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慧法師:佛法的基本知識 自序

佛法的基本知識

日慧法師

自序

這本書,原是周日講座的幾篇講稿,今既成書付梓,照例序之,點綴篇首。

 參與講座的朋友,多數都看了不少的佛學典籍,但都不太深入,有的還產生一些不很正確觀念。基於這一點,我試圖為他們有系統的談一些佛法知識。於是,提出了五個課題,即書目中所標列的五章。

在第一章中,首先揭示出佛法的中心思想解脫。如經說,佛不為別事說法,但為解脫事。佛法,雖有三時*輪之別,三藏十二分教等眾多聖典,都無非是為此一事。

五蘊,在佛法中,涵蓋的層面很廣,情、器世間既是因它建立,有情又是因它系縛,也因它解脫。所以,在第二章,對它作了比較詳細的敘述,並討論到心識的活動及了境之理,以至成立五蘊的次第等。最後,還介紹了生起如是諸法的六因四緣,俾供了解五蘊是如何緣起三界一切法的。又,業力這一章和後文都要討論的課題,而它對一切法的生起,又居於主導地位,故本章一開端便把這個器世間——三千大千世間,作了扼要的說明,不致使下文討論業力時沒有著落。雖然三千世界之說,不被現代學者認同,由這裡面,有種種不同的時空領域,或不同次元的世界做背景,似亦未可一筆抹殺。

第三章,觀察法義談正見,仍隨著五蘊而來簡單的依四法印和一實相法印,辨明正見和歧途。

第四章和第五章,談十二有支緣起與還滅。在談有支緣起時,我特別依行支說明作受因果之理,依識支說明各宗派中有看法,點出死後超度的不可靠;若欲來生不墮惡趣,必須憑仗生前,仔細檢點自己的心地和行為。在談到有支還滅時,跟四諦結合起來解釋,以顯解脫道雖有多門方便,終必殊途同歸。最後,介紹了一個可淺可深而又切實可行的修習定慧方法——念息十六行。修數息如果不得力,不妨試用這個方法,說不定會好一些。至於修行的道次第,這里雖然沒有討論,而實已寓於十六行的次第中了。若欲對道次第作詳細論究,那就不本書的任務。

 在本書中,討論各個課題時,不管牽涉到那一宗派思想,無不將其差別釐清,或並存以供參考,或比較以定取捨,決不輕率會通,導致思想紊亂,因為我總想藉這個簡短的篇章,誘導初學,進入研究佛法思想理路。雖然,限於譾陋,恐終難免綆短汲深之譏!

有人問:為什麼不辟一專題介紹禪定?我的答覆是:在佛法思想體系中,戒、定、慧三學鼎立為綱;然其間,絕對不共世間學,惟一足以主導解脫道的,是慧學。而此慧的來源,正是法義。從法義中獲得正見;由正見成就正慧。我當計劃幾個課題時,便是把重點放在法義的闡釋上,也就是放在慧學之上,所以,未另闢討論禪定的課題。雖然,在談十二有支還滅章中,援引《雜阿含經》,佛陀教須深:專精思惟,十二有支緣起還滅之理,住不放逸法,離於我見。於中,所謂的「住不放逸法」便是定,不過,不是禪三摩跋底,而是念的無散亂。又,在本章後面所談到的定覺支、正定,以及念息十六行,若循著這條修慧的路線,都能盡諸煩惱,直入聲聞解脫,或菩薩生法忍,不是很殊勝嗎?

浩如煙海的佛法本書所及非常有限,甚至還不足以窺得一斑,然亦深願能為初學貢獻一臂力!

最後,我還有項聲明:從本書討論的這些課題看來,好像談的多是二乘解脫道,少及大乘菩提道。其實不然,因為這些課題,都是三乘的共同基礎。離開這些基礎,三乘道都會失去依據;何況在這個基礎上,已提出了不少大乘的不共見。而這些不共見,又正是生起大乘勝解的因緣

 且又,若是學佛人,在這個基礎上,純以厭離世間苦的心,自求解脫,以自得解脫為最後目標不為一切眾生進求一切佛法,對這種人說是二乘——聲聞乘、獨覺乘。若是自求出苦,亦教他出苦,為度他出苦,誓願求一切佛法,盡未來際,濟度一切眾生,這便是大乘人。所以,三乘道不因為基礎而異,異在求道人立志的大小。

1996年丙子中秋

日慧於觀自在蘭若之伏心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