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 
 
聖嚴法師
 
 
目錄 
修正版自序 
自序 
緒論 
五時八教 
通別五時論 
化儀四教 
化法四教 
附錄一 教觀綱宗 
附錄二:附圖表
附錄三:索引
 
 
 
修正版自序
  
  本書出版之後,便在台灣,造成了一股小小的天台熱潮,不但在法鼓山體系內,出現了弘講與研讀的風氣,也獲得了「中山學術著作獎」。
  
  這對我個人而言,當然是一項鼓勵;更重要的是天台學乃為漢傳佛學的標竿,能受到重視,便是象徵漢傳佛教的希望,這正是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
  
  本書出版後,我也親自為法鼓山體系內數十位堪任講師的僧俗弟子,提綱挈領式地在山上分成兩個段落,介紹過一遍,因此也發現了尚有不少錯漏。唯以我年邁力衰,不能多用頭腦,尤其工作太多,法務繁重,一時間無暇著手修正。
  
  幸虧有一位參加本書讀書會的吳振華居士,他很細心,也很有心,花了兩三個月時間,代我勤查相關資料,作了數十處調正,一一經我認可,便是現在的面貌。我除了感謝吳居士之外,一並在此謹向讀者們報告這個修正版的始末因緣。二○○三年八月六日聖嚴寫於法鼓山
 
 
   自序
  
  我不天台學專家,但以我的碩士論文是研究大乘止觀法門,其著者是天台智者大師師父慧思禪師。我的博士論文是寫明末蕅益大師智旭,他雖自稱不是天台宗的徒裔,卻被後世佛教學者們認為是中國天台學的最後一位專家。因此,我當然必須研讀天台學的重要著述。尤其是從一九六年以來,我在東西方,多以中國的禪法接引並指導廣大的信眾自利利人,凈化人心、凈化社會,也使我需要假重天台止觀
  
  天台學在中國幾乎代表佛教義理研究,它的組織綿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故被視為「教下」,與禪宗被稱為「宗門」而相拮抗,蘭菊競美,蔚為波瀾壯闊,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大學派。在日本,也以天台宗為主流而發展出天台密教及日蓮宗,又由日蓮宗而延伸出不少新的日本佛教教派。可知天台對於中日兩國佛教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天台大師所遺的著作,不僅數量龐大,也是一門非常謹嚴而又極其豐富的學問,雖然已有章安的《八教大意》,諦觀的《四教儀》,智旭的《教觀綱宗》等幾部天台學的綱要書,但由於都很簡略,若非對於天台學有相當程度的深入認識,是很難領知其綱要而了解到天台學的智慧及其功能。有些近人所寫的天台要義及零星的論文以及專題論著,也都無法滿足天台學普及化的需求。所以天台學作為實踐與實用的書籍而言,顯得相當寂寞
  
  我曾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為哲研所及佛研所開過天台學的課,也指導過研究生撰寫有關天台學的畢業論文,尤其我比較熟悉《教觀綱宗》,所以曾在農禪寺為僧俗四眾講過《教觀綱宗》。《教觀綱宗》對我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它的組織架構及思想體系,書中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所謂教觀,便是義理的指導以及禪觀的修證,也就是「從禪出教」與「藉教悟宗」的一體兩面,相互資成。
  
  可知,《教觀綱宗》除了重視天台學的五時八教,也重視以觀法配合五時八教的修證行位及道品次第。如果不明天台學的教觀軌則,就可能造成兩種跛腳型態的佛教徒:1.若僅專修禪觀而不重視教義者,便會成為以凡濫聖、增上慢型的暗證禪師,略有小小的身心反應,便認為已經大徹大悟。2.若僅專研義理而忽略了禪觀實修,便會成為說食數寶型的文字法師,光點菜單,不嘗菜味,算數他家寶,自無半毫分。如果他們滿口都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並稱自修自悟自作證者,便被稱為野狐禪。
  
  《教觀綱宗》一書,為我們重點性地介紹了天台學的理論和方法,例如五時的通別、八教的教儀及教法、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身四土、六即菩提、十乘觀法、行位的前後相接相望等。縱橫全書,教不離觀,觀必合教,充分展示了天台學的獨家之說,而又整合了大小諸乘的各家之言。透過本書,可認識天台學的大綱;透過天台學,可領會全部佛法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
  
  可惜像《教觀綱宗》這樣精簡扼要的天台典籍,也必須有人講解注釋;惟其歷來中日各家的有關諸書,依舊不適合現代人的理解運用,比較可取的是靜修的《教觀綱宗科釋》,然亦是用文言文撰寫,且其缺少現代治學的方法,雖可以從中見到若干資料,卻又很不容易眉目分明地找出頭緒,所引資料,只提書名而不標明卷數,甚至僅說某大師曰怎麼怎麼,而不告知讀者出於何書。但是對我而言,已是很大的幫助。另有兩三種近人的白話譯本及注釋本,大概它們的作者太忙了,以致無暇檢索考查《教觀綱宗》所用資料的原典原文的原來意趣,讓那些讀不懂旭師原作的讀者們,還是看不太懂。
  
  因此,我便發願,要寫一冊讓自己看懂,也能讓廣大讀者們分享天台智慧的書。故從二○○○年夏天開始找尋資料,並連續地精讀《教觀綱宗》,確定我已真的掌握到旭師撰著此書用心以及天台學的脈絡,即於同年十月下旬,寓居紐約象岡期間,著手撰寫本書
  
  由於體力太弱,兩個月間,僅完成第一章緒論的部分。回到台灣後,已無暇執筆,至今年五月初,我又到了紐約,在衰老病痛之中,於主持兩個為期十四天的禪修以及許多其他法務行政工作之餘,鍥而不舍地忙中抽空,提筆寫出一頁、兩頁,有幾度由於勞累,加上氣候變化,使我胸悶氣虛,頭暈目眩,總以為大概已無法寫得完了;每每略事休息,再向觀音菩薩乞願,助我寫畢此書。到了六月二十八日,終於寫完了初稿。
  
  我很感恩蕅益智旭大師,因為他的《教觀綱宗》,讓我認真地在天台大師及其相關的諸書之中,旅行了一趟,雖然往往為了查對某一資料的原典出處就像大海撈針似地翻閱《大正藏經》;聽說現在已有《大正藏經》的電腦光碟片索引,只消一按鍵盤,就能得心應手,要什麼就有什麼,省了很多死工夫,而我尚未學會這手本領,所以還得像古人一樣的吃足苦頭。
  
