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兒女的關鍵在哪裡?家庭教育

uploads/content/2022/may/2a431642b1f36e8745822453777f2784.jpg" />

  知道念家事,就是懂得體諒父母,知道父母親辛苦。雖然這個年齡,可能他還無法替父母做什麼,但是想想又不累,是吧?想想跟年齡關系嗎?想想又不累,三歲可以想,五歲可以想,七歲可以想,到三十歲不願意想,你也拿他沒辦法。那三十歲真不願意想,怎麼辦呢?怎麼辦?就這麼辦了,一輩子差不多了。

  現在倒是有不少這樣情況那是怎麼回事?這個說到教育問題。所以我們過去傳統學問中,很重視家教,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父母親要有意識地放手一些家務讓孩子去做,有意識地放手,家務事讓他去做。那多大年齡可以呢?三歲就可以了,三歲就行了。現在,國際權威的這些研究機構,都有把這個年齡,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全部都列出來。三歲他可以玩了,他就可以學著問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導他,關心爸爸媽媽飲食起居了。他能夠摔東西,那麼就可以教他垃圾了,難道不是一樣的嗎?五歲,可以學著掃地了;七歲,很多像模像樣的家務,是可以放手給他去做了;九歲,那香九齡能溫席,其實是很科學的;十歲左右的孩子,他都知道天天玩遊戲,難道你不能引導他為父母親想想,知寒知暖嗎?你說孩子還小,好吧,你等著吧,這個時候還小,忽然十年過去,二十歲,你再想引導他,門都沒有。為什麼呢?門鎖上了。你從小就讓他鎖著那把心門,這個時候就不容易打開了自然而然,他思維當中想得更多的,就是他的感受,他不會太在乎父母的感受。

  所以孩子長大,如果你發現他很情緒,他很自私他不體諒父母你不要怪他。這個時候,自己要冷靜反思了。這麼多年以來,自己對他做了什麼。你說我對很好對他很關心,樣樣都為他著想,想得太多了。你應該留點空間,讓他你想,這才對。想想又不累,你說孩子累,想想又不累,對吧?想想,有這個習慣,就做做。做做,有這個習慣好了,所謂習慣自然,他一輩子就能體諒父母的辛苦,這與家庭貧富沒有關系

  我們看到很多過去那些大家族的傳記,都有家訓。家訓裡面一般前面幾條,都是交代,那兒孫世世代代一定要做家務,從小養成習慣。有人說了我家有錢,請傭人就行了。不是讓孩子傭人也不是讓傭人來代替孩子成長,而是讓孩子知道,這個家是怎樣創建的,讓他知道這個家族是怎麼回事將來你把家族給他,他才心疼,他才負責任,因為他投入過情感。否則的話,你交給他他還感興趣呢。為什麼?還能為什麼,因為他興趣不在那裡

  所以念家事你看,佛的說明細致入微,就是我們怎樣體諒父母。也是從這裡,自己有了兒女,怎樣引導兒女。還是從這裡,引導兒女家事,就是心裡面有,心裡有父母,有父母的背影,有父母的辛勞,有父母的囑托。一個孩子,心裡面有這樣的思維,這個孩子最起碼不會變壞。他有底線,不會走上絕路,為什麼呢?他怕父母親難過,就這麼簡單。所以古人這個設想是非常周到的,就是有這份心思的孩子他不自殺他不會為了一點挫折跳樓,他不會在困難面前隨意放棄,因為他怕父母親難過,就這麼簡單你就知道這個孝的力量,多麼不可思議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弘願之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