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法師:論涅槃會的成立與展開

涅槃會的成立與展開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以涅槃會為中心,考察佛陀入滅時間的不同記載,追溯漢傳佛教以二月十五日佛陀入滅時間來源;同時,以印度早期文獻、《大唐西域記》等文獻為中心,研究印度佛教涅槃會的盛況;最後,考察涅槃會在中國的流行狀況,尤其利用了敦煌文獻,提出涅會在唐五代時期已經出現了,而在宋代以後禪宗叢林中,涅槃會已經成為一種定製。 關鍵詞:涅槃會 入滅日期 《涅槃經》

前 言

釋尊作為人天導師,他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心的無比懷念。印順導師認為,從「佛法」而發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動力,是「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1]。佛弟子將對佛的信敬與懷念深存於內心中,同時在事相上又從多方面表現出來,發展為對佛陀遺體、遺跡與遺物的崇敬,如造舍利塔、種種庄嚴供養。當然,也可以在佛陀涅槃日子舉行法會,紀念釋尊的涅槃這就是涅槃會。

對於佛陀的一生來說,出生、成道涅槃應該說都是很重要日子,但是現代漢傳佛教界十分盛行佛誕節、佛成道日,已經很少舉行涅槃會。其實,從印度中國,這三個節日都受到重視。考察這些佛教節日來源以及變化,有助於我們理解佛教在不同地域的流行狀況以及佛教深入社會的影響層面。

本文主要以涅槃會為中心,考察佛陀入滅時間的不同記載,追溯漢傳佛教所傳二月十五日入滅的來源;同時,以印度早期文獻、《大唐西域記》等文獻為中心,研究印度佛教涅槃會的盛況;最後,考察涅槃會在中國的流行狀況尤其是宋代以後禪宗叢林中的涅槃會。

一、佛陀入滅日期的不同記載

有關佛陀入滅的時間問題,一是入滅的年代,二是入滅的日期,都是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里,我們對入滅年代不作討論,主要集中探討佛陀入滅日期的不同記載[2]

佛陀入滅的日期,不同典籍有不同的記載,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二月八日,這主要是根據《長阿含經》卷四[3]、《菩薩處胎經》[4]的記載。

第二,二月十五日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大般泥洹經》、《善見律毗婆沙》的記載而確定。《大般涅槃經》卷一開頭明確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屍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二月十五日,臨涅時。[5]

相同的記載見於《大般泥洹經》卷一[6]。《善見律毗婆沙》卷一說:「如來成道,於鹿野苑轉四諦*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作者已訖,於俱屍那末羅王林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餘涅槃。」[7]這三種經律的記載,都表示了佛陀於二月十五日,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入滅。後來,隨著《大般涅槃經》在中國的流行,二月十五日入滅成為中國佛教的通說。中國佛教最早記載見於《牟子理惑論》:「佛授教天下度脫人民,因以二月十五日,泥洹而去。」[8]後來,《魏書·釋老志》則繼承這一說法:

釋迦於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肋而生。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其《本起經》說之備矣。……釋迦年三十成佛,導化群生四十九載,乃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涅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凈,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9]

這是中國佛教界很早便開始接受二月十五日佛陀入滅時間,因此這一說法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界通說是自然的事。

第三,八月八日,這是根據《薩婆多論》的記載。《薩婆多論》卷二說:「佛以二月八日沸星現時初成等正覺,亦以二月八日沸星出時生,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時轉*輪,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時取般涅槃。」[10]但是,這種說法也只見於《薩婆多論》,未見於其他典籍。 第四,四月八日,這是根據《灌洗佛形像經》、《般泥洹經》的記載。如《灌洗佛形像經》說:

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出家、入山學道,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成佛,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而般涅槃。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以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正是佛生之日。[11]

《般泥洹經》也是認為佛陀出生、出家成道涅槃時間都是在四月八日[12]。

第五,吠舍〖fjf〗?〖fjj〗月後半十五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這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大唐西域記》卷六說:

佛以生年八十,吠舍月後半十五日入般涅,當此三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當此九月八日也。[13]

按照《大唐西域記》卷二,玄奘法師印度歲時的記載,吠舍佉月相當於中國二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五日,迦剌底迦月相當於中國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所以才會得出三月十五日、九月八日的結論。