  本書可以作為讀者們自學之用也可作為教學講授之用,唯亦須付出一點耐心,先看目次,次閱已經我分段標點的原著《教觀綱宗》,再看我的語譯以及注釋,在有附圖之處,宜文圖對照著讀,始可一目瞭然。看完了第一遍,宜連續再看兩遍,便能將天台學的教觀綱格及其內涵,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認識。我的注釋,往往就是一篇獨立的短論,可幫助讀者省了不少再去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死力氣
  
  漢傳佛教智慧,若以實修的廣大影響而言,當推禪宗為其巨擘;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來說,則舍天台學便不能作第二家想。近半個世紀以來,漢傳佛教的教乘及宗乘,少有偉大的善知識出世,以致許多淺學的佛教徒們,便以為漢傳佛教已經沒有前途,這對漢傳佛教兩千年來,許多大師們所遺留給我們的智慧寶藏而言,實在是最大的憾事,更是人類文化的重大損失!我則深信,今後的世界佛教,當以具有包容性及消融性的漢傳佛教為主流,才能結合各宗異見,回歸佛陀本懷,推出全人類共同需要的佛教來。否則的話,任何偏狹和優越感佛教教派,都無法帶來世界佛教前瞻性和將來性的希望。
  
  這也正是我要弘揚天台學的目的我不希望大家都成為天台學的子孫,而是像天台思想這樣的包容性、消融性、系統性、教觀並重的實用性,確是有待後起的佛弟子們繼續努力的一種模範。
  
  此書所以名為《天台心鑰》,就是因為天台學確是漢傳佛教寶藏,只是被遺忘了。正如《法華經‧信解品》雲:「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又雲:「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五百弟子受記品〉再說:「供養如來,護持法寶藏。」我身為漢僧,宜有護持漢傳佛教寶藏責任
  
  謝謝已故關口真大博士的校訂《天台四教儀》,特別是該書的附圖,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不少便利,同時在本書的十八幅附圖中,有七幅是取自該書。果暉為我在東京找資料,姚世庄為此書電腦打字,法鼓文化工作人員本書編輯出版,一並在此致謝。二○○一年七月五日聖嚴寫於東初禪寺
 
 
    緒論
  
  一、天台教觀及《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後的中日諸家學者,一致以為他是天台宗的大師,根據我寫博士論文時的研究,他雖重視天台教觀,卻非天台學派子孫,乃是以《梵網經》為其中心思想戒律主義者,在修證方面是以《楞嚴經》為其中心的凈土行者天台教觀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攝釋迦一代時教的依據。
  
  因為佛經的數量龐雜,層次眾多,必須要有一種合理的分類方法。在每一層次教義經典之中,亦均有其調心、攝心、明心、發慧的實踐方法那就是所謂觀行。天台教觀,便是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兩者互資互用,如鳥之兩翼,如車之雙軌,講得最為細膩,故也最受蕅益大師所服膺。
  
  不過旭師既非天台宗徒,也不會墨守成規,他寫《教觀綱宗》,固然是為使初學者,能對天台教觀,有提綱挈領、一目瞭然的正確認識,同時也為表示對高麗沙門諦觀所錄《天台四教儀》的不滿,故於《靈峰宗論》卷六有雲:「四教儀出而台宗晦」!尤其對於元朝的元粹述《四教儀備釋》卷上及蒙潤著《四教儀集注》卷一等,所引荊溪湛然的〈五時頌〉雲:「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的別五時的分判法,極表反感,故於《教觀綱宗》「通別五時論」的章目中,對之提出強烈的批判,斥為「妄說」,認為此非智者及章安之見。
  
  因為旭師是學貫大小乘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會局於天台一家之說,與其說《教觀綱宗》是介紹天台學,寧可說他是以介紹天台教觀來讓讀者認識整體佛法的綱骨。也可以說,《教觀綱宗》是明末時代的新天台學,是中國天台學派的最後一部名著,旭師自己為之撰寫《釋義》一卷計四十條目,之後迄今仍被傳誦講解,注釋傳世者有默庵的《釋義記》、諦閑的《講錄》、靜修的《科釋》;在日本的注釋更多,自十八世紀以降,有行謙的《釋義講錄》、慧雲的《釋義則解》、德義的《贅言》、守脫大寶的《釋義會本講錄》、高覺的《略解》等。可知旭師的《教觀綱宗》及其《釋義》兩書,一直都受到中日兩國天台學者的研究與弘傳。
  
  依據當代台灣天台學者慧岳法師在《教觀綱宗釋義記》、《講錄》、《科釋》三書合刊的概說中,言及旭師此書的特色,是不偏執五時的定說;針對化儀四教,也具頓、漸、不定的三觀;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將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各各配置於藏、通、別、圓四教的位次。這些便是天台教學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台教觀,宜知教相判攝,因為當在佛教思想史、佛教聖典成立史的學術觀點尚未出現之前,古代的佛教學者們,面對著數量龐雜、層次眾多的經典內容及其性質,必須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釋,否則,同屬於佛陀所說經典,豈會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許多層次天台智者大師(五三八-五九七年)的五時八教判,華嚴宗法大師(六四三-七一二年)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最著成就例子
  
  迄於一九二一年,太虛大師沿用《起信論》、《楞嚴經》所說真如如來藏的中國佛學,成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的大乘三系說,而以法界圓覺宗為最高,主張八宗皆圓,倡導大乘平等。到一九四一年,他的學生印順法師,沿用《阿含經》、《中觀論》,回歸緣起性空的印度佛學,成立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的大乘三系說。
  
  此師生二人都是近代中國佛教思想史的巨人,所標示的兩種大乘三系說,粗看似相近,其實大大的不同。太虛是以中國佛學為本位,並且肯定真如如來藏的最高地位,印順則以印度佛學為本位,並且貶抑真如如來藏,肯定以緣起性空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時代,並無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來的聖典中,為了處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圓頓教的問題,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資料,可從下列諸經得到訊息:1.《法華經》以三草二木,喻凡聖五乘,歸一佛乘。2.《楞伽經》的頓與漸。3.《華嚴經》的日出先照諸大山王的大菩薩眾,次照緣覺、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等各種根性。4.《涅槃經》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味,喻五個時段的教法。5.《解深密經》的有、空、中道三時
  
  大乘論典及論師之中,則有:1.《大智度論》的「三藏摩訶衍、顯露、秘密」之分類法。2.《十住毗婆沙論》有難行道及易行道的分類法。3.戒賢立有、空、中之三時教。智光立「心境俱有」之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教、「心境俱空」之無相大乘教等三時教。
  
