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對於達摩大師,為什麼不允許大家在禪修境界當中,禮拜佛菩薩的形象,有人提出了疑問:
他問道:「為什麼不可以禮拜,在禪修當中出現的那些佛菩薩們呢?」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現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大師回答說:「因為呀,天魔波旬,以及阿修羅等等,它們顯現神通的時候,都能夠化作佛菩薩的樣子;不過,那隻是它們的種種神通變化而已,它們本身是外道,終究不是佛呀。」
「佛,就是自己的本來心,千萬不要錯誤地去禮拜那些外道鬼神。」
哎,這位「魔王波旬」,它是欲界第六重天,大自在天的一位天王,可以說,它是欲界的主宰者,因此,它不願意任何人超越它,超出它的統轄範圍,每當有人禪修,即將出離生死輪迴的時候,它就會前來擾亂,要麼,用慾望來吸引,要麼,用恐怖景象來恐嚇。
佛陀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嘿嘿,降伏的就是這位老兄。它的神通很廣大,可以變化出任何形相,包括佛陀的形相在內。
還有「阿修羅」,在這里,達摩大師指的是天道的阿修羅王,是《楞嚴經》當中,所說的四種阿修羅之一,最厲害的那種。它具有極大的神力,可以和大梵天王、帝釋天王,以及四大天王爭權。阿修羅王最喜歡喝酒,可是,業力所招感,它就是釀不出酒來,為此,它時常會發脾氣。
阿修羅男眾很醜,女眾卻很美,甚至於,阿修羅王的一個女兒,因為長得太美了,勝過了天女,於是,被帝釋天王迎娶為妃子。所以呀,這天上和人世間一樣,關係都是錯綜復雜的。帝釋天王是佛教的大護法神,可是它的老丈人,卻是擾亂修行人的阿修羅王,而且,它們之間不時還會發生戰爭。其中,決定一切現象成敗的呢?是能力和福報;能力和福報從哪兒來的呢?嘿嘿,業力,自己的業力造作啊。
和魔王波旬一樣,阿修羅王也可以變化出多種形相,包括佛菩薩的形相在內。由於它前世曾經也是修行人,喜歡爭強好勝,沒能夠悟道解脫而已,所以,一旦有人禪修,深入禪定以後,哎,它就湊熱鬧來了。同時也是因為,按照《楞嚴經》所說,嘿嘿,一旦咱大家深入三摩地,自然會與一切菩薩、羅漢聖者之心地相通而清澈無比,於是,連虛空(是由心的痴頑所顯現的,並非永恆)也開始消融;接著,魔王和阿修羅王等等鬼神們的宮殿,卻會莫名其妙地搖動崩塌,因為,那些都建立在虛空裡面嘛。您說,它們咋會不著急呢!所以,《楞嚴經》第九卷雲: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都的意思)來惱汝。」
哎,世尊說得很清楚,一旦咱深入三昧,這些妖魔鬼怪們都來了。其中,最具有蠱惑性的呢,就是呀,它們會變作佛菩薩的樣子,來迷惑咱大家;一旦咱相信,並且禮拜它們的話,就很容易被它們所攝受。哎,這時呢,咱忽然發現,在「佛菩薩」的加持下,咱自己一下子不得了了,得道了,忽然有了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咱的師父呢?嘿嘿,就是濟公活佛,或者是觀音老母,等等,反正不是佛,就是菩薩。其實呢?唉,都是鬼呀。
——像這樣得到的神通,不是神通,是「鬼通」,啥意思?嘿嘿,鬼神加持得來的通呀。如今那些所謂有神通的人,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以上,或許會更多,都屬於這種「鬼通」,不是自己修出來的,也不是宿世善根,而是鬼神師父們的加持。
問題是,這些鬼神在加持您,使您具有某種能力的同時,也就把您收歸了門下,成為它的弟子,奉行它的旨意。要不然,嘿嘿,它就會收拾您,給您點兒顏色看看,看看你小子老實不老實。於是,您本來是個修行人,是要嚮往自由解脫的,結果呢?哎,修成了一個傀儡,還要隨著鬼神師父的指揮去造業,無非是到處給人治病,看看因果,炫耀那點兒與眾不同的能力,等等,以此呢,來博取名聲和好處。豈知道,將來的業報,那真是,怎一個苦字了得呀。
