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師:學因緣消通人我,覺自他培發智慈

因緣消通人我,覺自他培發智慈 仁俊         一切佛法的共重點:學,遵循佛陀開示的次第——聞思修,配合戒定慧同步踐進,觀與行正凈、明准得不雜不偏,行、住、坐、卧中有番切實理解、體驗、依持,智見中的取捨、是非,當前的一切便昧不著、誑不了。佛法所說所行之學,大抵是這麼落實而直趣不惑之境。了生死或游(化)於生死中的學者,一發心,沒一個不堅持這不受惑的志誓。         佛法之學的特質——因緣;學佛法,總括說,即是因緣佛法學得不執(「自性」)因緣、不了(「無性」)因緣,從因緣中悟解「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卻能於因緣中展得開、行得透,透得甚麼都不不離、不驚不沒,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學佛者。不離世間佛法,從佛法察照世間的一切,肯認著緣起的「法性、法住、法界」,首先體握、契印著這,佛法知見則穩固得莫可破奪。正知見現實中擇持得明明決決,正業行表現與應對的,成為「世間增上」者,從世間增上中進一步,理解到色聲香味觸法,及有為無為法,無一非假名因緣和合而成,便能逐漸勝解出世法了。出世法成為新知見正行踐,身心中所現行的則坦坦朗朗的了。佛法學得坦朗澄廓,對世間的「見濁」汰凈了,就不再被引起見異思遷的同化念頭——「不隨他」。學佛法最應重視的——明與安的知行;知行明安得牢穩了,才不會從見異思遷中受(迷誤)同化。心念從明安中循觀緣起:雜染的「此故彼」扭得轉、截得斷;純凈的「此故彼」持得住、證得徹,這樣的從緣起中堅用心、深注目,有漏邊決不留連牽絆,無漏邊決定照廓通達,三乘根性的練(戒)質與成(法)器,莫不依此理則而遣除而悟入的。         人類身心的「接生相續」,無始來於惑業中流轉得沒個了期,對苦惱的纏困與迫害,總是迷悶得徒喚奈何。諸佛菩薩(阿羅漢等)徹底渡過了(有漏)因緣大河,證入無漏(無為的)究竟涅槃。在他們沒有證悟前,也與一般凡夫無二無別,等到一旦徹證了,即能究竟洞照生死根源所在:「愚痴與貪愛」。「異生」對自家現實中所有的一切,慳惜藏護得極其緊固,這麼種強烈的非理智的欲願,造成了釀集、促催、推旋生死輪的動力。為「無明所覆、愛結所系」的泛俗者,對世出世的染凈因果茫昧不辨,極端的甚至誹撥一切,從邪見邪行中造積著深重的三業,釀化為心識中的染污潛能,招感現生(及後生)的生命業果(「無作邪見」則直墮無間地獄一大劫苦)。但是,否定「原罪」也不承認「永苦」的佛法對於這類眾生——「愛行」與「(痴)見行」者,都從「自性空」慧中洞照他們皆由無始雜染因緣所感致。與雜染相對的是清凈,所以只須發厭離心對治雜染,痛切懺治得絕(邪惡)情斥(斷滅)見,即能直向清凈還滅的大道邁進。         於娑婆人間初成大覺的釋尊,所證與所詮的無量法門,不外乎(十二)因緣四諦。活躍、競馳在有漏有限中的芸芸有情,不了達我與物都依因緣而生,為惑業之根——我見我愛所嗾使,鼓氣拚命地追求滿足物慾;物慾誘挑著人慾,在人物二欲相互誑惑的妄執中,火般的無限熾烈之欲,共相騁逐此有限之物而佔有之,構成了異生「逐物流轉」的共性。一般有情的熱惱與苦迫,就這麼被襲擊、摧殘得叫苦連天。依佛法說,凡是有漏的,無一不是有限的,凡俗者不了解這定律,煽動無限的熾烈慾火而共相競爭怎能不被焚灼得慌亂顛仆!釋尊從有情惑業的交相織引中,徹見無常無我的業果相續,點出了眾生流轉的因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同時,闡示眾生從惑業的消散中,即能契入無著無量,遠離一切因緣名相,趣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涅槃世俗一般眾生的共見:好生而畏滅,佛從凈智察照中,體認到眾生為諸劇苦迫軋的主因:「見」與「愛」,所以終其身無間地悉力倡導修道還滅,俾泛俗者徹底解除生死大苦。