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僧法師:佛說梵網經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十重戒 第四妄語戒

第四‧妄語

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妄語很是誤人的。在五戒里有大妄語、小妄語的區分;大妄語就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小妄語就是普通的欺騙性,以說大妄語才算犯了根本戒。但是菩薩戒五戒就不同了。何謂妄語?「虛而不實,欺凡罔聖,回惑人心,名為妄語。」說的話是一種虛言,沒有實在的,欺騙凡夫,也欺罔聖人,迷惑人心這叫妄語

妄語四種分別:

(一)妄言:即撒謊。謂(1)見言不見,不見言見。(2)聞言不聞不聞言聞。(3)覺言不覺,不覺言覺。(4)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為見聞覺知這四個字,每個字都有這么兩句,共稱八種妄語。眼根名見,耳根名聞,鼻舌身三根名覺,亦名為觸,意根名知。又實有言無、實無言有,乃至法說非法、非法說法等,但令違心而語,皆名妄言

(二)綺語:一切華靡浮辭,無義無利,及一切世間王論賊論飲食論等。或男女間淫猥不清凈文辭言語使人生染心,想入非非,皆屬綺語。

(三)兩舌:向此說彼,向彼說此,互相離間,令成乖諍。例如:向甲說乙非,向乙說甲非,來回挑撥,互相離間,令二人反目成仇。

(四)惡口:以粗言謾罵,忿怒咒詛,令他人難堪。

此戒正制大妄語罪,餘一切妄言綺語,是此戒兼制。若兩舌惡口,重者自屬說四眾過(第六重戒),及毀他(第七重戒)。輕者自屬毀謗(第十三輕戒),及兩舌(第十九輕戒)。

妄語: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是謂大妄語成。或自言我得十地(菩薩果位),或言得辟支佛位(緣覺果位),或言得四果(即羅漢四果:(一)初果見道位,預聖流;(二)二果修道位,一來天上,一生人間;(三)三果修道位,不來欲界受生死;(四)四果無學位,證無生果),或言得四向(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或言證得禪定:(一)初禪離生喜樂地;(二)二禪定喜樂地;(三)三禪離喜妙樂地;(四)四禪舍念清凈地。

或言證得四空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或言成就不凈觀,或言成就安般念(數息觀),或言證得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或言得八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凈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受想定),或口自說天、龍、修羅鬼神,咸來恭敬供養我,或言已斷結使,已經斷了一切煩惱,即五鈍使、五利使(五鈍使為貪、瞋、痴、慢、疑;五利使為身、邊、戒、見、斜),或言已永離三塗(地獄餓鬼畜生)。以上等語,都是而不實的話,純粹為貪圖名利而說,名大妄語

教人妄語:教人為我傳揚美德,以致名利,即賣廣告譬如說:「某某人是個大修行者,是大德是個了不起的、是證果聖人!」諸如此類,屬教人妄語,其目的在沽名釣譽。若教人自言證聖,名利自屬彼人,但結輕垢,是此戒兼制。

方便妄語:故意標新立異,作種種顯異方便,來彰其有德。或借鬼神仙乩,役使鬼神言:「某某人是大德,是高人,善根了不起他是再來!」借著乩壇給他宣揚。或用咒術,令人得夢境等,令人夢見他是個高人,是個古佛。如此蠱惑無知使人大興供養,而致名利兼收。

妄語因:起心欲誑他人,以取名利

妄語緣:行來動止,語默威儀,種種方便,以顯聖德。

妄語法:言自得十地四果等法。

妄語業:了了出口,前人領解。一旦出口,而前人已經明白了,領解了。前人若不領解,那個人不懂尚不妄語業。

乃至等者:此段是舉輕況重,兼制小妄言。但小妄言不屬重犯。

身心妄語:身業表相,亦名妄語。如問其得果,點首示相;問清凈否,默然不答等。由欺誑心,表示身相,令前人領解,口雖不言,亦名妄語

正語:如實而語。

正見:為生死,為菩提,為眾生不為名利。邪語邪見,反此可知。

邪業:依於邪語邪見,必成邪命惡業

具緣:此亦性遮二業,具五緣成重。(1)是眾生:對前面說話的這個對象這對是個眾生。(2)眾生想。(3)欺誑心。(4)說重具:就是大妄語,十地、辟支佛等位,未得言得,未證言證。(5)前人領解。

