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講義(15)

懺悔品第

釋品題:這一品記述六祖大師為來山聽法的土庶,說自性五分法身無相懺悔自心四弘誓願自性三寶歸戒,以及自性一體三身等法,都是在懺摩時的儀式。所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有過錯能悔悟改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無相懺摩,故以「懺悔」為品題。

大師見廣韶泊四方土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此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凈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已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成,始得不假至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一時,六祖大師看到從廣州和韶州以及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知名人士村民群眾紛紛雲集在山聽法,於是就升座,告訴大眾說:「來吧!諸位善知識們!關於修行佛道的大事,必須要真如自性覺悟做起。無論任何時候,時時刻刻要契入自性本體而凈化自己真如自性的正等正覺。自己度脫生死苦海,自持無上戒體,這樣才算來到曹溪學佛不假。你們既然從遠道而來,一同會聚在這裡,大家都有共同的殊勝法緣。現在諸位各自右膝著地,左膝豎起而跪好,首先為大家傳授真如自性的五分法身理體的香(戒、定、慧、解脫、解行知見的五分法身香)。其次,傳授「無相懺悔」。所謂懺悔又名懺摩。懺是認罪求恕,悔是改過自新,就是請人原諒自己發露懺罪悔改,從此立誓不再犯,離一切諸相,稱為無相懺悔。大家就依照胡跪合掌。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為戒香。二定香,即見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為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弧貧,名慧香。四解脫香,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得,因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人。直到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

六祖大師說:「所謂戒香,戒能防非止惡,香能避邪立正。就是自己真心清凈無染,無有是非過失,無有邪惡造罪,無有嫉賢妒能,無有慳貪嗔忿,無有劫掠之謀害的各種心理,稱為自性法身的戒香。所謂定香,定能攝心不亂清凈,就是親眼目見一切善惡諸法境界形相,自己真心法性常定,不散不亂。法體常寂,動靜安然,稱名為自性法身定香。所謂慧香,慧能抉擇諸法性相,恆於自己心性無障無礙,常以般若智慧觀照真如自性的實相理體。是照破無明黑暗明燈,是度生老病死若海的法船。不造作一切罪惡等惑業,雖然修行眾善功德於心能明察秋毫,不執著所修的善行敬禮上至十方諸佛慈悲的加護,愍念下至六道眾生早得離苦。憐憫孤苦,救濟貧窮,稱名為自性法身慧香。所謂解脫香,解伏客塵煩惱,永脫 根本無明,就是自己真心外在六塵境界無所攀緣無所染著,寂而常照不思善,照而常寂滅思惡。寂照雙泯廊然自在,無畦無礙,稱名為自性法身解脫香。所謂解脫知見香,解脫為觀照常明,知見通達無礙,稱為後得智,就是自己真心無所有的善惡和於外境毫無轉移攀緣之心,但也不能沉落斷空頑守的枯寂境界。應當廣泛參學,多聞多思,樹立自知真見,親近知識,認識自己心源。解無為法而暢佛本懷,俱空不生通達諸佛真諦深理,契入心性本體光明現前,洞然徹照,於心和覺時沒有一妄想雜念。惟有孤明歷歷之真心,在接物時而不見心起,正應緣之後,更毫無用心痕跡無我相,無人相,人我二執俱空,俱空不生,達中諦深理。徹法底源,圓成無上菩提。妙真如性廊然大放光明,不變不易,稱名為自性法身解脫知見香。善知識!這五分自性法身香,都要從各自內在的真心上去時時提斯,刻刻熏修,對治習氣真心自然會現前。生死涅槃本來平等,妄心歇處即是菩提。由此修學佛道千萬莫要離開自己真如妙性,因而向外尋求,豈不是龜毛免角,無處生有嗎?

五分自性法身香,是真如法身理體的五種功德妙用。戒定慧三無漏學是因位之功德香,解脫解脫知見是果立功德香,香是以般若智慧的無價真香,熏修庄嚴佛法法身,認真香供養諸佛如來圓滿成就庄嚴自己與佛現體,無緣大慈的自性法身功德之香。然在敦煌本先說自性之身佛,次發四誓願,次說無相懺悔,次說無相三歸依戒。此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一段在敦煌本所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