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何為力行十善(下)
六、不惡口
第六條:不惡口,離惡口,進而說柔軟語。
不惡口,就是不罵人,說話口氣不大,嗓門不粗。就是講說話要有分寸,要有度。
離惡口,就是不但不罵人,而且說話時能審時度勢,掌握時機。是冷靜的有禮貌的,處處替人著想。
柔軟語不是拍馬奉承,而是要心平氣和,面容和善。過去形容人說話像春風拂面一樣,柔軟語有時候就是有這個作用。你要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說讓人非常傷心難過的話。要學會寬恕別人。
以前有個小師父出去化緣來修廟,那是在農村裡頭,那時候化緣不是說把功德箱往那兒一放,別人就把錢放進去了,人家要看你怎麼說的,說得漂不漂亮、精不精彩,來決定給得多還是給得少,就是說完全要取決於能不能把人家說高興,這小師父就開腔說道:出功德呢,出功德呢,出了功德就發財,一文出了萬文來。別人覺得這小師父說得好聽,心裡受用,就紛紛出錢。這小師父又開腔了:功德越出越好看,家中雞下雙黃蛋。這下出錢的人就多了,錢也出得越發多了。這就是柔軟語。
這就是說,不惡口的人,心性敏銳,善於洞察別人的情緒變化,心底慈悲善良,總是適時地說好聽的話。
七、不綺語
第七條:不綺語,離綺語,進而說莊嚴語。
不綺語就是說不要花言巧語,不說下流話。不說挑逗、調侃、調戲性質的話。
離綺語就是要保持不隨性和隨意的心態,說話不總是挑刺,隨時警惕自己不說無意義的話。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真心的去贊美別人。
說莊嚴語其實就是要抵制誘惑,減少慾望,從而力爭得到威嚴厚德的修養,就是說要成為一位有修養有道德的智者。言語謹慎,出必莊嚴,認真對待別人的話語,不說下流話,不說調侃話,讓別人一見此人心生敬畏。
八、不貪
第八條:不貪,離貪,修不凈觀。
貪欲,就是佔有、索取這樣一些自私自利的心態。
貪包括很多,財色名食睡都是貪。俗語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首詩寫到:「財色名食是道場,人人都在裡面闖。若能遠離名和色,不是神仙也勝常。」當然,不是說不要財色名食等,而是說要擺脫財色名食睡的束縛,不要成為它們的奴隸。
這里我們要搞懂兩個概念:放棄和放下,佛法是要讓我們放下而不是讓我們放棄。放下是心裡不牽掛,不是不幹了,而是要干但不受它的約束和駕馭,是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放下。放棄是行為上拒絕,心裡徹底否定,是佛法不提倡的。放棄是無奈,為什麼放棄啊,因為辦不到了,無可奈何啊。
貪包括財色名食睡,有五首詩反映。關於財的:「未必錢多樂便多,錢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澀,富有恆沙是佛陀。」意思是未必有錢就快樂,有錢沒錢都痛苦,有錢變成了守財奴,我們要學會沒錢有沒錢的活法,有錢有有錢的活法。什麼都沒有卻是什麼都有,大千世界都是他的。
關於色的:「未必芬芳始是春,枯槎老乾見精神。近來學得平心法,羅剎當前化美人。」
關於名的:「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羨庄生。青山斷髮成長往,不識人間有轉輪。」不做人間的王,要做法王,釋迦摩尼佛是最好的榜樣,他沒有因為自己是太子就飛揚跋扈,高高在上,而是放棄榮華富貴,為眾生去苦修。
再來看關於食的。「未必肥甘便永年」,未必吃的好就有好的相貌,活得就長久;「飯蔬飲水樂吾天」,吃點粗茶淡飯,只要心裡高興,便會快樂;「道人學得長生訣,物與民胞即是仙」,就是你和宇宙,與大自然真的融為一體,像親兄弟一樣,即可實現。
最後是睡。「未必清閑便是仙」,未必覺睡得多就是神仙。「金仙原是火中蓮」,做人要像金子那樣,不怕火的洗禮。「驕陽當午池塘靜,映日荷花別樣鮮」。做人不能多睡,睡多了即是魔,有的人想,那我不睡好了。告訴你,不睡也是魔。
離貪欲,是指我們如果能夠打開心量,敞開胸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自私,或者說少一些佔有和索取,多一些奉獻和布施,這就是離貪欲。能離貪欲,才能隨心所欲。