因此,達摩大師反覆強調,不讓咱大家禮拜那些,禪修當中出現的佛菩薩形象,因為,那些,「總不是佛」。而真正的佛呢?就是咱的本來心,遠非形象可及。咱大家,可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認假作真,「莫錯禮拜」啊。
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
「所謂的覺,就是指靈覺,人們在生活當中,應對著各種機緣,而待人接物,乃至於抬抬眉毛、眨眨眼睛,運動一下手和腳,等等,都是自己的靈覺之性在活動。」
「這個覺性,就是人們的心,或者說本來心;而這個心,也就是佛;佛呢,也就是道;道呢,也就是禪。」
「禪,這個字呀,不是任何凡夫,也不是任何聖者,所能夠測度的。」
哎,達摩大師本是印度人,他最清楚佛陀這個詞,在梵文當中的原義,大師直接告訴咱:西方印度語言的佛陀,就是咱本土所說的覺性。
那麼,覺性又在哪裡呢?它又是啥東西呢?呵呵,就是咱的靈明之心呀。哎,人人都有,個個不無,不過,它就是沒有形相,不可以用眼睛看到,也不可以用耳朵聽到,甚至,沒辦法用思維心去觀察到啊。
但是,咱生活當中所有的一切言行舉止,一切作為,一切思想,一切見聞覺知,等等,不可能是虛空在做這些吧?所以呢,都是咱的覺性在無形當中的運作。因此,所有的這一切,當即就是咱的覺性本身呀。
這個覺性,真是不可思議,您找它,嘿嘿,遍尋三千大千世界,終究不可得;您不找它,一切處處,一切時時,一切物,一切心,試問,哪個不是它呢?
所以呀,它就是佛性,它就是本來心,它就是佛心,它也就是眾生心。只不過,不迷惑的人,咱就方便地把他叫做佛陀;迷惑的人呢,嘿嘿,比如咱大家,暫時就名為眾生。雖然名為眾生,咱可要明白,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東西,真是眾生;眾生之內涵,同樣不可思議啊。所以,《金剛經》雲:「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若不見性,咋知道《金剛經》之奧妙呢!若能夠持念《金剛經》,咋會不見性呢?早晚的事啊。若見性,這個人就是佛;佛之運用,乃至於穿衣吃飯,屙屎拉尿,無非是道;道之所詮,即名為禪。
禪這個字呀,不想不明白,想了更糊塗。所以達摩大師說它「非凡聖所測」,為啥呢?嘿嘿,您一測,那不就是思維造作嘛!甭管您聖人還是凡夫,哎,您哪,已經落入了無明窟窿里了,咋能夠明白禪呢。
——那該咋辦?各位兄弟姐妹,咱該咋明白禪呢?
嘿嘿,禪不需要明白,因為,它就是咱本來的那個明白,就是咱那個能夠明白一切的妙能力呀。您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攀緣造作,不要貪婪追求,也不要拒絕害怕,因為,您的心本來就包容一切。然後,在此基礎上,您該幹啥幹啥。哎,這時候,該幹啥,就幹啥的那個東西,它很明白,它和它的一切運用,都是禪。
——禪,就是見性之後,本性的自在,與妙用的自在。對於明心見性之人來說,禪,雖不可得,而無處不在。對於那些貪圖享受的人來說呢?嘿嘿,禪呀,就是一個遙不可及而虛無縹緲的傳奇。
哎,現實生活當中,有些雅人們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享受,追求高品位的好茶,偶爾呢,也拉來個和尚,拽上倆大師,高朋滿座七、八人,品佳茗,論禪道,美其名曰「茶禪一味」。嘿嘿,不過,他們太低估自己的水平了,依我看呀,他們早已超越了「禪」這個俗不可耐的名字,而到達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那就是本人,永遠將只能夠仰望的「茶饞一味」的不可思議境界。
又雲: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
「即使有人能夠講說千經萬論,如果不見本性的話,他也只是凡夫;他所說的,不是佛法。」
「最上乘的究竟之道,是無比精微與深奧的,沒辦法用語言說明白;佛典經教,都是文字語言,又憑啥能夠到達『道』本身呢。」