但是,印順法師則認為經中說二月,是依印度的吠舍佉月說;說四月,是依中國夏正的陰曆說[14]。這樣,吠舍佉月的後半十五日,在印度是二月十五日;而依中國夏正的陰曆,是四月十五日。那麼,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在印度則是八月八日,在中國則應該是十月八日。所以,經典中會出現二月十五日、八月八日的記載,這是根據印度而確定的。

而且,從部派來說,上座部認為佛陀的誕生、出家成道涅槃都是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即印度的二月十五日中國陰曆四月十五日。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佛陀於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槃,即印度的八月八日。中國佛教受了佛陀涅槃日為二月十五日的說法,從東漢末年以來而成中國佛教界歷來通行的說法。

二、印度涅槃狀況

佛陀入滅後,其遺體在娑羅雙樹下,受拘屍那末羅族人的供養禮拜。到第七天,運到城東的天冠寺,採取「輪王葬法」處理佛陀遺體。根據《遊行經》的記載,佛陀親自講述了葬法的程序:以香湯洗浴身體;用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加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舉金棺置於第二大鐵槨中,縋檀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而維之;訖收舍利,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國行人皆見法王塔[15]。

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當時有八國都願意獲得舍利供養,並且由此而生起紛爭。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的記載,後來由香姓婆羅門的調解,主張以平均分配的原則供養舍利,最後在香姓婆羅門主持下將佛陀舍利分為八分,再加上瓶塔、炭塔,總共十塔[16]。 在這國中,其中便有拘屍那國末羅族人。雖然在佛陀涅槃處、葬儀施行處以及舍利分配處,最初建立舍利塔是不難想像的,但是末羅族人將舍利塔建於何處,則很難確定[17]。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佛陀涅槃處建有涅槃塔,法顯、玄奘兩位法師皆有記載,而且有如來涅槃之像[18]。而且,在佛陀誕生地藍毗尼、成道菩提伽耶、初轉*輪處鹿野苑、涅槃處拘屍那等地都建有塔,而成為四大聖地。這四大聖地不僅成為紀念性的場所,而且隨著佛弟子佛陀的追憶與仰慕,已經成為佛弟子朝禮的中心與聖地聖地的巡禮帶有明顯的宗教實踐,可以在巡禮過程中積累功德,而獲得死後升天的果報。而且,在四大聖地基礎上,又逐漸演變成八大聖地。《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八說:

若有凈信男子女人,乃至盡形壽,常應繫念,生恭敬心。雲何為四?一謂佛生處,二成正覺處,三轉*輪處,四入大涅處。若能於此四處,或自親禮,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凈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比於西方,親見如來,一代五十餘年居止之處,有其八所。一本生處,二成道處,三轉*輪處,四鷲峰山處,五廣嚴城處,六從天下處,七樹園處,八雙林涅處。四是定處,余皆不定。總攝頌曰:生成法鷲,廣下林,虔誠一想,福勝千金。[19]

相同的記載見於《大般涅槃經》,強調朝禮四大聖地功德[20]。因此,在佛陀涅槃處,建造支提、種菩提樹這是佛陀最好的紀念方式。 同時,對於佛的懷念追慕,一方面,從當地人的尊敬,發展到各方弟子的遠來巡禮;另一方面,涅槃塔、菩提樹等,從日常的受人供養禮拜,發展到定期的集會供養[21]。而且,可以想像,在佛陀涅槃日朝禮、供養涅槃塔,便具有特殊的意義。後來,阿育王便在佛陀聖地處建大塔,其中便有涅槃塔[22]。《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23]

這是菩提伽耶的菩提樹,每年佛陀涅槃日,形成涅槃大會,這是印度有關涅槃會最明確的記載。

同時,在《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中記載:「城東二三里,伽藍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長千餘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上自妻子,下至國珍,府庫既傾,復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贖,若此者以為所務矣。」[24]我們推測,這應該是在涅槃日設立無遮大會,設立供養來表示報恩。

而且,《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中提到佛陀涅槃處制底(即塔)供養物為「定處所得利」,不得移轉,說明供養涅槃塔的興盛[25]。同時,《摩訶僧祗律》中一再提到各種大會,如「佛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輪大會」、「五年大會」、「阿難大會」、「羅羅大會」、「般於瑟大會」,但是就沒有「涅槃大會」。在這些大會中,舉行盛大法會,香花伎樂供養。如《摩訶僧祗律》說:「若佛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輪大會,五年大會,作種種伎樂供養佛。」[26]從種種記載來看,涅槃大會在印度是存在的。在佛陀涅槃日舉行涅槃會,應該是印度佛教傳統。但是,我們只知道在這一天舉行供養,並不能了解詳細情況

