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法師:法句經講記(二十三)

◎1997.08.28講於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二十三)

釋傳道主講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貳、釋頌義及因緣

11.蠲除諸垢 盡慢勿生

終身求法 勿暫離聖

蠲,音(關)koan1求官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修學佛法,當思「蠲除」(「蠲」,免之意)內心「諸」多的煩惱罪「垢」,而以滌「盡」貪、瞋、痴、憍「慢」、嫉妒等不清染污目標,「勿生」懷疑(亦可解說為:「勿」令「生」起)。為達此身心清凈,即應立志「終身」探「求」佛「法」真理及持奉戒法德行,縱令在顛沛、造次之間,亦「勿暫離」依「聖」道修行正念,如此才能使我們的道業日進於高明。

以上的釋義,是參照《法集要頌經》〈持戒品第六〉第十二章:『能除諸罪垢,盡慢勿生疑,終身求法戒,勿遠離聖念。』而作的解說。

為何在諸多應當蠲除的煩惱障垢之中,本偈特別標楬出「盡慢勿生」,而以凈盡慢心為代表呢?這似有加以說明的必要。

慢,是一種自恃凌他的優越感;而且是不問事實如何,始終自覺我勝他劣、永不服輸的自我優越。這樣的自我優越,表現在物質受用上,則要求自己所得的比別人豐盛、比別人精緻。表現在思想見解上,則以自己的意見為最優最尊,並且不容置疑。表現在任事及團體中,則發為權力意志,要求別人聽命於我、臣屬於我;那怕自己實際上不如人,亦永不心服!

何以如此?因為我比他優越(或者我比他貢獻多,我比他辛勞,我比他年長,我比他資深……),所以我理所當然應該享用最好的,擁有最多的資源;因為我比他優越,所以我的意見理所當然應該被列為最首要的考量;因為我比他優越,所以別人理所當然應該聽我的,應該團結在我的屬下;不經我的同意,不得擅自作為!因為我比他優越,所以我做的事絕對不會錯,我永遠沒有錯(當然,更無須認錯!)……

各位,可曾覺得這樣的心態似曾相識?可曾覺得這樣的臉孔並不陌生?如果我們還有些許自省的能力就不發現內心深處其實潛藏著這樣的因子,只不過在順境的推波助瀾下,這樣的慢心得到充分的發展;或者在逆緣的抑遏制約下,未能顯發出來,如此而已!但我們何嘗深刻的認識過自己?又何嘗清楚的知道自己擁有些什麼,缺乏些什麼?甚至自己到底有多少斤兩?旁人或許因為某些外在因素,而給予自己過多的恭敬、掌聲和溢美;但是,自己真能夠就此沉醉在這虛幻的糖衣中,而滿足於這樣的自己嗎?

可憐愍的是:這個內心上高高在上的自己,一遇到財富權勢、名位、才華強過自己的『名流』(事實如何不問),或者與自己利害攸關的人物,立刻自動矮上半截;甚至現出唯諾逢迎、卑躬屈膝的奴樣(他的眼光到底雪亮!)。反之,對那些在自己眼裡看來不怎麼的,又於己無益之人(盡管事實並不如此),又可以自動轉換而現出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的憍態。

於是乎,明明對方與自己差不多,卻要抬高自己,認為自己勝過對方(佛法名為『過慢』)。而明明自己不如人,卻反認為自己強過對方(此名『慢過慢』);甚至還要不以為然地睥睨對方,否認對方的一切!即使形勢比人強,逼得自己不得不承認這一客觀的事實,卻仍死要面子地說,自己不過略遜對方一籌罷了(此名『卑劣慢』)!更有那增上慢人,未證說證、未悟說悟,簡直狂妄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各位,請看看這個可悲又充滿矛盾的自己吧!我們究竟是在憍慢個什麼!

縱使今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就與發展,也確實比別人表現傑出與卓越,我們都應當清楚地知道:這終究是某一范疇與某一階段自我呈現而已。或者,在其他范疇,自己就一點也使不上力;也或者,換了一個時空與人事,自己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雖然,自己著實經過一番精勤的努力,才換來這一些成果;但是對於這一路走來,成就我們的諸多因緣(不管是順緣或逆緣),難道我們不該心存感激?缺乏了這些助緣的資益與激勵,恐怕自己亦不足成事!

