會不會受影響呀?會呀!我們的肝如果不好影響了胃,胃不好影響了肺,影響了這個、那個,中醫中醫的體系,就說你如果肺不好影響了皮膚,你的肝不好影響了你的眼睛你的心不好影響了你的舌頭之類的。

當然我們不是學醫的不是那麼的準確,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五臟六腑互相會影響,有沒有哪一個臟腑本身是獨立存在的?能不能獨立存在?能不能不變地存在?能不能主宰性地存在?沒有辦法的!

那麼這個「空」呢,就是在講這些特性是不存在的,它不可能是這樣獨立在那個地方,是找不到的。大家都在這里上課,如果有一個人在那裡唱歌,是不是就影響啦?不能說你唱你的,我們大家都不受影響,是不是很困難呀?我們會覺得很難不去聽到他的聲音呀,所以一個在動的時候,其他人會受他的影響。這樣的一個特性就叫作「性空」。

所以這個「空」字是一個否定的符號,它否定這三件事情,否定這三個特質(單獨、不變、實有),所以先要把定義搞清楚,不要把這個「自性」跟平常講的心性自性混淆在一起。常常會覺得佛法難懂也就難懂在這里

明明同樣的字眼,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解釋。所以,所謂的「空」,它就是在否定自性的存在,叫作「性空」。「空」本身是一個否定的符號,它否定自性的存在,那什麼叫作「自性」呢?就是單獨性、不變性、實有的主宰性。這三個特性

這個也是我自己讀「般若」讀了好幾年有一天才突然間恍然大悟,原來談的是我們也糊塗了很久很久的,所以當我去發現原來其實就是在否定這三個特性的時候,喔!原來是講這個,為什麼我們卻看不懂。就是在否定這三個特質,所以會出現所謂的三法印跟這個是相應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其實就在講這三個特質,待會我們讀導師的書就可以看到。我們可以做一些對照,我們第一堂課把一些觀念先疏通,所以我常會覺得「般若它是一個非常好的疏通劑,我說它是個通樂呀,一通就樂,疏通我們很多的自性妄執,其實我們有很深沉的自性妄執,我們妄執自性的存在,我們一直在追那個唯一的、最小的或者最大的,單一的、主宰的,我們搞不清楚這個世界怎麼形成,最後把它歸結在一個萬能的上帝上面去,這也是一種自性妄執,不會說出現兩個萬能的上帝,我們很難接受兩個,如果是萬能的上帝,我們就說它是唯一的,唯一的真神,我們是不是有這種單一的傾向呀?

科學家一直在追追追,追最小的元素,其實我們說永遠追不完。會隨著我科學文明的發展,會發現還有更小的,還有更小的。這宇宙到底有多大,大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就想說這個大大大,應該大到有一個邊界,其實是沒有邊界的,但是我們一直認為有邊界,這個也是自性妄執。

為我們在找那個單獨不變的點。所以透過性空,我們也可以知道其實我們的生命沒有起點,我們常常講說無始劫以來,無始劫以來的生命轉到現在,但是我們還要去面對無盡的未來。所以從數線上我們可以找到當下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定出零點,但是我們沒辦法去定出最小的數,也沒辦法去定出最大的數。

把這個二度空間變成三度空間,不就是這樣,這個空間也是大到找不到端點,找不到邊界,同樣,要找那個最小最小的點也是永遠找不到,然後我們在我們日常生活感性的層分上面我們也在要求唯一的我,要求我是你唯一的愛,你再去愛第二個人試試看,只能愛我一個,主宰對方你不準去愛別人,這也是一種自性妄執。

我們只能接受唯一的,而且我們喜歡唯一,常講說當早年喪夫的寡母帶大唯一的兒子你看她是不是盯著這個兒子會盯得很緊,有人結婚就說你先生會不會是獨子呀?如果婆婆是早年喪夫的寡婦,那真的實在是很麻煩很難相處,婆媳之間說要沒問題實在太困難,因為有自性妄執的關係母親會覺得這兒子是我的,太太給他說先生是我的,然後就爭來爭去,為什麼爭?為自性妄執,這自性妄執其實就是痛苦煩惱的根源。所以當父母好不容易把兒女養大發現他們有他們的世界,他們一直往外跑,又變成人家的先生、太太,我們就覺得很受不了了。

為我們受不了這樣的變化,但是是不是一定會變?必然會變!為什麼?因為「性空」的緣故。這個自性是不存在的,不要以為他只是我們唯一的兒子,他永遠不變的是兒子他會變成人家的先生,他也會變成人家的爸爸他會不斷地變。

我們每一個人同樣扮演很多的角色,我們不是扮演唯一的角色,但是我們卻要求別人一定要扮演好對我唯一的角色,那會是我們痛苦來源

所以,其實所謂「般若」,它告訴我自性的不存在,這是妄執出來的,以「般若」比較簡單的會直接就歸在自性妄執,但是如果以唯識來講的話,應該放在現象上來說,它就會把它分成所謂的俱生性的,還有分別性的執著

什麼叫俱生性的?就是宿世劫以來、累積過來的習性,有俱生我執,有俱生法執,還有我這一輩子因為擁有了六根,就不斷作分別,叫作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因為在現象上來講,會比較細膩詳細,在特性上面比較通透。

比方我們說這個人有夠惡質一句話就夠了,他是屬於很惡性的人,但是我們為了要去證實他是惡質的,我們就說他吃喝嫖賭樣樣都來,或者懶惰,或者如何如何,在現象上要舉證,現象上復雜,他所有不好習慣把它歸到惡質上面的,就是惡性。

屬於惡的成分多,光是一個惡性就可以通透他的這些行為都屬於惡性的,在現象要把它講得很詳細,要舉證他如何如何,如何如何這些都是現象特性個性。或者是說這個人有夠善良,為什麼讓我們覺得這個人有夠善良呢?因為他是善性的,那我們又要舉證說他是如何如何善良,如何有愛心,如何怎樣怎樣,那是是在現象