學佛法,從這裡緊著眼、細用心才會緣起性空中走出活路來。         佛法一向重視(凡外)眾生的「生死大事」,「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的釋尊,他懷抱的「大事因緣」——度眾生生死、入涅槃(現前獲得究竟安穩)。他四十五年中精勤說法,許多弟子證得羅漢果。從釋尊曠劫實踐所表現的深智弘願中考察,全是行的「利他即是利己」的菩薩道。菩薩道的特質:「生死大願」為前提。菩薩的基本觀行:報諸佛德,償眾生恩,念念不忘這麼種觀行,則必然地不像二乘行者那樣的急求解脫。這,顯示了三乘行者雖共學緣起,而菩薩緣起觀卻與二乘迥異:一是畏緣而急求解脫——自度,一是創緣而積極載運——度他。這二類的大事,二乘契入(諸法)本性寂滅——不生不滅,如蓮華般的不受沾污。菩薩從深智邊體察,同樣的觀不生(生無所從)不滅(滅無所至),但所發的本願——大菩提願,無間地顯現當下,流露當前,拯脫眾生苦惱的摯情與熱心,總是縈迴念頭而發揮緣頭,因而氣度與神態,就超越了二乘。         菩薩心目中的人與佛——無高無下,祇是因果差異而已。人類是由人群生命組續而遞衍下來的,理智與情感都勝過天趣有情,如能善學善修,克己敬人而為人,將人我間的障幕撤除了,就會相處得同至親好友般的和洽而通融。然而,從現實人類所有的表態看,卻幾乎都在「鼠牙雀角」中相互諍爭得迄無寧日。面對一切人類菩薩行者,察知一般人都被虛妄因緣誑弄得顛倒諍斗,由於彼此都這麼諍鬥成慣習了,也就都從煩惱猛焰中爆射出最熾酷性的彈藥廝殺!從這裡,便顯出人類理性太有限了。構成菩薩的根本質素:理智明正,情感篤醇,理智將篤醇的情感運發得輕己重人,對人看得永遠比自己重要,敬人諒人之心,則與念俱生而俱增。因此,眼中看到和心頭想到的,就沒一個可恨可惱的人,只有一片必感必報之心。感報心久已成為菩薩念頭與緣頭上的存持者、策現者,所以,菩薩觀行中的若因若緣,除了堵遏為惑業纏障的因緣,觀行中就只有為一切苦難眾生創樹清凈得度的因緣。就這樣,菩薩最重大的義命——普為對峙、沖突而吞併的人間世,編織交往與相聯的善凈因緣網路網路,從訊息中相通、相見、相聚、相助得親切慶歡。巧於疏理而勤於通接緣脈的菩薩對於佛法法脈的通貫與察透,久已從因緣的印會中,深入一切法性的畢竟空,從畢竟空中曠觀一切人群與人事的纏糾棼擾、錯復爭斗,痛切地感到世人的蠢昧與慘毒,激發出無比的悲愍,無限的眷顧,往復活躍也開豁得興神充足,志誓堅弘,見人都襯涵著一副謙溫平易的福德相,從喜敬的笑臉中存問得親切和暖,就這麼與法緣接合,法緣從人的念頭上接受了,體嘗到法的濃淳義味,從這義味熏發出世間沒有的力與能,這麼種從法緣引生的力能,其作用則能對治而消融我執我執受到嚴緊而精細的對治,久了,法執也就生起了;因為我煩惱總根,這條根斷卻了,法執就失去了依附處。我執與法執,真個太困惱一般人了,對治而遣除此二者的針策,惟有正聞而深學因緣。學佛法,必須肯認著即是因緣,從污染的黑業邊截斷它,從清凈的(無漏)白業邊體契它;於白業中將善緣廣結得無類無際,意識到彼此相依、相資、相成的因緣關聯,則能撤除掉人為的藩籬與壁壘。人類生命的真動進、大曉了的肇因:「深因緣」法學到內不見我,外能通人,從消我通人中處處不離因緣觀,於善凈的因緣行中念念攝心不亂發心不倦,才抖得脫世法苦樂,學得上、用得佛法正見——因緣。         諸佛三業所顯現的:自自然然無數無量無邊的萬德庄嚴,這,都從因位中勤修不增不減、不斷不常的「深般若」而圓成的。學佛法,凈因緣學得上路,行得到家的,必須從無染無礙的甚深般若中著力學習、察照、修為;從正觀的修為中,理解到諸佛「還滅」及眾生「流轉」,這一都是仗因托緣所致。所以,「論因說因」,則成為釋尊最不共世間的根本教授!