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法師:《講義》釋「華嚴三昧門」之四

《<華嚴五教止觀>講義》釋「華嚴三昧門」之四

釋華梵 著

(續:第五、華嚴三昧門)

【三者,顯法離言絕解。就此門中亦為二:一、遮情,二、表德。言遮情者。問:緣起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緣起之法,無性即空。問:是無耶?答:不也,即有故!以緣起之法,即由無始得有故。問也:)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相故也。如金與庄嚴具思之。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兩存故!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問:定是無耶?答:不也,空有互融,兩不存故!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非有;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相奪同時,兩相雙泯。】

下釋第三種方便:「顯法離言絕解。」

於方便中,既已征見令盡,示法令思已,此第三則顯法離言絕解也。就此門中復開為二,即:一、遮情,二、表德。「遮」即遮止、遮除義;「表」即彰顯、開顯義。所謂「遮情」者,謂遮除、揀除情見執著分別,故離一切;「表德」者,謂直顯一法界之德,故即一切。「離一切」者,離遍計執也;「即一切」者,顯圓成實也。

今初,釋「遮情」。言遮情者,「離四句」分別。

初問:「緣起之法是有耶?」 答:「不也,即空故。以緣起之法,無性即空。」

此是第一句。問緣起是有耶?答,不有。因為緣起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故。

此是「離有」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有也。

二問:「是無耶?」 答:「不也,即有故。以緣起之法,無性緣成故。」

此是第二句。問緣起法是無耶?答,不無。因為無性隨緣諸法,當體即有故。

此是「離無」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無也。

三問:「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相故也。如金與庄嚴具,思之。」

此是第三句。問緣起法是亦有亦無耶?答,非是亦有亦無。因為亦有亦無是二邊,然緣起法空有一際,一體圓融,不二無別,無有二相,故緣起法非是亦有亦無也。

「如金與庄嚴具」者,是譬喻說。譬如金性與金釧,一體無二,金性全現於釧,金釧全是金性,金相即是釧相,釧相即是金相,無二相也。

此是「離亦有亦無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亦有亦無也。

四問:「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不礙兩存故,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

此是第四句。問緣起是非有非無耶?答,不是非有非無。因為緣起即是無性,故不礙無存;無性即是緣起,故不礙有存。「空、有互奪同時存」者,空奪有,則全有是空,是則空存;有奪空,則全空是有,是則有存;故空、有互奪,同時俱存也。既空、有同時俱存,所以緣起法,不是非有非無也。

此是「離非有非無」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非有非無也。

言「遮情」者,即此離四句者是也。此乃為破眾生情見分別執著,故當離四句分別執著也。何故?以執有邊為不如法,執無邊亦為不如法,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復如是;總之,但有所執即為如法。一切不住,一切不著,所謂知法不住法,方是緣起義也。故《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又問雲:「(緣起法)定是無耶?」此一問難乃是基於第四「非有非無」句而來,此中問意為何?其意謂:汝既言空、有互奪,空奪有則無有,有奪空則無無,此豈非是定無耶?

於此問難,下則答雲:非是定無也。因空、有互融互奪,則空、有兩不存也,雲何可雲定無耶?何故?以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非有,是有成空也;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是空成有也;如是空、有互成,則圓滿成就一切法,即是圓成實性也。又空奪有盡,則有相亡;有奪空盡,則空相泯;相奪同時,如是一切相俱亡俱泯,相泯性顯,非是畢竟無也,只是遠離遍計執性也。離盡遍計執,會歸圓成實,方為「遮情」也。

【二、表德者。問:緣起是有耶?答:是也,幻有不無故!問:是無耶?答:是也,無性即空故也!問:亦有亦無耶?答:是也,不礙兩存故!問:非有非無耶?答:是也,互奪雙泯故!】

次釋「表德」。

「遮情」是「離四句」,「表德」則是「即四句」。離四句者,一法不立,正遣執情;即四句者,一法不舍,恰彰性德。今此表德,即明一真法界者也。「一真法界」者,「一」,即無二;「真」,即不妄;交徹融攝,故稱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故稱一真法界。又一真法界者,說有一切有,說無一切無,說亦有亦無、一切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一切非有非無,如是性海圓融,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緣起無盡,事事無礙,即是一真法界爾。

初問:緣起是有耶? 答:是也,幻有不無故!

此是第一句。問緣起是有耶?答,是有。因為一切法幻有而不無,性空之法,當體即是緣起幻有故。

此是「即有」一句,以明緣起法幻有不無也。

二問:是無耶? 答:是也,無性即空故也!

此是第二句。問緣起法是無耶?答,是無。因為一切法無性即空,緣起無性,一切法當體即空故。

此是「即無」一句,以明緣起法無性即空也。

三問:亦有亦無耶? 答:是也,不礙兩存故!

此是第三句。問緣起法是亦有亦無耶?答,是亦有亦無。因為空入有,則空成有;有入空,則有成空;既然空有互成,則不礙兩存,故是亦有亦無

此是「即亦有亦無一句,以明緣起法不礙有、無兩存也。

四問:非有非無耶? 答:是也,互奪雙泯故!