所以唯識講相,般若講性,中觀講性,瑜伽講相。屬於般若、屬於中觀是在講法性,屬於唯識瑜伽都是一樣的,都是在法相現象,所以瑜伽唯識很不容易讀,乃至於我們說《解深密經》,為什麼它深密?因為從現象講到深沉的性空是很困難的,覺得很深密,但是透過唯識我們說用潛水法就可以深密,就可以潛到水的深度去,其實並不困難

中觀般若來看待現象,怎麼看待現象?它的特性就是性空。那它怎麼樣形成出這些現象來,以般若來看,因緣和合出來的時候形成現象,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是形成的狀況都是因緣和合出來的。在這有多少因緣在里頭,包括材料還要包括製造的機器,製造的人,行銷的管道,還要買回來用,還包括這些無形的部分,所以,以般若怎麼來看這些現象呢?那麼就是說,其實它就緣起現象緣起現象包括了緣生跟緣滅的現象,其實如果以一個中觀行者看待這一切,也不過只是看到緣生的現象,看不到緣滅。

我們的選舉才剛過,選舉的過程所有的候選人一直不斷地希望能夠緣生當選,如果有能力讓他立委的寶座緣生出來,就叫作當選了。這個人當選表示他能緣生,能匯合很多的選票,他不僅匯合選票,他還要匯合很多其他有的沒的很多因緣,不只選票,有很多政治立場手腕,什麼什麼都在這里頭,但有的人緣生不了,我們就看不到他當選的現象,因為他因緣不和合,不夠和合,他還缺一些因緣現象就顯不出來。

而且在這過程,選舉的過程每天的行情都不大一樣,很多人就想說那我們來預測好了,怎麼預測?做民調是不是,有tvbs的民調,有什麼民調,而且有些民調還不是真正的民調,它還有一些策略性的民調,還有去誤導的民調之類的,然後又發現所有的民調都呈現不一樣的結果,到底要聽哪一個。其實這些都是在緣生過程當中的,還未緣生之前的現象,就看誰有能力去緣生出他的名份上的寶座,但是我們說就算你緣生好了,我們看到他和合現象這隻是一種和合的現象而已,這種和合的現象穩固了嗎?其實是不穩固的,不管他的政績如何,時間到了他又得下台了,時間我們是抵抗不了的,所以每天分分秒秒其實都在緣滅,都在因緣離散的過程,就是說我們透過我們的執著,如果有幸能夠緣生的話,我們卻還要去對它的緣滅,因為這些所有的東西,所有組出來的因緣,它們都不是固定在那裡不動都是互相的一直影響著,相互地影響,選票也相互地影響,或者某一句話的出現,要棄誰保誰,那個話一出來也在影響,或者要如何配票,是不是也在影響啊?這些一再不斷地都是影響著選情,那麼所以透過般若就是要透視到這樣的程度,所以確實人生如戲,這個過程當中真的實在是有太多不同的手法,只端看他有沒有因緣福報寶座緣生出來,但是就算緣生又不不去面對緣滅,只要緣生沒有不緣滅,但是如果他沒有把寶座緣生出來,他就不用去面對它的緣滅,因為沒有緣生就不需要緣滅,所以落選其實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就算當選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你可以去享受一時的門庭若市,到你下台的時候,照樣也會門可羅雀,既然沒有緣生出門庭若市,那麼就去享受那份本來就有的門可羅雀,有的人喜歡安靜覺得這樣反而好,所以沒有絕對的好壞,一旦爬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其實就是下坡的開始,就算跌到谷底又是上坡的開始。

所以透過般若,透過透視法,是在透視裡面的因緣,不是外在現象,透過這裡面的因緣讓我們更看透這一切,透過因緣法更看清楚整個世間現象而已。

所以我們就講,所謂規則,其實就是宇宙人生間的真理法則,沒有一事情不透過這樣的方式,這個真理法則可以通透一切,真理法則有一個特質就是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皆是,不是只有台灣適用,外國是一樣適用,所以如果我們理解了這樣的游戲規則就能讀透這個宇宙現象,如果我們法性搞清楚,其實法相自然清楚,為什麼會自然形成出瞬息萬變的現象,因為性空的緣故,但是這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過眼煙雲,不管怎樣高官厚祿還是有期限的,既然緣生自然會緣滅,所以不用羨慕別人也不用妄自菲薄,當我們知道這些,其實我們能夠安然自在,不是消極而是隨緣盡份面對所有一現象的起起落落,隨順因緣,因為所有的因緣法則一直都在進行,不是我們自己能夠去左右它、主宰它、掌握它。

如果沒有學佛法,尤其沒有學到佛法裡面的般若的時候,我們也會很想要我們的團體最好的,我們的家庭最好的身體最好的,但是我們發現有很多無力感,我們主宰不了,我們主宰不了但是我們可以隨順因緣,我們要理解因緣,所以在佛法當中就講如何對治我們的愚痴,當作因緣觀,我們愚痴是因為我們不理解因緣法,我們有智慧是因為我們理解因緣法,什麼因緣法?就是緣起性空的法則。是講得最透徹的,唯識也將緣起法,唯識唯識因緣法的法則中觀若有中觀般若法則,以這三系(般若系、唯識系、真常唯心系)來講的話,各有各建立的體系,其實就是大乘三系,它們的法源在原始聖典上面,但是發展出來不同的體系,有比較究竟了義,也有比較方便的說法,是不一樣的。如果以般若來講的話,以因緣法要講得最透徹的是般若體系,性空唯名系的這個體系,所以在現象上叫作緣起法,在特性上是性空,因為性空所以我們看到緣起現象,就是緣生緣滅的現象,我們這輩子緣生出我們的色身肉體來,根據我們的色身肉體我們又緣生出我們的家庭乃至我們的事業,我們自己又去緣生,但緣生出來的家庭事業這些會變,我們的身體不開生老病死家庭不開成住壞空,家庭事業乃至山川大地也是緣起性空。所以我們說般若講的緣起性空不是站在有情眾生作出發的,山河大地世界也是如此。