哎,所謂的「至道」,就是指道體本身,也就是究竟的覺悟之道。所謂的「不可話會」,就是難以言詮,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啊。為啥呢?因為呀,語言文字是思維心的產物;而道呢?則是本來心,及其妙用,遠比思維心要精妙微細呀。
所以,就好比,用大孔漁網,捕不了小魚一樣,用語言文字,並不能夠準確地詮釋道本身。但是,在咱娑婆世界來說,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要傳道,還是需要運用語言文字。只不過,咱要明白,文字本身,概念本身,不能夠代表道;而是呢?嘿嘿,咱必須要學會「以文會道」。那就是說,咱學習佛經祖論,必須要「以文會義」,哎,需要先明白其法義;然後,讓咱自己的心,跟隨著法義運轉觀察;嘿嘿,最終呢?咱會欣慰地發現,咱大家的心,隨著經文妙法之運轉,而到達了道,成為了道,回歸了道。
——倘若能夠如此的話,就算自己不認識字,聽別人念經,聽別人說法,哎,只要聽進去了,也可以見性,也可以悟道啊。所以,達摩大師說:「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這正是聖人無虛言,最終,應驗在了六祖惠能大師的身上。而且,六祖大師的如此示現,對於咱泱泱文明大國,不啻於一劑良葯,就是告訴咱大家,學法要會義,會義才能夠達心,心,本來是道呀。
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
「如果見性,那就是佛;心性聖體本來清凈,其中,本沒有任何雜思污穢。」
「發起妙用的那個心體,本來就是了不可得,空而無相;文字語言本身尚且無法到達那裡,三藏十二部經典,又憑啥到達得了呢。」
哎,所謂的「聖體」,就是指咱的本來心之心體。不過,這也是方便之說,因為,所謂的心體,它不屬於有和無,沒有確定內涵,它空而不斷滅,也就不會被染污,因此叫做「本來清凈」。所謂的「雜穢」,是相對於「本來清凈」而言的,咱的心體本是純凈無暇,如凈水;它無暇而具有隨緣覺知和起念的能力,如凈水可以反照景物,也可以隨風而興起波瀾。
——最奇妙的是,咱的心體,無論如何地覺知和起念,哪怕是如此折騰了一輩子,折騰了無量劫,嘿嘿,心體依然如故,絲毫也不會被覺知和念頭所破壞。就猶如呢,凈水無論如何地興起波瀾,凈水還是凈水,絲毫也不曾染污呀。
——各位兄弟姐妹,咱那個不會被念頭所破壞的心體,就是本來心,就是法身如來,請您找到它,認識它,明了它,回歸它,一切就ok了。修行,就是如此地簡單。
問題是,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屬於思維心的產物,通過它們,並不能夠直接契入咱的清凈心體。所謂清凈,就是指超越念頭,也叫無念;而所謂染污呢?就是指心念擾動,有念頭就有擾動,就有虛妄分別,哎,那就叫做「雜穢」。
「雜穢」之心,也就是念頭擾動之心,用它無法契入心體。猶如,波瀾起伏之水,雖然本來是凈水,卻無法到達凈水的本然澄澈,通透明照之凈性;因為擾動的緣故,凈水,不見了凈性,失去了如同明鏡一般的明照啊。
——那該咋辦呢?咱該咋通過經論文字,而到達本來心體呢?
也不難,因為,一切經論文字,都是佛祖聖者們從其心體當中,所發起的思維妙用,而形成了佛經祖論。那麼,咱大家逆水尋源,通過對於經論的聞思修,讓咱的心,按照經論那樣去思維觀察,久而久之,一旦,咱的心境與經文相吻合了,哎,那就是說,咱那一刻的心,和佛祖那一刻的心,完全一致了呀!哎,就在此時,不就是心心相印了嘛!與佛祖心心相印之心,不就是佛心嘛,不就是本來心體嘛。
就這么簡單,雖說心體本來無形,空而無相,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夠到達的,但是,會運用經論文字,進行聞思修的人,嘿嘿,就能夠如此簡單地藉助於文字,而引導自己的心,逐漸與佛祖心心相印,最終,到達本來佛心。
——必須告訴大家,這是需要長期反覆實踐的,不是朝夕之功。因為,咱大家在生死輪迴裡面,攀緣分別慣了,要想轉回頭來,接受佛祖經論的引導,而回歸本來佛心,嘿嘿,那慣性,那雜亂習氣,那胡思亂想,那無端的執著,那男歡女愛,那美食和珍寶,等等,啥都來了。
——該來的,請它們都來吧,不要緊。