  到了中國,1.首有東晉時代的鳩摩羅什,依據《維摩詰經》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而唱一音教。2.羅什的弟子慧觀,唱出二教五時,二教是指頓(《華嚴經》)與漸(余諸經),五時是指漸教分作有相教(小乘)又名三乘別教、無相教(般若)又名三乘通教、抑揚教(《維摩》、《思益》等經)、同歸教(《法華經》)、常住教(《涅槃經》)。3.以慧觀的教判為基礎,開出江南的三家;江北也開出七家,合稱為當時的「南三北七」。
  
  江南三家以頓教(《華嚴經》)、漸教(《小乘經》乃至《般若經》)、不定教(《勝鬘經》、《金光明經》)的三教判為主:1.虎丘山(有寫成「武丘山」)的岌法師,將漸教立為有相(小乘)、無相(般若)、常住(涅槃)的三時教。2.宗愛法師,將漸教立為有相(小乘)、無相(般若)、同歸(法華)、常住(涅槃)的四時教。3.僧柔、慧次、智藏、法雲諸師立五時教,同於慧觀法師
  
  江北的七家:1.晉武都山隱士劉?,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三乘教)、無相(空宗的般若等)、同歸(法華)、常住(涅槃)的五時教。2.菩提流支,立半字、滿字等二教。3.光統律師,立因緣宗(毗曇)、假名宗(《成實論》)、誑相宗(《大品般若》及三論)、常宗(《涅槃經》、《華嚴經》),稱為四宗教。4.有師立因緣假名、誑相、常(《涅槃經》)、法界(《華嚴經》),稱為五宗教。5.有人立因緣假名、誑相、常宗(《華嚴經》)、真宗(《法華經》)、圓宗(《大集經》),稱為六宗教。6.有北地禪師立有相及無相二種大乘教。7.有北方的禪師說一音教,此與羅什所說的以一圓音說法不同,乃指如來一音,大小並陳。
  
  羅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種*輪之說:1.善凈*輪(《小乘經》),2.方便*輪(《般若經》),3.真實*輪(《法華經》),4.無餘*輪(《涅槃經》)。
  
  南北朝時代的判教風氣,特別殊勝,被形容為蘭菊競美,例如:1.梁之僧旻,在慧觀的有相教中,別出人天教;無相教中,加入《維摩》、《思益》等經。2.濟法師,立四時教,第一時《阿含經》,第二時《般若》、《維摩》、《思益》、《法鼓》、《楞伽》等經,第三時法華經》,第四時《涅槃經》。3.光宅寺法雲,依《法華經》,立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的四乘。4.護身寺的自軌,立五宗:因緣假名、不真、真實(《涅槃經》)、法界(《華嚴經》)。
  
  到了隋朝,便有天台宗的智顗大師,立五時八教;三論宗的吉藏大師,立聲聞藏與菩薩藏,又於菩薩藏中開三*輪:1.根本*輪,是《華嚴經》的一因一果法門。2.枝末*輪,是《法華經》以前的三乘法門。3.攝末歸本*輪,是《法華經》的會三乘歸一乘的法門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師,依《解深密經》及《金光明經》等,立三*輪:1.轉*輪,是《阿含經》。2.照*輪,是《般若經》。3.持*輪,是《解深密經》等,說三性及真如不空之理的經典
  
  華嚴宗的法藏大師,立五教十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則有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十宗的前六宗是小乘各部派,後四宗則配五教中的大乘四教。
  
  其實,教判的思想,到了天台智顗大師時代,已經相當圓熟。當他研究了南北朝時代的諸家教判之後,便樹立了天台宗自家的五時八教。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這就是《教觀綱宗》所要介紹的內容了。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天台學是以《法華經》為根本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為天台大師智者大師的智顗禪師,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弟子僧睿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轍,而被稱為「九轍法師」,並作〈法華經後序〉,此外有慧觀、道生、曇影、劉?、智藏等,均撰有《法華經》的註疏
  
  天台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代的慧文禪師開始,他研究《大智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論文,所謂「一心」,是眾生皆可完成的清凈心,所謂「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他又從《中論》〈觀四諦品〉見到一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論偈的空、假、中,本系指的眾因緣生法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禪師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心三觀」。這便完成了教理與禪觀結合的雛型,此即形成了解行雙資、教觀兼備的特色。由於慧文禪師不僅重視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視禪觀實踐的禪者,因此將羅什所傳龍樹學的《大智度論》與《中論》的空思想,由消極的實相論,轉化為積極的實相論。
  
  慧文禪師弟子慧思禪師,稟承乃師的風格,禪慧雙弘,在其所著《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批評散心讀經的法師、亂心多聞的論師、不近善知識不聞知見禪師,不是身不證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證言證,以四禪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命終之後,皆墮地獄原因便是未能教觀兼備,以致若非輕忽禪定,便是輕慢教法。這種教觀並重的思想對於此後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學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慧思禪師留下的著作,都極精彩,除了上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尚有《隨自意三昧》、《大乘止觀法門》、《法華安樂行義》、《南嶽思大禪師誓願文》。由其內容可知,他既是飽讀經論的法師,更是重視禪觀的禪師,他的老師慧文禪師,雖從龍樹的二論,啟發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觀思想,他自己的立足點卻不是中觀哲學,而是如來藏系的《法華經》,也就是實相無相法門他有兩書講三昧,一書論止觀,又用《法華經》的四安樂行,說出法華三昧這對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所明四種三昧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謂四種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隨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為一期的請觀音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於慧思禪師,已經說到半行半坐的法華三昧,非行非坐的隨自意三昧。至於常坐三昧傳統的禪者們所通用,是依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名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所用,依據《般舟(佛立)三昧經》。智者大師是將傳自印度兩種,加上慧思禪師所提出的兩種,整理後合稱四種三昧。特別是其中的隨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將禪修的一心三觀之法,用於日常生活,此於中國大乘禪觀,是一大突破性的新發展,對於此後禪宗所說「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
  
  四、天台宗所依的經論
  
  從天台教學的中心思想而言,毫無疑問是依《妙法蓮華經》為主體,所以所謂智者大師天台大部,便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以《法華經》為其骨幹,發揮天台思想,在闡釋義理時,兼論觀心法門,在論述觀心中不忘發明義理也就是有教必有觀,論觀不舍教的教觀並重。
  
  除了是以《法華經》為天台學的根本聖典之外,也引用了《大品般若經》來闡明徹底的空觀,依《瓔珞本業經》卷上的從假入空的二諦觀、從空入假的平等觀,以此方便道的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的三觀思想,建立一心三觀的理論,正好亦與《中觀論》的空假中三觀結合;天台宗亦依此經卷上,確立別教五十二個菩薩行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入法界心的等覺地、寂滅心的妙覺地成佛
  
