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1 六祖大師的開宗明義和得法經過

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1 

《六祖大師的開宗明義和得法經過》

    現在我們講《六祖壇經》第一品 行由品。

    行由品記述了六祖大師學法,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傳承,和弘法的經過。

    我們看正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這個時候六祖大師在寶林寺,也就是廣東韶州南華山。當時有韋刺史這些政府的官員們,進山請六祖大師到城中的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示說法

    六祖大師升座,當時的官僚,也就是政府的官員有三十餘人,還有儒宗學士,就是儒家的學士文人們也有三十多人,僧尼道俗一共一千多人同時頂禮六祖大師,請六祖大師開顯佛法的要義。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洲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六祖大師介紹自己的生平事跡 。

    六祖大師父親原在范陽為官,後來遺牽降職到嶺南做了百姓,早亡,剩下孤兒寡母,生活艱苦沒有著落,以賣柴砍柴為生。過去廣東嶺南屬於邊遠的地方,當官的貶了官發配或是苛刑到嶺南邊遠的地方那是過去,現在的廣東經濟發展的地區。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答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

    有一天,有個客商買他的柴火,讓他送到客店來,惠能把柴送去拿了錢,一出門聽見有一人誦經,一聽到經文說的道理,心裡面豁然開朗。就問了:「你誦的是什麼經?」客人說是《金剛經》。又問了:「從什麼地方知道的?」客商說了:「從蘄州(現在的湖北黃梅縣)東禪寺那裡學來的。」

 

【其寺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說有個五祖--釋迦牟尼佛血脈傳承的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裡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經常在那裡聽法的人修行的人有一千多人。我到那個地方禮拜以後聽到《金剛經》所以讀誦。大師說:如果大家經常持誦金剛經》,就能見性,直接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與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慧能聽說以後,認為非常有緣,就想著去黃梅五祖大師那裡。正好有一個客商也是學佛的,聽說他要去湖北學法,供養十兩銀子教他往黃梅參禮五祖。

    六祖大師心裡面非常著急,聽到《金剛經佛法真諦,非常想去學法,所以辭別老母,沒有三十餘天便趕到了黃梅。從廣東到湖北非常遠,幾千公里,那會兒是走路。

    這個講述,講的就是慧能朝禮五祖大師過程

 

    在這之前,六祖大師開演最上乘法說了一段: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六祖大師為什麼稱大家為善知識呢?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證得。」

    佛教理念在哪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因為每個人都有本覺,只是被自己的妄執和無明妄想掩蓋了。聽六祖大師說法的人雖然沒有悟道,也稱為善知識,因為在座的將來都要成佛,都具有覺性。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是頓悟法,就是佛陀宗旨

    佛陀宗旨修行與其它的宗教思想不一樣,和其它的學派也不同。不同在於—菩提自性是本來清凈的,就是我每個人皆有的覺性,每個人都本有的知覺是清凈的。

    我們看待事物,認識世界是用什麼認識呢?是用自己的心去認識呢。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本覺,只不過我們凡夫迷了這個心。加上妄執,妄想我執把我們本來清凈的覺性迷到我執上了。

    所以成佛道理,不是外求的。

    有的人一直不明白。聽人說阿彌陀佛就不能念別的佛,不能夾雜了,因為這樣不專一。就像朋友戀愛一樣,我和這個人談戀愛就不能再和另外一個人談戀愛了,若再談第二位就不真心了。他把這個做法用在學佛上了。念阿彌陀佛再念其它的佛,好像就不誠心了,這是佛教錯誤理解。

    佛教思想自性本凈。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行?為什麼還要學呢?就因為我們認自己的執著妄想為真了。

    這個道理明白不過來,我們才到處去求、去找呢,找一個菩提,找一尊佛來幫助我們。

    六祖大師一開講就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本來是清凈的就因為我們的妄執變成妄心了,把清凈心變成妄心我執心了。可是不能離開這顆心去成佛啊!

    你放下你的妄執,就是『佛』。這就佛教的本質思想,也是佛教真理所在。

    我們從這句話回到印度佛教時期

    釋迦牟尼成佛前學習了印度的六派九十六種哲學印度宗教國家婆羅門都是婆羅門教,就是印度教,都是宗教弟子婆羅門教,它的起源是崇拜太陽為神。太陽能給世界光明,以太陽神為崇拜的起始宗教佛教後來的發展,像托缽乞食,日中一食樹下一坐,都是來自這些頭陀苦行,起源於婆羅門教修行形式皈依佛陀弟子大部都是婆羅門教過來的。

    婆羅門神最多,以自然界的樹木山河,一切行為,一切的神話確立為多神的崇拜。後來的佛教發展就融合了婆羅門教思想,向外祈禱了。因為他們是向外的,向外的追求還沒有離開因果相。

    可是你不可能求外面的神,而不用去種地,就能得到糧食天上就能掉下餡餅來吃,這是不可能的。這是違背因果現實的。所以佛教思想就確立到不向外求。

    佛的意義是什麼?佛就指的是自性,就是覺悟自性,做覺悟的人

    怎麼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覺悟的表現是什麼?智慧。我們凡夫迷,迷到妄執上就沒有智慧。所以拋開我執,拋開妄想,讓本覺顯現就有智慧了,佛的定義就確立在這個覺悟自性上!

    如果學佛的人把佛當成神去求,就和婆羅門教一樣了。認為佛能給我們一切,他就外求了!用這種思想學修的就是外道宗教,不是佛教

    佛教中國也一樣融合了中國的民俗思想,可是始終傳承不變的是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心宗,從達摩到六祖,一直傳承的是向內覺悟思想

    所以六祖大師開講之前,第一句話就是: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這個心就是佛,即心是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