——哎,咱就學那海燕,就讓煩惱習氣的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隨著各種習氣的泛濫,咱呢,就是堅持靜坐聞思修,踏實地觀察思維,接受經論的引導。哎,您會發現,自己是在慢慢的進步當中,這就是福慧資糧的積累過程,這就是量變。沒有長期聞思修的量變,就不可能有將來明心見性的質變。實際上,就連開悟,也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哎,在聞思修的覺悟之路上面,大約是這樣的:從小悟,得法喜;小悟次數多了,變成大悟,開發般若智慧,通達一切法義道理,還屬於解悟,不是證悟;大悟之後,不要拘泥於經論文字,不要拘泥於法理,應當結合禪修來觀心,來參悟自性;最終,嘿嘿,機緣和合之際,就會打破法理文字以及種種習氣的執著,在一剎那間,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本來心體——這才是見性,初步的見性。
見性之後,才有了初步降伏習氣的力量,才可以在境界當中去磨練身心。同時,還應當依據經論進行聞思修,拓展和透徹見地。因為,最初的見性,往往是比較狹窄的,不夠寬廣,咱必須接受佛祖經論的進一步引導,讓自己的見性充分融入法身。這就是悟後的實修實證,禪宗,叫做「牧牛行」。當然,見性之後,完全可以一邊弘法,一邊修行,那就是《圓覺經》所說的「如幻三摩提」法門了。
在藏傳佛教當中,把最初的見性,叫做道光明(或者:子光明);咱本有的如來法身,叫做基光明(或者:母光明);最終,通過見道以後的修道,將來,當道光明完全融入了基光明,也就是子光明完全融入了母光明的時候,那也叫做「子母光明會」,那,就將是咱成佛之時。
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
「所謂的道,不屬於聲音、色相等等外塵,它無形質,所以極其微妙,難以見到。」
「見道的人,就如同一個人喝水的時候,水的冷暖、味道等等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沒有辦法準確地說給別人聽。」
「這個道,只有如來能夠知曉,其餘人類、天神等等,都尚未覺知。」
哎,所謂的「道本圓成,不用修證」,是說啊,道體本身如此,本來是圓滿成就的,並不因為修,而成「道」;也不因為證,而得「道」。但是,咱大家還需不需要修行呢?
——毫無疑問,需要。
——那咱修啥呢?不會白修了吧?
——嘿嘿,恭喜您!答對了一半。最終啊,當咱大家圓成佛道之時,咱會發現,一切修行,猶如幻化,以幻修幻而已;幻化滅盡了,才發現一切都是如如不動心,一切都是清凈法身,本來如此,實無可修,實無可證。就修行行為來說,它是如幻的,是生滅法,所以,可以叫做白修了;但是,就修行效果來說,哎,以前咱認假作真,整日里分別執著,造作不停,真是煩惱不堪呀!現在呢,當下明了,一切無非實相,不加造作,本然天成,到處都是本來的大自在呀。所以,也可以說,沒有白修。
所謂的「不可向人說也」,意思是沒有辦法,準確地說給別人聽。哎,比如說,我請您喝一杯水,一杯用花椒、大料、芝麻、桂皮,等等,還有幾十種調料,秘方浸潤出來的特殊水,款待您這位貴客。
哎,您嘗了一口,做了一個極其豐富誇張的表情。別人問您,這水啥味道呀?您呢,實在說不清,只好把杯子推給人家,哎,讓人家嘗嘗。
一杯水的味道,尚且如此,尚且沒法準確地表達出來,更何況是不可思議的如如自性,也就是道體呢!即便是佛陀,也沒有辦法把它直接呈現給咱大家呀。哎,要是能夠如此的話,呵呵,那就太好咧。以佛陀的大慈大悲,那就無私地給咱一呈現,哎,咱大家一下子都成佛了。一切眾生,也是如此,一下子都成佛了,那咋還會有生死輪迴呢。
這是做不到的,沒有人能夠把自己覺悟的道體,準確地表述給別人,當下地呈現給別人;因為,道體,非語言可及,非形相可及呀。不過,慈悲的佛陀和菩薩祖師們,已經盡了最大力量,把不可言說的法身道體,通過經論文字,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示給了咱大家,這就是三藏十二部妙法,以及佛教各個宗派的妙法。咱大家呢?哎,只要依照如此妙法,選擇一個方向,進行學習、觀察、運用,等等,持之以恆,終究,咱也會明心見性,成就法身道體的。