三、中國涅會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有關佛教各種節日便開始在中國出現。東漢末年,便出現佛誕節的行事。在佛誕節,除了浴佛以外,還有行像。但是,從目前文獻保留下來的節日來看,似乎沒有看到有關佛陀涅槃日的紀念活動。以敦煌文獻為中心,考察晚唐五代時期敦煌寺院,其佛教節日記載比較詳細的有正月十五日燃燈、二月八日行像、四月八日大會、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十二月八日臘八節[27]。但是,我們仍然找到一些與涅槃會有關的文書,證明唐五代時期敦煌寺院舉行了涅槃會。

隨著《涅槃經》在漢地的流傳,講說、注釋、誦持《涅槃經》十分盛行,形成「涅槃師」。同時,出現了以《涅槃經》為中心的「涅槃懺」,而且在南朝時代頗為盛行。在《廣弘明集》卷二十八「懺悔篇」中,其中便收集有梁簡文帝所撰《謝敕為建涅槃懺啟》、陳文帝所撰《娑羅齋懺文》。這些是通用於各處所法會的文疏,修懺的目的在於除障、去病、祈求護念國土、廣增福田等現世利益上,這是從符合中國人的要求,從而將現世安穩、遠離諸難與懺悔滅罪結合起來[28]。而且,禎明二年(588)冬天,攝山棲霞山慧布法師臨終時,徐孝克曾為他建「涅槃懺」[29]。但是,由於文獻的缺乏,我們無從了解「涅槃懺」的詳細情況。只是,根據陳文帝的《娑羅齋懺文》,可能是在涅槃日所舉行的無礙大會:

尋夫真解脫者,本自不生;實智能者,今亦無滅。故知鶴林變色,非變易之文;鷲山常在,實常住之法。……熙連河側,晨朝之色忽明;娑羅樹間,中夜之聲便寂。最後功德,是日茲辰。弟子有緣閻浮,屬當重任。愍群生之顛倒,嗟庶類之愚迷。常願造六度之舟,濟之於彼岸;駕一乘之傳,驅之於中道。今謹於太極殿,設無礙大會,百僧一夕,娑羅大齋。[30]

文帝設立娑羅齋的原因,在於積集功德、續佛慧命、廣度眾生。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這是涅槃日所舉行的無礙大會,但是說「最後功德,是日茲辰」,這可能就是涅槃日。但「涅槃懺」只是一種懺儀,可以不限定在佛陀涅槃日舉行,娑羅齋懺可能是在涅槃日舉行,這些文獻的記載不是很明確。

然而,中國民俗在二月十五日有寒食節,引起我們的注意。寒食節是在夏歷清明前一兩天,不舉火,吃冷食。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他在揚州開元寺(開成四年)、文登赤山新羅院(開成五年)和長安資聖寺(會昌二年)度過三個寒食節[31]。這說明晚唐寺院已經認同中國習俗,而且寺院設樂與百姓、官僚共歡。如敦煌文書s.381《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記載:「大番歲次辛巳閏二月十五日,因寒食,在城官僚、百姓,就龍興寺設樂。」

在寒食節期間,中原出現「寒食祭墓」的行事,這就是後世清明祭墓」的濫觴[32]。如圓仁記載,會昌二年寒食節,家家拜墓[33]。在寺院中,二月十五日同時設齋,不限人數[34]。同時,圓仁還記載了在開成六年(841)二月八日至十五日期間,長安寺院設齋、舉行佛牙供養:

又大庄嚴寺開釋迦牟尼佛牙供養。從二月八日至十五日,薦福寺開佛牙供養藍田縣從八日至十五日設無礙茶飯,十方僧俗盡來吃,左街僧錄體虛法師為會主,諸寺赴集。各設珍供,百種葯食,珍妙果花,眾香嚴備,供養佛牙。及供養樓廊下,敷設不可勝計。佛牙在樓中庭,城中大德盡在樓上,隨喜贊嘆。舉城赴來,禮拜供養。……如是各各發願布施庄嚴佛牙會,向佛牙樓散錢如雨。求法僧等十日往彼隨喜,登佛牙樓上,親見佛牙,頂戴禮拜。[35]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在二月八至十五日長安各大寺院舉行佛牙供養、設齋的盛況。雖然圓仁沒有明確指出涅槃會,這應該是屬於涅槃會的情形