  又依《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經句,建立天台宗圓教初住斷無明成佛的理論基礎
  
  《大涅槃經》的五味說,是天台五時說的主要依據,該經的扶律談常法門,乃是天台學派的圓教戒律觀及實相論的依據。
  
  此外,在天台諸師著述之中,所徵引的經論,重要者有《維摩詰經》、《金光明經》、《觀無量壽佛經》、《梵網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寶性論》、《大乘起信論》等。也可以說,天台教觀的思想淵源,是以如來藏系的《法華經》為根本,其他經論為補助,龍樹的《大智度論》及《中論》是其工具而非主體。以《法華經》是諸經中王,攝末歸本,會三歸一,涵蓋一切經論的如來一代時教。因此,援用一切經論,都是為了彰顯《法華經》所說「唯有一佛乘」的究竟義。
  
  五、《教觀綱宗》的書
  
  《教觀綱宗》是天台學最後一部最重要的論著,雖其未以論命名,觀其體系組織及申述的方式,確是一部精簡扼要的論著。在《教觀綱宗》的題名之下,有一行小字原注雲:「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觀,改作書冊題名」,可知此書原系圖表形式,後增改成為論文的書形式
  
  此書的寫作年代不明,唯由其署名「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來推測,那是西元一六三一年至一六五五年之間的事,也就是在他三十三歲至五十七歲之間,進出往返駐錫於北天目山的靈峰,故在他此期中所著的諸書,均落款為「靈峰」或「北天目」。
  
  《教觀綱宗》的論題,意謂天台宗所弘傳的如來一代時教,期以此書的教觀二字,全體總攝;又以綱宗二字,表明天台教觀的根本所在。教是佛的言教,是五時八教的全部聖教;觀是觀照,是依教起觀,攬教照心,如律而行。
  
  旭師常說,禪、教、律三者必需兼備,因為如來遺教,共隸三藏,經為定學,律為戒學,論為慧學;定為佛心,戒為佛行,慧為佛言。三藏即是如來的三業大用天台宗即以「教觀」二字,概羅大小諸乘一切聖教,智旭大師又以「綱宗」二字,總理教觀,目為心要。
  
  旭師又常提倡「禪教一致」及「宗教一致」說,教與禪,即是教與觀;宗與教,即是佛心佛語,因此而以「綱宗」來為此書取名。
  
  對於「綱宗」一詞,一般學者,多以「綱要」或「大綱」來解釋,其原名也確有「綱要圖」三字。然而根據我的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第五章所見,旭師於別處也有用到此一名詞,唯非此書的書名所指,凡他用到「綱宗」二字之處,均與禪法、心法有關,他所說心法,又異於禪宗明心見性清凈心或智慧心,乃是天台宗山家派所持的妄心觀,即是以現前一念心,涵括三千界的凡聖功德藏,他是沿用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的「宗」字義,其經證為《楞伽經》的「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宗鏡錄》卷一則雲:「佛語心為宗,無門法門」。於此可知,《教觀綱宗》,明處是介紹天台學,骨子裡含有禪宗思想。因為教是佛語,觀是佛心眾生心,宗既是佛及眾生的現前一念心,凡能依教觀心,便是「綱宗」。教觀即綱宗,綱宗即教觀,是體用不二的一個書名。
  
  六、《教觀綱宗》的作者
  
  論主旭師,是我撰寫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所見的相關資料極為豐富。欲知其詳者,可以參閱我的論文,此處則述其大要如下:
  
  旭師通稱為蕅益大師,生於明末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俗姓鍾氏,居於古吳木瀆。父母信佛法,並以其父持〈白衣神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師。七歲茹素,十二歲習儒書,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始學佛
  
  二十四歲落發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歲坐禪,二十七歲閱律藏,三十二歲擬為《梵網經》作注,制四鬮問佛,即是賢首宗、天台宗、慈恩宗、自立宗。幾次均得天台宗,於是究心天台諸部著作,但他仍不肯成為台家子孫,因為各家都各執門庭,不能和合。
  
  師終其一生,都是保持融和論者的立場。五十四歲,撰〈八不道人傳〉,述其生平思想及治佛學態度他說:「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至明末最後一位皇帝桂王永曆九年,也即是滿清世祖順治十二年,以世壽五十七歲示寂。
  
  蕅益大師是一位重視實踐的大宗教家,他對佛教修行方法,除了特別重視持戒之外,舉凡坐禪、持咒、禮懺、占卜、刺血寫經、敬燃臂香及頂香,無不全力以赴,最終的根本法門,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
  
  大師一生孤寂多病,而能著述不倦,根據上杉文秀的《日本天台史》續編列表介紹旭師的著作,計有六十六種二百三十八卷之多;依據我的考查研究,實際的總數,應該是五十八種。現存本的總數量,則為十種一百九十卷。他的著述,不僅多產,尤其扎實,或被收入《大正藏經》,或被編入《卍續藏經》,也有雖未入藏,亦能單行流傳至今,自唐宋以降迄於明末佛教史上,像有旭師這么多名著傳世的善知識,幾乎是絕無僅有。
  
  他的著述範圍,也很寬廣,除了中觀、賢首、真言之外,他對於性相二宗的如來藏系諸經論,以及慈恩宗的《成唯識論》,均有注釋。所下工夫較深的,是大小乘戒律、《楞嚴經》、《法華經》、《起信論》,以及藏經提要的《閱藏知津》。他的中心思想也就可以從這些著述中看得出來。
  
  他用天台教觀,卻不是天台宗的徒裔。他是一位以《梵網經》為中心的戒律主義者,又是以《楞嚴經》為依歸的禪者,更是以《楞嚴經》為基盤的性相融和論者,也是禪教律的統一論者。所以旭師的天台學,與傳統天台家的立足點,並不全然相同,但其介紹天台教觀,還是未離天台學的架構。他的《教觀綱宗》一書,也真是天台教學的入門好書。   緒論
  
  一、天台教觀及《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後的中日諸家學者,一致以為他是天台宗的大師,根據我寫博士論文時的研究,他雖重視天台教觀,卻非天台學派子孫,乃是以《梵網經》為其中心思想戒律主義者,在修證方面是以《楞嚴經》為其中心的凈土行者天台教觀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攝釋迦一代時教的依據。
  
  因為佛經的數量龐雜,層次眾多,必須要有一種合理的分類方法。在每一層次教義經典之中,亦均有其調心、攝心、明心、發慧的實踐方法那就是所謂觀行。天台教觀,便是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兩者互資互用,如鳥之兩翼,如車之雙軌,講得最為細膩,故也最受蕅益大師所服膺。
  
