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正宗分第三】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磐。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佛告須菩提:一切的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這些大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應當怎樣降伏這顆心呢?

       【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到這個地方一個括弧,寫一個:欲界。
       若卵生譬如說蛇、烏龜、雞、鴨;這都是卵生的。
       若胎生,像人、獅子大象、貓、狗、老鼠
       若濕生,像魚,或者水中的蟲;
       若化生譬如說天、鬼、神、地獄,這個統統是化生,命終以後,譬如說投胎成天人死了以後,一下子變天人了;我們往生以後,惡業重,一下子變鬼了。
      【若有色。】寫一下,這個就是色界色界。前面講的是欲界,現在講的是色界
      【若無色。】做一下筆記,就是無色界。若有色,就是初禪到四禪天,若無色,就是無色界天,就是四空天。
      【若有想。】就是有這個想念,有想念的天人,但是,沒有這個色身。
      【若無想。】就是無想天的天人,這個若有想,就是有想念的天人,但是,他沒有色身,叫做若有想。若無想,就是無想天的天人,無想天就是一念寂靜,因為他的第六意識是伏惑的,不是斷惑。
      【若非有想。】這個天又在無想天之上,這個天人,一念寂然不生不動,叫作非有想。意思是說:沒有什麼念頭,粗糙的念頭都沒有。「非有想」,意思就是:非有就是不能說有。
      【若非無想。】也不能說無想。拿筆做一下筆記,叫作非想非非想天,這個就是三界的最高。非想非非想,說想也不對,說無想也是不對,微細妄念還在
      【我皆令入無余涅磐。】無余涅磐是對有餘涅磐講的,有餘涅磐就是我們這個色身就算斷惑了,我們還存在這個色身果報。無余涅磐就是究竟圓滿菩提了。這些三界內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我統統都要叫他們進入無余涅磐,【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雖然度了這么多的眾生,但是,不著眾生之相。【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當體即空,哪有度呢?師父也沒有度大家。為什麼?自性自度。你聽了師父開示內心智慧,自己懂得放下煩惱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顛倒,這不是我度你啊!是你自己清凈自性作用,你度你自己,不是我度你的,我沒有那個能力度你啊!做師父的人,只能給徒弟上緣,我沒辦法度你的。你清凈自性大智慧心一展露出來,自己知道,懂得放下你自己得度了。所以說:實無眾生可度,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其實我沒有度你們。
      【何以故。】為什麼?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我相就是內心裡面根深蒂固,認為這個四大假合、五蘊假合的色身就是我,認為就是我。【人相。】「我」以外叫作人相;【眾生相。】有兩種解釋,各家的註解不一樣, 一種解釋是:集五蘊眾生之相,我們這個色身,集色、受、想、行、識,「五」就是眾多嘛!眾多的因緣湊合起來,這個叫作眾生相。第二種解釋就是:我就是我相,諸位就是人相,六道眾生,除了人類以外,統統叫作眾生相。【壽者相。】要做一下筆記:一期的生命譬如說:我從出生到死亡八十歲,這一期的生命,持續的執著,叫做壽者相,持續一期壽命執著,叫作壽者相。直接說就是:你只要著相,統統不叫作菩薩你做了多大的功德,只要動一個念頭著相,【即非菩薩。】於這個世間無所求,你做了再大的善事,都不求任何的回饋,不求任何的福報這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佛弟子就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摩訶薩者。摩訶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
      【眾生者。謂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迴六道是也。】
      【若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昧包覆也。】
      【若胎生者。因境來觸。遂起邪心也。】
      【若濕生者。才起惡念。即墜三塗。謂貪嗔痴。因此而得也。】
      【若化生者。一切煩惱。本自無根。】煩惱本來不存在的。【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忽然而有,就是一念不覺。
      【又教中雲。一切眾生。不自具足。】這些眾生都沒有什麼智慧。【隨業受報。故無明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淫為濕生。】底下這字念hu(左三火,右欠旁)平聲,忽然的hu音,【(左三火,右欠旁)hu起煩惱化生也。】【又雲眼耳鼻舌。不能回光內燭。】「燭」就是照。【有所貪漏。即墜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
【色聲香味。回光內燭。】迴光返照。【無所貪漏。】「漏」就是煩惱別名你不貪,就沒煩惱,動一個貪,本性就漏掉了,動一個貪念,煩惱來了。【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須陀洹就是阿羅漢,後面會講到
      【若有色者。謂凡夫執著之心。妄見是非。不契無相之理。】因為《金剛經》有八百家的註解,統統不相同,大同小異。所以,我們前面講的,跟後面講的,各個角度詮釋,使它更加的圓滿凡夫執著的心,妄見是非眾生就是這樣,新聞報導每天都這樣。不契無相之理。
      【若無色者。執著空相。不修福慧。】
      【若有想者。眼見耳聞。遂生妄想。口說佛行。】心卻放不下,【心不依行。】
      【若無想者。坐禪除妄。猶如木石。不習慈悲智慧方便。】
      【若非有想者。】非有想,非有就是無。【教中雲。】悟道人是有無俱遣。語默雙亡。】講話也好,沉默也好,統統放下。【有取捨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
      【非無想者。】非無就是有。【謂有求理心也。】
      【我者。佛自謂也。】
      【皆者。摠也。】
      【令者。俾也。】
      【入者。悟入也。】
      【無余者。】究竟涅磐。【真常湛寂也。】【法華經雲。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涅磐者。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眾生迷於涅磐無相之法。而為生死有相之身也。】
      【滅者。除滅。】
      【度者。化度也。】
      【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者。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惱也。】什麼叫眾生?集五蘊而生,叫作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世尊開悟了,就度自己的煩惱,無量無邊都度盡了
      【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捨。無邊煩惱。轉為妙用。故無眾生可滅度也。】
      如果一個人【有我相者。】哇!那不得了,倚恃凌人,自己【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憑借著自己的才藝、博學,【攀高接貴。】攀緣高貴的。【輕慢貧賤。】輕慢這些【愚迷之流。】因為有你我相。
      【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

