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二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二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所問章)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普覺菩薩,替咱向佛請問了,有關於善知識和禪病的問題以後,十二圓覺菩薩當中的第十一位,圓覺菩薩出場了,哎,要替咱大家,向佛請問關於如何依止於圓覺經》,安居實修的法門

 

於是啊,圓覺菩薩,在大眾當中,從座位站起來,五體投地,頂禮佛陀的雙足;起身之後,圍繞著佛陀,順時針繞佛三圈,又回到了剛才拜佛地方,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大慈大悲世尊啊!您為我們大家,全面地講說了,悟入清凈覺性的種種修行方法您的開示對於末法時代眾生們,有著極大的利益。」

 

哎,咱這部圓覺經》啊,世尊和十二位菩薩們,處處為咱末法時代眾生著想,深入淺出,從多個角度,反覆宣說悟入清凈覺性的各種修行方法。咱呢,一經聞法,就已經得到了不可思議利益,哎,「不因修習,而得善利」嘛。長遠說來呢,那好處更大啦,可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啊。

 

在讚歎世尊說法利益之後,圓覺菩薩呢,正式替咱向佛請法: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世尊啊!我和諸位菩薩們,如今已經開悟圓滿覺性。但是,對於那些佛陀滅度以後,還沒有開悟的末法時代眾生們來說,應當怎樣進行安居,來實修這個圓覺妙法清凈境界呢?」

「在圓覺大總持法門當中,這三種清凈觀法裡面,每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境界什麼呢?」

「但願您哪,以大慈悲心,為與會的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們,給予廣大利益的法布施。」

 

哎,包括圓覺菩薩在內的十二位大菩薩,以及圓覺法會當中的許多菩薩們,都早已開悟圓滿覺性。何止是開悟呢?十二圓覺菩薩,幾乎都是等覺位的大菩薩,所證境界呢,平等佛陀,只是,尚未示現成佛教主而已呀。

可是,咱大家還沒有開悟凈圓覺心,或者說圓滿覺性,那該咋辦呢?咱到底該咋修行呢?

——嘿嘿,有兩條路:其一,依止於知識就如同前一章所說:「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髮明,照十方剎」。哎,只要咱毫不懷疑地依止於知識,如實地依教奉行,如佛所說,咱哪,必定會成就的。

可是,萬一咱遇不到有緣的善知識,這該咋辦呢?嘿嘿,那就要走第二條路了,哎,咱也可以依止於大乘經典,比如,咱這部圓覺經》,進行實修,咱哪,同樣可以開悟凈圓覺心,乃至於獲得相應的成就

哎,這就是圓覺菩薩,替咱所問的實修法門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進行安居,來實修此圓覺妙法?二是在圓覺妙法三種觀法當中,每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境界是什麼?

——所謂的「三種凈觀,以何為首」,並不是指在這三個法門當中,來選擇一個優先的修法;而是指後文的「是名三觀初首方便」,顯然,就是指三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境界呀。

關於世尊的解答呢?一會兒,咱仔細看後文。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在這樣問法之後,圓覺菩薩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表示謝法。而且呀,像這樣的請法儀軌,竟然重復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時呢,在普覺菩薩虔誠地請法之後,法緣已經具備,世尊準備說法。因此呀,世尊告訴圓覺菩薩說:

「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們能夠向如來請問,如此殊勝的方便法門,以便把廣大法益,布施給一切眾生。」

「現在,請你們仔細聆聽,如來將要為大家解說。」

 

哎,所謂的「大饒益」,也就是廣大而豐富的利益諸佛菩薩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嘿嘿,這可不是喊口號哇!為啥呢?因為呀,通達無我相」才是菩薩呀!既然已經「無我相」,咋會為自己求安樂呢?所謂的「自己」又在哪裡呢!

無我相」的同時,也就會「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命相」,哎,四相都如同幻化,所以,其實,本無眾生可度。不過呢?菩薩大智神通,如實觀察一切眾生心理狀況,卻發現,芸芸眾生啊,因為無明錯認的緣故,以為有我,以為有四相,以為有財色名利,以為有愛恨情仇,等等,以為這些都是真實的存在。

於是,分別心紛紜而起,執著念隨想而生無中生有,有里執實,貪嗔痴慢,彌滿大千,一切都變得混雜糾纏而不通了,哎,到處都是鬱悶、煩惱之苦啊!