從染因而迷墮流轉的眾生邊看,是可能學正觀而還滅的;這可能性是由甚深般若光與力的洞照,「緣起甚深緣起寂滅的更甚深」,在甚深般若光與力的洞照中,洞照得一切時處將「性」與「我」,調控得即現即呵,代之而起的乃是「無性」「無我」的「假名」(我);把這假名我用得活脫而通廓,佛法中的頭面探舉得光光正正,我們三業中的因緣大用則能諸佛菩薩所證所行的根本——清凈因緣,永不脫軌或離經。         修學佛法入門處——因緣觀,因緣觀成為學佛之眼,舉眼觸境都會歸於因緣,從因緣中徹底了達無不皆空,無始的生死根柢——我見,則不再祟擾作踏,所見所思的一切,則了了明明地無不是因緣了。心,與因緣相應得如影隨形,也就意會到一切無不是空了。從空觀中徹達了無性惟緣,從惟緣中空化、健化了身心,從健化中堅韌地淬煉而獻捨身心。學興廣涉而深觀的菩薩所學的固然不忘因緣,所行的更投入人事因緣網紐中,與一切人善巧地相處得融渾快愉從因緣正觀中教授因緣之學,成為標準的觀緣起而行性空的學者:把許多人接引而安住於緣起性空中,從而循次趣向正解脫或大菩提菩薩行者的大菩提心,盡從般若空慧中出入往返;空慧之路巡迴得極其熟練、暢達,理解到空慧給予自己的深度啟示:空不離有,亦不礙有,假使離有觀空,空即反而成為度生的大障礙。因此,般若會上釋尊開示:「菩薩摩訶薩不專攝心繫在緣(空法等)中」,激勵菩薩們從智觀假名中,體恤而關懷苦難有情。對這番開示,恍如釋尊「耳提面命」,我們才能從空不離有,亦不礙有中荷擔菩薩的義命責、道業行。         佛法最重視的一種學:著眼於「慧命」的體握與獲得。慧命從業命中植固得時刻增長,業命中的識(取)受到慧力的剋制導轉得明快而捷利,成長中的慧命與佛法就不脫節了。持緊著如此的慧命觀,佛法從身心中顯現「遮持」大力,對境相上的反應與適應,就沒有輕泛盪漂的俗態了。諸佛的「大事因緣」——「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無上菩提),便從如此的身心中化為呼聲、激策、動力,猛毅毅地充當苦難眾生的前衛後殿者。因緣中的慧命觀成熟了,解除了自我的重大威脅,這麼種呼聲與動力平常及非常之際,就都聽得清清楚楚,(表)現得活活躍躍。修學佛法中的因緣法,以無我緣起觀與一切人溝通,互動得端端平平,大家都以凈緣相見、相學、相處、相勉,相勉得剴切誠實,倡揚因緣的人材就成群了。因緣觀(行)成為學佛者的群策群力的活勁與通德,這樣的通德學習得潔明重厚,一切利益都能先人後己,進一步,後己的念頭也不起了。緣起觀就這麼樣消融了真常大我也就這麼樣學透了無性因緣,躍得出自我黑窟,從戒足慧目中遞次地、明穩地直趣正覺及大覺。         能直從生死「罩門」中猛跨出來的,總是決意先截斷情絲見網。弘願大行的策練與踐現,情絲見網就纏絆不著了,以故,觸涉到的一切蒙不住、牽不去,最新的因緣之眼,則能看透世間萬象——無性無我。就這樣,新生活的爽凈、暢快,與新生命的創培、發達,投入新生死的勇氣與健骨,處處便承兌得不折不誑,讓人看到娑婆世界有(真)菩薩出現了。菩薩存注而顯現於身心之間的:能持能續通盤佛法,能導能覺一切眾生,意象中的佛法眾生眾生佛法,總是看作一體兩面。生佛(約空性佛性說)平等,全憑如此的觀行而來眾生中能見佛、憶佛、學佛、瞻佛、體解到成佛也有自己的「分」,於是從堅忍沉奮中致力久進、上進發現自力潛能的莫可量估,也肯認著過去生中正法的聞熏與啟示;由此而聯想到曾親近過無量諸佛;從無量諸佛的明瞻暗仰中,養成充實的熱忱與精誠的念與行,現前的准范不離諸佛,當下的「法依」不輕自己,將自我狂慢控箝得極迅極緊,對諸佛所證的空性與所現的大悲,體領中效踐得不昧不怖,菩薩精神的激提、練錘與托承,就沒一念慮疑或驚沒了佛法與行願交融交現的菩薩,語默寢饋間都明驗得不離當前,就這樣所見不忘諸佛所做的不虧眾生佛法學到永不忘諸佛的一切,諸佛的一切成為我們心與行中的印象,深確地了知諸佛成佛之所以然——圓證「緣起性空」的中道;從這所以然中認清應遮應持的教示,所見的一切無不是緣,遍悟得若佛若人(等)無一不由緣而生,則不受世俗情見作弄,而以弘傳(無性)因緣為己任。         