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海法師:《楞嚴經》的脈絡——《楞嚴經》邏輯體系的掌握方法

楞嚴經》的脈絡
——《楞嚴經》邏輯體系的掌握方法

釋惟海講述

  【編髮說明】本文是2009年6月在新加坡法華楞嚴法會上《楞嚴講座》中第一講《〈首楞嚴經>把脈》中的第三節。今發於此,供法會諸位菩薩參考,並請方家教正。

     所謂「楞嚴經脈絡」,就是傳統稱為「科判」部分,代表一經的邏輯結構或體系性,現代通常編寫成既方便系統掌握,又方便隨時查找的「目錄」。我們稱為脈絡,因為脈絡這個辭彙比較形象,具體、易懂。我們會製成樹形圖,以便能直觀地掌握和記憶
  傳統上,過去注家,對《楞嚴經》主要內容進行科判的,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按傳統教理行果體系科判,第二類按經文本身的原文提示科判,第三類現代學術式科判,最後介紹我自己的科判,並提出學習者借用他人科判方面的建議

  第一類 按傳統教理行果體系科判
  按傳統佛法三分或四分結構進行,分為「教-理-行-果」,或「信-解-行-證」,或在此基礎上濃縮成三分:「教理-行-果」或「信解-行-證」,例如守培老法師(我非常敬仰這位有獨立人格獨立見地的前輩長老)就是把《楞嚴經》主要內容分為「信解-行-證」三分的。近代有的解說者,參照密宗系統沿用的佛法大綱「見-修-行-果」四分,或其簡化版「見-修-果」三分去掌握《楞嚴經》的邏輯結構,如如李鍾鼎居士(母音老人)就把楞嚴經》分為「見道-修道-證道-入圓覺海」四分

◎守培《楞嚴妙心疏》的科判分為信解-行-證三分。

     ┌序分
    │         ┌阿難請方便法門
    ├信解分(如來密因)┼世尊顯示如來藏性
    │         └合破因緣圓成密因
   楞│          ┌能修之心
   嚴┼修行分(諸菩薩萬行)┼正修
   經│          └助修
    │              ┌覺路層次
    │          ┌漸次果├文殊請名
    ├證果分(首楞嚴名) ┤   └疑問七趣
    │          └頓超果
    └流通分

―――――――――――――――――――――――
◎附:母音老人(李鍾鼎居士)《楞嚴經講記》按見-修-果三分作科判分為
他分為:見道分、修道分、證道分、精研七趣五陰,較為簡明。但他關於《楞嚴經》的講述目前似乎沒有完全整理出來,所以後三部分的具體科判還看不到。
  壹.見道分
  一、開經緣起
緣起:其內容初述阿難至外地托缽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誘惑,幾將破戒。佛陀阿難被淫術所困,遂派遣文殊師利以神咒護持之。待阿難返回住所後,摩登伽女亦尾隨而至。此時佛陀即為此女開示,而使之出家學道
  二、七處征心:⒈執心在內,⒉執心在外,⒊妄計潛根,⒋開合明暗,⒌合處隨有,⒍計在中間,⒎一切無著。
  三.二種根本;
  四.十番顯見:⒈明暗無虧,顯見非眼;⒉動乃客塵,顯見不動;⒊童耄觀河,顯見不滅;⒋顛倒名失,顯見無失;⒌八還辨見,顯見無還;⒍見性周遍,顯見無雜;⒎心能轉物,顯見無礙;⒏心物一如,顯見不二;⒐本無是非,顯見超情,⒑非因非緣,顯見離見。
  五.二種妄見:1.別業妄見;⒉同分妄見
  六、四科虛妄七大本真 (空不空如來藏):1.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2.七大本真:⑴地大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⑵火大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⑶水大 性水真空,性空真水;⑷風大 性風真空,性空真風;⑸空大 性覺真空,性空真覺;⑹見大 性見覺明,覺精明見;⑺識大 性識明知,覺明真識。
   八、妙心不滅
  九、三種相續(一)世界相續(二)眾生相續(三)業果相續

  貳、修道分(卷五、卷六)
  (內容缺)
  叄、證道分(卷七、卷八)
  (內容缺)
  肆、精研七趣五陰 中中流入大圓覺海(卷九、卷十)
  (內容缺)
-------------------------------------------------------------------------

