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法師:略談佛法悟證心要 一七第三天

   一七第三天

   諸位同仁、同學、善知識

   今天是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農曆9月25日,是第一個七的第三天。今天講的開示很重要師父給大家講無上甚深微妙法,你們要全身貫注地聽,好好體悟,若能體悟明白,當下大徹大悟。你們就是這世上最幸運的人百千萬劫的苦沒有白吃,歷經無數寒徹苦,終得梅香撲鼻來!

   佛教基礎因果規律,造如是因,緣成熟之時,得如是果,相連相續。在講法之前,師父先問你們一個問題

   佛在不在因果規律範圍之內?

   楊劍答:佛在因果律範圍之內。

   師曰:佛也是造什麼因得什麼果,是吧?

   楊劍答:是。

   趙素蘭答:佛不昧因果

   師問:什麼叫不昧因果

   趙素蘭答:佛沒跳出因果規律,佛也逃不出因果。不昧,我有點不太了解。

   師問:你不知道昧是什麼意思,怎麼答不昧因果?昧是暗昧,不明白的意思。

   趙素蘭答:佛也在因果規律範圍內,造什麼因得什麼果,但是佛可以改變業力

   楊錦綉答:佛想在就在因果作用範圍,不想在就不因果作用範圍。因為因果的範圍是屬於因緣範疇,二元對立的。而佛是超出因緣果的,不在二元對立之中的,佛不想受那個果,就可以不受;想受、想還的話,也可以,可以自已選。所以確切地說,佛是不受因果作用的。

   學生某答:我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上那句話,「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仍需還宿債」。

   師問:造的業不一定就是業債,善業呢?

   學生某答:是。善業、惡業都是業。

   師問:都是業障嗎?

   學生某答:不是業障惡業才是業障。如果要還的話,那就是欠的要還,不欠的就不還。

   師問:那你的意思是佛也在因果規律範圍之內嗎?

   學生某答:不在。

   這個問題大家答得不一致。有些人說佛在因果規律範圍之內,有些人說佛不在因果規律範圍之內。因為大家的認識不同,所以先不急於回答這個問題。你們自已想,師父暫且不給你們作回答。

   今天接昨天講的,昨天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遂成一念根本無明。然後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遂成枝末無明。然後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顯三細惑相和六粗惑相。

   三細惑相是什麼呢?三細惑相的名字是:業相、轉相、現相。

   六粗惑相是什麼呢?六粗惑相的名字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為因,起業相為緣,業系苦相為果。因緣無常遷流,相連相續,輾轉相生不斷。所以眾生就在煩惱痛苦當中。

  

   無常遷流,名為相續相續相分三種相續相,即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一、世界相續:性覺加明,真空便暗,明暗相待,互相傾奪,因成搖動而生風輪,故空輪之上,而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昧而心動,由妄明堅執而妄成地大堅硬有礙的境相。世間最堅硬的金剛,是由妄覺堅固所感而成,故風輪之上,又有金輪保持國土。因妄明的妄動而風生,金與風互相磨擦而生熱,故有火光。火性有變化生熱的功能,火光上蒸化氣生潤而成水,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濟,交發而成物質世界。濕為巨海大洋,水族所居。乾燥處就成四大洲或小島,為陸地眾生所集居。因這種緣故,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陸地上有河流注。火勢勝於水,就結為高山,故山石撞擊可以成焰,山石熔化就變成水。若水勢勝於土,就發生草木,故草木遇焚成土,因絞成水。由於妄心與妄境交互為用,輾轉相生,互相為種,以是因緣,依報世界相續不絕。