深學而深悟因緣,以因緣之眼透視一切,染緣粘不著,凈緣擴得開,凈得不住凈而行於染眾中,與染眾見觸得往返頻密,觀察得內外周致,摸透了染污眾生的復錯心理,法葯配得當下得巧,服下去很快就見效了。最歡喜跟人群建立友誼菩薩,總是「隨眾生業緣」而了解眾生,藉業緣而展布法緣,從法緣中對治(雜染)業緣,導向涅槃安樂。善於以因緣啟化世間菩薩,首先泯化了的——自我,強烈的自我愛消散盡了,本願中(假名)「我不應舍一切眾生」的悲心則迸現不已。假名我從「自性空」中用得透透到到,就體悟到一切法無不是「因緣假」了。從因緣假中幻現的一切了無定實,其當體即是「畢竟空」;從自性空深悟而徹達畢竟空,假名我的耐能與涵力,則堅強饒足得莫可破耗。凡能於生死中游化世間,游化得永不倦憊懼退者,總是假得笑慰劣頑,空得體護敵怨。佛法世間能顯現拔脫大力,逗發覺悟大用眾生佛法能接受、領解得喜敬而奉行;奉行中觸處對一切通曉得無不從因緣所生,不讓自我盤據念頭,這樣的眾生也就能從因緣假中起大力用了。學佛法、講(寫)佛法、觀(行)佛法,一貫地都從無常無定、即緣即空中著力察心而照境,嚴格地諦審精析,怎也見不到最真的心與最小的(物)質,由此從真知灼見中——無上佛道深之又深的最極深處——「畢竟空」,得個入門處;從畢竟空中曠觀一切,無不是緣也無不皆空,種種人與種種物,莫不攝歸於此緣此空中。因此,釋尊在大乘經中「不贊是(二乘)遠離法」,因為藉緣興悲的菩薩行者,特別重視度生的大菩提道,與二乘行的急於斷惑不同。學得深也覺得深,學得廣也成得廣,諸佛的妙因與圓果,不出乎如此的深覺與廣成。菩薩行道與行空,一味地貫注無間,道心發得大而久,空觀學得深而凈;凈得不偏不著,「得利智慧力故,不見是空法」,利猛的慧力徹照得不住空,利慧與大悲兼運得明切厚弘,弘誓中鼓斡的壯心豪膽,就不會因住空而柔弱乏力,也不會著愛而淪為欲奴。到此,利慧與大悲就沒界別了。學佛法,著力策提自己:從利慧大悲中把假名我用得活活透透,捨得空空凈凈,我們身心中體現與顯露的,才不會遠離自覺覺他的佛法自覺的前方便——「無作」;無作觀中所思所行的——「不可得」;了解到自家所有的一切,決不可能永遠佔有,(一旦政權突變了,連生命也陪掉的,可太多了!)不可得與無作觀融明成片自覺照了得寧默湛穩,與一切人則相見相處得藹然淳然,言行中體涵與照拂的,念念處處才足實得能覺他。         菩薩的別稱——「具足者」,具足者的整體該涵——三覺圓滿。曠遠學程中以諸佛為高標,視眾生為善友的菩薩道,本願中所持所驗的:作諸佛使者:以佛道為心而化度眾生,從接引中處處盡分儘力地提現佛道;從佛道中架建寬而長的「津梁」,讓眾生安穩地濟渡。能做到這樣的安穩的要著:「具足即是深入」,無上佛道之曠而深、圓而遍,乃是深般若與深因緣的透達與遍攝;從般若無相中深入空性,從因緣的無質中深轉有相;這麼樣深入深轉得內不起(真常心)惑,外不受(「名字相」)誑,透脫了常心假名的誑惑,則能從利慧中降伏自我大愛,從大悲心中摧諸煩惱。利慧與大悲直對當前發心、運心、練心、現心,我們的心與佛心就接通了。人心接通了佛心,「佛道事業」就成為最新(凈)的事業,將這等新事業貫注、推展、發達在利慧大悲中,則能自性空中遠離「我愛」,從畢竟空中凌越「法愛」。畢竟空出入得不著不了,普為眾生之心與深效諸佛之願,締結得莫可開解,應為的從智光中為得明明決決,應償的從悲願中償得充充足足,能這樣,身心完全悲智化了,則醇豁得恢恢裕裕。時間用得緊而清,空間行得明而曠,從時空中把握著學習的原則——先學知空;空,學得與悲智相應,與一切人相見得同見佛一樣,揣摩著盡以佛心敬待一切人,把一切人看作「佛種」與「法器」,力倡「人間佛教」,肯認著「諸佛皆出人間,終不於天上成佛」的宗趣。人間的人之特質:能學而能覺因緣正法,學得亦覺得能汰脫染緣,創辟凈緣,從凈緣中消通了人我界劃、壁障,人際網路的人脈與佛法法脈接貫通流得靈靈暢暢,自覺覺他的智慈德行,身心中儲涵而溥溢的,才能讓見到的一切人,測驗得決不虛誑,畢竟真切! 佛歷二五四四年九月八日午後寫於新州同凈蘭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