  第二類 按經文本身的原文提示科判
  按《楞嚴經》經文本身的原文提示進行科判,有其自身的嚴謹性:第一,由於印度佛經的製作,不僅與阿毗達磨論典關於佛法體系的邏輯結構不完全一致,更與現代學科體系規范不完全相同,往往是僅有一定的邏輯性,而內容往往帶有自由聯想的色彩,經常出現隨文演繹。就是論典也免不了這種情況(如著名的《發智論》),大乘經書往往是文學體裁,結構與情節之間往往要協調,因此變易性更大。從這個角度看,按原文本身的提示進行科判更尊重原文,但邏輯體繫上就會不那麼理想;第二,按經文原文提示進行科判的注釋,往往對經文功夫下得深,對經文本身鑽研特別精細,注釋特別詳細,因此對學習者參考價值較高。雖然有過分瑣碎的副作用,但按這個方面進行科判和注釋的註疏,往往是有名的、重要的注本。歷史上,有名的《楞嚴經正脈疏》、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都屬於這個類型。
  按經文原文提示進行科判的科判,層次過多,枝節過細,往往反而使人陷入迷宮似的,現代人學習這種科判要做重新整理,主要是簡化工作,也幾乎是重新科判了。我們把比較普及的圓瑛《楞嚴經講義》的科判進行了重新整理,放在這里,供養學修者。

  ◎圓瑛《楞嚴經講義》的科判簡化本(簡稱為「圓瑛科判」)分為:
  ┌序分
  │        ┌佛定總名
  │        │    ┌破妄心
  │   ┌正修 —┼奢摩他路┤
  │   │(成佛 │    └顯真心
 楞│   │妙定) │    ┌選根直入
 嚴┼正宗分┤    ├三摩修法
 經│   │    │    └道場加行
  │   │    └禪那證位
  │   │         ┌七趣(眾生淹滯)
  │   └助道———————┤
  │   (護定妙法)p729  └五魔(有情墮落)
  │   
  └流通分
  (其科判原來太繁,上面作了簡化。)圓瑛法法師的科判,符合經文本身的表述,但在理解上、邏輯嚴密性上問題較大。


圓瑛《講義》科判的大段起止如下:
  ┌序分
  │        ┌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證果p65(爾時佛告有三摩提名起)
 楞├正修具示成佛妙定┼說奢摩他路領悟密因大開圓解p68(汝我同氣以下)
 嚴┤        ├說三摩修法令耳根一門深入p539(雖承如是法音起)
 經│        └說禪那證益領住圓定真趣菩提p927(我輩愚鈍起)
  ├助道別詳護定要法p1005(七趣以下)
  └流通分

----------------------------------------------------------------

  ◎楞嚴經新表解樹形圖:
  近年,網上流行一個名為《楞嚴經新表解》的科判,是馬來西亞佛界界的菩薩發心製作的,未註明源流,讀上去似乎是圓瑛科判的改造本,今經整理並重排為樹形圖:
  ┌本經緣起
  │              ┌第一次征心:佛破妄識無處
  │   ┌征心辨妄(空如來藏)├佛說迷悟二種根本
  │   │          ├第二次征心
  │   │          └破妄識無體
  │   │          ┌十番顯見(帶妄顯真)
  │   ├論見顯真(空如來藏)┤
  │   │(克就根性直指真心)└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剖妄出真)
  ├奢摩他┼會通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即性常住
  │(令悟├揭示真心的實相( 空如來藏 )
  │密因大│(圓彰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即性周遍)
 楞│開圓解│         ┌為何忽生山河大地有情眾生及業果(不空如來藏)
 嚴┤)  │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經│   ├世界成因與人真諦┼五大為何不會互相陵滅(空不空如來藏 )
  │   │         ├圓滿彰顯一心三藏(空,不空,空不空如來藏)
  │   │         ├疑眾生何因有妄(無明)自蔽三如來藏之真心?
  │   │         └總結「剖析世界成因與人真諦
  │   └總結奢摩他              ┌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
  │             ┌初發心二種先決條件
  │   ┌舍妄趣真的先決條件┤         └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
  │   │         └阿難疑根性斷滅佛命擊鍾以驗聞性不滅
  │   │     ┌今日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結?從何處下手方得名解?
  ├三摩提┼解脫程序
  │(令向│     └如何是六解一亡的真義?如何是舒解結縛的倫類次序?
  │耳根一│      ┌佛敕二十五聖各說法門
  │門深入├聖者證道報告
  │)  │      └佛敕文殊選擇(文殊獨選耳根圓通)
  │   │         ┌四重戒
  │   └攝心修定的清凈明誨┼設楞嚴壇城
  │             └請咒、說咒、楞嚴經殊勝功德
  │          ┌十二類眾生受生之因
  ├禪那:修證聖位的次第┼三種漸次
  │(令向圓定     ├菩提之階次
  │ 直趣菩提)    └文殊請問經名
  │                 ┌十習業因和六交報
  │  ┌以戒助定:眾生升沉輪替的因緣
  │  │              └七趣(十因六報,三界,二十八天等)
  ├助行┼以慧助定:邪與正的辨識:五陰各有十種陰魔。
  │  │              ┌何以五陰皆以妄想為根本
  │  └以戒慧助定:消除五陰妄想法要┼欲破除五陰為當一並頓除或次第滅盡
  │                 └欲破除五陰須以何處為何陰的界限
  └流通分
-----------------------------------------------------------     

