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然贏得卧雲空——印恭禪師山居詩淺釋之前言
印恭禪師是我的剃度恩師,我1985年在桐柏山隨恩師剃度出家後,侍奉在側兩年,親承師教,耳濡目染,恩師在佛法和禪修上的造詣對我影響甚深。恩師自1993年12月7日示寂至今已有十餘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時常浮現在眼前,恩師的諄諄教導時刻鞭策我在修學佛法的歷程中不忘正念,在弘揚佛法的道路上不敢懈怠,在提高個人文化修養上不斷精進。在懷念恩師的日子裡,我會時常手捧著師父的《白雲山志》,回想在山中的歲月,感受書中的意境,體會師父的禪思,漫想「蕭然贏得卧雲空」的灑脫境界。
《白雲山志》中師父所寫的山居詩,有對山中優美景色的描寫,有對人文理事的記述,有對禪修生涯的紀念,有對修學佛法的體驗。每當讀起這些詩,都會讓我想起在山中的禪修歲月,想起與師父相伴的點點滴滴,感受詩中的悠遠境界,引發我對恩師清凈僧格、高尚人格和為人師表的追念。透過恩師的詩,可以感受到一代高僧愛國愛教的高尚情懷、修學佛法的堅固道心,愛護自然的優良情操、關心後學的慈悲信念。我總想讓更多有緣人了解這些,知道曾經有這樣一位老修行,頑強的執著於自己的信仰,努力實踐著自己的追求,悠然體會著山水的禪趣,默默繫念著芸芸的眾生。於是,我便以恩師的山居詩為緣起,來窺測、淺解師父的修行體驗、匯報自己的修學心得。
印恭禪師,俗姓盛,字祥麟,1930年出生於湖北隨州解河一師塾門第。少時隨父就讀,天資聰穎。幼承家教,熟讀孔孟經史,廣讀佛經,遂萌出家之願。1952年在桐柏山隨州境內的海會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具足戒於江蘇寶華山隆昌寺,為求索禪宗之機峰妙諦,遠赴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參謁近代著名禪師虛雲和尚,求其開示禪宗要旨。後又參學到廣東曲江南華寺,服務常住近一年,於1958年返河南桐柏山,在太白頂四周結茅定居,農禪並舉,精進修學佛法。
定居之初,師開荒種谷植芋,養花修竹,發心自食其力,從不煩勞別人饋贈。每遇天災獸害,農事歉收,日食糧米不過三兩,常以野生蔬果裹腹,衣被百納不棄,茅蓬僅容一人度生。師以苦為樂,處之泰然,每日必誦大乘佛經四、五卷,從不間斷,數年來則能熟背經典千餘卷。由於掌握了佛法的大量經論典籍,通過各宗之說的對照辨異,發幽快微,可以對佛教各宗派都有其獨到見解。每日睡前晨起必坐禪三四小時,功夫純熟,常處禪悅之中。
文革十年浩劫,師亦在所難免。在桐柏山仍過著苦行僧的生活,所住茅蓬常被紅衛兵燒毀,但屢毀屢建,前後遷建的茅蓬達十餘座之多,而且山下的紅衛兵、造反派常常搜山,不允許出家人住山修行,師東躲西藏,不變自己的信仰和出家人的本色,也影響和堅定了徒眾和山上其他出家人的信念。師雖遭迫害,亦能忍辱負重,胸懷坦蕩。身陷囹圄,仍靜坐觀心,參究佛法。
宗教政策落實之後,師在佛教界已頗具影響,福建、廣東、河南、湖北等地的佛教院校,爭相聘請前去授課弘法。師沒有忘記僧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使命。他對收授的徒眾,要求非常嚴格,總是教導後學要正信正行、養成僧格、深明因果、注重修行、廣學多聞、報眾生恩,作一個愛國愛教的真正佛家子弟。
1985年,師應廣東丹霞寺別傳方丈本煥老和尚之邀,接法為臨濟正宗第四十五世禪裔。為修復桐柏山水簾寺,師除自己傾囊外,復向各地募化,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香港寶蓮寺聖一長老、香港大悲院如修法師均慷慨解囊,資助建寺。師出山後,歷任水簾寺方丈、南陽地區佛教協會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等職。
桐柏山又名白雲山、大復山:在隋唐即有佛教傳入,自乾隆四十九年(1785),華光端德祖師開山,建雲台、普化二寺。為布教傳法之始,創立臨濟宗白雲法系。厥後紺琳嚴麗,殿宇輝煌,子孫綿衍,傳布中外,禪 德講師,代不乏人。鼎盛時期,太白頂四周 叢林星羅棋布,大小寺庵茅蓬十餘處,常住僧尼千人有餘,桐柏山佛教名揚海內外,素有「太白佛裔遍天下」之美譽。
白雲系弟子歷代高僧輩出,有開山立 宗的華光德祖、奉詔入京主法的馬喝奈祖師、開悟宗師真空和尚、北京靈光寺海圓法師、釋源祖庭白馬寺海法方丈、中興白雲山祖師印恭禪師等。現今白雲系大德僧尼逾千人,分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更有遠渡重洋者弘教度生、法化一方。桐柏山水簾寺與洛陽白馬寺登封少林寺、開封相國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寺」。
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位於秦嶺向大別山的過渡地帶上、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內,山內奇峰競角,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景象萬千。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動植物種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據查,現在脊椎動物33目76科326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如金錢豹、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麝、白冠長尾雉、大鯢、穿山甲、青羊、紅翅鳳頭鵑等數十種,具有良好的過渡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這裡古樹名木眾多,具有千年以上樹齡的漢柏及銀杏樹一百多棵,特別是清泉寺現存的千年銀杏樹,堪稱中原第一,樹的有雍正十一年所立石碑。碑中載:「古剎清泉寺,其廟前銀杏之高大,凡越數千年之遙,觀其形勢,四面環山,林木成蔭,而眾鳥棲息,竹林茂密……」。現該樹主幹腰圍9.8米。基圍11米,樹高27.5米,冠幅直徑25.5米。
白雲山雄踞豫鄂之間,千嶂回嵐,群峰聳翠,層巒疊出,綿亘逶迤,盤球百里,其高數千萬仞,曲澗交匯,其景四時有異,碧潭清沼,綠樹秀草。這裡山勢陡峭,登高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具有獨特的景觀,每當冷空氣過境,
山間的雲霧或淡薄飄渺,或綿厚穩重,或雄偉壯麗,或瞬間變幻,如玉帶,似瀑布;忽而雲蒸霧翥,峰頂即為雲海淹沒,雨絲拂面,行雲如萬馬奔騰;忽而驕陽當空,峰頂猶如孤島,腳步下一派雲海,蔚為壯觀,「大復橫雲」為桐柏八大景觀之一。乃古今年高僧隱士修真托跡之所,亦足賢人迭士樂游流連之處。
太白頂,又名凌雲峰,海拔1140米,是桐柏山主峰。一峰矗立,聳入雲端,高出群峰之上,時有煙嵐籠罩,白雲環繞。登之者,落群山於足底,縱目千里,俯仰大觀,唯感宇宙之寬,反覺已身之渺。
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人文典故、大德懿行,師了如指掌,在所著《白雲山志》中通過詩的形式表達出來,我乃不揣淺陋,將師父的部分詩作陸續解釋介紹給大家,願以此緬懷恩師懿行、詠嘆白雲山風景、記錄本山佛教歷史、與諸位有緣同道在修學講法的路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