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二十一

楞嚴大義》修道之二十

楞嚴經》的見道和修道按標準的說法,見道以後,我執已經不再有了,但無明習氣是有。後面修道的過程,就是在長養聖胎。大乘佛法講的無明小乘十二因緣無明是不一樣的:十二因緣無明就是我執,就是念頭還沒生起來之前一片模糊的狀態,就是強烈的我執;而大乘所講的無明,是障礙佛性這一層模糊的觀念,就是四果阿羅漢見思惑斷盡了,他的塵沙還在

菩薩從初住就見道了,見到空性了。到七住思惑斷盡,事相上他也自在解脫了,心理上也自在解脫了,但是利益眾生能力還不夠,所以塵沙還在。從八住開始,九住、十住,八九十這三住以後,他廣泛地去利益眾生——修十行。十行完了再修十迴向,十迴向的最後是第十迴向的滿心,就是滿打滿算到了十迴向位的最高點了,這個時候他還有一層非常薄的無明在,這層無明給它破了他就見到佛性了,就是登地菩薩

登地以後,按大乘的說法,見到佛性才算是見道。我們前面講見空性,見到空,一切法不生這是小乘初住菩薩見到的空性。初地菩薩見到的就是佛性就是我們前面給大家介紹的騎車技術,是指佛性。因為佛性,它不離開一切相,空性,必須離開一切相。你看性還有這樣的區別,真心佛性的不同就在這里。真心,只是本體,藏傳佛教真心就是空性,因為真心它是離一切相,離相而無相佛性呢,就是大空性,加一個大來形容。有些人開始執著這一切相,這是世間法;沒有相,你不要去執著了,這充其量也就是小空性;你在現前了,什麼是佛?這樣一舉,這說明它不離這個相,不離開這個相的才是大空性。

金剛經》裡面兩條道路。第一條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十八界,把十八界的全部舍棄光了,根塵識全部沒有了,所以無住就是沒有相。沒有相的狀態,是先契入了空性,然後再生心。生心呢,又要回到十八界當中來了。必須把十八界舍棄掉以後,才能夠明白你的真心;明白了真心以後,再來談人世間的「鬱郁黃花佛性,青青翠竹是般若」,就是證體以後再起用。心密走的道路,第一步也是這個。在修法上打開的人,基本上都是讓你先證體,然後起用。座上打開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根塵世界全部消失,這就是體了,體露真常;然後你再回過頭來積功累德,行善積德好事這是第一條道路。

第二條呢,《金剛經》裡面還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它前提是「若見諸相」,你一定要在相上見諸相,見到沒有?「非相」,你不能著在相上了——你看到我拿的這個東西你看到了,這個相你要舍棄掉,還有你能看的也要舍棄掉,這就你看性能在這里展現出來了。要「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就是在相上見到佛性。離一切相而無相的,是真心,即一切相而無相的,這就佛性。不舍一切法,萬法就是你的妙用

在這個上面呢,我們平常用功打坐的人,你如果我執還沒有破,第一個關先衝破我執,破本參,就是說見道;破了我執以後,還要回來起用,這叫破重關;起用自在無礙了,最後圓滿成佛,叫末後牢關——三關可以透脫的。根機利的人可以透脫,根機不利的,初關破完破重關,也是千難萬難,也沒那麼容易。因為證體以後,不起用的人很多,他要一起用,就回到凡夫心態上,我我你你、是是非非了,他就不能安住於證體來起用。當然真正證體的人他不起用是因為習氣蓋住了,如果他沒有習氣那就是起用,這是在修道上長養聖胎出現的情景。

所以我們看到,破本參的人,他還沒有見佛性這個時候,雖然內心有多少痛苦,但是對於佛法,特別是對於大乘法,他覺得想不通,用自己腦子想不通。阿羅漢如果聽一個初地菩薩講法聽了他覺得這個法好,實在是好,但好在哪裡呢,又說不出來。你們有沒有這樣?好,實在好,好在哪裡說不出來。因為他知道初地菩薩所講的,全部都是佛性在起用的法,不落在任何一個塵上,圓融自在。但是他討厭這個六塵,又不想這些法,覺得這些都是生滅法,我不要。不要呢,你就起不了用,但是菩薩在那裡怎麼用都沒有關係,因此他覺得這是不可思議法。對他來說,他想見佛性,就有一無明隔著。這層無明,破本參的人想破重關,沒辦法,怎麼辦呢?要念楞嚴咒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