  不過旭師既非天台宗徒,也不會墨守成規,他寫《教觀綱宗》,固然是為使初學者,能對天台教觀,有提綱挈領、一目瞭然的正確認識,同時也為表示對高麗沙門諦觀所錄《天台四教儀》的不滿,故於《靈峰宗論》卷六有雲:「四教儀出而台宗晦」!尤其對於元朝的元粹述《四教儀備釋》卷上及蒙潤著《四教儀集注》卷一等,所引荊溪湛然的〈五時頌〉雲:「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的別五時的分判法,極表反感,故於《教觀綱宗》「通別五時論」的章目中,對之提出強烈的批判,斥為「妄說」,認為此非智者及章安之見。
  
  因為旭師是學貫大小乘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會局於天台一家之說,與其說《教觀綱宗》是介紹天台學,寧可說他是以介紹天台教觀來讓讀者認識整體佛法的綱骨。也可以說,《教觀綱宗》是明末時代的新天台學,是中國天台學派的最後一部名著,旭師自己為之撰寫《釋義》一卷計四十條目,之後迄今仍被傳誦講解,注釋傳世者有默庵的《釋義記》、諦閑的《講錄》、靜修的《科釋》;在日本的注釋更多,自十八世紀以降,有行謙的《釋義講錄》、慧雲的《釋義則解》、德義的《贅言》、守脫大寶的《釋義會本講錄》、高覺的《略解》等。可知旭師的《教觀綱宗》及其《釋義》兩書,一直都受到中日兩國天台學者的研究與弘傳。
  
  依據當代台灣天台學者慧岳法師在《教觀綱宗釋義記》、《講錄》、《科釋》三書合刊的概說中,言及旭師此書的特色,是不偏執五時的定說;針對化儀四教,也具頓、漸、不定的三觀;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將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各各配置於藏、通、別、圓四教的位次。這些便是天台教學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台教觀,宜知教相判攝,因為當在佛教思想史、佛教聖典成立史的學術觀點尚未出現之前,古代的佛教學者們,面對著數量龐雜、層次眾多的經典內容及其性質,必須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釋,否則,同屬於佛陀所說經典,豈會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許多層次天台智者大師(五三八-五九七年)的五時八教判,華嚴宗法大師(六四三-七一二年)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最著成就例子
  
  迄於一九二一年,太虛大師沿用《起信論》、《楞嚴經》所說真如如來藏的中國佛學,成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的大乘三系說,而以法界圓覺宗為最高,主張八宗皆圓,倡導大乘平等。到一九四一年,他的學生印順法師,沿用《阿含經》、《中觀論》,回歸緣起性空的印度佛學,成立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的大乘三系說。
  
  此師生二人都是近代中國佛教思想史的巨人,所標示的兩種大乘三系說,粗看似相近,其實大大的不同。太虛是以中國佛學為本位,並且肯定真如如來藏的最高地位,印順則以印度佛學為本位,並且貶抑真如如來藏,肯定以緣起性空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時代,並無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來的聖典中,為了處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圓頓教的問題,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資料,可從下列諸經得到訊息:1.《法華經》以三草二木,喻凡聖五乘,歸一佛乘。2.《楞伽經》的頓與漸。3.《華嚴經》的日出先照諸大山王的大菩薩眾,次照緣覺、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等各種根性。4.《涅槃經》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味,喻五個時段的教法。5.《解深密經》的有、空、中道三時
  
  大乘論典及論師之中,則有:1.《大智度論》的「三藏摩訶衍、顯露、秘密」之分類法。2.《十住毗婆沙論》有難行道及易行道的分類法。3.戒賢立有、空、中之三時教。智光立「心境俱有」之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教、「心境俱空」之無相大乘教等三時教。
  
  到了中國,1.首有東晉時代的鳩摩羅什,依據《維摩詰經》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而唱一音教。2.羅什的弟子慧觀,唱出二教五時,二教是指頓(《華嚴經》)與漸(余諸經),五時是指漸教分作有相教(小乘)又名三乘別教、無相教(般若)又名三乘通教、抑揚教(《維摩》、《思益》等經)、同歸教(《法華經》)、常住教(《涅槃經》)。3.以慧觀的教判為基礎,開出江南的三家;江北也開出七家,合稱為當時的「南三北七」。
  
  江南三家以頓教(《華嚴經》)、漸教(《小乘經》乃至《般若經》)、不定教(《勝鬘經》、《金光明經》)的三教判為主:1.虎丘山(有寫成「武丘山」)的岌法師,將漸教立為有相(小乘)、無相(般若)、常住(涅槃)的三時教。2.宗愛法師,將漸教立為有相(小乘)、無相(般若)、同歸(法華)、常住(涅槃)的四時教。3.僧柔、慧次、智藏、法雲諸師立五時教,同於慧觀法師
  
  江北的七家:1.晉武都山隱士劉?,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三乘教)、無相(空宗的般若等)、同歸(法華)、常住(涅槃)的五時教。2.菩提流支,立半字、滿字等二教。3.光統律師,立因緣宗(毗曇)、假名宗(《成實論》)、誑相宗(《大品般若》及三論)、常宗(《涅槃經》、《華嚴經》),稱為四宗教。4.有師立因緣假名、誑相、常(《涅槃經》)、法界(《華嚴經》),稱為五宗教。5.有人立因緣假名、誑相、常宗(《華嚴經》)、真宗(《法華經》)、圓宗(《大集經》),稱為六宗教。6.有北地禪師立有相及無相二種大乘教。7.有北方的禪師說一音教,此與羅什所說的以一圓音說法不同,乃指如來一音,大小並陳。
  
  羅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種*輪之說:1.善凈*輪(《小乘經》),2.方便*輪(《般若經》),3.真實*輪(《法華經》),4.無餘*輪(《涅槃經》)。
  
  南北朝時代的判教風氣,特別殊勝,被形容為蘭菊競美,例如:1.梁之僧旻,在慧觀的有相教中,別出人天教;無相教中,加入《維摩》、《思益》等經。2.濟法師,立四時教,第一時《阿含經》,第二時《般若》、《維摩》、《思益》、《法鼓》、《楞伽》等經,第三時法華經》,第四時《涅槃經》。3.光宅寺法雲,依《法華經》,立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的四乘。4.護身寺的自軌,立五宗:因緣假名、不真、真實(《涅槃經》)、法界(《華嚴經》)。
  
  到了隋朝,便有天台宗的智顗大師,立五時八教;三論宗的吉藏大師,立聲聞藏與菩薩藏,又於菩薩藏中開三*輪:1.根本*輪,是《華嚴經》的一因一果法門。2.枝末*輪,是《法華經》以前的三乘法門。3.攝末歸本*輪,是《法華經》的會三乘歸一乘的法門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師,依《解深密經》及《金光明經》等,立三*輪:1.轉*輪,是《阿含經》。2.照*輪,是《般若經》。3.持*輪,是《解深密經》等,說三性及真如不空之理的經典
  
