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如法師:世界佛教論壇主旨思想辨析

世界佛教論壇主旨思想辨析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湛如

本次世界佛教論壇所確定的會議主題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所謂「和諧世界」,就是「期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即「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這一會議主題的確立,不僅凸現了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和平發展理念,也充分反映了世界佛教徒的共同求和諧、盼和平美好心願,完全符合佛教精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對「從心開始」的詮釋,「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這三句話,凸現了佛教自身的「修、齊、治、平」理念。我們可以結合佛教教義,加深對這三句話的理解。

一、心凈國土

這里揭示的,是心與土、凈與染兩對矛盾的相互關係。心與土,其實就是指依報與正報這兩種果報。所謂「正報」,指有情身心,為依過去業因而感得的果報正體。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每個生命個體。所謂「依報」,指有情身心所依止的一切世間事物,如自然國土、家屋、衣食等。凈與染,指的就是凈法和染法,也叫凈法和不凈法。所謂「凈法」,凈,是遠離煩惱清凈之義,凈法就是沒有垢染的無漏法。所謂「染法」,染,是煩惱污穢的意思,染法指的是無明煩惱染污的有漏法。

從心與土的關係來看,佛教認為,依報是依託正報而生的,有什麼樣的正報,就會相應感得什麼樣的依報。即如同一條河流天人觀河水如琉璃,人觀河水即水,惡鬼觀河水卻是膿血。可見,正報決定著依報。從這一點來看,如果不重視內心的自省和凈化,任何單純的對自然的改造和保護,都是捨本逐末、徒勞無功的。正因為如此,佛陀在《維摩詰經·佛國品》中明確指出:「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就告訴我們,心凈與國土凈是「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只有凈除內心煩惱,才能達到「心解脫」;只有治理外部的環境污染,才能達到「境解脫」。心與境是相輔相成的,心靈的純凈與環境清凈優美是息息相關的。與「心凈國土凈」相反的就是「心穢國土穢」,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煩惱污穢的時候,我們感得的國土也會相應地呈現出染污狀態。我們的心靈為什麼不能清凈呢?根本在於貪、瞋、痴三毒的煩惱。所謂「貪」,就是貪愛、貪戀、貪著。對於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的過分追求,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惜損害他人利益,甚至殺害眾生;「」是恚,對於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一切眾生是因為三毒煩惱的影響,不斷地起惑、造業、受苦。要使心靈純凈、自在解脫安詳,就必須掃除眾生內心的「貪、瞋、痴」三毒。

那麼,怎樣去除貪、瞋、痴呢?佛陀教導我們,以布施對治慳貪,以忍辱對治恚,以般若對治愚痴。在布施的時候,不求世間名聞利養等報,但為資助出世之善根涅槃之因而以清凈心行布施者,此就叫凈施。能對治慳貪的布施,就是從凈心出發的凈施。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所說菩薩的安忍有世間、出世間兩種相。所謂世間安忍是緣諸有情的有取有相,而依諸果報福業等而發起的有漏忍;普利樂一切有情而發起的無漏忍,則稱出世間安忍。有漏安忍就是染污的安忍,無漏忍就是清凈的安忍。能對治恚的安忍,就是從凈心出發的無漏忍。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世間般若,即世俗的、相對的般若;出世間般若,即超世俗的、絕對的般若。能對治愚痴的安忍,就是從凈心出發的出世間般若。我們只有通過對自己心靈的凈化,提高精神修養,並進一步對其他的生命,乃至所有的生命,以及整個生命生存的空間——生態環境進行關懷,這能做到真正的凈心凈土。可以說,只有精神文明的升華,物質文明才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二、心安眾生

這里所揭示的,是個體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佛教教義來看,一切成就的根本即是眾生,個體離開眾生這個集體,個體離開眾生生存的社會,是無法獲得解脫的。所以,在《普賢行願品》中明確指出:「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而當我們內心無法安寧的時候,我們對眾生、對社會只能嬈害,而不利益。我們的內心為什麼會不安?因為我們擺脫不了世間「八風」的侵擾。所謂「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這八法,或為世間所愛,或為世間所憎,就像風一樣能扇動人心。八風,即:(一)利,利就是利益,凡有益於我,都稱為利。(二)衰,衰就是衰滅,凡有減損於我,都稱為衰。(三)毀,毀就是毀謗,是說因為厭惡某個人,故意編造一些話來挖苦、諷刺、毀謗別人。(四)譽,譽就是贊譽,因喜歡某個人,雖不面對面,也一定會說好聽的話來稱讚他。(五)稱,稱就是稱道,因推重某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在大眾中誇獎他的好。(六)譏,譏即就是譏誹,因厭惡某個人,本來沒有那回事,卻虛構其事,在大眾中四處宣揚。(七)苦,苦就是逼迫之意。一旦遭遇惡緣惡境,身心受其逼迫,就怨天尤人。(八)樂,樂就是歡悅之意。一旦遭遇好緣好境,身心皆得歡悅,就忘乎所以。這八風,表面來看只關乎自身,其實,每項都因自他關係而生當我們的心被八風鼓盪的時候,是免不了做出傷人害己的事情來的。如果我們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為愛憎所惑亂,則不為八風所能動。所以《大乘無生方便門》說:「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八風吹不動。」