對治人的五個慾望,要修不凈觀。比如你溺愛小孩,愛他的鼻子,鼻子有鼻屎;愛他的腳,腳有腳氣。作不凈觀,人就是一具白骨。不用去買墓地,什麼拜祭都是假的,人死了什麼也沒有了,還占個地盤。佛家講究火化,骨灰灑掉,與眾生結緣。
原來在廣元有個凈塵法師,他死前有個遺囑,誰也辦不到,為什麼?因為他的遺囑是:讓他徒弟把他砍成塊,蒸熟了去餵魚,骨頭也餵魚。徒弟問為什麼?他說他生前忍辱沒修好,死後要修忍辱。人人平等,活著的時候為慾望奮斗,死了還要佔一塊地,在那裡一代兩代還有人去拜祭,三代四代誰還知道埋的是誰?所以不要執著。普通人修不凈觀害怕的話,可以去反著修,觀想白骨上在慢慢長肉,最後變成血肉飽滿的人身。有些老人修不凈觀修得皮膚跟嬰兒一樣細嫩。
九、不嗔
第九條:不嗔,離嗔而修慈悲觀。
嗔恨,就是不堪煩惱累積,然後顯現出來的習氣。當然,這里也包括先天嗔恨的種子。
嗔恨心很多,要記住:「嗔是心中火,要燒功德林。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嗔心重的人容易得肝癌,中醫講氣大傷肝,所以佛家講遠離嗔,要修慈悲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要尊重他們,關心愛護他們,給他們快樂和歡喜,給他們減少痛苦也是慈悲觀。憤怒、生氣、煩、嫉妒都是屬於嗔恨心的范疇。慈悲觀就是讓我們遠離這些,給人們帶去快樂和歡喜。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能給予別人快樂,悲心能減輕別人的痛苦。
十、不痴
第十條:不痴,就是要離邪見,修因緣觀。
痴就是沒有智慧,人家說人生是無常的,他說是能長壽的,可以長生不老的,這就是邪見。
要遠離邪見,得修因緣觀。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為因緣而產生的,眼前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條件組成的臨時假象,任何事物都是條件組成的臨時產物。認識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不會愚痴。
結 論
總的來講,十善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指身體上的;不綺語,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是指口業上的;而不貪,不嗔,不痴是指意識上的。也就是說十善包括了身口意三個方面。個人品質,人際關係等,都包含在裡面。
我個人覺得如果每個人都能力行十善,從身口意三方面都力爭向善,那麼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教徒,也是真正有人格的人了。所以要做到去放生,保持清凈心,捨得施捨,能夠說無諍語、柔軟語、真實語、莊嚴語等,並且堅持修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那麼這樣的人格修養就能真正的圓滿,這就是學佛成佛的基礎,也是一切善法的基礎。
十善很重要,但要在生活中去實現卻很不容易。我們學佛要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斷一切惡就是要奉行五戒;修一切善即力行十善;度一切眾生就是修菩薩行。那就走上了成佛的道路了。
佛家講緣起和無常。緣起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由條件而組成的。比如說桌子,它需要木頭、工具、木工和加工技術等條件具足才能做成,幾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桌子做好後開始是新的,用著用著便舊了,再慢慢的就壞了,所以一切都是無常的。
又好比今天的講座,為什麼能講力行十善,因為是有你們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又能發心要做人格圓滿的人,又有文殊院這么好的千年道場提供場所,所以才有今天的法緣。可是講座結束之後一切都在變化,有的人認真聽了,並且力行十善,然後變得越來越圓滿;有的人可能不以為然,聽了就忘了,這個結果就不好講,總之一切都在無常之中。我只能祝願各位快樂吉祥,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