所以,才有如來慈悲出世,才有了諸大菩薩的傾心護持,才有這一問答不絕的法會,哎,十二圓覺菩薩,知而故問;世尊呢,隨緣解答。這一切,無非都是為了,把「大饒益布施給咱們這些末法時代眾生啊。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啊,在得到了世尊的讚歎,以及即將說法的允諾之後,圓覺菩薩心生歡喜。和在座的大眾們一起,默然無聲,靜靜地聆聽。

 

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於是,世尊輕舒圓音,解答普覺菩薩的提問:

「各位善男子!一切尚未開悟凈圓覺心的眾生,無論佛陀在世的時候,還是佛陀滅度以後,或者是到了末法時代。」

「其中,如果有具備大乘根性的眾生們,能夠相信佛秘密不可思議的廣大圓滿覺悟之心,相信自己本來就具有,而想要修行成就此圓覺妙心的話;如果是在伽藍道場當中,率領著弟子大眾修行,有種種事務需要安排和料理的話,那麼,就隨著自己的能力對於如來前面所講說的《圓覺經》的內容,進行思維觀察。」

 

哎,從這裡開始,世尊開門見山地,解答圓覺菩薩的第一個問題:「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

不過呢,世尊得很清楚,安居修行圓覺法門是需要條件的,啥條件呢?

——嘿嘿,有三個條件:首先,要具備大乘根性。那就是說呀,宿世當中,曾經和大乘佛法結下過很深的因緣,哎,要麼,曾經供養大乘菩薩;要麼,曾經修學過大乘了義教法;要麼,曾經讚歎護持過大乘僧團,等等。

那麼,如何知道,咱自己有沒有大乘根性呢?嘿嘿,很簡單,在您學習了《圓覺經》之後,您是否相信如來的「秘密大圓覺心」呢?您是否相信自己,乃至於一切眾生,都完全具備如來的「秘密大圓覺心」呢?如果真地相信,就說明您確實有大乘根性呀!反之呢?只要還有一點兒懷疑,就說明還不具備

其次呀,必須是大乘根性眾生當中的「欲修行者」。啥意思呢?嘿嘿,就是說,光有大乘根性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修行堅定願望才行。這呀,是咱末法時代最缺乏的。很多人都會說,哎呀!法師,誰不想修行呀?可是,我沒有條件呀!哪像你們出家人,可以專門修行,羨慕啊!

——像這樣的人,真要是有一天出家了,一百個裡面,有九十九個是懶漢,基本都是日子的。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哎,如今,不算那些假和尚就在真的僧人當中,「欲修行者」也非常少。我自己觀察自己,在這方面,也還做得遠遠不夠。雖然,相比較我教的學僧們來說,我要精進許多,但是,這隻是相對而言,距離世尊的要求,還遠著呢。

最後呢,是的,還需要有時間,有大量的閑下來的修行時間,這,也是不容易具備的。而且,光有時間還不行呀,你還得有基本的生活保證啊!哎,太忙了不行,沒空修行;太窮了也不行,填不飽肚子,沒地方呆,也實修不了呀。

所以呀,如今這時代修行確實不容易。哎,您看,有錢的,條件好的,甭管是居士,還是僧人,嘿嘿,他還想享受一下生活呢!就算具有大乘根性,可是,這現成的幸福日子不過,跑去安居修行,有點兒太可惜了吧!也不符合時代潮流呀!

沒錢的,條件差的呢?他們充分體會到了人生之苦,生存之艱辛,可是,他們還是不肯出離,他們說,法師啊,有沒有啥發財的好辦法呀?哎,等我發財了以後,我供養三寶,我好好修行,我大行菩薩道......其實呢?嘿嘿,他們呀,不發財還好,還有點兒清凈心;等他們發財了以後呀,就忙著享受生活去了,壓根兒就顧不上什麼修行啦。

 

對於具備了前兩個條件的人,哎,既有大乘根性,也真地願意修行的話,在生活當中,修行就可以開始了。咋修呢?世尊得很清楚:「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就是說呀,在事務的閑暇,對於世尊前面所講說的《圓覺經經文,隨著自己的理解能力,進行聞、思、修。

——學佛十七年以來,無論是在家做居士的時候,還是出家以後,我自己都是在做事之餘,聞、思、修大乘經典,哎,就是「隨分思察」。其中,就包括《圓覺經》。

——誰教我這樣做的呢?嘿嘿,活人沒教過我,是經典教我的。哎,這段經文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就注意到了。不僅如此,我還注意到了,《金剛經》上面,世尊反覆教咱們「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的學佛方法

在善知識難得值遇的時代,其實,世尊早就給咱大家,提供了學佛修行的好方法,哎,就是依據大乘經典,進行聞、思、修,也就是受持讀誦,乃至於隨著自己的體會,方便地為別人講解呀!