所謂的性空不是透過眼睛看它性空不性空,而是透過理解之後思考之後,現象上有,空不礙有的存在,我們看到有其實只是現象現象是有的,但是現象的當下是性空的,因為組合因緣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因緣是特殊的,所有因緣都是平等的,不具有單獨性、不變性和實有的主宰性。了解了性空我們就不會一直陷在表相上,我們很多的痛苦煩惱是陷在表相上的追求,比來比去是不是在現象啊!他比我有錢,他比我漂亮,心裡的不平也都不平在現象上,如何讓我們能平息平靜下來,能夠透視這一切,我們要從現象看到裡面所有組合因緣,這些所有的因緣條件都是平等的、相互影響的,所謂空是一個否定的符號,我們學般若就是幫助我們用透視法透視這些因緣

所以龍樹菩薩也講一切法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就是因為性空,所以能夠森羅萬象、千變萬化,因為空的關係,才現出千變萬化的相有的這些現象來。

上一堂課把「般若」的觀念先疏通了一下,究竟怎樣看待「般若」,我想還是回到我們的課本上面來好了什麼叫作「波羅蜜多」?所謂「波羅蜜多」就是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的意思。我們是透過「般若」來度一切苦厄,來除我的一切苦,從有苦的此岸到無痛苦彼岸,從有生死的此岸到達無生死的彼岸無生死的彼岸也就是所謂涅槃,就是涅槃彼岸那是一個更高遠的目標。但是我們如果善用般若的話,倒是可以讓我們機會降低我們的痛苦,因為我們很多的痛苦是在表相上的追求,當我們深入法性的時候,我們應該會有另一個比較深沉的體會,往往就會發現我們所執著東西其實都沒有意義的。所謂的沒有意義是因為我們妄執它固定不變在那裡,其實是不可能的,反而是我們要接受它的變,接受無常、接受好壞,都會有正反兩面的。

波羅蜜」是事業成辦的意思,也就是說般若」幫助我們從由痛苦的此岸到無痛苦彼岸,降低我們的痛苦,那也是一種事業的成辦,也就是所謂「渡」的意思,「渡」,就是「到彼岸」。苦是一種感受,有「苦受」、「樂受」、「舍受」,我們比較習慣的「苦」會在「苦受」上頭,所以也有人會反對。佛教說我一切都是苦的,有沒有快樂的部分呢?有啊,有「樂受」沒錯,但是為什麼一切都說苦呢?因為無常緣故,「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因為無常才講苦,就算是「樂受」它也無常的。我們會很高興光宗耀祖啦、金榜題名啦,這種樂也是一段時間,最後你又要去面對另一層的考驗挑戰,可見樂也不是恆常不變的,我們說其實往往講到是因為無常故苦」,從「無常故苦」中有苦的本質,從苦當中來理解什麼叫作「無我」。

我們講了性空要解釋「無我」就容易了。「無我」是什麼?「我」是性空的,「無」是否定的符號。「有我」的現象,但是這個現象不穩固,每天都在變,時時都在變,只是我們的肉眼很粗糙,一個朋友幾年沒見,我們說「喔,你一點沒變」,有沒有可能?沒有,一是我們肉眼粗糙看不出變,二是客氣、安慰的話,我們不會相信自己真的沒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是性空的,雖然有我現象,但是這個現象不可靠不穩固,隨時都在變化,細胞一直都在老化當中,所以我是性空的,也就是「無我」。所有否定的符號我們都應該想到的是法性,而不現象,才不會覺得不容易理解。為什麼不容易理解,因為我們所有思考的都是在思考現象很多人講說「無我」,我很難接受,因為明明有我為什麼說無我?這個明明有我是現象還是法性?是現象,有現象沒錯。這所謂「無我」的 「無」,是在講法性的部分,我是性空的。所以說我們的這些痛苦是從我們的這些當然一方面最基礎的會從「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而來無常故苦的苦,透過無我,反而有機會涅槃才有機會止息下來,那樣不平等才有機會止息下來,因為我們透過法性會覺得這一切是平等的。不管他是如何富貴我是如何貧賤,富貴和貧賤還是性空的,都是性空的,在表相上看起來是不平等的,但是在法性上是平等的。是平等的是什麼意思?就是所謂富貴不是永遠不變的富貴,所謂的貧賤,也不是永遠不變的貧賤,很多人富貴也從貧賤當中努力掙脫出來的,但是很多人富貴之後揮霍,富不過三代又貧賤下來了。所以它不是穩定不變在那裡,所以我們不用去執著表相而痛苦,因為這一切都是在變化。我們常常會想不開的,往往我們會以這一切是固定不變,我們會執著在表面的現象上,我們的眼光非常短淺,看得是非常短暫的部分而忿忿不平,我們把時間拉長的時候,這一切都還是很平等的,平等到什麼樣的程度平等到不管你是什麼人,所有人都要面對生死的問題,不能因為我們的富貴而免於生死,如何能夠免於生死、脫離生死苦難?唯有透過般若,反而是透過般若才有機會跳脫出來,所以是透過般若來渡脫我們的苦厄。