  華嚴宗的法藏大師,立五教十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則有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十宗的前六宗是小乘各部派,後四宗則配五教中的大乘四教。
  
  其實,教判的思想,到了天台智顗大師時代,已經相當圓熟。當他研究了南北朝時代的諸家教判之後,便樹立了天台宗自家的五時八教。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這就是《教觀綱宗》所要介紹的內容了。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天台學是以《法華經》為根本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為天台大師智者大師的智顗禪師,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弟子僧睿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轍,而被稱為「九轍法師」,並作〈法華經後序〉,此外有慧觀、道生、曇影、劉?、智藏等,均撰有《法華經》的註疏
  
  天台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代的慧文禪師開始,他研究《大智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論文,所謂「一心」,是眾生皆可完成的清凈心,所謂「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他又從《中論》〈觀四諦品〉見到一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論偈的空、假、中,本系指的眾因緣生法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禪師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心三觀」。這便完成了教理與禪觀結合的雛型,此即形成了解行雙資、教觀兼備的特色。由於慧文禪師不僅重視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視禪觀實踐的禪者,因此將羅什所傳龍樹學的《大智度論》與《中論》的空思想,由消極的實相論,轉化為積極的實相論。
  
  慧文禪師弟子慧思禪師,稟承乃師的風格,禪慧雙弘,在其所著《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批評散心讀經的法師、亂心多聞的論師、不近善知識不聞知見禪師,不是身不證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證言證,以四禪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命終之後,皆墮地獄原因便是未能教觀兼備,以致若非輕忽禪定,便是輕慢教法。這種教觀並重的思想對於此後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學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慧思禪師留下的著作,都極精彩,除了上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尚有《隨自意三昧》、《大乘止觀法門》、《法華安樂行義》、《南嶽思大禪師誓願文》。由其內容可知,他既是飽讀經論的法師,更是重視禪觀的禪師,他的老師慧文禪師,雖從龍樹的二論,啟發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觀思想,他自己的立足點卻不是中觀哲學,而是如來藏系的《法華經》,也就是實相無相法門他有兩書講三昧,一書論止觀,又用《法華經》的四安樂行,說出法華三昧這對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所明四種三昧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謂四種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隨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為一期的請觀音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於慧思禪師,已經說到半行半坐的法華三昧,非行非坐的隨自意三昧。至於常坐三昧傳統的禪者們所通用,是依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名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所用,依據《般舟(佛立)三昧經》。智者大師是將傳自印度兩種,加上慧思禪師所提出的兩種,整理後合稱四種三昧。特別是其中的隨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將禪修的一心三觀之法,用於日常生活,此於中國大乘禪觀,是一大突破性的新發展,對於此後禪宗所說「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
  
  四、天台宗所依的經論
  
  從天台教學的中心思想而言,毫無疑問是依《妙法蓮華經》為主體,所以所謂智者大師天台大部,便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以《法華經》為其骨幹,發揮天台思想,在闡釋義理時,兼論觀心法門,在論述觀心中不忘發明義理也就是有教必有觀,論觀不舍教的教觀並重。
  
  除了是以《法華經》為天台學的根本聖典之外,也引用了《大品般若經》來闡明徹底的空觀,依《瓔珞本業經》卷上的從假入空的二諦觀、從空入假的平等觀,以此方便道的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的三觀思想,建立一心三觀的理論,正好亦與《中觀論》的空假中三觀結合;天台宗亦依此經卷上,確立別教五十二個菩薩行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入法界心的等覺地、寂滅心的妙覺地成佛
  
  又依《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經句,建立天台宗圓教初住斷無明成佛的理論基礎
  
  《大涅槃經》的五味說,是天台五時說的主要依據,該經的扶律談常法門,乃是天台學派的圓教戒律觀及實相論的依據。
  
  此外,在天台諸師著述之中,所徵引的經論,重要者有《維摩詰經》、《金光明經》、《觀無量壽佛經》、《梵網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寶性論》、《大乘起信論》等。也可以說,天台教觀的思想淵源,是以如來藏系的《法華經》為根本,其他經論為補助,龍樹的《大智度論》及《中論》是其工具而非主體。以《法華經》是諸經中王,攝末歸本,會三歸一,涵蓋一切經論的如來一代時教。因此,援用一切經論,都是為了彰顯《法華經》所說「唯有一佛乘」的究竟義。
  
  五、《教觀綱宗》的書
  
  《教觀綱宗》是天台學最後一部最重要的論著,雖其未以論命名,觀其體系組織及申述的方式,確是一部精簡扼要的論著。在《教觀綱宗》的題名之下,有一行小字原注雲:「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觀,改作書冊題名」,可知此書原系圖表形式,後增改成為論文的書形式
  
  此書的寫作年代不明,唯由其署名「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來推測,那是西元一六三一年至一六五五年之間的事,也就是在他三十三歲至五十七歲之間,進出往返駐錫於北天目山的靈峰,故在他此期中所著的諸書,均落款為「靈峰」或「北天目」。
  
  《教觀綱宗》的論題,意謂天台宗所弘傳的如來一代時教,期以此書的教觀二字,全體總攝;又以綱宗二字,表明天台教觀的根本所在。教是佛的言教,是五時八教的全部聖教;觀是觀照,是依教起觀,攬教照心,如律而行。
  
  旭師常說,禪、教、律三者必需兼備,因為如來遺教,共隸三藏,經為定學,律為戒學,論為慧學;定為佛心,戒為佛行,慧為佛言。三藏即是如來的三業大用天台宗即以「教觀」二字,概羅大小諸乘一切聖教,智旭大師又以「綱宗」二字,總理教觀,目為心要。
  
  旭師又常提倡「禪教一致」及「宗教一致」說,教與禪,即是教與觀;宗與教,即是佛心佛語,因此而以「綱宗」來為此書取名。
  
  對於「綱宗」一詞,一般學者,多以「綱要」或「大綱」來解釋,其原名也確有「綱要圖」三字。然而根據我的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第五章所見,旭師於別處也有用到此一名詞,唯非此書的書名所指,凡他用到「綱宗」二字之處,均與禪法、心法有關,他所說心法,又異於禪宗明心見性清凈心或智慧心,乃是天台宗山家派所持的妄心觀,即是以現前一念心,涵括三千界的凡聖功德藏,他是沿用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的「宗」字義,其經證為《楞伽經》的「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宗鏡錄》卷一則雲:「佛語心為宗,無門法門」。於此可知,《教觀綱宗》,明處是介紹天台學,骨子裡含有禪宗思想。因為教是佛語,觀是佛心眾生心,宗既是佛及眾生的現前一念心,凡能依教觀心,便是「綱宗」。教觀即綱宗,綱宗即教觀,是體用不二的一個書名。
  