現在講一個持妄語戒特別清凈故事

釋迦牟尼佛未成道之前,屢世修菩薩道,集菩提勝因。某一生為普明王,行持妄語戒,最為精嚴,絲毫不犯。有一天,普明王從宮裡出來,見到一個婆羅門,瘦餓貧乏。這個貧窮婆羅門向王求乞,說:「請你慈悲周濟我,我現在沒有吃的,沒有穿的,很苦惱。」普明王說:「好,等我到花園走一趟,回來後,我一布施給你!」

可是普明王到了宮後之花園,正欲散步,就被斑足王把他去了。這斑足王會飛,他是人形,他的腳是獸形、就像獅子似的。他能飛行,所以就把這普明王走了。為什麼他抓普明王呢?因為斑足王信外道,遵其師令,若以一千個國王的頭祭祀山神,王必能成道。所以斑足王就用他的神力游遍印度,擒拿各國之王。當時印度,幾里地就一個國,幾里地就一個國,已經抓了九百九十九個,就剩最後這一個了,抓著普明王把他去了

被抓了,普明王不禁痛哭流涕。斑足王說:「男子漢大丈夫,生而無患,死而無畏,你為什麼這么大哭呢?」

明王答說:「唉!我不怕死而哭!因為我生來沒說過妄語我說了就做,沒有騙過人。今天我踏出宮門之時有一婆羅門向我求乞,叫我周濟他,我答應他,等我散步回來,我一定幫助他,但是現在被你抓來,我就犯了妄語了。我也不能幫助那婆羅門了,我是我不能履踐諾言。」

斑足王說:「好!既然這樣,我把你放回去,你回家去周濟他,限你七天。七天後你要是不回來,我會去抓你,你是跑不了的,我一能把你抓回來。」就把明王放回去了

明王回國後,不惜金玉,廣設施會,供養全國一百位法師,請其入宮內說法。又救濟一切貧窮孤獨珠寶財富,無不盡給。救濟完,一百位法師就為普明王無常、苦、空、無我四法,四首偈頌申明其意

(一)無常偈﹕

劫火終起,乾坤洞然,須彌巨海,都為灰揚。
天龍福盡,於中雕喪,二儀尚殞,國有何常?

第一偈說一切無常:「劫火終起,乾坤洞然」,世界有成、住、壞、空四中劫,劫終時大火起燒,就有火災了,上至初禪天,乃至乾坤(天地)都變為一團火了。這時,「須彌巨海,都為灰揚」,海水也燒幹了,須彌也給燒化了。「天龍福盡,於中雕喪」,天龍的福,到這時候也就完了。你看!海水都沒有了,這龍還能存在?「二儀尚殞,國有何常」,二儀就是天地天地尚且都殞滅了,何況國土,又怎能常久呢?這國還有什麼罣礙呢?這就是告訴普明王國家放下,不要執著國土王位身外物。

(二)苦偈﹕

生老病死輪迴無際,欲深禍重,瘡疣無外。
一切煩惱,憂悲為害,三界皆苦,國有何賴?

第二偈說苦:「生老病死輪迴無際」,生老病死這四大苦惱,輪迴無際,這個際在這個地方就藉這諧音念「在」,因為它是押韻的。生老病死這種輪迴沒有邊際,到什麼時候為止呢?沒有盡頭。說是死了就沒事了?那不然,還得生,生完了還得老,老完還得死,生老病死就如旋火輪似的,沒有停止的!「欲深禍重,瘡疣無外」,我們人的貪欲心特別深,那麼將來受的禍也重,以嚴重性來說,比惡瘡、毒瘤癌症,猶為厲害!「一切煩惱,憂悲為害」,一切煩惱,皆由憂悲所致。「三界皆苦,國有何賴」,找遍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找不到安樂土,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都是苦惱的地方,國有何賴,國還能有甚麼仗勢呢?所以國也是不可依賴的!三界尚且將來都得有壞,何況一個國呢?這是告訴普明王國家放下