我們要透過「聞所成慧」,第一個我們要透過聽聞,然後聽聞日久,解法至深,在佛法上來講叫作「聞所成慧」,聽聞佛法,我們學習離不開聞思修,先透過聽聞,聞解以後,在於自己心中來詳審觀察,就是對前面所提的這些問題,能夠有系統有條理的深一層的認識,系統跟條理就很重要,透過有系統有條理的方式我們比較能夠收納、運用並且是深一層的認識,然後將這種深刻的體悟跟理解來指導我們的行為,並且是體驗在尋常的日常生活中,這叫作「思所成慧」,透過思維之後還能夠更修禪定,因為思所成慧的部分等於是從比較粗的慢慢能夠把它調得更細,但光是思索還不夠,還需要修定來輔助,在定境當中更是審細觀察宇宙人生真理般若講的就是真理法則緣起性空就是真理法則。透過禪修跟我們的思結合在一起,這叫作「修所成慧」。再不斷地去深入時常修習的話,那麼般若智慧即可發生自然能夠發生

所謂的「聞所成慧」,是先透過文字般若第一個階段一定要有文字基礎,這文字基礎就是因為我們要引經據典,是佛陀所說的,要正確而不是某某人的創說那就麻煩了,是某某人的創說難免是屬於凡夫的部分,所以我們發了一張大阿僧衹劫的表,從凡夫如何到成佛的一個過程般若究竟有怎樣的作用超凡入聖第一個階段,無生法忍之後而成佛

如何超凡入聖?剛才也講了,這個其實就是涅槃境界,第一次的涅槃在這里出現了,什麼叫涅槃呢?就是透過緣起性空,我們這是文字的,之後要運用在生活上面,叫作觀照般若。所謂的文字般若其實也就是剛才講的聞所成慧,這觀照般若,思所成慧跟修所成慧。

所謂觀照就是逐漸脫離文字的,如何脫離文字,就是說生活上人是非不斷地發生,磨擦爭執,這些一直不斷地發生事業的起伏、身體的起伏不斷地發生,如何透過我們所理解的文字轉換到實際的現象來對應,那是一種觀照。

所謂佛法的可貴不是說只是透過嘴皮子講講而已,不是只是理論的,必須是付諸實踐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是很清楚人生間的這些真理法則之後運用在我生活上的種種困境,乃至走到自然山河大地、春去秋來、花開花謝,這些也都合乎般若緣起性空的法則,這些都必須要對照,這就是觀照般若

那麼這里才會有實相般若的現前,所謂實相就是真理實際的現象,不僅是法則,實際的現象是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現前的,所以在這個之前的過程你必須思想正確的才可能達到,就好像路徑,你必須的是正確的。從凡的階段到佛的階段是意境的提升,這個提升的過程很重要的就是般若。唯有般若才會幫助我們找到階梯爬上去,並且透過般若放下很多包袱,我們才有能力上去。

我們能夠放下執著放下自性妄執我們才能夠往上爬。如何能夠思考得正確,那當然是要先透過文字,再透過觀照,所以當實相般若的現前叫作「絕諸戲論」。什麼叫「絕諸戲論」呢?就是已經脫落了語言文字真理現象本身其實是沒辦法言說的,這也是佛陀成佛的時候他說所謂成佛,他到達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他看整個世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可以盡虛空界看透了整個世界的事,他就發現說,喔,原來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要透過語言文字來教導我們這些凡夫眾生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的階次很低,我們同樣都在面上的話,我們都一直在著相當中,我們都不道法性為何物,因為唯有透過法性才有機會往上爬升,那麼也等於說,到成佛的時候看清楚了這些的時候,那種真理現象沒辦法言說的,所以確實我們一旦去touth到真理現象的時候也是沒辦法言說,那為什麼會在這里touth呢?常說這下面烏雲密布看不到陽光,這里就好像是太陽光照射大地,但是我們就是被我們的這些烏雲給遮擋了,如果學過唯識就知道,其實我們被我們的第七意識俱生我執的雜染所阻擋著,般若幫助我們撥雲見日,在這里好不容易一道曙光正好投射下來,之後我們確信上面有太陽在這個之前其實我們很容易退道的,為什麼?因為我們老是懷疑,真理到底是什麼

為我們沒有驗證到,佛法可以幫助我們驗證,一樣是透過實驗可以證實的,當一道曙光射下來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再懷疑上面有沒有太陽啊?不再懷疑了,它的質一樣,但是它的量很少。它只是一道曙光,但是起碼讓我們確信上面有太陽當我們接觸到這一道曙光的時候是無法言說的,叫作「絕諸戲論」的。無法言說,但是我們也常常講說不能因為這里無法言說,所以前面不要言說,這樣對不對?不對!因為前面還需要文字,需要觀照的,然後實相才能夠現前,這個實相慢慢地機會越來越大,因為這些烏雲要把它變成白雲,白雲要讓它破洞,所以到第三大阿僧衹劫,可以無功用地就是因為這個雲破了太陽光不灑射下來都很困難在這過程當中還要再刻意造作的從初地到七地的過程,還要刻意地造作,但是八地以上就不需要了,自然可以接受到陽光了,到所謂成佛就是盡虛空界,萬里無雲,沒有任何的雲能夠擋住,過程當中,其實所謂烏雲變成白雲,白雲再把它其實都衝散了,其實都是透過般若。所以《金剛經》來講的話,以般若修持,這個過程怎麼到呢?它會有個很重要的就是有兩個道,一個叫作般若道,一個叫作方便道,這個方便道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很多方便法門的方便道,方便法門的方便道都還在很前面,都在很下面的這個部分,所以說這個方便道它是成熟的老般若成熟般若叫作方便道,成熟般若,所以我們說般若是非常非常重要,那這里很大的一個關鍵在於發心菩提讓我們踏上成佛之道發心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透過文字般若跟觀照般若來伏心,降伏、懾服我們的心,任何降伏我們的心呢?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什麼要無所住,因為一切性空,透過性空我們才有機會所住,不然我們一直想要有所住,我們一直住在表相上的追求,這樣我們是無法往上爬的,經常會退道,比方自己很用功,為什麼我還是遭遇到很多的不幸?還是有很多的逆境,是不是有這種狀況?這些所謂的逆境是不是也執相?我這用功是不是也執相?我們會覺得我這用功的相就應該得到一個很完美結果的相才對,為什麼還是讓我碰到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業障現前?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疑問,所以我們說學佛之後不保證將來就沒有困境,困境還是有,但是我們有般若就不怕,用般若來轉化,業障有時候對我是一種考驗,業障表示我們裡面惡種子現出,變現出去,少了種子也是一件好事業障沒有現前不見得是好事也就是說業障沒有現前,惡種子讓它機會出去,出去一定是業障,我們反而要高興惡種子消失了,所以福報一旦現前,不一定就是好事為善種子少了,只是沒有關係,我們要趕快再熏一些善種子進去。但是業障現前表示惡種子變現出來,透過業障是一種考驗,因為跟宿世所做的有關係,不是我現在所為就能夠改變得了過去,沒有辦法,在還沒有結果之前可以改變,但是一旦結果我們就要接受,還沒有結果之前我們還可以移花接木,用插枝法或什麼法都沒關係,結出來的果報有可能改變。所以透過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然後所謂的出到菩提、究竟菩提這是般若行者的一個路徑,也唯有般若能夠從凡夫成佛,唯有般若可以如此。唯識所說也就是透過理解性空的程度現出來的現象是不一樣的,比方完全不理解性空的人跟一個理解性空的人,他所現出來的世界是不同的,相信不相信