怎麼樣才能做安心關鍵要看我們將心安於何處。《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第六說:「若於一切眾生具哀愍心觀後世畏,常住慈心柔軟心、利益心、無怨仇心、無嫉妒心、無粗〖fjf〗?〖fjj〗心、無兩舌心、無逸心、安住慈心,諸仁者,是名世間戒智器平等。」這里告訴我們,安住凈戒之中,就能安住於慈心柔軟心、利益心等等之中。從對眾生饒益的角度來看,菩薩律儀比聲聞律儀更強調積極協調與眾生關係聲聞律儀側重「止持」,指出不能做什麼;而菩薩律儀則強調必須積極地去做什麼。菩薩戒包涵「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其中,饒益有情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被稱為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饒益有情戒,即:一、眾生所作饒益事,悉與為伴。二、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三、為諸眾生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四、知恩報恩。五、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六、見有眾生貧窮睏乏,悉能給予所需之物。七、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八、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九、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十、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十一、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從上所舉,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之舉。如果我們能遠離世間「八風」的侵襲,將心安住於菩薩凈戒之中,一切所為唯有饒益而無損害,那麼眾生還會有什麼不安呢?

三、心平天下

我們生活世間,與凈土佛國比較起來,充滿了污穢、荊棘、山丘等等不美與不平。當我們面對兩極冰雪因氣候變暖融化帶來的生態災難的時候,當我們面對一年甚於一年颶風洪災帶來的社會問題的時候,當我們面對層出不窮的恐怖襲擊、核武危機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羨慕極樂凈土的安和、庄嚴平等和諧。在羨慕之餘,每個有識之士都在思考,世界和平出路究竟在哪裡。在《楞嚴經》中,有一位持地菩薩為我們揭示了答案。持地菩薩在普光如來出世的時候是一位比丘,他常常在一切驛路、渡口、田地、險隘等土地不平處,一一背負沙土填平,或者架設橋樑予以濟度。到了毗舍浮佛出世的時候平地待佛,感得毗舍如來摩其頂,並對他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當我們心地平整之後,就可以感得世界一切地的平坦。

那麼,我們如何做到「心平」呢?要做到「心平」,就必須修習「四無量心」。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指四種廣大的利他心,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種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種禪觀。慈是與樂,即給予眾生得到安樂;悲是拔苦,幫助眾生遠離苦惱;喜是想眾生離苦得樂心生喜悅;舍是冤親平等,一視同仁。

慈心的時候,我們要主動去關愛或憐憫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使他們獲得快樂慈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發自內心的情懷,他與染污為性的世間的愛不同,完全超越世間的一切煩惱。修慈心最大的利益是有助於對治心。修悲心,是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心生不忍努力解脫他們的痛苦,是與冷酷的行為相反的。我們常行的放生是修悲心,照顧病人是修悲心,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行為確實都與悲心相應。但是,我們還要看到,這些行為只能使眾生暫時離苦,只有使眾生永離痛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那才是真正的大悲。所以,我們還需要給眾生開示佛法道理,真正做到永離眾苦因。修喜心的時候,要隨時保持歡喜心、隨喜心、恭敬心、贊嘆心,幫助我們去除對他人的嫉妒與不滿,獲得隨喜功德利益。修舍心,是沒有執著不愛其所喜而憎其所惡,平等地對待他人及任何事情。這樣修習,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偏愛和執著功德心。菩薩眾生平等心,就像大地一樣,長時間利益眾生,卻不起一絲一毫功德想、利益想。《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一說:「譬如大地能生樹木諸葯草等,敷榮結實悉能成就,乃至萬物皆因地而有;而彼大地不作是念:我生草木成熟之,及於萬物依止而住。一切眾生法界地而得生長,不作是念,能生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起平等心,猶如大地。長時利樂一切眾生不作是念:我能利樂一切眾生。離其分別,即能趣證佛一切智。」當我們用四無量心將心地平整之後,整個世界也就變得和樂和平了。

我們還應該看到的是,凈心、安心、平心的理念雖然美好,但要落實到佛教四眾弟子之中,還需要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從達成目標的角度來說,必須通過加強佛教教育、提高四眾弟子素質的途徑來實現。我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實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最終共同致力於一個和諧世界」的「新六和」願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