敦煌文獻中保存了敦煌僧團舉行涅槃會所用的一些文書,可以看出唐宋時期涅槃會的一些形態。s.2832、p.2631卷中有關歲時部分記載:「仲春二月,十五半旬,雙林入滅之歲,諸行無常之日。人天號哭,自古興悲;世界虛空,於今尚痛!」「雙林」指釋迦涅槃地點在摩羅國拘屍那城的娑羅樹間。這說明敦煌將此忌日列入歲時活動中[36],並有s.2832《二月十五文》一件:

時到雙林奄神,士庶驚哀,天地失色。自日月逾深,霜星屢改,空存忌日,試用追崇。門徒才親奉意珠,花葉相映,想像尊儀,攀慕如昨。無以遠托,惟福是資,謹於此辰,追斯福佑。時雨初霽,纖塵不飛,涼風自來,預隔炎暑。陳眾味,具甘鮮,熱解脫香,展無生蓋。此良田,伏願神居極樂,惠(慧)眼遙觀,道證無生,遠垂加護,提拔我群品,舟揖我生靈。同證真師,資門人才,代代不絕,燈燈轉明,惠(慧)命遐長,色身堅固。

《二月十五文》明確指出「空存忌日」,說明二月十五時,已經有紀念釋迦涅槃的活動,即涅槃會。而且,這件文書說明二月十五的天氣、風景等,並且指出舉行涅槃會的目的,在於祈求能夠生往生極樂,證無生忍,度化眾生正法久住。

另外,p.2940《齋琬文》有《嘆佛德·示歸寂滅》:

二月十五,斯乃青式序,彼律驚辰,金河泛八解之瀾,寶地秀七花之藻。於時一音遐震,吼百億而雷奔;五色光飛,照三千而電發。藻(澡)鴛池之德水,標鶴樹之祥林,嚴綺閣於雲心,庄凈芳於鏡面。遂乃金棺起,佛日於是淪輝;銀槨煙飛,慈雲以之罷潤。遂使塵方力士,仰生地以馳魂;沙界含靈,俯提河而灑血。可謂善逝調機之夕,能仁控(空)寂之辰,啟方便之幽關,示薰修之勝軌。

「青〖fjf〗癨〖fjj〗」就是青帝,這是指春天,春為青陽,立春日在東郊祭青帝。「七花」即「七凈花」,以花比喻七種凈德,第七種為涅槃凈,證得涅槃,遠離塵垢。「鶴樹」是指如來於娑羅雙樹間入般涅,雙樹皆悉變白,猶如鶴色,故名鶴樹[37]。從這件文書可以看出,敦煌寺院在二月十五,有設供祭奠,「能仁空寂之辰,啟方便之幽關,示薰修之勝軌」,並且用來寄託哀思,以此追福。

所以中國佛教史上明確出現涅槃會,不是在北宋時代,而是在唐五代時期已經出現了[38]。我們推測,涅槃會的出現跟寒食節非常有關係。因為佛陀涅槃日與寒食節都是在二月十五日,而且中國民俗在寒食節有拜墓的傳統這是祖先的懷念。那麼,佛弟子佛陀的懷念與仰慕,剛好能夠隨順習俗而舉行。所以,確定二月十五日舉行涅槃會。天禧三年(1019)道誠所集《釋氏要覽》卷下說:

二月十五日涅槃日,天下僧俗,有營會供養,即忌日之事也。俗禮君子,育終身之孝,忌日之謂也。又謂不樂之日,不飲樂故。[39]

《釋氏要覽》向我們透露出,儒家君子重視孝道、慎終思遠,作為佛弟子也應該在佛涅槃日紀念佛陀,因此設立涅槃供養。而且,此一行事在宋代成為天下寺院的共同作法,可見當時的盛況。而且,《釋氏要覽》指出,當時僧團喪葬禮儀主要是讀《涅槃經》及諸律,而穿喪服完全是為了隨順中國儒家文化[40]。