所以我們不是改造外在世界,而是從我們內心世界先改造,先戴一副般若眼鏡看清楚一點,當我們眼睛沒辦法得很般若的時候,起碼我們用副眼鏡來輔助,所以從發心、伏心到明心出到到究竟,透過這兩道就是方便道跟般若道叫作二道菩提。我們一旦看到了諸法實相的時候,我們自然自在無礙,我們就是因為不懂識相為何物所以非常有礙,執著而有礙,有很多障礙是因為我們的執著,如果能夠愈與真理結合的話,我們的煩惱愈少,因為我們的煩惱自我們的自性妄執,般若專門在破這個部分,透過性空而破,所以在這過程當中,愈著相就愈往下墮落,如果愈能夠知道什麼叫作性空的話,就有機會成佛方向來,那麼如何能夠成佛往上爬?一個就是先要融相即性,之後這里叫作泯相證性。對法的理解,我們在初學來講把它分成法性和法相,現象上的屬於法相,表相山河大地看得到的,不只是看得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相,聲也是相,我們喜歡好聽的話、贊嘆的話也是著相,我們聽不得別人在罵我們,誹謗我們有暴跳如雷,這是不是也著相啊?不是只有外在的這些現象。我們喜歡美食,是不是也著了舌相、味相?我們一定要聞香,各種不同的香,是不是也著了鼻子的香相?或者我們喜歡去按摩,觸相也一樣是著相,所以如何不著相?首先先融相,怎樣融相?把剛才講的法性的觀念融在里頭,叫作融相即性,相的當下,性在當中,我們人的長相個性是不是在其中啊?所有一切的表相因緣法,法性在其中叫做融相即性觀,這個要做什麼呢?就是幫助我們離相,這個過程其實是幫助我們離相,之後泯相證性的這個「泯」才能夠呈現出無相來,諸法實相乃諸法空相,又叫諸法無相也叫做諸法實相,這是一樣的,雖然語言文字那麼多種都是在真理現象真理的法則在緣起性空的法則上面,現象自然會現前,它是透過「泯」、透過「離」才可能到涅槃,這個之前我們就要先理解剛才講的不、無、空、非,這些否定的符號,還有離、泯、滅,滅相就是無相、空相、就是實相,這些都是在真理現象真理實際的現象諸法空相,諸法無相,因為透過性空出現的乃諸法滅相。能不能涅槃要看有沒有滅相的出現,是這些符號很困難平常如果講善惡因果就容易,善惡因果為什麼容易講?講在現象上容易講,講在法性上就很難講,因為到法性的程度都要透過否定的符號,性空,就是從性空而出現的,透過性空,「無我」的這個「無」也是在講性空,「不生不滅」的「不」也在講性空,若見諸相非相這個「非」也是講性空,所以為什麼《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那個「無」,也在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虛空緣故。我們為什麼是凡夫眾生?因為我們不理解性空,著相會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所以以前讀《金剛經》也是把它反過來讀,我覺得我讀懂了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差距聖者有多少,從凡夫聖者的差距。其實就是透過否定的符號甩掉了很多的自性妄執,不能一直用肯定的符號,用肯定的符號其實我們一直不斷在加重自己的包袱,所以我們說佛法的這種智慧般若智慧是透過否定式的逆向思考,逆向思考的基礎在性空上面,從性空而出現了不、無、空、非,過程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離相、泯相、滅相,越不離相越著相就越不自在,就越是執著痛苦煩惱,束縛越重,輪迴生死糊裡糊塗在這里總算逐漸清醒過來,覺悟,透過不是只有忙在生活的層面上,我們希望能夠深入到生命層次里頭去,那個是深沉的,所以這種深沉的部分就是要透過因緣法的觀照,樣樣都看得深入能夠透視,乃至於在這個表面的現象我們能夠潛水,潛到海底的深度去,下面是寂靜的,能不能潛下去就看我們有沒有離相的能力,愈能放下爬得愈高,愈能夠深入法性愈是身輕如燕,愈是往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的范圍愈大,范圍愈大看到愈平等現象。我們都在同樣的平面上所以就很著相,你到底是穿什麼衣料、拿什麼手帕、撐什麼傘,那個跟我們的生死一點關聯都沒有,但是我們為了追這些,汽車到底要開什麼牌的,那都在著相上頭,也因為著相所以我們就一直淪陷在下頭,如果我們理解性空就有機會跳脫出來,在一樓看到的景象和二樓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樣的,在高樓大廈看下去只看到人,看不到男女還是老少,這是不是脫離了我相、人相,所以就是愈高的時候看得是愈平等,所以佛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佛陀看待一切眾生是完全平等的,所謂的平等才合乎真理現象我們現在平等是顛倒相,我們各現各的顛倒相,我們有各自不同的執著,所以所現出來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不管你現出什麼樣的世界都是顛倒的世界,如果從顛倒的世界轉,把它轉正、轉向,愈touth到真理法則就愈有機會覺醒起來,所以在團體當中,不需要什麼爭寵不爭寵,跟生死一點關係都沒有,不因為受寵就不生死,人我是非里頭再怎麼爭,爭的都是那些表面現象生死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讓我們輪迴機會還更多,是不是這樣?尤其年紀比較大的時候,一般我們說老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以佛法來講,老是一件好事,老才是寶,因為我們透過年紀透過歲月、生活體驗,我們會發現年輕的時候我們追求的事情跟年紀大的時候追求的是不一樣的,年紀愈大其實愈想要深入的是生命層次,不是只有生活的表面,因為我每個人都要面對生死的問題,如何讓我們法身慧命能夠不斷地延續?那麼這是生命層次問題。所以就不要在表相上面你爭我奪,一點意義都沒有,那是因為往凡夫這頭去了,所以我們希望從粗的分別到細的分別,之後這里是根本無分別智的現前,它是平等地現在我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辦法去演說的。所以《金剛經》裡面就講到「證初果、證二果、證三果、證四果的聖者他能不能說我證果了?不能說,一旦說了表示沒證,因為一旦證了的時候那種清楚跟明白會覺得語言都多餘了,是因為那個現象如實的現前,我們之所以爭都是在果位低,才會在這邊爭,但是我們並不是說不需要文字,還需要文字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讓我們從此岸起碼先到彼岸,那麼需要打造一艘般若船到彼岸,但是能不能到彼岸?看我們這些文字觀照的般若能不能放下,還得放喔!所以叫做「絕諸戲論」,它是「絕諸戲論」的,是因為放下文字語言,要放了這艘船才上得了岸,不能拖著船上岸,但你不能沒有船,你沒有船是到不了彼岸的,所以般若先幫助我們從有生死的此岸到無生死的彼岸,先解脫生死涅磐的當下,其實是可以解脫生死,如果我們的心量有限,那麼先自我解脫,如果我們的心量更大的話,就是會希望把這么好的佛法,這樣的一種覺醒還能夠周遍更多的人,那麼就是行菩薩道,還可以再繼續從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薩圓滿,所以所謂的般若是三乘共證的,哪三乘?「聲聞」、「緣覺」跟「菩薩」,尤其「聲聞第一個階段,一定透過對真理的理解才有機會解脫,所以這個地方叫做涅槃果,第一個涅槃果,但是到這里叫做菩提果,因為我們說所謂發心菩提叫做菩提種子,先下菩提種子,到這里叫做三菩提,到這里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也是有階段的,所以所謂菩提是一種覺醒的心,但是你要覺得正確才可能脫離,你覺得不正又偏離掉了,所以這里叫正覺正覺就是三菩提,是翻它的音過來叫做正覺,但是菩薩他要三藐三菩提,他要正遍等正覺,正遍等正覺到究竟圓滿至高無上的,無上正遍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里會出現一個菩提果跟一個叫做涅槃果,所謂的涅槃這是第一個階段,最小的涅槃是個人的涅槃,到逐漸涅槃到究竟涅槃,因為跟我們這個科判有關係,先把這幾個觀念先溝通,我們再來看我們的科判表……

