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師:談在家戒二三事

談在家戒二三事

惠空法師

談到戒律,有關比丘戒中止持、作持及羯磨,及戒體之相關理論,本文暫不予論述,因為這些問題,須逐事另作專書來探討,會較為深入。今此一篇幅,也非論及修行解脫大道理,而是就居士學佛過程中,有關生活中切身之問題。學佛居士當然都希望遵循佛法的道路,從佛法的相信因果,走上善法之路;而「戒律」正是人天福報的根源,所以在向上走時,勢必面臨到戒律的一些問題。因此,今且就剛入門居士們所面臨的戒律問題來作探討。

一、不食肉戒

居士們在學佛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三皈五戒」。但部分居士們一開始要皈依佛門之時,卻先被告知要吃素,不可殺生吃肉。這當中有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時代里,可以說家家戶戶無餐不肉,無菜不肉,有人甚至無肉就無法咽飯。因此,在皈入佛門之始要求素食,馬上面臨個人生活中最大享受的棄除,這是一個很重大的習慣改變舉動。不吃肉,除了面臨個人生命深處享受習慣的重大改變之外,家中的人必須是三餐同桌的,因此他還必須面對家人。如果今天他是一個年輕人,面對的可能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如果是身為人父母者,則必須要子女作飯,或與朋友應酬,他要如何去面對這麼多人的疑難呢?當他面臨信仰親人朋友的抉擇時,內心的煎熬是多麼的巨大與艱難!這樣的情況並非一、二次就不再出現,而是天天必須面對好幾次

在這生命狀況之下,很多學佛者就因而退怯,因為在還沒有面對真理之前,他們沒有辦法生命中最大的享受給予割捨,受不起生命中最大的安樂的消失──一種親人朋友的認同感,因此他們對佛門有了畏懼,雖然他可能深信佛法真實,卻寧可選擇停留在佛門外向裡面看,而不願意跨進佛門,因為他不願意割捨掉親朋的認同,深怕自己無法與親朋好友結合在一起。當然也有一部份的人選擇了真理,割捨掉自己口腹之慾,承擔了親朋好友異樣的眼光,而跨入佛門堅定地走下去,可是這畢竟是經過了很多的奮鬥,辛苦走來的小部分成功者而已。但是在過程有多少是失敗的呢?這是不易估算的。

今天我們要思考的是,「不食肉戒」其實並非初接觸佛門之人所必須馬上受持戒律,不但授五戒的優婆塞(夷)不須立即接受這樣的戒法,連出家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在佛陀戒律也不是絕對不允許吃肉的。「不食肉戒」其實是從梁武帝之後,中國大乘佛教所發展的一種特色。而從梁武帝乃至隋、宋、明、清的中國佛教極盛乃至普及,主要是在皇帝大臣等皆信奉佛教的背景下,加上老百姓亦無每餐皆肉,故不食肉戒之推行自有其順水推舟之善緣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了解,屬於南傳佛教的如緬甸泰國比丘,及西藏比丘都可以吃肉的。所以對於不食肉戒」,個人認為在進入廿一世紀弘揚佛法之時必須要審視這個時代社會結構,而對這一戒律加以層次之劃分。

中國大乘佛教里,出家人本身固然是必須要堅持「不食肉戒」,而且絕對不可動搖,因為在授三壇大戒比丘(尼)里,就有這一戒律,而且這是中國大乘佛教根本精神象徵。可是,個人認為在學佛居士當中,我們可以有層次的開導持「不食肉戒」,而非規勸所有居士都不吃肉也就是當他們受持三皈五戒之後,仍然可以食肉。當然,個人必須先聲明,並非鼓勵信眾食肉,而是有層次性的教導居士們在不同時代環境中,可選擇自己能夠持「不食肉戒」的實踐時間。因此,「不食肉戒」非是居士們一開始學佛的第一站,而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熏習,願意接受較高層次的戒法,如授五戒菩薩之時,可以選擇不食肉,而非在未皈依之前就不得食肉。