這樣的人能有成就嗎?哎,《金剛經》上面說得很清楚:「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毫無疑問,必有成就啊!不過,那得是老實人,踏踏實實,持之以恆的人,才會有相應的收獲。

直到如今,我自己也還不具備安居修行條件,主要,還是自己的修行之心,不夠堅固緣故吧;其次呢,事緣也的確還沒有能夠放下,所以呀,還是在聞思修。包括寫作本文在內,都屬於「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即便如此,每學習一遍經文尤其是像《圓覺經》這樣的大乘了義經典,其收益,都是不可思議的。哎,在佛法陽光的照耀下,煩惱日漸微薄,身心自然安樂呀。

 

下面,對於那些具備了上述三個修行條件的人該如何安居修行此圓覺法門呢?咱仔細聆聽世尊的講解: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凈居。

 

「像這樣的,想要修行大乘根性眾生,如果沒有了其它事務因緣的話,就應當建立專修道場,按照如下三種期限,來結期實修:如果是長期,就定在一百二十天;如果是中期,就定在一百天;如果是下期,就定在八十天。」

在此期間內,專心安道場清凈修行。」

 

哎,這是世尊哪,給咱大家制定的安居期限,分別是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和八十天

——為啥要安居專修呢?

嘿嘿,因為呀,咱大家,乃至於一切眾生的心,都非常散亂而渾濁,妄念紛飛。就好比一桶黃河水似地,哎,打上來以後,太渾濁,沒法喝,需要靜靜地沉澱,加上點兒明礬之類的東西幾天以後,泥土幾乎都沉到了最下層,上面就是清水,可以輕輕地舀出來,燒開飲用了

咱的散亂心呢,也是同樣的道理。哎,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妄想才會逐漸平息。妄想平息之後,清凈心就顯現了,哎,咱就發現,它呀,本來就具有種種智慧功德,於是,咱就可以妙用它了。哎,用它來開悟凈圓覺心,用它來成就圓滿覺性,乃至於用它來利益眾生,同證菩提道,等等。

——哎,一切修行基礎,就是平息妄想,而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專門修行才能夠做到的。

那麼,戒律呢?難道,戒律不是更為基礎嗎?嘿嘿,所謂的戒律就在於止惡行善,減少咱大家的攀緣心,放下虛妄追求,等等。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平息妄想,所以呀,戒律,是基礎基礎

 

那麼,在這三期的修行當中,咱該做些啥呢?世尊開示到: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如果佛陀還在人世的時候,安居的人,就應當以端正的心,來思維佛陀的教誨和恩德,以便得到佛陀加持。」

「如果是佛陀滅度以後,安居的人,應當布置安放佛像,面對著佛像進行觀想,讓自己的心,生起端正的念頭就如佛陀常住人間一樣,思維佛陀的教誨和恩德。」

「同時,在佛像周圍,應當布置懸掛彩幡、鮮花等等,進行供養;並在三七二十一天當中,一邊稱念十方世界諸佛名號,一邊進行禮拜懺悔自己的習氣和罪業,祈求諸佛慈悲加持。」

在這懺悔過程當中,如果出現了種種祥瑞境界的話,安居的人就會感到身心輕松安樂。」

二十一天之後,應當收攝心念專註地進行禪修。」

 

哎,在所有的實修之前,通常啊,世尊都要弟子們,先進行二十一天的禮佛懺悔,在「遇善境界」之後,就說明,心比較清凈了,再來禪修,效果比較好

所謂的「遇善境界」,就是指在睡夢當中,或者是禪坐當中,見到了佛菩薩為自己摸頂、讚歎、放光、授記,或者是見到了凈土蓮花法器,等等吉祥之物

不過,這個事兒啊,只能是無意當中「遇」到的才可以不可以是求來的。因為呀,凡是求來的,幾乎都是鬼神魔怪的變現,哎,您有所求,鬼怪就會有所回應,嘿嘿,正好啊,把您收入門下,培養成為一個著相小鬼怪。

 

關於安居的方式發心世尊繼續給咱開示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如果時間湊巧,正好趕上了農曆四月十五開始的,為期三個月的,比丘或者比丘尼的結夏安居,那麼,就應當結中期或者長期,把夏三月包含在內。同時呢,不必拘泥於聲聞律法,而應當進行大乘菩薩清凈安居;心中遠離聲聞人的自度境界也不必像比丘安居一樣集眾共修,而是要不牽掛弟子們才對。」

 

哎,所謂的「三月安居」,也叫做「夏三月安居」,簡稱「結夏」,是佛陀聲聞戒律當中,為出家僧團制定的集眾、結界、共修之法,是有所「系屬」的,就是說要系屬於清凈結界範圍,不能隨意離開;系屬於比丘或者比丘戒律如法竭磨;系屬於僧團,隨眾共修,等等。

而《圓覺經》當中的安居則不必如此拘泥,只要是發了菩薩的人,都可以安居實修,不論僧俗。其關鍵呢,在於「當為清凈菩薩止住」,也就是止於清凈菩薩大願,依止於菩提心,乃至於,如下文所說,依止於清凈實相和平等性智。

所謂的「心離聲聞,不假徒眾」,就是說呀,依據《圓覺經》而安居實修的菩薩們,既不要像聲聞人那樣貪住清凈境界,也不應當牽掛弟子們,而應當以自修為主。實際上,一旦到了禪修的階段,獨自修行是最常見的方式,也是最恰當的方式。為啥呢?