此經譯者是玄奘大師,因為如果以天台來講的話會先透過經題的解釋之後介紹譯者,然後才介紹經文,關於譯者因為有翻譯大師讓我們機會透過漢文的系統來理解佛法,也因為翻譯得太好往往我們有時候也忘記這個佛法佛教是外來的,尤其我們漢譯系統是在整個翻譯的范圍里頭是最廣的最周全的,從原始佛教大乘佛教,乃至到密教都有,但是如果是南傳來講它只有大乘興起之前原始佛教這一段,密教來講只有後面一段,我們漢譯的系統倒是全部都有,那麼是經過玄奘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西元628年到645年間到印度,645年回國,翻譯了非常多的經典,《心經》也是由玄奘大師所翻譯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跟「涅槃寂靜」,這里也講到以這三法印來講的話,跟我們所謂性空的三個特質它們是相應的。第一個世間沒有不變性,我們的空是不是在否定不變性!否定不變性是因為諸行無常關係也就是說因為沒有不變性所以諸行無常這是一個無常世間,所以無常地變化。第二個世間沒有獨存性,單獨性,獨存性的東西因為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為因緣假合,小至於微塵,大至於整個宇宙,都沒有獨存性,所以我們這個「空」字是不是在否定獨存性,否定不變性!第三個世間沒有實有的乃至於主宰特性,所以這三法也就跟性空相應相契的,那麼尤其到大乘佛法的時候,其實一個實相印就夠了,就叫作性空的法印。剛才有沒有講到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在真理現象。透過空、實相印來貫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乃至到涅槃寂靜的這三法印,所以,般若通達真理智慧般若是道盡了真理,這跟一般世間知識是不一樣的,所以,凡是真理就要合乎三個定義:一個就是本來如此的,本來如此。不管佛出世或者佛不出世,真理法則本來就存在,只是因為透過佛陀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圓滿之後徹見了這一切,回頭告訴我們,所以只要是真理就必定是本來如此的,而且也是必然如此的,還必須是普遍如此的。普遍如此,不限任何區域、時間,所以常常講說如果牛頓定律或者什麼定律它是不是都有限制的?在某種物理條件下,它的實驗合乎這樣的法則,那都只是定律,所謂的真理是盡虛空界的,是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的束縛。