   二、眾生相續眾生相續是怎麼形成的呢?眾生從妄明而生,非有他因,全是妄覺妄明的過咎。真妄和合而成的所依妄識(業相)既已成立,則妙明本覺之理,為妄識所障,不能逾越。所以聽不能超出聲音,見只限於色相,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妄塵得以成就。由是六根隔離,而有見聞覺知的分別。於是根境識三和合造業為因,而四生苦果隨至。是故同業相纏而有胎卵之形,合離成應而有濕化之類。今以胎生來說,未受胎前,神識昏昧,一片黑暗,惟於有緣父母處,見妄色明點,依妄起惑,同性相拒,異性相吸,男以母為愛境,女以父為愛境。最初注愛之時即為投生的種子,愛著不舍,成投胎的根由。父母交媾的時候,自然吸引同業入胎。由受精漸次生長,終成胎兒,離母出生。胎卵濕化,隨其業力強弱,先後受報,依業因的招感而應報四生。情想合離,眾生皆具,四生隨著各自的善惡業因,相互交潛,三界升沉,生生死死,輪轉不息。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三、業果相續世間一切眾生,過去在世的時候,想念恩愛的人,如膠似漆,凝結而不能解。受生的時候,流愛為種,由貪愛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孫,相生不絕,是等則以貪愛淫慾為根本。由有貪愛,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就須滋養。眾生為滋養自己的身命,自然貪心無止。四生之類,以強食弱,以大吃小,依力量強弱,相互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根本。如人食羊,羊自不甘心,宿業了後,轉生為人。食羊之人,既造殺業,死後轉生為羊。人羊互換,交相殺食。十生之類,生生死死,輾轉報復,互相食啖,相互造業招感,冤讎相報,永遠無有了期。此乃不與而取,名之為盜,即以盜貪為根本。你欠我命當還命,我欠你債當還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苦海,不能超越。你愛我的心,我戀你的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愛戀纏縛,不得解脫。由是可知,眾生常受欲愛纏縛,沉淪生死皆是以淫殺盜的貪習種子為根本。以貪習種子為因,現行為緣,造業受報,業果相續這就是業果變化,此業因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業變化,永遠在業果的相續當中。

   盡虛空法界都是如來藏性,分說三如來藏性:不空如來藏性、空如來藏性、空不空如來藏性。三如來藏性,即是如來藏性,三一不二。

   一、不空如來藏性:從打七開始開示到現在,師父所講的就是不空如來藏性之諦理。金剛經上講的是如來藏性之諦理,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幾天師父的是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世界相、業果相,這所有的相都存在,這叫不空如來藏性。不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真空妙有、假有不無,所以這是不空如來藏性。

   二、空如來藏性:看過師父講的《靈岩28日談》vcd片子者,對空如來藏性之諦理已有所感悟。我給你們再提示一下,《楞嚴經》講:七處征心,十顯見性五蘊空〔色、受、想、行、識〕,六根空〔眼、耳、鼻、舌、身、意〕,六塵空〔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著六塵中間產生六識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八界空〔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空〔地、水、火、風、空、根、識〕。佛宣講了空如來藏性,阿難聞開悟,作了開悟偈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三、空不空如來藏性:接下來講空不空如來藏性之諦理。什麼叫不空如來藏性呢?就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合起來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性。象這個茶杯一樣,既是空的又是有的。所以說同一個茶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有不二。再用另一種名詞來講,既不是有也不是空,叫非空非有。既是有的,那就是非空;既是空的,那就是非有。叫非空非有。就是上面講的空有不二倒過來講,這茶杯既是空的,它就是非有;這茶杯是有的,它就是非空。所以,這個茶杯是非空非有,叫空不空如來藏性。是故,這個茶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這個道理比較深,要很認真地聽才能領會。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是什麼?非有,就是空的;非空就是假相。非有就是非空;非空就是非有。是故空有不二叫畢竟空。畢竟空是什麼?畢竟空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所以,見一切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每個念心畢竟空,每個念心都是真如自性這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性。體悟空不空如來很重要,你如果能夠真正領會空不空如來藏性的話,你就徹悟了!

   盡虛空法界都是不空如來藏性,盡虛空法界都是如如佛性時間無三世,無過去世、無未來世、無現在世;空間十方無量無邊,如來藏一真法界畢竟空有

   盡虛空法界本來就是畢竟空有,不是修行到畢竟空有。包含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所以說盡虛空法界都是畢竟空有,畢竟空有你還修什麼?能明白如來藏性之諦理嗎?