        在禪宗有一公案,說有一個學四分的人,學這個戒律的人,學得很好,懂得開遮持犯。可是,因為他不懂得禪,這個持戒的人,自己覺得持得非常好;可是,他對禪不了解,聽說有一禪師大徹大悟他就要來有一點要責難、有一點要批評,他是個律師,就故意要來看看,火候比較看看。這個大徹大悟的人(指那位禪師),他有神通,他知道他的(律師)的來歷,來了要讓他折服。持戒的人進來,他是以禮相待,就問了,他就問這個禪師:什麼是禪?這個禪師回答得很妙:不敬持戒,不輕破戒,謂之禪。單刀直入,我也沒有特別去尊敬那些持戒人,因為持戒也是空;我也不會去輕視那個破戒人,破戒那個也是空,我只保持我這一顆清凈心。一下子,哎呀!這個持律的持了那麼久,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認為:我在持戒,我比較清凈,別人都是不清凈。這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不開四相啊!唯有大徹大悟的人心如大地,自己覺得,動一個念頭,比別人更有修行,告訴諸位,累劫不得見性百千萬劫都沒有辦法見性的,沒辦法解脫,因為你有高下心:我比你行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來,不行的!禪師單刀直入,就告訴這個持律的人,這持律的還不必自我介紹,禪師馬上就知道:我不敬持戒也不輕破戒。一下子恍然大悟。所以,這個禪師了不得!
       底下說:自恃持戒,自己仗著自己:我是持戒的。輕破戒之人
      
       【眾生相者。】因為心不平等就會樣子。【謂有苟求希望之心。】有祈求,【言正】說話得很好。【行邪。】行為偏了。嘴巴很善,心很壞,【口善心惡。】
       【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是指執著。【執著諸相。希求福利。】
       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你跟凡夫沒什麼兩樣,就算你布施了很多,做了很多善事,一樣是六道生死凡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