為我們講了「般若波羅蜜多」,然後「心」,為什麼叫做《心經》,這個「心」,所謂的佛法,以大乘佛法為中心,大乘佛法又以般若波羅蜜多法為主要中心,「般若波羅蜜經」當中又以《般若波羅蜜心經》為中心,這所謂的中心呢,是中心的中心,所以叫做《心經》。那麼也就是說整個佛法包括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以大乘佛法為主,所謂的小乘佛法就是聲聞法,就是以解脫為主的,所謂的大乘佛法是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這個過程需要透過行菩薩道的,這個部分才是究竟圓滿的部分,當然因為我每個人根基、心量的不同,會有大小的差別,其實是跟心量有關係,雖然佛陀時代都比較以解脫為主,但是其實佛陀要講的是菩薩道為主的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中有三個系,一個就叫般若系,也就是性空唯名系,第二個系唯識系,也就虛妄唯識系,第三個系叫做真常唯心系,有三個系,這三個系當中就是以般若系為中心,講得最究竟了義的部分直探真理則是般若系,所以又以般若波羅蜜多法為主要中心,這個領域中有很多的般若經典,又以《般若波羅蜜心經》為主要的中心,所以我們把它稱為《心經》是好幾個中心的中心,最心要的部分也是佛法的心要,佛教與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在於智慧智慧當中又以般若法為最重要的中心,那麼《心經》它本身講的就是般若法門,而且它非常簡短,很方便受持。透過《心經也可以了解整個宇宙人生間的真理法則,乃至會是我們的受持很重要法門

我們今天講《般若波羅蜜心經》,正式進入經文。一部完整的經典必然具有三分,譬如《金剛經》具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這部心經》本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之心要的部分,是在六百卷的般若經當中,有一品叫做《學觀品》,《學觀品》與本經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句,所以在這里可看我們的科判表,既看不到序分,也看不到流通分,它其實是屬於正宗分裡面的一品叫做《學觀品》。它是屬於六百卷大般若經裡面的《學觀品》。因為《學觀品》與此部《心經》正好完全一模一樣,應該是從那裡節錄出來的。所以,這里就講到古德為了易於受持特地把它摘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心經》。所以這部經沒有首尾,沒有「序分」,也沒有「流通分」,直接從《學觀品》進入。

從《學觀品》我們可以看到,它其實包括兩部分:「標宗」與「顯義」,第一句話先標出宗旨來,之後才顯義。顯義里會有「正為利根示常道,曲為鈍根說方便」。如果是利根者會比較透過正常道才容易能持久,應該用正常道來看待;對鈍根來講,因為根基還不夠好的狀態那隻為他說方便法。任何說方便法?我想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咒」。

在法說般若體方面有兩個部分:修般若行、得般若果。任何修般若行?透過蘊,廣觀蘊空,然後略觀處界的空,最後結顯空義。所以這是從蘊處界來著手,這個跟雜阿含是一致的,透過蘊、處、界,但在蘊方面是比較廣一點,比較詳細地說明,所以後面會有融相即性觀,還有泯相證性觀。這是上一堂課講的,先讓大家有點概念。相跟性之問題,先融相,因為我們現在還處在相有的狀態,我們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我們是有差別相的。因為我們每個人所執著出來,所看到的相是不一樣的,各有各執著相,所以首先融相,還是著相狀態那怎麼辦?先融相,先把相跟性融在這當中,我們也接受著相狀態,但是我們從這個現象里是否能夠把法性的部分做深入的觀照,叫做融相即性,那才有機會泯相證性,能夠離相、泯相到滅相,證性,驗證出空性來,所以自然會出現空相,叫做證性,驗證出空性來,所以叫泯相證性觀。這兩個觀是很重要的,也很好用,我們後面再來解釋。

所以從蘊,五蘊,做了比較詳細解說之後,就會進入所謂的處、界等空觀,最後結顯空義。還是結顯在空義上頭。性空的法義,那就是修般若行之後會得般若果,所以般若果就分兩個部分:涅槃果跟菩提果。涅槃果屬於三乘共果,菩提果是如來不共果,唯有如來經歷究竟菩提過程,從菩提種子菩提到三菩提,到三藐三菩提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菩提果是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來的不共果。那麼什麼叫不共?就是唯有如來,只剩下如來。為什麼叫三乘共果呢?第一個階段多還是屬於世間法。這里是超凡入勝,這里是無生法忍,相當於從五乘共法到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所以叫五乘共法。從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前面叫做共法,能不能超凡入勝到四果證無生都得透過般若才有機會從出世間法而世出,這里世出還不是它的特質,要到四果圓滿相當於七地的圓滿,所以它屬於三乘共法。般若還是共三乘,乃至成佛這個叫做如來不共果,因為成佛是一個結果,前面都可以說是因,它還是需要般若,從般若道到方便道,所謂方便道叫老的般若道,成熟般若道。所以這里叫大乘不共法,最後只剩下菩薩,前面人、天、聲聞都可以走到這個階段,但是菩薩一樣都要具有這個基礎,到這邊來講,三乘共法都是透過般若解脫。但是在原始佛教期間沒有性空這樣的觀念,都是在講空義,能不能解脫關鍵在於空義,原始佛教的空是從無常無我來講,這都是合乎空義的。性空一直到大乘佛法之後才有般若這是大乘佛法是在西元0年左右之後才有,在佛陀出世時代,大約西元五百年左右經過了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部派佛教三四百年當中沒有性空,不是透過性空來講,是透過三法印來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那也叫做空義,般若緣起性空」的「空」也等於提供了聲聞緣覺的解脫之道,所以也叫三乘共法,三乘都可以用,但後來菩薩能夠非常方便善巧,悲智雙運,我們對菩薩觀念都是比較慈悲形的,但是菩薩沒有不具智慧的,他們必須要悲智雙運,菩薩智慧就來自於般若菩薩如果沒有般若就不名為菩薩,是會敗壞的,為什麼會敗壞?因為執著於表象上,在表象上是很容易退道的,菩薩他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如果一直只有在表象上要行持的深遠度是不夠的,必須深入法性才有可能,尤其菩薩果位高的更是如此,因為深入法性才可能盡虛空界,才可能自在無礙,所以這里叫做涅槃果,從超凡入勝就開始,以個人的涅槃到無生法忍才算比較圓滿,四果叫涅槃果,到成佛菩提果,也叫如來不共果。我們透過修般若行而得般若果。如何修般若行?從蘊處界來,所以融相即性、泯相證性是很重要修持方法