  第三類 現代學術式科判
  所謂現代學術式科判,是試圖按現代西方的哲學體系或宗教學體系,對傳統佛經進行邏輯地把握。這種嘗試具有時代的烙印,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通過比較研究而加深理解的意義。所使用的邏輯結構往往有哲學式的「本體論-現象論(或知識論)-價值論-方法論-實踐論」體系,或宗教意義上的「宗教體驗-核心思想-行儀-實踐」體系,或「教義教理-行儀-實踐」體系等。這樣的科判法和解釋,都是與現代日常語言學術接軌的,因此,相對而言,通俗易懂一些。《楞嚴經》的現代式科判,以南懷瑾的《楞嚴經大義》的章節劃分為代表那是一部串解性質的書,一些現代從哲學和人文思想角度理解佛教的人,可能比較容易接受。

  ◎南懷瑾《楞嚴經大義》章節分法,前半部分是西方哲學模式的,後半部分是修道論模式的,簡列如下:
    ┌第一章 本體
    ├第二章 認識論
    ├第三章 自性之互變——身心之現狀┐
 楞嚴經┤                ├變現論(自性變現)   
    ├第四章 自性之顯現——世界   ┘
    ├第五章 修法原理
    ├第六章 修習的程序方法
    └第五章 修習的錯誤與岐路。
  我把南先生的章節分法概括為:本體論-認識論-現象論(變現論(自性變現))-修道論(含修行誤區)。
--------------------------------------------------------------------

  第四 最後介紹我們自己的科判,並提出學習者借用他人科判方面的建議
  我對楞嚴經》乃至各大乘佛經的邏輯把握方式,大抵是綜合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佛教傳統固有的「教(教導教誡)-理(原理)-行-果」體系,第二方面是經文本身的提示,因為有的經不是按照嚴格的邏輯體系撰寫的,為示尊重原經,必須在經文本身中去找線索;第三個方面是現代中立化宗教學客觀研究對宗教的結構剖視,一般來說應當是「教義教理-行儀-實踐-世用」(實際上,這也是我自己根據一些宗教學體系提煉出來的,是我自己掌握諸教的一種方法)。
  我(惟海)對《楞嚴經》的分章,是以原文為主,適當參考現代哲學宗教結構學的部分判析法作出的。
  ┌緣起
  ├⒈心性本體(征心)
  ├⒉自性功德(見性)
  ├⒊本如來藏(蘊入處界七大)
  ┼⒋流轉還滅(生命迷悟觀,卷四三種相續)
  ├⒌修道方法論(方向(圓通)與途徑(耳根))
  ├⒍實修行門(戒心清凈、持明方便、進道過程(行位)、經旨(經名)
  ├⒎生命境界與修道誤區(升墮原理,趣道因果(七道有仙道),魔道(五蘊區域)
  └結勸
  如果按照達磨祖師「二入」(理入-事入)來理解,《楞嚴經》的前五章(前五卷半,至文殊說偈),示理入,主是是講從耳根圓通悟理直入如來藏性,如經末所說「理則頓悟」是也;後四卷半,示行入,講次第修證,如經末所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之謂也。

  我的《楞嚴經科判》在原文中起止如下:
緣起:卷初「如是我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⒈心性本體(征心):"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⒉自性功德(見性):"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彼暗與通及與群塞亦復如是"
├⒊本如來藏(蘊入處界七大):"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爍迦羅心無動轉"
┼⒋流轉還滅(生命迷悟觀,卷四三種相續):"爾時富樓羅彌多羅尼子~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⒌修道方法論(方向(圓通)與途徑(耳根)):"爾時阿難大眾中……
│   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性比丘尼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菩提
├⒍實修行門(戒心清凈,持明方便,進道過程(行位),經旨(經名):"阿難衣服大眾
│   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⒎生命境界與修道誤區(升墮原理,趣道因果,七道有仙道),魔道(五蘊區域):"說是語已
│   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密印波怛羅義~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結勸:「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作禮而去
------------------------------------------------------------------
  現代人修《楞嚴經》如何借鑒前人的科判呢?我個人的建議是:(1)如果是初步學修者,按「教-理-行-果」四分體系,或「見-修-果」三分去掌握,原理有二:一是簡明,容易記住,二者它是傳統佛教固有的,不會出偏差;(2)如果是詳細研究經文字詞概念等為主,試圖嚼碎嚼細,則宜學《正脈疏》和圓瑛《講義》的科判。(3)如果是現代普通學習所謂「佛學的人,當成本體論現代論哲學,當成人生哲學,當成心靈哲學,當成宗教哲學來研究,可以採用現代的哲學宗教學的模式來掌握。我都不反對,只要有有助於大家掌握。
  此外,有個提醒請勿忽略:《楞嚴經》是密乘經典,是講三摩地法門的。密宗密宗自身的套路,「首楞嚴」屬於定學。這是大方軌,不能脫此而臆解,否則會離譜的。(圓滿)
 
  (說明:感謝shj法師我在新加坡所講的《楞嚴經概講》和《楞嚴禪法》轉錄成文字時間允許時我會整理成文,共佛友參考。惟海09年11月22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