(三)空偈:

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虛。
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皆空國土亦如。

第三偈說空:「有本自無,因緣成諸」,一切有為法,是從那兒來的呢?根本是從空里,從無有處來的。所謂有生於無,一切萬物究竟歸於空寂你看!空中這雲彩,本來虛空什麼都沒有,哎!它就生出一雲彩。我們這個地球,也是從虛空而生。本來沒有這個地球,慢慢慢慢的眾業共感,就成了這么一個地球。一切法皆由諸緣成就

「盛者必衰,實者必虛」,你看這怎麼樣盛,將來它也畢竟有衰的時候。周文王也是本著這個道理而發明八卦。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化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是本著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周而復始的道理演變而發明。周文王算卦的時候,卦要是到極好的時候,這卦就要起變化了。因為人盛到極點的時候,衰慢慢就該現前了。這實者,你看他充實的,將來他就有虛的時候。

眾生蠢蠢,都如幻居」,但是眾生愚蠢無知,居住在一個幻化的場合里頭,還以為真。「聲響皆空國土亦如」,聲響本空者,譬如敲鍾。你看那聲啊,好比說,我們要是一敲鍾,先有鍾聲,繼有鍾響,須臾之後,慢慢慢慢的,這聲響都沒有了,終歸於無。萬事萬物亦復如是。包括國土也是這樣,跟聲響是一樣的,也是不能夠久長的。

(四)無我偈:

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明保養,以為樂車。
無常主,心無常家,形神尚離,豈有國耶。

第四偈說:「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明保養,以為樂車。」所謂識神,是指八識(阿賴耶識)。這個識神雖然是無形無相,但是能夠投胎領命。它借四蛇之乘(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成為身軀,但它是虛幻而無實體。人的生生死死,不外更換軀殼而已。「無明保養,以為樂車」,這個幻身乃是一念無明所滋生保養,而眾生懵然不覺,染苦為樂,認為這是快樂的車乘。好比說吧,人家生一個小孩兒,就怎麼樣的慶祝,人們覺得很喜歡就像坐那樂車似的。

「神無常主,心無常家」,我們這個神識沒有恆常的主宰,心也沒有恆常的家,就像把這個房子住舊了,之後就得房子了。這個身體壞了,便搬到另一個身體去,就像房子似的,死此生彼,流浪三界,如居旅舍。「形神尚離,豈有國耶」,精神形體,尚且時常分離,何況國土,那還算個什麼?更加不實際了,焉能戀棧不舍?

一百位法師如是為普明王說法都是叫他放下。普明王大興供養之後,把國家交給太子了,就預備啟程回到約定的地點,履踐諾言。大臣們就勸他,說:「大王要去,你去了,這豈不是白白送死嗎?」王說:「不去他也會來抓,我也是逃不了的。」「我們在空中布上鐵絲網他就進不來了。」王說:「不必!那麼樣呢,也是犯妄語。」大臣們留也沒留下,他就去了

明王到那兒,斑足王一看,想:「哎!這個人的信用真了不起,連死他都不怕!他竟然來了。」這樣一來,斑足王大受感動,就不殺他了。不殺他,怎麼辦呢?就用一千個饅頭,在每個饅頭上畫上耳目口鼻眉,畫上五官,就像人頭一樣似的,以這一千個饅頭祭祀山神。這么樣的,結果這一千個國王都沒被殺。事後,這九百九十九個國王都感普明王之恩,說:「因為普明王他很注重實語,把斑足王感動了,我們的命都是他救的。」所以就不肯舍普明王而去就不走了。既是他們這九百九十九個都不走了,不舍普明王,所以他們這一千個國王就在地方住下來了這個地方就叫王舍城,即今印度靈鷲山之中央是也。