  六、《教觀綱宗》的作者
  
  論主旭師,是我撰寫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所見的相關資料極為豐富。欲知其詳者,可以參閱我的論文,此處則述其大要如下:
  
  旭師通稱為蕅益大師,生於明末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俗姓鍾氏,居於古吳木瀆。父母信佛法,並以其父持〈白衣神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師。七歲茹素,十二歲習儒書,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始學佛
  
  二十四歲落發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歲坐禪,二十七歲閱律藏,三十二歲擬為《梵網經》作注,制四鬮問佛,即是賢首宗、天台宗、慈恩宗、自立宗。幾次均得天台宗,於是究心天台諸部著作,但他仍不肯成為台家子孫,因為各家都各執門庭,不能和合。
  
  師終其一生,都是保持融和論者的立場。五十四歲,撰〈八不道人傳〉,述其生平思想及治佛學態度他說:「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至明末最後一位皇帝桂王永曆九年,也即是滿清世祖順治十二年,以世壽五十七歲示寂。
  
  蕅益大師是一位重視實踐的大宗教家,他對佛教修行方法,除了特別重視持戒之外,舉凡坐禪、持咒、禮懺、占卜、刺血寫經、敬燃臂香及頂香,無不全力以赴,最終的根本法門,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
  
  大師一生孤寂多病,而能著述不倦,根據上杉文秀的《日本天台史》續編列表介紹旭師的著作,計有六十六種二百三十八卷之多;依據我的考查研究,實際的總數,應該是五十八種。現存本的總數量,則為十種一百九十卷。他的著述,不僅多產,尤其扎實,或被收入《大正藏經》,或被編入《卍續藏經》,也有雖未入藏,亦能單行流傳至今,自唐宋以降迄於明末佛教史上,像有旭師這么多名著傳世的善知識,幾乎是絕無僅有。
  
  他的著述範圍,也很寬廣,除了中觀、賢首、真言之外,他對於性相二宗的如來藏系諸經論,以及慈恩宗的《成唯識論》,均有注釋。所下工夫較深的,是大小乘戒律、《楞嚴經》、《法華經》、《起信論》,以及藏經提要的《閱藏知津》。他的中心思想也就可以從這些著述中看得出來。
  
  他用天台教觀,卻不是天台宗的徒裔。他是一位以《梵網經》為中心的戒律主義者,又是以《楞嚴經》為依歸的禪者,更是以《楞嚴經》為基盤的性相融和論者,也是禪教律的統一論者。所以旭師的天台學,與傳統天台家的立足點,並不全然相同,但其介紹天台教觀,還是未離天台學的架構。他的《教觀綱宗》一書,也真是天台教學的入門好書。
 
 
   五時八教
  
  一、何謂八教
  
  原文
  
  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然統論時教,大綱有八,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語譯
  
  佛及歷代祖師們傳給我們的佛法要領,唯有教義及觀法而已。無教之觀,不是正觀;無觀之教,教便不傳。有教無觀,教即無用;有觀無教,觀便危險。然而,全盤地討論釋迦世尊的一代時教,可以得出一個大綱,總共攝為八教;依教義所設的觀法,數目也大略相同。
  
  注釋
  
  1.「教觀」:已如前釋。
  
  2.「時教」:代表釋迦世尊成道之後,迄於涅槃的四十多年之間,在不同的時地,為不同程度對象說了讓大家覺得有深淺不同的佛法。此在前面緒論中,也已介紹。正如諦觀的《四教儀》所說:「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原文
  
  八教者,一頓、二漸、三秘密四不定,名為化儀四教,如世葯方;五三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為化法四教,如世藥味。
  
  語譯
  
  什麼是八教呢?共分兩大類:1.化儀四教:(1)頓教、(2)漸教、(3)秘密教、(4)不定教;此類如世間醫師所開的葯方。2.化法四教:(5)三藏教、(6)通教、(7)別教、(8)圓教;此類如世間葯劑師根據處方箋所給病人的藥品。
  
  注釋
  
  1.「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化法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日本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上則雲:「頓等四教,是如來化物儀式,藏等四教,是如來化物方法。」《教觀綱宗釋義》雲:「化儀無體,全攬化法為體。」化法四教,乃教之綱。
  
  2.「葯方」與「藥味」:《四教儀》已有「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的譬喻。是形容兩類的四教,也是彼此相依互用的。倘若僅有葯方的化儀四教而無藥味的化法四教,猶如雖有四種根器眾生可度,卻無四種程度的教材能度;若與之相反,僅有四種程度的教材,竟無四種根器眾生對象,也等於沒有一樣。
  
  3.「頓教」:對於頓大根器眾生,直說別教及圓教的大乘法,例如《華嚴經》及《梵網經》等。
  
  4.「漸教」:對於需要次第修證的眾生,便說漸修教法,例如阿含、方等、般若經等。
  
  5.「秘密教」:同聽佛陀於一時一地說同一部經,聽眾各以自己的程度根器,各取所取;為此人說頓,為彼人說漸,而彼此之間互不相知,故稱秘密
  
  6.「不定教」:於如來同一說法會中,眾生同聞異解,或於漸中得頓益,或於頓中得漸益。得益不同,故稱不定。
  
  7.「三藏教」:三藏本為大小乘聖典的通稱那是指的經、律、論三藏天台宗特指小乘三藏教,是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所雲:「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之句而得名。若依《大智度論》卷一百雲:「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經)比丘,持毗尼(律)比丘,持摩多羅迦(論)比丘。」然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四有雲:「聖者仁是三藏,持經律論耶。」可知在釋尊住世時代,不論是否已有三藏之名,經律論三種性質的聖典,確實已經有了。
  
  8.「通教」:是大乘的初階,前通小乘三藏教,後通大乘別教及圓教,含攝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聖教,而以菩薩為正機,聲聞及緣覺為傍機。
  
  9.「別教」:此是不與二乘相共的大乘聖教,唯對菩薩大乘無量法,獨明三界外的菩薩法。此教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既別於此前的藏通二教,也別於此後的圓教,故名別教。
  
  10.「圓教」:此是佛對最上利根的菩薩所說事理圓融中道實相法。此教與別教不同之處,僅在於一者隔歷,一者圓融。所謂圓融,依《四教儀》所說是指「圓妙、圓滿、圓足、圓頓」,也即是「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庄嚴、圓建立眾生。」
  