此是第四句。問緣起是非有非無耶?答,是非有非無。因為有奪空,則空相泯;空奪有,則有相泯;互奪同時,二相俱泯,故是非有非無。

此是「即非有非無」一句,以明緣起法有、無二相,互奪雙泯也。

【又以緣起故,是有;以緣起故,是無;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以緣起故,是非有非無。】

法界而言,任舉一法,無非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故文雲「又以緣起故,是有;以緣起故,是無;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以緣起故,是非有非無。」

「以緣起故,(諸法)是有」者,以諸法無性緣起,幻有不無故。

「以緣起故,(諸法)是無」者,以因緣生法,無性即空故。

「以緣起故,(諸法)是亦有亦無」者,以諸法緣生無性,故一切法無;又諸法無性緣起,故一切法有;故以緣起,一切法亦有亦無

「以緣起故,(諸法)是非有非無」者,以諸法緣生無性,故一切法非有;又諸法無性緣起,故一切法非無;故以緣起,一切法非有非無。

【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多,不多,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即四句,准之如是。】

「乃至」者,乃謂「一」「多」等,可如「有、無」一樣予以比類推知也。實則文中「一」即是「不多」,「不一」即是「多」,故知「多、不多」者,即是反上「一、不一」而立說也。又言「一」、「多」者,此中含有「離四句」,便是「即四句」的道理何故?以「多」即是「不一」,「不多」即是「一」,故知「多」則離「一」,「一」則離「多」;「不多」則離「不一」,「不一」則離「不多」;「亦多亦不多」則離「亦一亦不一」,「亦一亦不一」則離「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則離「非一非不一」,「非一非不一」則離「非多非不多」也。

下乃別約一、多所成離、即各四句予以詳釋之。

今初,約「離四句」以「遮情」。「離四句」者,具體如下:

初問:緣起法是一(不多)耶?答:不也。以諸法皆眾緣所成故。

此是「離一(不多)」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一(不多)也。

二問:緣起法是多(不一)耶?答:不也。以因緣生法,皆合成一總相故。

此是「離多(不一)」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多(不一)也。

三問:緣起法是亦一亦多(亦一亦不一、亦多亦不多)耶?答:不也。因為亦一亦多是二邊,然緣起法一、多一際,一體圓融,不二無別,無有二相,故緣起法非是亦一亦多也。

此亦譬如金性與金釧,一體無二,金性全現於釧,金釧全是金性,金相即是釧相,釧相即是金相,無二相也。

此是「離亦一亦多」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亦一亦多也。

四問:緣起是非一非多(非一非不一、非多非不多)耶?答:不也。以因緣生法,皆合成一總相,故不礙一存;以諸法皆眾緣所成,故不礙多存。若一、多互奪則同時存也,一奪多,則全多是一,是則一存;多奪一,則全一是多,是則多存;故一、多互奪,同時俱存也。既一、多同時俱存,所以緣起法,不是非一非多也。

此是「離非一非多」一句,即此句以明不可執非一非多也。

即是約「離四句」以遮情也,次約「即四句」以表德也。「即四句」者,具體如下:

初問:緣起法是一(不多)耶?答:是也。以因緣生法,皆合成一總相故。

此是「即一(不多)」一句,以明因緣生法,皆合成一總相也。

二問:緣起法是多耶?答:是也。以諸法皆眾緣所成故。

此是「即多(不一)」一句,以明諸法皆眾緣所成也。

三問:緣起法是亦一亦多(亦一亦不一、亦多亦不多)耶?答:是也。以因緣生法,皆合成一總相,故不礙一存;以諸法皆眾緣所成,故不礙多存。若一、多互奪則同時存也,一奪多,則全多是一,是則一存;多奪一,則全一是多,是則多存;故一、多互奪,同時俱存也。既一、多同時俱存,所以緣起法,是亦一亦多也。

此是「即亦一亦多」一句,以明緣起法不礙一、多兩存也。

四問:緣起是非一非多(非一非不一、非多非不多)耶?答:是也。因為一奪多,則多相泯;多奪一,則一相泯;互奪同時,二相俱泯,故是非一非多也。

此是「即非一非多」一句,以明緣起法一、多二相互奪雙泯也。

文中「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猶雲「如是以緣起故,諸法是多;以緣起故,諸法是一;以緣起故,諸法亦是多亦是一;以緣起故,諸法非是一非是多也。」據上文所釋,此中文義已顯見,故不別釋耳。

「即、不即四句,准之如是。」「即、不即四句」者,便是「即四句」與「離四句」也。即四句、離四句道理,亦復可准上比類推知,故不復贅言也。

【遮、表圓融無礙,皆由緣起自在故也,若能如是者,方得見緣起法也。何以故?圓融一際,稱法見故!若不同前後見者,是顛倒見,非正見也。何以故?前後別見,不稱法故!】

前約「空、有」、「一、多」等詳釋「遮情」與「表德」,下則總結其義。

「遮、表圓融無礙,皆由緣起自在故也,若能如是者,方得見緣起法也。」通過前面約「空、有」、「一、多」等詳釋「遮情」與「表德」,我們已知,遮、表之所以圓融無礙者,皆因於法界而言,任舉一法,無非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者也。而性空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緣起不二無別,一際圓融自在無礙,是以遮情與表德亦是一際不二,圓融無礙也。若能如是遮、表一際不二,圓融無礙,即能見緣起法也。

「何以故?」征問之文也。即是征問「何故雲當遮、表圓融無礙,一際不二,方得見緣起法也?」

圓融一際,稱法見故!」因為若能遮、表圓融無礙,一際不二,即能如緣起法見緣起法,不異緣起法見緣起法也。「稱」者,即如義,不異義也。

若不同前後見者,是顛倒見,非正見也。何以故?前後別見,不稱法故!」「前見」者,即遮情也;「後見」者,即表德也。所謂「若不同前後見者」,即是遮、表不能圓融無礙,一際不二也。如果遮、表不能圓融無礙,一際不二,便是顛倒見,非為正見也。何故?因為前後別見,即非稱法見、如法見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