後來,在咸淳七年(1271)刊行的《佛祖統紀》記載:「如來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入滅。凡在伽藍必修供設禮,謂之佛忌。」[41]北宋崇寧二年(1103)刊行《禪苑清規卷三監院」條提到,監院應於二月半設齋,這可能指「涅槃會」[42]。南宋景定四年(1263)成立的《入眾須知》明確記載於涅槃會舉行「出班拈香」、嘆佛、宣疏等儀式[43]。《校定清規》(1293年成立)則記載了於佛陀涅槃日,住持升座、祝香、敷座說法、舉咒迴向,而且有法語[44]。《備用清規》(1311年成立)亦詳細記載涅槃會的儀軌[45]。年代越往後,涅槃會的儀軌越是完整、隆重,一直到《敕修百丈清規》(1336年成立)最後得到確定[46]。

這些清規只是記載涅槃會的儀軌次第,但是沒有「法語」,因此無法了解對當時禪林對設立涅槃會的原因以及用意。宋代以後,在一禪師語錄中保存了大量涅槃會上堂時的「法語」,為我們進一步深入考察涅槃會提供了資料。

雲門宗慈受懷深(1077—1132)的《慈受懷深禪師語錄卷三「佛圓寂日上堂」,屬於比較早的「法語」:

問諸人,且道,果曾入滅耶?不曾入滅耶?若定當得,方明佛法旨趣。若定當不得,任是波旬也皺眉。記得,唐順宗皇帝問西京如滿禪師: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長在世,只今在何處?滿雲: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虛空,長在無心處。師雲:好,諸人者,龍牙雲: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然雖如是佛圓寂日上堂雲:大覺世尊,二千年前,二月十五日,入般涅。今之弟子,每至斯辰,而生悲仰。敢,因甚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僧問首山:如何是佛?首山雲:新婦騎驢阿家牽,到者里,如何和會,如何商量?聽取蔣山註腳,妙中妙,玄中玄,須信壺中別有天。鐵樹花開春氣早,曉來風雨滿山川。[47]

禪師上堂的「法語」,不但表現了悼念佛陀的涅槃,而且更主要在於體會到「佛」的存在,從而悟入佛道。

曹洞宗自得慧暉(1097—1183)的《自得慧暉禪師語錄》卷一「二月望日佛涅〖fjf〗?〖fjj〗上堂」:

二月望日,佛涅上堂雲:竺士之大仙今日告涅;鶴林之米子,當下得枯偏。且道是同是別。四木有相身,如來丈六軀;四木無相身,如來一實見。時人見滅,山僧見生;時人見生,山僧見死。於此中間,有不生不滅理。遂大覺,對飲光,棺中出雙趺。是什麼心印妙文。[48]

自得慧暉利用佛陀涅槃作為契機,說明超越生死不生不滅之理。 但是,這種上堂說法很容易成為一種例行法事,並沒有多少新意。如虛堂智愚(1185—1269)在涅槃會上的上堂法語:

涅槃上堂:釋迦老子二千年前,做一個夢,至今未醒。引得兒孫,向夢中說夢。狐魅後人。報恩寡不敵眾,只得換手椎胸,道蒼天、蒼天。

涅槃上堂:今日則有,明日則無。釋迦老子,一生賣峭,臨死自納敗缺。致令後代兒孫,個個以為目。萬松丈人,屋上之烏,與之救看,拈起主杖,吹一吹。[49]

南宋禪宗文字禪」很流行,上堂法語如果沒有真正抓住佛陀涅槃的真意,這樣便無法體現涅槃會的精神。

北宋禪宗寺院涅槃日,住持上堂說法,乃至拈香、宣疏、誦經等儀式,但是我們仍然對涅槃會缺少詳細地了解。《夢梁錄》卷一記載:

仲春十五日……崇新門外長明寺,及諸教院僧尼,建佛涅勝會。羅列幡幢,供養種種香花異果,掛名賢書畫,設珍異玩具庄嚴道場。觀者雲集,竟日不絕。[50]

《夢梁錄》為我們了解當時涅槃會的盛況提供了很好的資料,說明了涅槃會的庄嚴、隆重。

北宋時代涅槃會的盛行,促使北宋天台學僧凈覺仁岳(992—1064)專門為舉行涅槃會,製作了《釋迦如來涅槃禮贊文》。他曾在知禮與遵式門下學習,而知禮、遵式極其重視禮懺,並且製作了大量的天台懺法[51]。仁岳除了製作《釋迦如來涅槃禮贊文》以外,還製作了《釋迦降生禮贊文》、《南山祖師禮贊文》、《楞嚴懺儀》(佚失)、《羅漢禮贊文》(佚失)[52]。因此,仁岳依天台懺法的儀式,製作了舉行涅槃會的禮贊文。《釋迦如來涅〖fjf〗?〖fjj〗禮贊文》的儀軌次第:跪唱、一心奉請、一心頂禮(共十二禮)、五悔(至心懺悔、至心勸請、至心隨喜、至心迴向、至心發願)[53]。