   下面再講五個理念,是對我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些理念,這些理念大家一定要弄明白。

   第一個理念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有的;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空的;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第二個理念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真空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第三個理念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空;

   一切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畢竟空有

   第四個理念

   一切都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一切都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一切都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畢竟空有

   第五個理念

   是故,一切都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畢竟空有

   空如來藏性盡虛空法界,就是畢竟空有

   不空如來藏性盡虛空法界,就是畢竟空有

   空不空如來藏性盡虛空法界,就是畢竟空有

   佛、心、眾生虛空法界,就是畢竟空有

   一切眾生本來就是畢竟空有

   一切眾生本來就是如如佛。

   下面,結合前些天講的九個識,再展開給你們分析。

   第一:自體分畢竟空有。九個識裡面的自體分是我們的佛性,自體分就是自性本體。自體佛性如如不動,一塵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你說它沒有,而了了分明,可謂非空;但無形無相,可謂非有。到底是有還是空?這個自體佛性前面已經推斷了,自性了了分明是有;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就是空;這個佛性是一塵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就是空有不二。自體佛性一塵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就是非有;一塵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就是非空;自體佛性非有非空。自體佛性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叫畢竟空有

   第二:證自體分畢竟空有。證自體分就是起的一念無明。上次講了,自體佛性本覺妙明、性覺明妙。凡夫認為它不明,而起一念明覺之心,是為一念無明這一無明叫證自體分。那麼這一無明起來,是有還是沒有?這一無明它就生滅的(有生就有滅);這一念起滅,就是變化了,就是無常的。生滅變化無常這一念,它就是有生滅變化無常這一念,它也是空;生滅變化無常這一無明它就空有不二。空有不二叫畢竟空。再重復講一遍:這起的一念無明生滅變化無常這一無明,就是非空;生滅變化無常這一無明,就是非有;生滅變化無常這一無明,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畢竟空有這一無明畢竟空,能理解吧?

   這一無明畢竟空,然後以這一無明為能,緣這個自性為所,中間產生相分,這個相分就是虛空相,就是壽者相。這個虛空你說它有嗎,空的怎麼會有呢,它是空的,是吧?那麼它是空的,還有空相在,這空相也是有呀,空相也是相,是吧?既然是個空相,如果這一無明破掉,空相就沒了。空相也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不可得的,是故,空相也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畢竟空。

   第三:白凈識畢竟空有。對白凈識來說,這一無明頭上安頭,無明是無始以來就有。但是當你打開本來面目明白了之後,開悟了,證見了分明靈知的時候,自性大放光明自性就是妙明,那你就知道不需要頭上安頭,這一無明就不存在,白凈就不存在,白凈識不存在就轉為法界體性智。空相就沒有,這空相就滅掉了。這頑空的空相就滅掉了,壽者相就沒了,所以一轉就轉為法界體性智了,是吧?所以,這空相是生滅的。這虛空相是一念無明而生,一念無明滅,這虛空相就滅;沒有虛空相,一念無明滅,就是我們的真常獨露。沒有虛空相,有相也沒有,無相也沒有,虛空也沒有,所以說真常獨露。

   第九識的白凈識也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白凈識的相分(空相)也是生滅的、無常的、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變化的,是有還是沒有?說它生滅變化的,它就是有;既然是什麼也沒有,那就是空,是吧?二者合起來,就是空有不二;白凈有一個相在,那就是非空;那相什麼也沒有,那就是非有;非空非有,那就是畢竟空有白凈識畢竟空有

   第四:相分畢竟空有。第八識的見分緣第九識的一念無明,而「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產生第八識的相分,叫人相,也就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等等這一切的相。這一切的相,它是生滅的、是變化的、是無常的、不可得的,就是空的;這相分如水中月、鏡中花,有變化生滅無常可得那就是有;是故相分空有不二。相分既然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它就是非空;那麼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它就是非有;是故相分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畢竟空有

   第五:見分畢竟空有。見分就是起心念,起微細心念微細心念就是生滅變化的,不管你是真心還是妄心,都是生滅變化的,真心起念也是生起來、滅下去,是吧?就凡夫來說,是因為無明之故,起的是妄念;因為被無明覆蓋了,故起的是妄念。如果將一念無明破了,起的心念就是真念。不管你是真念還是妄念它就是起念,有起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變化,有變化就不是恆常不變,所以叫無常生滅變化無常,這個念心不可得,所以叫非有;那麼有這個心念之故,它叫非空;非空非有叫畢竟空有

