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信心銘-禪解 前言 本題之意 論者生平 禪解方式

信心銘 禪解

壹、本題之意

信心銘》本論,是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心法,所有修行的理論與方法,均包含在這五百八十四字里。此論雖短,但言簡意賅;此論雖簡,但意義深遠。一切諸佛妙理,盡在此中,如果不用心體悟,是難以領略其中的涵義。

首先,僧璨大師為何命此題目?因為末法眾生,沈迷五欲,執著深重,且意志怯弱,不易起信。正如《法華經》雲:「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再者,《信心銘》此三字為何?「信」,真信。對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說之法,要能真信;對自己修行要有信心;對所修法門,亦有信心。若對佛沒有信心,怎麼學佛?若對己沒有信心,怎麼去做?若對法沒有信心,怎麼去修?故此三者缺一不可。

「心」,是心作佛。離開此心,就無佛可言。您要成佛,並非每天跪著拜佛;您要成佛,並非嘴巴只在念佛。只要沒有進入自心,您就成不了佛,為何?因為心是佛!自心是佛,必然成佛。《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肯如理修行精進不斷,必然成就

「銘」,永記於心。將佛所說的法義,祖師所傳的心要,「銘」記於心,其正見方能建立;念念不離自心,時時常生智慧。要如何銘記不忘大乘經典常教我們,透過讀誦、書寫、受持為人解說,自然可以深植八識田中。

「信」自「心」是佛,心外無別佛,依此教法,必將成佛,將此知見「銘」記於心,這便是《信心銘》之意。

人不敢有此想法,常說罪障深重,能與佛結緣,已是萬幸,哪敢妄想開悟成佛?此是邪見而非謙卑學佛成佛學佛有何益?五祖弘忍問惠能:「欲求何物?」六祖答:「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這不是很明顯的答案嗎?《法華經》雲:「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只要聽聞佛法就有機會成佛。此經再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散亂之人,當他妄心止息,就可修成佛道,更何況是一心修學的行者呢?

最後,修學次第不離信、解、行、證。信是成佛的基石,若無深信則一切不能入;信而後能解,無解又如何明白真實義;真知才能真行,悟後起修乃是真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日久行深,方證菩提。然再以過來人的體證,明眼人的智慧,才可廣度有情眾生

貳、論者生平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有一居士,年約四十多歲,來禮拜二祖慧可大師,並問:「弟子身纏風邪之疾,請求和尚為我懺其罪過!」大師說:「將罪過拿來,我幫您懺悔。」那居士沈默良久,便說:「我尋覓罪過,卻找不到。」大師說:「我已幫您懺其罪過。您應當皈依佛、法、僧三寶。」居士問:「今見和尚,已知僧寶。不知什麼是佛與法?」大師答:「是您的心在作佛,亦是此心生起萬法,佛與法本無分別,僧也是如此。」居士聞後,有感而發:「今日才知道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心一樣,佛、法亦無別。」大師知已悟,對他深為器重,隨即為他剃度,且說:「您是佛門珍寶法名就叫僧璨。」自此之後,他的疾病亦漸漸痊癒。

聽完此公案,不知諸位有何感觸?當您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常會覺得是自己的業障現前,所以就想高僧大德為您作法事、消罪障。僧璨大師於未開悟前,也和凡夫一樣,想請慧可大師為他懺罪。但一經點化,讓他領悟到「緣起性空」的實相。一切事相皆是緣生緣滅,了不可得若不能體悟,則會執迷成疾;今已徹悟,故其疾漸漸消去。

迷時有分別,悟時無不同。佛、法、僧三寶,本是自性三寶而非心外的事。《壇經》雲:「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皈依三寶要我們回歸自心,使自心常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的意思呀!

後來三祖僧璨,遇年僅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禮師說:「願和尚慈悲,教我如何解脫。」大師問:「誰束縛您?」道信答:「沒有人束縛。」大師直說:「那還要求解脫法門嗎?」道信言下大悟

諸位是否思惟過,是什麼在束縛自己?是別人、是家庭、是社會、是金錢、是感情,還是身體?原來是我們的腦袋,自我意識,個人的偏見,累劫的習氣,以及業力的牽引。但再深入觀照,其實是對「我」的執著。因「我執」所以產生「我所」,自心無明,故引發貪瞋痴作祟,而其心妄想執著所縛。若了知諸法無我五蘊皆空,就沒有被束縛的我。

參、禪解方式

將本論分為十章,讓讀者有個整體的概念,再以白話直譯每章的原文,使大眾對此論可大略的認識,再逐句詳細解釋,並舉公案來說明,有理有事有禪意,願諸位以平常心,來細細的參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