  原文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為觀,通以體空為觀,別以次第為觀,圓以一心為觀。四觀各用十法成乘,能運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種教觀,運至真諦涅槃,別、圓二種教觀,運至中諦大般涅槃
  
  語譯
  
  應當知道,頓等化儀四教所用者,皆不出三藏等化法四教的功能三藏教教人修析色入空觀;通教教人修體色入空觀;別教教人次第修觀,先修體假入空觀,再修從空入假觀,然後修第一義諦觀(此三觀原出於《菩薩瓔珞本業經》);圓教教人以一心為觀。
  
  以上的四教四觀,各各皆用十法成其所乘,能將化法四教各類根性的修行者,運送到涅槃的境地;藏、通二種教觀,運人至真諦涅槃;別、圓二種教觀,運人至中諦大般涅槃
  
  注釋
  
  1.「析空為觀」:三藏小乘教,教人於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用苦、空、不凈無我的四觀,主要是對蘊、處、界或陰、界、入的三大科所構成的自我中心,以修四念處等道品,觀察透析而皆歸於空,目的是在滅除人我執故稱為「析色入空」。此處的「色」,是指一切現象,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環境的,亦即是陰、界、入的各種現象
  
  2.「體空為觀」:通教是對根器稍利的二乘人及初機大乘人,教以直接體驗陰、界、入所構成的自我及自我所依的一切現象,無非緣生而無自性,每一念當下的自我本身,便是空的,故名「體色入空」。
  
  3.「次第為觀」:別教是對一類大根眾生,教以修行三個次第的觀法,先修體假入空觀,破見思二惑;後修從空入假觀,破塵沙惑;再以二觀為方便,親證真如實相,悟入中道第一義諦,破無明惑。
  
  4.「一心為觀」:圓教是對最利根的眾生,教其先悟一切諸法,無非俗、真、中的三諦,頭頭自在,法法圓融;然後教其依解而起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的一心三觀,圓解、圓修、圓破、圓證。
  
  5.「十法成乘」:十法的內容,見於《教觀綱宗》化法四教每一教六即文之末段,也就是說,化法四教的任何一教,都以十法成乘,是比照《摩訶止觀》的圓頓法門而設。也可以說,教觀雙運,教不離觀,是天台宗的特色。通常稱為十乘觀法,其條目是: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以一心三觀智慧遍破三惑。五善識通塞,知道何行相能通入法性,何行相能使法性蔽塞。六道品調適,是調適七科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法。七對治助開,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正道之理觀。八知次位,知修證之分際,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於內外的修行障礙安然忍耐。十無法愛,不愛著於既得之法益,繼續修行進入法性的究竟。
  
  6.「涅槃地」:是梵語nirv?ṇa的音譯,意謂滅、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等。parinirv?ṇa則譯為圓寂。滅生死因果,度生死之瀑流;滅生死之大患,得無為空寂安樂大乘小乘,均有有餘及無餘的兩種涅槃,名同義異;大小乘相對而言,則以小乘涅槃為有餘,大乘涅槃為無餘。
  
  7.「真諦涅槃」與「中諦大般涅槃」:天台宗有兩類的三諦說,一是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觀論‧觀四諦品》的偈頌,而悟得空、假、中的三諦。二是唐代荊溪湛然禪師的《始終心要》有雲:「眾生迷三諦而生三惑,當依三觀、破三惑、成三智、證三德。」其所雲三諦:「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教觀綱宗》此處的「真諦」是對俗諦而言的出世間法,「中諦」是對非真非俗、即真即俗、亦真亦俗而言的世出世間法。真諦涅槃對中諦大般涅槃而言,仍是有而非無餘。
  
  原文
  
  藏、通、別三,皆名為權,唯圓教觀,乃名真實。就圓觀中,復有三類:一頓、二漸、三不定也。為實施權,則權含於實;開權顯實,則實融於權。良由眾生根性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
  
  語譯
  
  在化法四教之中,三藏教、通教、別教之三者,皆名權巧方便教,唯有圓教,才得稱為真實教。在修行圓觀的真實教中,又可分為頓、漸、不定的三類根性。如果為使眾生趣向真實的圓教,而設施權巧方便的藏、通、別三教,藏、通、別的三種權巧方便教,即含攝於真實的圓教之中;如果開出權巧方便的藏、通、別三教,是為了眾生顯示真實的圓教,真實的圓教,便融和在權巧方便的藏、通、別三教之中。類此的或權或實,立權立實,以及或頓、或漸、或不定,立頓、立漸、立不定,都是由於眾生的根性有差別,以致於如來要用善巧的方式,說出不同的教觀。
  
  注釋
  
  1.「權」與「實」:通稱「權實二教」,是天台學的常用名詞,《摩訶止觀卷三下有雲:「權是權謀,暫用還廢;實是實錄,究竟旨歸。」權實之名,雖為諸宗通用,天台學者則特別重視。《法華文句》卷一上亦雲:「若應機設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以三乘皆為方便教,唯一佛乘是真實教,是《法華經‧方便品》所闡說的。
  
  2.「為實施權」與「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是為了真實而施設方便,是說如來在說《法華經》之前,所說各經,均為方便接引眾生獲得《法華經》的利益,稱作為實施權。至於開權顯實,略稱開顯,則是天台學派的名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的宗旨。《法華經》的前半為開三顯一,後半為開近顯遠,都是表達開權顯實之意。《法華玄義》卷五上有雲:「昔權蘊實,如華含蓮;開權顯實,如華開蓮現。」
  
  二、何謂五時
  
  原文
  
  且約一代,略判五時:一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約化儀名頓。二阿含時,但說三藏教,約化儀名漸初。三方等時,對三藏教半字生滅門,說通別圓教滿字不生不滅門,約化儀名漸中。四般若時,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約化儀名漸後。五法華涅槃時,法華三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具發如來本跡之廣遠,約化儀名會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
  
  語譯
  
  若約如來一代所說教法時間性而言,可以大略地判作五個時段:
  
  1.宣說《華嚴經》的時段,主要是說化法四教的圓教,兼帶也說別教;約化儀四教而言,屬於頓教。
  
  2.宣說《阿含經》的時段,僅說化法四教中的三藏教;約化儀四教而言,屬於漸教之初。
  
  3.宣說方等經典的時段,相對於化法四教中的三藏教半字生滅門,宣說通教、別教、圓教滿字不生不滅門;約化儀四教而言,屬於漸教之中。
  
  4.宣說《般若經》的時段,於化法四教,雖帶說通教及別教的二種權理,主要是說圓教的實理;約化儀四教而言,屬於漸教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