首先先標宗:標示出最宗要的部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的「觀自在菩薩」不一定完全指的是普坦羅羅迦觀自在菩薩,就是說不一定是在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或是哪一位菩薩,說實在的,只要我們透過般若的觀照我們自己也能得以自在也能夠觀自在菩薩。因為如果我們是一位大乘行者來講我們發的不只是自我解脫的心,我們發的是學佛成佛的大心,那麼就稱為菩薩,發菩提心者我們就稱為菩薩,至於我們是不是能夠「觀自在」,那麼就要看我們能否行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不自在菩薩是因為我不懂般若波羅蜜多,當然我們從凡夫菩薩開始做起,從初學開始,所以我們說菩薩就好像初一的月、初二的月,成佛就等於十五的月圓滿,但是也是從初一開始,從一點點開始,所以我們說從凡夫菩薩聖賢菩薩到最後一階段菩薩摩訶薩三個階段,當然第一個階段我們還不是太自在,但是我們可以朝著自在走來,那如何自在,我們是透過般若波羅蜜多,而且是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說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因為他的是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而度了一切苦厄,所以空的本身,般若本身就是能度一切苦厄的,因為讓我們自性妄執能夠降低,我們的苦厄來自於我們的自性妄執,自性妄執會招惹很多很多的苦厄,所以我們如果一直照見我們五蘊皆有,那就根本不懂般若波羅蜜多,那就是一個自在菩薩,所以般若經典反過來讀容易理解,因為反過來就是在講我們凡夫之境界,透過法性空慧所顯示出來就是聖者境界,它有個特質是透過否定的符號,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說人究竟怎麼結合在一起,我們說這個人其實也等於是一合相,是眾多因緣和合出來的,有五個蘊:色、受、想、行、識,也等於說形成出來的一個相是眾多因緣和合而成,所以叫有情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既然眾緣和合而生那麼終有一會眾緣離散而滅,所以我們說是四大假合,或者叫做五蘊和合出來的。五蘊,為什麼叫做「蘊」?蘊是聚集的,色蘊有色蘊的聚集,受蘊有受蘊的聚集,想蘊有想蘊的聚集,行蘊、識蘊……尤其佛法來說屬於心理的行為佔得多,屬於物質的反而少,所謂色,它是一種質礙性,而且它是會變壞的,色蘊它有這兩個特質。什麼是質礙性呢?假如一種物質是一根粉筆,這是第二根粉筆,這兩根粉筆沒辦法把它融到一起,除非透過其它的方法,它們各自佔了空間,它們之間會相互妨礙,各有各的空間,所以是有質礙性的。我們色身本身是色蘊的結合,當然不只是色蘊的結合,還包括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們較看不到的,我們看一個人幾乎看到的是色蘊,整個色身肉體,但是我們是否也看到這個人的表情是不同的,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表情?因為從他的受想行識所顯現出來的,尤其是佛法更注重心理的部分,屬於物質現象它占的比例反而少一些,但是所謂色蘊它集合了很多很多比方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既然有這些根,是不是有質礙性啊!是有質礙性的。我們坐火車搶了一個位子坐下來了,第二個人就無法坐下來,這就有質礙性!一個蘿蔔一個坑。一旦有質礙性,物質本身一定會變壞,為什麼會變壞?物質是緣生出來的,它必然會緣滅,必然會緣變壞,所以色蘊不僅是眼、耳、鼻、舌、身根的和合,也可說是地、水、火、風的和合,如果四大不調那就生病,四大離散就死掉,四大結合,其實不只地、水、火、風,還要有空及識進來才成為一個人,所以所以本身也是有眾多因緣和合在這里,而且每一個因緣隨時都在變,因為我們有色蘊,所以我們有受蘊,感受直接的領納,如果是夏天外面很熱,一進來好涼快,馬上感受到舒服可意受,很合我的意,那是一種受,但是如果說外面很熱,進來又沒空調,眉頭馬上皺起來,那叫做不可意受,是很直接的受蘊領納。這種環境上的還好,如果是人際間的,他對我笑或者對我瞪眼,那個受蘊馬上出現,人際之間很容易就立刻影響了我們的想,他為什麼對我笑?他對我有什麼企圖?為什麼瞪我一眼?我有哪裡得罪他了?如何如何就開始想了,我們想之前要有受,所以受是很復雜的,整個環境舒服,那在人際之間碰上不舒服狀況或許我們稍微能忍受,但大環境很差,熱得不得了,五蘊熾盛火上加火,馬上想的都是很差的一面,所以這些也都是種種因緣和合出來,所以想,或往好的想,或往壞的想,都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一旦想,就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我要去報復他或者怎樣怎樣。如果以唯識講得更細,受、想、思,那個思是更集中的,想是比較渙散的,妄想妄想,想本身是比較渙散的,思是會做一些整理,去審慮、思考,思慮之後更要集中,發動之後付諸行動。所以付諸行動的方式也很多樣化,最後蘊藏在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所有的種子所造的業力,就蘊藏在我意識里第八識的田中,業因為蘊藏在第八識田裡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