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法師:佛教教育出路何在?

佛教教育出路何在?

聖凱法師

  2007年4月29日,在江蘇常州召開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會議通過了《關於大力加強佛教教育工作的決議》,希望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和各地寺院要把人力、物力、財力傾斜到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上,爭取在較短的時間使我國的佛教教育狀況得到根本改善,為長期的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佛教界確實有意加強佛教教育,這是一件可喜的大事。

  中國佛教教育自從改革開放後,應該說是非常有成就,目前各地的佛協領導寺院住持、弘法講學的各種人才,幾乎都是八十年代後成長起來的僧青年。但是,中國佛教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其實有一些「盲點」與「偽問題」,耽誤了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

  1、師資建設

  「大學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一大學里,擁有一最好的、最有名的教授自然就能成為最好的大學;甚至一個專業,往往都是有一、兩名最好的教授自然成為最好的專業。

  但是,在中國的全國各地佛學院法師老師是最可憐的。在一佛學院,最有地位的是院長、教務長等領導層;其次是學僧,因為現在學僧的流動性很大,而許多佛學院經常拿人數來誇耀;最後,才是法師老師,一個月拿著一點可憐的工資,一周上兩次課,除此以外,佛學院的任何事情就跟這些法師老師沒有關係了。所以,法師地位的「缺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導致目前佛教教育缺乏一流的師資。此其一。

  舉一個最簡單例子佛學院開學、畢業典禮時,從來不向學僧們介紹出席的法師老師,只介紹佛學院領導宗教局的領導;而且,從來都是領導們坐在主席台上,法師老師坐台下。在大學里,學生的開學、畢業典禮,只有校長坐在主席台中間,兩邊都是有名的教授、博導,副校長們最多也只能坐在主席台的後面,更何況是處長們。佛學院的「官本位」制度,導致這一教育機制缺乏生機與民主。

  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學僧們從來不尊重法師老師,根本沒有「尊師」觀念。於是,法師老師對教學也不熱心,應付了事;學生自然不喜歡上課。這種學習環境,如何培養人才?

  所以,重視師資建設,是當前發展佛教教育最大的「盲點」。在一大學里,為了請到一位有名的教授,從來都是不惜重金,校領導屈尊誠心邀請。而在佛學院里,領導層就害怕有些法師比他厲害,這種心理的「盲點」導致師資力量永遠無法成長。所以,學僧們永遠看不到「有前途」的「榜樣」。

  其二,佛學院領導宗教領導從來都認為出家人不需要那麼多錢,所以出家法師的待遇永遠非常可憐。其實,人家需要不需要這是個人問題;但是,從待遇問題上看這是一種「尊重」的表現。所以,法師老師的待遇問題,這是佛教界花點錢就能解決的,可是大家重視了嗎?

  其三,法師再教育問題。在一大學里,經常有「學術休假」制度,鼓勵老師們能夠到國外進修、訪學,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可是,目前佛學院的師資,從來很少接受再教育,所以師資水平的低下,當然無法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其四,師資的教育熱情。要將一位出家法師留在佛教教育的崗位上,就必須為他的教育熱情創造條件。所以,一系列的鼓勵措施必不可少,最好能夠制定師資階位提升辦法,如大學里講師、副教授教授,這樣年輕出家人畢竟有了一種奮鬥目標。可能老一輩的出家人,覺得這太世俗化了。「法師」確實是最神聖的稱呼,可是必須給這種神聖的稱呼一種「世俗的根」,佛學院可以自己制定師資的升階辦法

  2、圖書館的建設

  圖書館的建設,這是二十多年佛教教育從未重視的最大問題。圖書館是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並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依1957年,國際圖聯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圖書館具有五大作用:(1)保存人類文化遺產。(2)開展社會教育。(3)傳遞科學情報。(4)開發智力資源。(5)提供文化娛樂。毋庸置疑,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學,無不擁有最好的圖書館。

  其實,佛學院的建設也是如此。一個學僧在佛學院學習、生活幾年,一個佛學院不是給他們吃、穿、上殿,必須給予教育。最好與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兩種:一、好的老師;二、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的圖書館。

  因為,圖書館傳遞了情報與信息,成為學僧接受教育的最好來源。圖書館藏書的種類是否多元,圖書是否豐富,決定了學僧的視野是否寬闊,成為是否能培養出高瞻遠矚的人才的關鍵中國佛學院之所以有點成就就在於近幾十萬冊的藏書。

  同時,學僧通過在圖書館的生活,與無數的經典大師對話,開發了自己的智力資源,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與佛法理念。所以,佛學院的圖書館,成為佛教教育最有用的教育資源。

  最後,圖書館成為學僧生活的最佳環境在一大學里,學生最多的時間就是「泡」圖書館。佛學院的學僧管理,成為當前佛教教育很大問題。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佛學院從來沒有考慮到這些「精力過剩」的年輕人如何在課堂外生活,只是告訴他們: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圍堵剿」成為唯一的管理辦法。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些同學的課外生活就是看武打小說、玩游戲佛學院領導希望學僧們不要出門,可是在紅牆內呆著,能幹什麼?!

  一個365天開著,從早晨8點開到晚上10點的圖書館,足可以讓這些年輕消耗掉剩餘的精力。這樣,佛學院管理自然能夠「無為而治」,年輕的學僧獲得寬鬆又充實的生活,才不枉在佛學院「泡」幾年

  佛教界對佛學院圖書館的建設,從來不加重視,很少有固定的購書資金。如果能少辦一次法會,少開一次光,少升一次座,我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不少。其實,當前的電子網路資源非常豐富,佛學院絕學僧們上網,倒不如提供豐富的電子網路資源,讓大家來「消磨時光」。

  3、大樓的建設

  建築是凝固的「文化」、「歷史」、「音樂」,而現在佛學院很少有獨具特色的建築,還是像八十年代的「鄉村小學」。

  提到大樓的建設,大家普遍認為缺錢,其實佛教界並不缺「錢」,而是缺「心」。高僧大德們普遍忙著法會、升座,對佛教教育缺乏關心;若少建一尊大佛就可以建設一座佛學院的大樓,怎麼會沒錢,真是怪事!

  其二,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出家人應該「吃苦」,所以沒有必要住好、吃好。古來大德說:「身安則道隆」、「*輪未轉,食輪先轉」,古訓明示啊!簡單、舒適、生活方便,應該非常合理;而不奢侈、豪華,佛陀應該允許吧!

  其三,強烈要求增加「法師」、「老師」的研究室,這還是「尊重」的體現。在一大學里,隨處可見這是某某教授的研究室,這不但是向外界說明我們大學擁有哪些教授,最主要的是學生們看到前途與希望。而且,研究室與圖書館等相連,方便了法師老師的學習、研究,無疑為他們的再教育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4、學生數量問題

  作為佛學院領導,最害怕自己的學僧都跑光了。其實,這是佛教教育認識的「盲點」,因為認識不到佛教教育永遠是「少數人」的教育,有10位學僧學習,其實也是教育。所以,佛學院總是向外誇耀自己有多少學僧,無形中重視數量,反而變成了「低素質」的教育。寧缺毋濫,一個佛學院的每一屆學僧中,有一位成為可用的人才,就是成功的教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