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師:《普賢行願品》偈頌 講記 41

不思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偈頌(41)

第四講  ③
果平法師 講授      
 
首先《普賢行願品》要求我們的內心要作到意樂清凈,就是內心歡喜的,高興的。只有培養了這樣的意樂,我們自己才會心甘情願地去作菩薩事業。只有在意樂的情況下,才能真正發起菩提心發心不能勉強,如果是為了一種形式,或是因父母的命令,或是老師的命令,這種發心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也是沒有必要。

如果是為了要應付他人而發心那就發心清凈。要發心清凈,首先我們要有意樂,對發菩提心內心充滿歡喜、高興。除了內心歡喜、高興之外,還有一誓言,能夠幫助我們不忘菩提心。那麼在不忘菩提心裡,能發願自己,生生世世,不管自己投身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能憶念起自己的菩提心

如果在座的是受過菩薩戒的道友,應該知道菩薩戒體和別解脫戒戒體是不一樣的。說到解脫戒,它的戒體只維持到這一生命,當一期生命盡了時,即這一生命結束時,所受別解脫戒戒體就消失了。但菩薩戒戒體不是這樣,從我們發心受戒那天,直到我們成佛,只要我們沒有破戒,菩薩戒戒體都在

在這兒,我們在修不忘菩提心的時候,有這誓言,希望我生生世世,都能憶念自己的菩提心,不管我流落到輪迴的哪一道,我都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眾生。如果我變為一隻或者是一隻狗,我也希望我是一隻發了菩提心的貓,或是一隻發了菩提心的狗。那我肯定跟一般的貓狗不一樣了,我會更多地為其它眾生著想。

除了發願自己能憶念本身之外,還發願希望自己能常常出家出家住持佛法來講,這種身份就屬於三寶之一。所以從修法角度來講出家比在家要殊勝昨天還有講到作為在家人有很多在家的煩惱,在家的掛礙。如果我們已出家,那麼每天精進修道就是自己的正業,如果不修道,反而被人譏嫌。從脫離世俗纏縛來講,出家當然比在家好,所以我們要發願常常出家

不但出家,還要能夠不毀凈戒。對出家戒律,應該是清凈受持。從持戒來講,首先發心能有污垢,三業更不能破戒。持戒清凈屬自修要求。還要常常發願,為眾生說法這是屬於利他。為什麼要常常發願,為眾生說法呢?我們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不但在強化自己的修學,也能以法音來利益眾生

佛法如果沒有人宣說的話,肯定流傳不到現在,所剩下的可能只是佛經。但是如果只有佛經,我們一般凡夫能夠看得懂嗎?所以一定要有知識開示,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佛法要義。關於這一點在《華嚴經》里有一比喻:「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人說,雖智不能了」,黑暗中的寶貝無人能見,只有點亮明燈,才能將寶貝昭示眾人。佛法亦如是,如果無人宣說,再好的教法也不能被世人了知。

佛法要有知識為我們開解,我們才能真正了知法之義趣,有善知識為我們傳授,我們才能夠佛法教理,修學傳承,繼續下去。如果沒有這樣的教授,單憑我們自己看佛經的話,很多時候有可能誤解佛語,所以在不忘菩提心的第四個願望里,就是自己要能「為眾生說法」。

不忘菩提心的第五個願望是「勤修六度」。因為六度菩薩凡夫發心成佛必須要完成的六種功課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智慧度。昨天我們也有講到布施度,持戒度,忍辱是在培植福德禪定度,智慧度是屬於培植智慧。要圓滿福慧雙修,中間缺不了的就是精進。如果知道布施的善巧,持戒的善巧,忍辱的善巧,但自己不去做,不去精進不去鞭策自己的話,那我們所知道的也僅僅停留在言語上面,了解上面,所以必須要有精進度來鞭策自己。

佛在經書里有講,精進像什麼?精進像助燃的風一樣。如果我們有一堆火,但沒有助燃的風,這堆火是燃不旺的。關於這一點,作為菩薩必須要精進度,修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果這樣的話,自己的道業是難以成就的。

以上這些都叫「成就菩提心的順緣」,有了順緣,還要斷除罪障。斷除罪障也需要我發願,行願里說:「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希望我們在菩提道上,違緣少一點,障礙小一點。其後還有講到「不染加行」。當我們在正修時,希望自己不被世間法所染,行願里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既不被惑業煩惱所染,也不世間法所滯留,以這樣一種無掛礙的狀態,來度眾生

利益眾生,還要發願自己能夠與同行菩薩大眾同學修。說到同行菩薩的重要,在佛經也有強調同道的重要。經中比喻說,如果把一段普通的木頭,扔到檀木林里,時間久了,普通木頭也會發出香味。同樣的,如果一個修法的人,能夠在一如法團隊裡面,時間久了,通過這種長久的薰習,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相反如果我們經常跟一些不如法的人相混的話,自己的言行也會變得越來越糟糕。作為同道菩薩,我們要發願彼此共同精進,能夠常常聚會,互相鞭策,共同進步,輾轉相教,輾轉相薦,同入佛道

除了共修的重要,還要令善知識歡喜,我們在前面講過,善知識對一個修道人的重要。我們整個修道這條路,完全要依賴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開解的話,我們自己很難把這條路圓滿。因為善知識如此重要,所以要讓知識歡喜。在前面講到供養時,說對善知識,對諸佛供養,以什麼算是最好的供養,最上妙的供養呢?是以如法修行作為供養。所以你要令善知識歡喜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受教誡,如法修行

以上是對前面內容的回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