但一般人的毛病,往往是將自己所僅能的一點雕蟲小技,或者庸常知識,無限上綱地炫誇到如何難得難能;而卻將別人的才華能力,隱約、甚且刻意地貶抑到一無是處。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不必覺得太過受傷啦!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嘛!不管對方是自我膨脹或者真才實學,總是他先學先能嘛!我們如果也有同樣的環境條件,再經自己的努力,一樣可以後學而後能,沒有什麼值得卑怯的!怕的是不想再進修,也沒有再上進的企圖心,那才需要以憍慢來掩飾自己貧乏的生命;否則,我們大可以不卑不亢地面對一切人事物

慢心的所以生起,除了緣於根深柢固的無明我執,更來自比較爭勝的心。在一心求勝的勝負作用下,人們似乎遺忘:修行、治學、辦事……,不是比賽,不是為打倒別人和勝過別人來成就自己,而是有其所以從事的動機目的

如我們之所以選擇佛法修行,不是為了比(我建的,或者我親近的)寺院大、比佛像高、比徒眾多、比個人魅力;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學問多好、可以打坐入定多久,甚至會看三世因果、地理風水……。而是因為我們不能滿意這個充滿煩惱貪瞋痴的自己;因為我們欣慕那寂靜無生清凈涅槃,所以才立志依聖道修行來凈化自己、圓滿自他

我們之所以度眾生,不是為了豐厚的供養,不是為了眾人的恭敬,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人緣好、能力強;更不是為了搞小圈圈,將信徒當作私人財產,甚至鬥爭的工具。而是為了不忍視聖教衰微、不忍眾生苦迫,所以我們發願佛法的正知見,來自我教育,也教育充滿憂悲惱苦的眾生讓他們能夠依循佛法正見正行,幫助自己超脫煩惱迷惑。是因為這些深陷苦海、仿徨無助的眾生,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付出自己,而以佛法來慰藉彼此!

高遠的目標、純正的動機,是大多數的我們所缺乏的,所以無論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其實我們都離不了苦惱。見到比我們優秀的人(盡管嘴上心上並不承認),只要他非我族類(簡言之,就是不聽命於我),我們就仇視他、嫉妒他、排擠他,甚至破壞他。見到比我們差一些的,我們又鄙視他、奚落他,連起碼的尊嚴都不給他。想想,這樣的我們,能夠成就什麼呢!唯一可以成就的,大概就是苦惱無量、輪迴無盡的三惡道果報吧!慢心,真是自己求法與向上勝進的一大障礙啊!無怪乎本偈要以慢來代表諸罪垢,而要求我們「盡慢勿生」。

我慢如高山,遮蔽了我們的眼目,也阻斷了邁向真理之路,佛弟子豈可不善加覺照?人身何其難得,佛法何其難聞,但願我們都能正法光明的熏浴中,學習減除自己的慢習、開闊自己的心胸、增長自己的識見、培養自己的擔當。如果我們念茲在茲的,都是自己還未實現的理想目標,以及自己未曾凈盡的煩惱習氣,那末,精勤努力尚且唯恐不及了,那還有什麼空間可以慢他!

12.戒定慧解 是當善惟 

都已離垢 無禍除有

惟,一音(違)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禍,音(號)h 7喜道切

對於佛法中修學「戒」、「定」、「慧」,以向「解」脫的次第,「是」我們應「當」如實聽聞、「善」加思「惟」抉擇,而後用於日常的躬行實踐,以精勤不懈的止惡、行善、凈心。待身語意三業「都已離」塵「垢」、得清凈,即「無」復煩惱災「禍」的嬈害,而能永「除」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的業感輪迴

13.著解則度 余不復生 

越諸魔界 如日清明

著,音(逐)tiok8地局切

復,一音(負)hu7喜拒切

一音(臭)hiu3喜救切

一音(福)hok4喜谷切

循著戒、定、慧三增上學的修學次第階次而行:依於戒、修正定而發真慧,吾人的無明染「著」卒能獲得消「解」。一旦定慧相應而破我執見,「則」得「度」脫煩惱生死,不僅其「余」的煩惱迷惑,都為般若慧勘破而「不復」再「生」,更從此超「越」身心、外界「諸」多的障礙拘縛(「魔」,障礙之意;「界」,類)。明凈無染的內心,就「如」杲「日」朗照空中,而沒有烏雲遮蔽一般的「清」澈光「明」。