所以,我們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即(1)接觸佛教之始。(2)願意皈依之時。(3)授五戒。(4)授菩薩戒。個人認為居士們可以選擇在第三個層次時,甚至第四個層次菩薩戒時實踐「不食肉戒」,為什麼呢?因為就居士的立場而言,學佛是長久性的,甚至多生多劫,重點不在於他們不殺生、不吃肉,而是在於他們是否具有正信、正見。因為「不食肉戒」可能迫使居士們在未具正信、正見之前即因而退怯,進而失掉了學佛善根因緣。所以若依於建立正信、正見居士立場,讓他們先接受佛法思想,待學佛一段時間,接受了佛法的正信及正見之後,能夠坦然面對佛法生命的真象時,選擇食不食肉,對一個已經成為正信三寶弟子居士們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了,更長遠的志量是種下了多生多劫的正聞熏種。因此,我們在弘揚佛法時,應該要先避開「不食肉」的這一障礙,要以「正信、正見」,而非以「不食肉戒」來引導學佛居士這是筆者對「不食肉戒」的看法

二、五戒殺戒及不邪淫

筆者在大陸時,曾經遇過這樣的狀況:一位三十七、八歲受過五戒居士告訴我,她將來想要出家,但是因為受到大陸一胎化政策的限制,因而曾經墮過胎,問我是否可以出家聽了之後,我的內心感到非常難過,也以我所知道的戒律情形告訴她:「好像不能出家!」當時,她的表情顯得非常痛苦,而我也沒有辦法說什麼!

在台灣,同樣有居士問我:「師父!我已受了五戒假如我跟朋友生了關係我還不可以出家?」我當聽了,也是很難過,只能安慰她「在家學佛也可以的!」這是我個人親身碰到的例子,相信沒有讓我碰到,或不敢說出來的人在這個時代里是相當多的。

去過大陸的人都了解,大陸推行一胎化是非常徹底的,在極少僻遠農村裡夫妻最多可以擁有二個小孩,可是即使可以有兩個小孩,很多婦女也都因政策限制而墮過胎,更何況是都市的婦女更甚!而台灣,即使是生了三、四胎,很多婦女同樣也有墮胎情形

我們回過頭來看,在今天因為墮胎的普遍性,或者不願意扶養子女觀念,或優生學的心態等等不願小孩心結外在因素婦女在種種形勢之下,被迫墮胎例子到處可見,這是一種血淋淋的現實狀況。尤以現代社會關係混亂男女關係復雜,婚前性行為情況,從社會男女到高中生、國中年齡層不斷往下發生,這並非代表他們不知道這種情形是不對,而是關係到他們在情慾的摧破之下,把持不住自己,這是一種人性現實的問題,就像要吃飯、天要下雨一樣,擋也擋不住,所以,要現代的年青人能夠潔身自好,不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可以說是愈來愈不容易之事,我們不能說很多人沒有道德,但是這種情形在現在這個社會里卻是相當普遍,以至於很多人想要守五戒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這當中分別有兩個層次:第一、受了五戒,能不能守得住五戒受了五戒,卻不能守五戒,何不甘脆不要受戒?這裡並非鼓勵人破戒或不要受戒、守戒,而是今天受戒目的,主要在於約束我們的身心道德是一種自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抵抗欲求,只是多了一層破戒罪而已。第二、很多年輕人授戒的目的是為了要增強自己的道心,增長對法的追求,他們的本性都非常純善具有善根,甚至想在將來能夠出家,但卻因為破戒而造成將來出家障礙將來出家無法得到比丘比丘尼的戒體;縱使將來糊裡糊塗出家也會面臨無法修成證果;甚至將來知道了,而在內心懊悔痛苦一輩子。這是非常令人難過的一件事情,可是相信是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當他們高高興興授五戒,卻不知道已經掉入了一個將來無法出家受具的障礙里。

