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法師:善知識如船師

知識如船師 --慧光和上開示--     學佛者,要親近知識。     學習佛法親近知識,不是在家裡自己拿佛經可以自己看---拿一套《大藏經》來、有幾本工具書,就開始研究佛法。    這樣子呢,如果是一般的人來講,他不容易生起正見。      一般的人聽聞佛法,不要說在家裡研究,就是來到寺廟里聽聞佛法,都還可能聽錯。    他在聽的時候,不是如理思維,如理接納、聽聞。不是,他犯了一些毛病,聽的過程里,他犯了一些毛病。什麼毛病?    聽聞佛法的人,有幾點要注意的:      第一:聽、要聽聽進去。    有聽、聽到,但是沒進去,那不能受用。佛法沒有聽進去的,統統都不能受用。    受持受持啊,佛經念到最後的時候,常常說「歡喜信受奉持」。    「受」,就是領納---你把他接納進來。    「持」,好象拿著東西---持,你要抓著、這個法你拿著,不要丟了。也就是說,你要把放在心裡。    接納進來之後,還要記得,不可以丟掉,叫「受持」。    聽聞的時候聽,結果聽完了走出去,忘了---沒有受持。那麼這個沒有受持,這個法就不能用、佛法就不能用,一定要能受持才能用。    所以為什麼古德,或者是經典里常常講,要讀誦。    為什麼要讀誦?讀誦是一個佛門功課。我們念經不是念給佛聽啊!有人誤解:我每天做功課,念經給佛聽啊!    佛祖自己講的話,為什麼還要你講一遍給祂聽?不是念給祂聽啊,是念給自己聽啊!    為什麼要一次一次的念?就是怕忘記了!怕忘記了,一次一次熏習。念過再念,這樣子我們記憶就會很深刻。    那麼,面對境界的時候、苦的時候、煩惱的時候,那句箴言、那句法語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裡面,轉那個煩惱。    如果面對煩惱的時候,一句箴言都沒有,空盪盪的,甚至隨著過去所熏習的那些所謂世間煩惱法、輪迴法,那叫魔障---被魔障住了,繼續輪迴。    所以,聽經聞法,第一個要注意聽了,要能聽進去。      第二個:聽、要如理的聽。    諦聽、諦聽,要如實的聽,聽懂他的意思、佛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就是我的人的意思,我想要、我認為他講的意思是這樣子,其實他的意思不是這樣子,我把它做了一些修改。這在聽的過程,因為有先入為主的一些想法,然後就沒有如理的聽---諦聽,沒聽懂佛的意思,那就曲解了佛的意思,那這種法也不能用。    這就好象一個杯子髒了:裡面是臟的,都沒洗,沒洗再裝清凈的水進去,它還是臟的、不能喝。所以一定要洗了,把過去的一些沉澱、一些想法放下,如實的去聽佛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諦聽、如實的聽。      剛剛說到,可能聽也沒聽進去,這是一種。好象杯子倒過來,水是倒不進去的。人是在這裡,但是就是沒聽進去,不知道心在想什麼,心不在焉。     另外一種是忘記。他走出門就忘記了,好象很容易聽進去,但是也很容易就忘記了。    我昨天在看《大般若經》,又看到一段,它講:修學般若者,過去修學法義的時候,不請問甚深的這個道理,就是在這個法上他不請問,甚至不按照這樣子方法去修,所以今生再出生的時候,他再接觸這個法,聽了就忘了。    他就是沒辦法相應,因為善根不具足。過去沒有培養,所以現在呈現出來的也就是樣子---沒辦法聽進去,又忘了,那個善根不夠深厚,要培養,要用力。    你要用力,一次一次的熏習:我記不得沒關係,但是每一次都去聽、都去接觸,象我剛才講的---念經也好、聽經也好、寫經抄經都好,一次一次的熏習。我會忘記,這是我們凡夫習氣很容易忘記,但是用力、要用力。     最後一個,象這個杯子,裡面的水已經裝滿了,你再倒水它就溢出來,這樣子的人學法也沒辦法入心---他已經裝滿了:我可以了!所以呢,後面所要講的法他都完全沒有辦法吸收了,因為他「都知道了、他都懂啊、他已經滿足了、我已經夠了。」這叫慢心,這樣聽經聞法,不能受用。    佛法微妙佛法深奧、甚深微妙。每一句話一次聽有一次的體會。現在看這個文字,現在在這個現前的生命裡面,你的生命走到這個階段,你對這句話的體會是這樣子過了幾年、或者多少時間,可能你再來這句話,你的體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不要認為---這個我懂了!    生命甚深微妙不可思議。所以用一種謙卑、謙虛的心、恭敬的心,來聆聽、來接觸法,這樣子佛法才能入心。     所以具足正見,要親近知識學習。    不親近知識,自己拿了工具書、拿了藏經,自己看,這樣子要建立正見不容易。沒有久修善根,這樣子是不可能成就的,因為沒有互動、沒有交流。    佛經佛說的,沒有錯,但是他是單向跟你互動,就是他你不能問,你問他不會回答。所以沒有互動的時候,你有一點觀念知見,不得開啟,有一疑惑。所以疑惑要破除,錯誤知見要糾正,所以要親近知識。    除了觀念,還有行為。善知識一個很重要功能,除了建立我們的正見,他的行為、他的修行、他的功德,能啟發我們的信心。    我們看到善知識慈悲,可能自己本來對慈悲這個法沒什麼信心---「真的有人這麼慈悲嗎?」    看到別人做到了,信心生起來了---「噢!這件事情是可能的!」    所以,善知識除了觀念知見上可以給我們引導、啟發,還有,就是行為上建立信心修行上建立信心。  ---------------------------------------------------◎摘自2011-02-04《文殊法會開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