※※※※※※

凡夫是離不開苦惱的,甚至觸處盡皆荊棘系縛而不自在。何以如此呢?因為內心牢牢地執著我與我所的緣故,所以對著可意境界便起貪而思佔有,對著不可意境界則生瞋而欲排拒;對著既非可意又非不可意境界又不能清楚明白的了知。於是長久以來,我們的內心只好隨逐著外境,而起惑、造業、受苦無已。

人人都想出離這苦,人人都想望那無有熱惱的自在清涼,可是我們卻始終不能清楚地認知──自己,才是自己苦難的製造者,而非關別人、非關外境的一切。是因為我對於外在內心的一切覺知錯誤、解讀錯誤讓我們不能見到事理真相,所以我們覺得苦惱;而這錯誤的解讀,又引導我們的身語作了錯誤的表達,並且習以成性,所以我們必然要周而復始、永無止盡的承受此苦惱。

要不苦,要超脫煩惱,為什麼我們不改變自己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惟觀念,而嘗試去究明事理真相呢?過往的一套表達方式,帶給我們無盡的苦惱與纏縛,為什麼我們不嘗試著改變自己面對事情、處理事情,與表達自己的方式呢?為什麼我們不嘗試著勇敢而謙卑地面對自己,也面對一切呢?

障礙自己往前進的,是自己;羈縛自己不得自在的,也是自己。魔,不在外界,而在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還嚮往那「如日清明」的境界,請勇敢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性習吧!

14.狂惑自恣 已常外避 

定慧行 求滿勿離

惑,音(或)hek8喜極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外,音goe7語會切

避,音(備)pi7邊芰切

「狂」妄傲慢、迷「惑」惛亂,又放縱「自」己的形骸「恣」意而為這是「已」修學佛法之人,應時「常」自「外」於彼而思「避」免的。唯應繫心於持守「戒」法德行並以此良好的戒行為基礎,進一步熏修「定慧」,清凈一切身語意「行」,在未「求」得究竟圓「滿」的涅槃(貪、瞋、痴等煩惱永滅)之前,矢願「勿離」此聖道的修習。

以上的解說,系對照《法集要頌經》〈持戒品第六〉第十五章所雲:『我慢及迷醉,苾芻(比丘)應外避,戒定慧三行,求滿勿遠離。』

15.持戒清凈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涎邪部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涎,音(堵)to2地古切

能夠止惡行善、「持戒清凈」,守意攝「心」、「不自」放逸(「心不自恣」),再進一步依聞、思、修慧,次第修習,終能開發「正智」,趣向解脫。既「已」正「解」脫,其身語意行即離染清凈,而「不」再「涎」見偏「邪」的「部」類(「部」,即類之意),更不復輪迴生死

16.是往吉處 為無上道 

亦舍非道 離諸魔界

吉,音(拮)kit4居質切

語音(揭)kiat4求結切

如「是」熏修戒定慧,乃為了通「往吉」祥安隱的「處」所──涅槃;如是熏修八支聖道──正見、正志(此二為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此三為戒學)、正勤(通戒定慧三學)、正念正定(此二為定學),不但「為」了步上「無上」證真之「道」,「亦」為了「舍」離邪見等八支不善邪「非」之「道」,以「離」卻「諸」煩惱「魔界」的障礙羈絆。

※※※※※※

修學佛法應以涅槃寂靜──貪、瞋、痴、慢等煩惱永滅、生死解脫──為自他的終極目標而孜孜不息的努力。但卻不是將理想、理論掛在嘴邊,而言行表現出來的完全兩樣;總要讓人可以接觸到、感受到佛法真理展現在你身上的一面。所以談修行、說持戒,絕不止在戒條律儀上作功夫,而要在自己的言語身行之中,讓人看到佛弟子不落凡俗的一面,那才足以攝導對方,同向佛道;最起碼,也對佛法生起同情,才不致以身障法、以身害道,而成了負佛恩的人這是我們讀了本品(〈戒慎品〉),對自己應有的期許。(待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