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普門品講記 2 釋觀世音

普門品講記(2)-釋觀世音

貳、釋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者:「妙法」,謂自心;「蓮華」,喻出汙泥而不染;「經」,謂途徑。心處紅塵而不染,人於娑婆而不迷,此經是教三乘迷人,同歸一乘佛道;只要聞此經一偈、一句、一念隨喜,悉蒙佛授記,未來必定成佛,故古德稱揚此經為『成佛法華』。

觀世音菩薩」指人;「觀」,謂能觀的智慧。「世音」,謂所觀的境界。「菩薩」,謂覺有情者,能自覺和覺他之人觀音大士,以圓滿智慧,察其事物本末,能聞十方眾生,一切苦難求救之聲,即時聞聲救度,悉令解脫

「普門」指法;「普」,謂遍及一切;「門」,謂通達無礙;「品」謂類也。用一實相,開十普門,門門互通,無所障礙故稱普門。

此品敘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聞聲救苦,免七難、滅三毒、滿二願,慈悲普濟眾人;智慧廣大無盡,以三十三身示現,十九種說法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神力變化無窮。

一、釋觀

「觀」,謂能觀的智慧。人之所以沒有般若智慧,就是被妄想執著、五欲六塵所蒙蔽,所以生不起智慧。我們在經典常看到跟「觀」有關的名相,有觀照、觀想、禪觀、止觀等,實際上所有修行法門都要透過智慧來觀察,來照了諸法,破除邪見。所以佛於《金剛經》教大眾要「應作如是觀」一切法。

請問你們有沒有用智慧來觀照?學佛老實面對自己,要勇於發現問題,事實上一般人是沒有智慧的,而是用個人的意識、偏見、好惡來看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是戴墨鏡在看人生,所以叫做顛倒眾生。若無法看到實相,就不能夠領悟宇宙人生真相。但我們要如何觀呢?應依空觀、假觀、中觀次地而觀。

一心三觀

『空觀』,謂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以般若智,觀色身(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若四大分離,我在何處?觀妄心(受、想、行、識)八識作用,若根塵不觸,心如何起?觀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緣起假象,非是真實

『假觀』,謂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作用。以般若智,觀諸法空相,此緣起現象作用,不礙性空,且能隨緣應物,不執一切境界

中觀』,謂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以般若智,觀一切法,不執兩邊,不離兩邊,性相不異,空有不二,皆是中道實相。

觀照之心,不執一切法,即是空觀,二乘人所證的『一切智』;心雖不著相亦不捨一切法,即是假觀,菩薩所證的『道種智』;見性之人,心應不取不捨諸法,且能圓融一切法,即是中觀』,諸佛所證的『一切種智』。若能修此一心三觀則能證一體三智,斷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直至無上菩提

一念無明

為何我們生不起智慧?六祖大師說:「若無塵勞,智慧常現。」因無明遮蔽了智慧,因五欲六塵迷惑了真心,如果沒有這些障礙智慧不就現前。到底什麼叫做塵勞,簡單說就是煩惱。為什麼會起煩惱?又到底在煩惱什麼?是在煩惱自己的身心,還是親人事業名利感情等,其實本身也不清楚,正像順治皇帝感嘆說:「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那麼煩惱從何處來?只因一念無明而起。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無知無知即是不明真理。因為無知才會「無端起知見著相菩提。」不了解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人們一生在追逐永遠得不到的滿足,只是一場夢境,只是一個幻想,握不住、抓不牢,畢竟了不可得

建立正見

無明之人即是沒有正見的人才會執迷不悟。所謂悟,就是從夢中覺醒,徹底了解自己,明白真理。過去不明道理謂之迷;現在已經知道,便是悟。開悟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進入修行門檻的第一步。因此,《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學佛應由聞、思、修、證,方能成就佛道,且要知道權巧與真實;不但要知真實義,更應善巧方便法,切莫把方便當真實。這樣你對佛法才能一窺全貌,而不至於盲修瞎練,白費功夫

明白真理,才算是有正見。八正道正見、正思惟到最後正定,假若不知理,正見怎麼建立?嚴格說來,一位證悟者才有資格叫正見,其他人知見都不牢靠,因為他並沒有完全知道,所以知見怎麼會正確?佛於《四十二章經》說:「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假設沒辦法頓悟,就應漸修。要透過所觀的境界,靜心觀照,直到照見真相就叫做實相。從現象觀到實相,就能明白真理;若是沒有智慧,就該從觀照修起。凡是修行都沒有離開一個「觀」,觀察身、心、世界,直到智慧現前為止。

二、釋世音

「世音」,謂所觀的境界。此品所觀之境是指方法界,一切眾生苦惱求救之音聲觀世音菩薩聞之,即以神力施以救度,令悉解脫,故經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菩薩是一位成就者,以覺他之心來度化眾生;但我們未覺,當要觀照自覺

觀察五蘊

然而,我們所觀察的對象是什麼?世界雖大,天地雖廣,歸納起來不外乎身、心、境三種對象身心就是自己,境就是外面世界;觀察沒有離開正報的身心,與依報的世界。觀身體生理現象,有生老病死;觀內在的心理現象,有生住異滅;觀外在物理現象,有成住壞空。身、心、境即是五蘊,為色受想行識,詳細分析為十八界,六根指身,六識指心,六塵指境。

其實所有的現象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不論是身心世界有情無情、動態靜態,這一切儘是無常、苦、無我、空的變易法。《增壹阿含經》解釋說:「色、受、想、行、識皆悉無常,此無常即是苦;苦者即無我無我即是空也。」

在佛未出世時,有些修行者,在寂靜處,觀察大自然現象,如日昇日落、花開花謝等,覺悟生滅無常因緣覺悟,像拂迦沙行者,因見風動樹而悟,雖無緣遇佛出世,而能善觀諸法因緣生滅,獨自修行覺悟,稱之為獨覺。

正見正思

但迷妄的眾生四種顛倒:一、常顛倒,無常誤認為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凈顛倒,以不凈為凈;四、我顛倒,無我誤認有我。因此,不知不覺生起邪見,卻不自知。

如何才能建立正見?佛於《雜阿含經》告諸比丘說:「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要有五蘊無常、苦、空、無我』之正見便會厭離,不再貪愛、執著身心,而得解脫。且於一切時中,當修無常想,依無常修苦想,依苦修空、無我想,因此契入;由於正確觀察所致,獲得正見

知見,要經由不斷的思惟、確立,方能深植於心,所以接著說:「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慾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聽聞佛法,才能知道什麼是正見;依正見思惟,才能深解教中的義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