在《釋迦如來涅槃禮贊文》中,以敘述佛陀涅槃的經過、贊嘆佛陀功德為中心,將佛教義理融入禮拜、贊嘆的儀式中,這是中國佛教禮儀的特色。尤其是十二禮,每一禮都是說佛陀涅槃的一個過程然後再用一首偈頌加以贊嘆。第一禮,「一心頂禮涅槃教主堪忍世界現聲光集眾時身釋迦文佛」;第二禮,主要敘述「受純陀施食」,偈頌說明如下:

如來久證遮那體,權現臨終供養;能與毛端變化身,受茲華氏粳糧食。六塵雖謂空無相,五果當知結有緣;我今追遠奉粢盛,願證真常同妙義。故我一心歸命頂禮。[54]

佛陀因受純陀供養食物而引起身體不適,而凈覺仁岳認為這是佛陀的示現,是化身接受純陀的供養

第三禮以下依次是:卧寶床現病,入月愛三昧,示人天相好,觀世間寂定,入四禪滅度,入金棺白,示飲光在柩,入香樓火化,涅槃會上所集聖賢緣覺僧眾涅槃會上所集聖賢聲聞僧眾。通過這些禮拜贊嘆文,將佛陀涅槃的經過敘述出來,而且說明涅槃的真正意義,從而悟入不生不滅之理。《釋迦如來涅槃禮贊文》說明了涅槃會在北宋時代的盛行,從而專門製作了涅槃會使用的懺法。

涅槃會在中國的成立與展開,跟中國民俗「寒食節」有一種內在的關聯。但是,《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全書六卷,我們發現成道會的施粥行事,也找到佛誕節的記載,但是沒有發現有關涅〖fjf〗?〖fjj〗會的記載[55]。可能涅槃會只局限在佛教寺院內部,並沒有對民間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涅槃會的上堂說法,不僅為了紀念佛陀的涅槃,更是為了利用涅槃作為禪機開示學人。

結 語

涅槃會是紀念佛涅槃的重要法會這是學習佛陀精神的重要日子佛陀雖然入滅了,但是佛陀法身常住,他的遺教仍然在流傳,如果我們能繼承佛陀遺教,將佛法發揚光大,證入法身,則與佛同住,那麼佛陀不生不滅。

本文主要以涅槃會為中心,考察佛陀入滅時間的不同記載,有二月八日、二月十五日、四月八日、八月八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等六種說法,按照印度中國曆法推算,只剩下前四種說法中國漢地佛教根據《大般涅槃經》、《大般泥洹經》、《善見律毗婆沙》,將二月十五日作為佛陀涅槃日,這種說法從東漢末年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印度早期文獻、《大唐西域記》等文獻記載了印度佛教涅槃會的盛況。在佛陀涅槃處建塔、種菩提樹,而且成為四大聖地、八大聖地之一,從而發展成定期的集會供養這就是涅槃會。 涅槃會在中國的早期流行,從現有文獻來看,有「涅槃懺」、「娑羅齋」等形式,同時有設齋、供養佛牙等活動。我們利用了敦煌文獻,指出涅槃會在唐五代時期已經出現了。但是,由於涅槃日與寒食節同時間,因此受到「寒食拜墓」的影響。中國佛教十分重視在這一天舉行涅槃會,導致了涅槃會在宋代禪宗寺院的興盛。寺院在這一天舉行拈香、宣疏、設齋等活動,清規的記載十分詳細。同時,禪師語錄中保持了涅槃日「上堂法語」,說明了禪師不僅是在念佛陀,而且更是利用涅槃來教化學人、悟入禪機

涅槃會是紀念佛最好的機會與活動,可惜近現代佛教很少施行,我們希望通過拋磚引玉,引起佛教大德的重視,能夠舉辦涅槃會。通過這樣的活動,增強眾生佛法信心稀有之心,將佛法弘揚光大。

[1]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自序,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

[2]有關佛陀入滅的年代,可以參考《佛滅紀年論考》,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7冊,台北大乘佛教出版社1980年版。