那時,咱才會如實了知啥叫做「道」,啥叫做「禪」,啥叫做「佛」,啥叫做「清凈法身」啊。那時,咱就如同喝過了,剛才那杯特殊水以後,自然,咱就知道了水的味道。嘿嘿,不過,我要是問您,那杯水到底是啥味道呀?恐怕,您未必說得清楚吧。哎,這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到那時,咱大家,因為明心見性的緣故,就叫做佛。而除了佛之外的,其它一切眾生呢,無論是人,還是天神,等等,它們都無法知曉道體,如同沒喝過那杯水的人,就不知道水的味道一樣。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
「這個本來圓滿的法身道體,一切凡夫的智力,所無法到達;因此,他們才會有了對於各種境界相的執著。」
「如果一個修行人,不能夠當下明了自己的心,本來是空明寂滅的;他就會以虛妄心,去執著外相和一切法,於是,就將墮落於外道當中。」
「如果一個人,真地知道一切法都是從自己的心中幻化而產生的,那麼,他就不應當對任何事物有執著;如果執著的話,就說明,他還不知道『諸法從心生』啊。」
哎,這段文字,達摩大師給咱大家上了一堂,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基礎課——嘿嘿,那就是,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啊。
生活當中,修行當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學佛不少年頭了,自以為懂得了很多佛理,滿腹經綸。可是呢?當面對著財、色、名、利的時候,嘿嘿,他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當面對著種種不同見解的時候,嘿嘿,他恨不得把別人一口吞吃了,都捏碎了才好。
——這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妄執相及一切法」,其原因呢?嘿嘿,還不曾明白「諸法從心生」啊。
——這個人聽了,馬上就拍案而起了:你個臭和尚,老子學「萬法唯心」的時候,你還穿著開襠褲呢!還,還,還我不明白「諸法從心生」。
——人們哪,就是喜歡這樣自欺欺人。
——問題在哪裡呢?就在於呀,他們把「記憶的知識」,錯當做了「理解和明白」。記憶的知識是死的,沒法用;理解並明白了以後呢?知識才是活的,才好運用,才有力量化解煩惱呀。
所以呢,達摩大師告訴咱大家,一個如此樸素的道理,連小學生都不陌生的道理,那就是:真懂了,就能做到;做不到,是因為還沒真懂,懂得太淺啊。
因此大師說,如果咱大家確實知道了「諸法從心生」,就不應當再有對於各種相的執著;如果咱還有執著呢?嘿嘿,那就說明,咱還不知道,或者說,知道的太淺。
——那該咋辦呢?咱大家?
——簡單,承認自己不夠懂,然後,繼續對照經論,念經聞、思、修,深入體會觀察,不全懂,不罷休。
——實際上,在這樣成百上千遍的聞思修當中,專心的人會發現,每一遍,自己都體會得更深入了;於是,他就有了信心:好,長此以往,我將來肯定會大徹大悟的!那就如此地精進吧。
——這樣的人,踏實的緣故,反而會迅速地開悟自性。因為,他沒有了別的樂趣,只有這個修行最輕安呀。其它,無非是些攀緣執著,無非是些分別煩惱,都是苦呀。
那麼,一旦這樣的人,通過聞思修,解悟開發以後,就會完全明白法義和道理,沒他不懂的法理了,請注意,這還不是見性。此時,您還在思維理路裡面打轉兒,只不過是理路圓了,轉得順溜了,理解得深入全面了而已。這也很了不起,此時,見道所需要的福慧資糧,就基本滿足了。下一步,就是去明心見性。
咋見,咋明?各位兄弟姐妹,法義既然已經通達了,福慧資糧也攢夠了,經文就可以暫時放下了,因為,見道,非語言文字可及。此時,應當轉為禪修觀心,在禪修當中尋找自性,尋找法身道體。這時,觀心也罷,參禪也罷,反聞聞自性也罷,就是一回事兒了,與那些不學習經論,而直接參禪的人相比,您會迅速獲得成就。
——為啥呢?有人說了:不學經論,不聞思修,直接參禪,不是更直截了當嗎?不是更簡潔嗎?