   第八識的見分和相分、第七識的見分和相分、第六識的見分和相分、前五識的見分和相分,都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不可得的,所以也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叫畢竟空有如果你能證悟畢竟空有,就是如如不動佛。

   好,現在再回想一下。

   自體分畢竟空有。自體佛性了了分明,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叫非有;了了分明,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叫非空;非有非空,叫畢竟空有。是故,自體分本具畢竟空有而如如不動

   證自體分畢竟空有生滅變化無常這一無明,就是非空;生滅變化無常這一無明,就是非有;生滅變化無常這一無明,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畢竟空有。是故,證自體分本具畢竟空有而如如不動

   相分畢竟空有。包括第九識的壽者相、第八識的人相、第七識的我相、第六識的眾生相、前五識的世界相,乃至業果相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不可得的,是吧?它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所以叫畢竟空有。是故,相分本具畢竟空有而如如不動

   見分畢竟空有。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的見分,都是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不是變化、是不是生滅、是不是無常、是不是不可得?所以它也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也是畢竟空有。是故,起心動念的見分本具畢竟空有而如如不動

   所以,體、相、用本具畢竟空有而如如不動,體、相、用本自一如。

   再講一下:佛、心、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人人皆是如如佛。眾生是不是生滅變化無常的?眾生相續,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眾生是有的,也是空的,是故叫空有不二,非空非有,畢竟空有。心,也是畢竟空有佛說度無量無邊眾生,無一眾生可度。佛,指的是體、相、用一如的如如不動佛,也是畢竟空有。所以說佛、心、眾生三無差別,佛、心、眾生都是本具畢竟空有,佛、心、眾生都是本具如如不動佛。

   還有講一講:十方三世一切國土皆是不空如來藏。即十方三世一切國土,它都是畢竟空,十方三世一切國土都是畢竟空。西方極樂世界畢竟空,東方琉璃世界畢竟空,娑婆世界畢竟空,北方不動世界畢竟空,上下世界全是畢竟空。畢竟空就是如如不動,畢竟空如如不動是誰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就是佛的凈土。那麼,你們要往生哪裡去?若要到佛的凈土中,佛的凈土當下就是啊。

   還要再講一下;煩惱就是菩提煩惱就是菩提 ,就是說每個人心念起來和你起菩提的這個覺性是無二的。有句話煩惱即是菩提,這個我們常常說到,但是道理未必明白。以前我也不明白這句話,認為把煩惱去了才是菩提,現在才真正知道,煩惱當下即是菩提

   煩惱心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覺悟心也是變化的、生滅的、無常的;煩惱心和覺悟都是非空非有畢竟空有。是故,煩惱當下即是菩提

   凡夫的起心動念若能做到畢竟空有,那凡夫的起心動念不就是菩提了嗎?這裡面有一很難理解的問題,若煩惱就是菩提的話,那我們就天天煩惱算了。這裡面有個差別在哪裡呢?有個差別,你們先自已想去,師父明天給你們講。

   今天我們講了空不空如來藏,故知體、相、用一如,本具畢竟空有;佛、心、眾生一如,本具畢竟空有;十方三世國土一如,本具畢竟空有。所以,十方三世一切國土都是佛的國土,佛、心、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人人都是如如佛。且每個人都一切本具,無須修證,本來就是畢竟空有。畢竟空有是什麼?畢竟空有就是體、相、用一如,體、相、用一如就是畢竟空有。體、相、用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個個都是如如佛。

   佛不是修出來的,如果你體悟到這樣,就可以達到「大梅」參「馬祖」的境界。大梅問馬祖:「如何是佛?」馬祖說:「你就是佛。」大梅說:「好,那我回去了。」背包一打,走了,回大梅山安住去了

   師父今天講的,你們人人都是如如佛,人人本具就是如如佛,人人當下就是如如佛。不是現在不是以前才是也不是現在不是未來才是,而是當下即是如如佛。有人說,「我以前是佛,現在是凡夫不是佛。」這個本來你,當下就是如如佛,要這樣悟證。不要說,我以前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怎麼會變成凡夫的呢?肯定地說,當下就是如如佛。

   今天給大家講了這麼高深的法,無修無證無得,個個本來是佛,本來具足,一點不缺,十方國土都是畢竟空有都是清凈湛然、常住不動都是國土你還往生到哪裡去?