所以個人認為,台灣及大陸很多道場,在轟轟烈烈地辦了傳戒法以後,法會的風光、服務台供養金打齋收入的背後,是否負責任的教導了這些戒子戒律觀念尤其是對一些年輕想要出家男女戒子,是否告誡他們在授戒之後,可能會面臨那些戒律嚴峻的挑戰?是否負起了教授師的這份責任?今天所要告訴戒子的,不僅是戒條本身,更是面臨持戒環境的嚴峻,而且是面臨將來出家障礙的問題,甚至幫助他們反省在內心深處對於授戒的這一認知,它不是一時興起或是沖沖動動的,或是趕熱鬧跟隨著大家盲目地一起授戒的。

本文目的不是阻止居士授戒,而是要提醒教內的出家眾,或是一些想要真心修行善男信女,要認清人類走在這個時代人性所面臨環境的嚴峻,我們大家一起來正視授持五戒所面臨的問題之嚴重性,並清楚的認識它。今日所探討的不是要不要授戒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去正視對於人性深處能夠嚴禁到何種程度?所以我們有這個責任把它提出來,讓將來可能想要出家男女居士能夠認識其發展及其存在的嚴重性,這是我們提出這個問題心意

三、短期出家之「沙彌尼戒」

五、六年前起,短期出家在台灣非常風行,成為弘法共修的一種特殊方式。一般短期出家都是沙彌戒、沙彌尼戒,當戒子高高興興地剃了頭、授了戒之後,事實上也已經掉入了一個修學困難里。對男眾而言,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女眾則面臨了一個痛苦的問題。

依據佛制,女眾只能出家一次,所以,當女眾授了沙彌尼戒之後,代表著她這一生出此一次家,不可能再有出家因緣。當她短期出家過了七天或者過了個月、三個月,因為還有家庭事業,她必然要舍戒,舍戒回家之後,她也就沒有資格再出家了。因此,我們會說「短期出家」實際上就是讓女眾不能再出家的一個「陷阱」,因為她們一生只能出家一次。可是,很多的道場並沒有讓戒子認識到這一層面也可以說,很多的道場事實上已經讓很多的女眾在將來無法再出家,縱使她們出家了也無法得戒,甚至造成很大的障礙而無修行

著相信,很多道場已經意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是否具正知地將這一個問題讓在家弟子,或者想要授持短期出家的戒子認識到,並且端正他們的心態呢?筆者認為這是我們大家的責任,必須把佛法真實的問題給予提出來,不要冠上一個「短期出家」的美名,而讓很多人阻礙在這個地方。我們寧可讓女眾過一個在家居士修道的生活,授持八關齋戒而不要授沙彌尼戒,以受持八關齋戒體驗出家修行生活,來取代短期出家方式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道場僧眾對於信眾修行責任的一種教育。

所以我們要舉辦的是「短期修道會」,而不能冠上「短期出家」這樣的名譽,而且必須要告訴所有來道場的女眾,為什麼她們不能授沙彌尼戒,而只能授八關齋戒的理由,因為這是佛陀戒律;同時也告訴她們出家只被允許一次,讓大家能夠以無比珍惜心情來看待這樣的機緣這是筆者懇切嚴肅的心情認為,必須讓教內的僧眾,乃至於在家信眾能夠很真實認識到這一現象

以上所提出來有關「不食肉戒」、五戒之「不殺戒、不邪淫戒」及短期出家之「沙彌尼戒」幾個戒律的問題,在台佛教界,可能有人認為是小事情,但是這在筆者認為卻是大事,因為這悠關到許多人法身慧命、能否修行證果的問題,甚至將來是否往人間善道或往下墮落的重要關鍵。就是因為它非常平淡、普遍性、生活性,可是卻關係法身慧命修行嚴峻的問題,才覺得它更加地重要。筆者在此特別提出,希望有心的出家眾及在家弟子能夠重視這幾條戒在佛門弘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也是筆者對於在家信眾表達戒律的一些觀察,不合律義處尚祈教界長老先進指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