斑足王問普明王,說:「你這么樣注重信用,一點也不破失,你真了不起呀!」普明王答說:「實語第一道,實語升天梯。實語小人大,妄語地獄。」意思說:實語是第一之道,比什麼都重要,能夠注重實語就可以升天。人要是盡說實話,而不妄語,就是小人也成為正人君子了,要是妄語就要墮落的。這是說普明王他持妄語戒有這么樣的嚴謹。

中國有一位住山的老修行他在山上用功的。好比說,晚上睡覺就以坐代卧,坐在那兒睡睡就算了。有一天晚間來個賊,賊等著他睡覺,好偷他。但是這老師父總沒有睡覺,稍微坐著休息,醒了,就去用功拜佛、看經、念佛。這賊連著來了三日,想等他睡覺,好偷他,但都沒成功。之後,這賊想:「反正你是不睡覺了,我也找你閑空的時間也找不著,就明拿了!」就明搶,到了他那屋裡,拿了東西,捆綁捆綁,拿了就跑了。這位老修行眼睜睜地看他拿,也沒擋他,說:「你怎麼拿我的東西啊?」也沒說這話,拿就拿去。

這賊拿走了,回家,一想:「唉呀!這我可不對了!我要是偷拿別人的東西,輕者得挨一頓打,重者就要打官司。這人明明看著我拿,這樣的好人,我偷他的東西,這罪過該有多大呢?不好不好!!不好!!!」他就東西完全送回,也請問這位老修行,說:「師父!你修什麼法?你這心裡頭一點兒也不動?我拿你的東西時,你眼睜睜地看著,你都不出聲,你用什麼的功,有這么樣的定力呢?」老修行說:「這不是一天兩天的,這是由淺入深,由近及遠,一點一點地來的。」

「由淺入深,那麼開始的功夫什麼呢?」

剛開始,要先受三皈依。」

什麼叫做三皈依呢?」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可不可以皈依呢?」

「可以。那麼再其次呢,就是受五戒。」

什麼叫五戒呢?」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這賊一想:「殺生呢,到年節的時候,人家都托殺羊殺豬的。偷盜呢,是做這個職業的,這不偷盜是辦不到的。要不邪淫也是靠不住。要不飲酒也是不行,而且還很好飲酒。」之後,他說:「師父!我受一條戒,行不行呢?」老修行說:「受一條戒也行。」說:「我受持妄語戒,我不謊話我就這一條戒,好不好呢?」說:「好。」之後,老修行給他受三皈依,然後給他受這妄語戒。這個賊對妄語戒持得很嚴,一點也不犯。但是,什麼人有什麼人的朋友,他這個賊就有朋友

有一天,朋友來了,說:「某處某處有一好事,咱們到那兒能夠取多少錢,一個人能分多少多少,你去不去呢?咱們都是朋友,我們不能不告訴你。」他心想:「我說我去吧到時候不去,這不是犯了妄語了?要是說不去到時候一心血來潮,又想去了,這不也是犯妄語了?好!我說靈活一點的話,別把妄語犯了。」他說:「到那鍾點的時候,我要是能夠到場,咱們就一齊去;要是沒到場,你們就走,不必等我。」可是怎樣呢?到時候了,他正想邁步出門,就來了五個陌生人。這五個陌生人,就像很熟的樣子似的,就談起來了,你一句,他一句,一說怎樣呢?把這個鍾點就過了

時間過了,他那一幫朋友走了身上都有武器,帶著刀去偷去了。到那兒,正巧那一家人夜晚駐兵,把這一幫人一網打盡,完全都抓住了。抓住,第二天就從他門口經過,往縣里頭送。當時中國法律,送去都是砍頭啊。他親眼看著他那幾個朋友都送死去了他說:「唉呀!昨天我剛要走的時候,就來那五個陌生人,大概是護法善神吧?受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受這一條戒就能免掉一死,把五條戒都受了,持全戒的功德,這不就更大好了嗎?」之後,他就親身到他師父那兒去,要全受五戒,以後也不當賊,就做好人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