   今天就講到這兒。之所以還要修,那就是因為我們當凡夫當慣了,著相慣了,貪、嗔、痴、疑、慢的習氣慣了,還有習氣在,要去習氣,所以方便說要修。關於習氣問題,明天再講。今天只講本來是佛,當下本具,個個是佛。

   你們不要認為自已不是佛,本來就是的。大眾如果悟證到這點,就是諸佛在參加打七,是為名副真實之佛七耶!

   還有幾分鐘,你們看看還有什麼問題。我講了這麼多,前面提的那個問題,自然就明白了。佛在因果律的作用範圍否?應該都明白了。凡夫因果律當中,佛也在因果律當中;凡夫不在因果律當中,佛也不因果律當中。你是是在因果律當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問:師父,不昧的「昧」字什麼意思?

   師喝:什麼意思查字典去!已經講過了,你剛才一直想這個問題師父後面講的都沒聽進去?!

   問:大徹大悟人的心境是什麼?

   師答:你就大徹大悟人的心境。剛才都講了,還心境是什麼?心境畢竟空有。還問,都沒聽進去。心畢竟空有、境畢竟空有,還心境?聽完了,接下去要悟。

   問:師父,從您今天講的明心見性,我看書理解的是先明心後見性,可是你說見性未必明心。我覺得這個還有疑問。

   師答:這個還要開示嗎?剛才都講已經成佛了,還問這個問題,這不是又返回來了見性就是見本體本體如如不動,是吧?明心就是把今天師父講的全部悟明白,就是明心。光見如如不動本體自性,前念已過、後念未生,中間了了分明,那還是見性境界你不悟明白這些道理,怎麼談得上明心?如果一個人把這些道理全部悟明白了,自體分、證自體分、見分、相分,這一切全悟明白了,就叫明心。這樣明心的人決然見性哪有不明心見性的?!

   問:但是他沒有見性境界的話,怎麼辦?

   師答:只要你能悟道。以前大梅也不打坐的時候見道的,他是師父指點他,哦,明白了,它和見道是一樣的,從道理悟入的和真正證悟見道過一次的,力量還有點區別。以前禪宗的這些修行都很智慧,參訪師父師父指點一句話就明白了。現在人少有那麼深的智慧,不要說一點,十點、二十點都點不開。現在的人沒辦法點開,怎麼辦?釋迦牟尼佛有辦法佛說末法時期眾生要修心中心法心中心法法本是這麼講的。心中心法就是叫你三密加持深入禪定,萬念俱息,見到本體。見到本體之後,再轉過身來悟明心地。所以,心中心法禪宗入門不太一樣,禪宗是以很深的智慧入門,悟入;心中心法是由很深的禪定證入,然後再悟無生法忍。入門雖不同,進去都一樣。

   問:請師父開示一下,好像《楞嚴經》上是說佛性是非因緣、非自然」,按照這個說法,佛是得大自在者,他不應該受因果作用

   師答:因畢竟空有、果畢竟空有、緣畢竟空有,所以叫非因非緣非果。畢竟空了還有因嗎,能聽明白嗎?畢竟空了,現在已經講到畢竟空了,你還因果,因畢竟空就是非因。變化無常是非因,變化無常是非緣,變化無常是非果;變化無常是有因,變化無常是有果,變化無常是有緣;變化無常就是畢竟空有,變化無常是非因非緣非果。所以因畢竟空,緣畢竟空,果畢竟空。畢竟空就是畢竟有,都是圓融的。能明白嗎?把《楞嚴經》讀懂了,就明白了。佛性講本具畢竟空有不講自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