——嘿嘿,那的確是一條路,不過,那條路,適合於兩種人:第一種,他前生本來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今生,行菩薩道來了,沒問題,他善根太深厚了,直接禪修,可以;第二種,就是有明心見性的老師在身邊指導,老師手把手地教他參禪或禪修,那也可以。
除此之外的人呢,咱是大多數,咱應當先進行經論的聞思修,然後,等到福慧資糧具備了,也就是解悟開發了,這時,慧解透徹了,業障習氣也比較淡了;同時,哎,平時習慣於盤坐念經,坐得久了,腿子也練好了。這就等於說,您哪,禪修的基本功,都具備了;哎,禪修乃至於成佛的地圖呢,您也諳熟於心了,那就大膽地,通過禪修去見性成佛吧。
就好比呢,嘿嘿,柴刀已經磨好了,那就開始砍柴吧。前面磨柴刀,雖然花費了時間,可是一點兒都不會耽誤事,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工」嘛。哎,所謂見性成佛,就是要用般若智慧之刀,也就是文殊菩薩手裡拿的那把寶劍,那就象徵般若智慧;咱哪,用咱聞思修,培養出來的般若智慧,它像刀一樣鋒利,咱在禪修當中,就用它來斬斷無明,斬斷煩惱之根,刷地一下子,自然就見性成佛啦。
其實,念經聞思修,一旦解悟開發,也就到達了《圓覺經》所說的「凡夫隨順覺性」,有了「法界凈」的智慧眼,哎,也就是文殊菩薩的寶劍;此時,再來禪修,深入禪定也可以,專修三昧也可以,住山也行,閉關也行,等等,藉助於禪觀的力量,深入熟練了以後,一念迴光返照,般若寶劍斬斷無明,就會明心見性。
因此,那時候,您的見道會比較徹底,甚至於,您自己太清楚了,自己是否已經見道,都不需要問別人。為啥呢?因為呀,有關於見道的智慧,您早已熟識了,尚方寶劍已然在手;一旦親見,自然就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如果親見了本性,就會明白,所謂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變成了沒用的閑文字。」
「因為,千經萬論,只是幫助咱大家明心見性的工具而已;一旦,咱在教言的啟發下,豁然契入,而大徹大悟了,那麼,教典文字還有啥用呢?」
「最究竟的妙理,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經教只是語言辭彙而已,實在不是道本身啊。」
「道體本身,從來就沒有語言之相,因此,所有的言說,都是虛妄的。」
哎,必須要指出的是,達摩大師所說的「若見本性」,指的是初地菩薩的見性成佛,而不是指地前菩薩相似的見性。那時,初地菩薩親證了法身,即使沒有了經論的指導,也不要緊了。而初地以前的菩薩們,雖然見性,卻不夠透徹,還是需要依據經論,進行聞思修,來升華見地的。
初地菩薩見性成佛以後,就到達了解脫的彼岸,所以,他渡過生死苦海時,所乘的那艘船,也就是它所聞思修的經論,就可以放下了。嘿嘿,就好比咱大家,出遠門,哎,來到了一條河邊,路的盡頭,是一個小小的碼頭,上面栓了幾隻小小渡船,是前人,給咱大家准備的。
咱呢,看看四周沒人,只好自己挑一隻小船,坐上去,劃過了河,到達對岸以後,也把小船拴好,同樣留給後來的人使用,人來人往嘛。然後,咱就輕鬆地踏上了旅程。過去呀,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這是過去那有道德的時代,各地都常有的現象。
可是呢,就有一些人,貪婪的人,他過了河以後,喜歡上自己乘坐的這只小船了,放不下了。於是,他乾脆就扛上小船,繼續趕路。您說,一條小船,最少也一百多斤,就算他身體極為強壯,他扛上這玩意兒,還能走得動路嗎?所以呀,他苦海無邊了。
哎,達摩大師就是這個意思,所謂「千經萬論,只是明心」,大師告訴咱,所有的經論,就是讓咱用它來聞思修,然後明心見性的。一旦咱在經論文字的啟發下,大徹大悟了,「言下契會,教將何用?」那咱還死抱著書本不放幹啥呢?那不和扛著小船,趕路的那位一樣嗎,自討苦吃呀。
乃至於,究竟說來,法身道體無相,所以,其中,根本就沒有言語之假相,所有的言談說法,都是虛妄的方便之說。正如《楞嚴經》所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哎,最終,要想明心見性,就必須要放下對於經論當中,一切語言文字,一切名詞名相的執著。在見性的一剎那,咱的心,是離相的,是無相的,是放下了一切虛假相的;因此,也是無比通透的,無比明了的,那就是咱的本來心,它就是道。
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就從這里開始用功吧,咱把達摩大師所開示的,見性成佛之妙法,也就是這部《血脈論》,反覆研讀,參透它,終究會有「言下契會」之時,當即明心見性,才不辜負大師一片苦口婆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