[3]《長阿含經》卷四,《大正藏》冊1,頁30上。

[4]《菩薩處胎經》卷七,《大正藏》冊12,頁1058中。

[5]《大般涅槃經》卷一,《大正藏》冊12,頁365下。

[6]《大般泥洹經》卷一,《大正藏》冊12,頁853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夷城力士生地,熙連河側堅固林雙樹間,與八百億比丘前後圍繞。二月十五日,臨般泥洹。」

[7]《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藏》冊24,頁673中。

[8]《弘明集》卷一,《大正藏》冊52,頁1下。

[9]《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二十五史》第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2504頁。

[10]《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大正藏》冊23,頁510中。[11]《灌洗佛形像經》,《大正藏》冊16,頁796下。

[12]《般泥洹經》卷下,《大正藏》冊1,頁190下。

[13]《大唐西域記》卷六,《大正藏》冊51,頁903中。

[14]印順《紀念佛誕說佛誕》,收於《佛教史地考論》,《妙雲集》下編之九,台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頁。

[15]《長阿含經》卷三,《大正藏》冊1,頁20。

[16]《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大正藏》冊23,頁402中。《十誦律》卷六十說:「爾時,閻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槃後起十塔,自是以後起無量塔。」《大正藏》冊23,頁447上。

[17]松本卓洲《インド佛塔の研究》,京都平東寺書店1984年版,第330~331頁。

[18]《高僧法顯傳》,《大正藏》冊51,頁861下;《大唐西域記》卷六,《大正藏》冊51,頁903中。

[19]《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八,《大正藏》冊24,頁399上。

[20]《大般涅槃經》卷中,《大正藏》冊1,頁199中~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我滅後,能故發心,往我四處,所獲功德,不可稱計。所生之處,常在人天,受樂果報,無有窮盡。何等為四?一者如來菩薩時,在迦比羅旆兜國藍毗尼園所生之處。二者於摩竭提國,我初坐於菩提樹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三者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仙人所住,轉*輪處。四者鳩屍那國,力士生地,熙連河側,娑羅林中,雙樹之間,般涅槃處。是為四處。」

[21]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95頁。

[22]《阿育王傳》卷二,《大正藏》冊50,頁104上。

[23]《大唐西域記》卷八,《大正藏》冊51,頁915下。

[24]《大唐西域記》卷一,《大正藏》冊51,頁873中。

[25]《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大正藏》冊24,頁496上。

[26]《摩訶僧祗律》卷三十三,《大正藏》冊22,頁494上。

[27]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235頁。

[28]鹽入良道:《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印度佛教學研究》第11卷,1964年第2號,第733頁。

[29]《廣弘明集》卷三十,《大正藏》冊52,頁357上。

[30]《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大正藏》冊52,頁334下。[31]白化文等校註:《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216、396頁。

[32]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44~945頁。

[33]白化文等校註:《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第396頁。[34]同上,第209頁。

[35]同上,第373~374頁。

[36]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92頁。

[37]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第93頁。

[38]永井政之先生認為中國佛教史明確出現涅槃會,是在北宋時代。《中國佛教成立の一側面——三佛忌の成立と展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第25號,1994年,第149頁。

[39]《釋氏要覽》卷下,《大正藏》冊54,頁309下。

[40]《釋氏要覽》卷下,《大正藏》冊54,頁307下。

[41]《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大正藏》冊49,頁319中。[42]《禪苑清規卷三,《續藏》第111冊,第890頁下。

[43]《入眾須知》,《續藏》第111冊,第964頁下。

[44]《禪林校定清規》卷二,《續藏》第112冊,第49頁下~50頁上。

[45]《禪林備用清規》卷一,《續藏》第112冊,第64頁。[46]《敕修百丈清規》卷二,《大正藏》冊48,第116頁上~中。

[47]《慈受懷深禪師語錄卷三,《續藏》第126冊,第606頁。

[48]《自得慧暉禪師語錄》卷一,《續藏》第124冊,第915頁上。

[49]《虛堂和尚語錄》卷一,《大正藏》冊47,頁987上、頁993上。

[50]《夢梁錄》卷一,中國商業出版社,第7頁。

[51]有關知禮、遵式對天台懺法的提倡,見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79~284頁。

[52]《佛祖統紀》卷二十一,《大正藏》冊49,頁241中。[53]《釋迦如來涅槃禮贊文》,《續藏》第130冊,第184頁上~188頁上。

[54]《釋迦如來涅槃禮贊文》,《續藏》第130冊,第184頁下~185頁上。

[55]《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六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