——嘿嘿,免得互相干擾啊!哎,三世諸佛,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都是獨自禪修的。當然,對於學者來說,能夠有老師指導,固然是最好了,不過,真正合格的老師,可遇而不可求呀。

那咋辦呢?咱該咋修行呢?哎,就按照世尊的講解,咱哪,完全可以依止於圓覺經》而獨自進行安居實修。這時,佛陀就是咱的老師經文,就是咱的老師呀。

 

在這樣的安居開始的時候,咱哪,首先應當發願,所以,世尊告訴咱: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為我伽藍,身心安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到了安居開始的那一天,就要在佛像面前,這樣發願說:」

世尊啊!我比丘某某,或者我比丘尼某某,或者我優婆塞(男居士)某某,再或者我優婆夷(女居士)某某,奉行大乘菩薩道,實修寂滅離相之妙行,願同諸佛菩薩們一起,契入清凈實相,並得以安住;但願以廣大的圓滿覺性,作為我清凈道場,但願我的身心得以安居平等性智,而不依賴於任何外境,因為,大涅槃就是我的本來自性,它沒有任何牽掛和歸屬的緣故。」

「如今,我恭敬請您為我作證明,但願我不止於聲聞境界,而能夠和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諸大菩薩們一起,共同進行三月安居。為了修證菩薩無上妙覺之大因緣緣故,不牽掛弟子親友們,進行安居實修。」

 

哎,這就是咱大家安居一開始的「安居發願文」。不管做啥事情,都需要有目標修行也是一樣,雖然不應執著追求,但是,目標不可缺少。否則的話,有人問您修行修啥呢?嘿嘿,您回答說不知道,那不就是盲修瞎練嘛。

所謂的「某甲」,就是稱呼自己的名字,相當於現在的「某某」,比如說,假如是我安居的話,就應當面對著佛像發願說:「我比丘超然,等等」。

啥叫做「踞菩薩乘」呢?嘿嘿,這個「踞」呀,是指老虎獅子的蹲坐,用在這裡真是形象極了!哎,咱大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如同虎踞龍盤一般,無比地自信與威猛啊!所以呀,古時候的得道高僧,大菩薩們,那氣象也不同凡響,比如慧思禪師,人稱是「牛行象步」,嘿嘿,老牛雖然走得慢,可步子扎實呀!一步一個腳印大象走得也不快,可它不急不亂,平穩而有力呀!哎,一位邁著方步,安詳自信而有力的大德,就從這四個字裡面,栩栩如生地站在了咱的面前

所謂的「伽藍」,本來是指大眾和合修行的場所,通常指寺院地方。但是呢,《圓覺經》的安居,不拘泥於場所,因為,無處不是廣大的圓滿覺性啊!哪裡不可以安居修行呢!雖然如此,作為初學者,咱大家還是需要選擇安靜的地方,才適合安居禪修呀。

啥叫做「平等性智」呢?哎,那就是咱的「我執」逐漸消融了以後,所顯現出來的,本來的平等智慧也就是那個,觀察一切都平等如幻的平等心呀。

依據經教所說佛陀四種智慧,超越於凡夫,同時也來源凡夫修行,轉變八識心所成就。其中,咱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開始了轉變,哎,第六意識心,通過思維觀察法義,逐漸轉變成為「妙觀察智」,也就是分別明了而不執著的一種妙智慧;第七識俱生我執,通過看破我相和我執,逐漸轉變成為「平等性智」,也就是等觀一切的平等智慧

等到咱證得初地以上聖果了以後呢,咱的第八識,通過破除無明,而轉變成為佛陀的「大圓鏡智」,哎,觀察一切,無不是清凈圓滿;咱的前五識,所謂的「眼、耳、鼻、舌、身」,通過破除無明,而轉變成為佛陀的「成所作智」,哎,所有的願望都能自然成就,嘿嘿,那真是不可思議呀!

所以呢?咱大家應該明白,咱在因地修行,主要是從第六意識思維心,以及第七識的我執入手,這是咱能夠把握的契入點。哎,其中,運用正思維對於經教進行聞思修,逐漸把咱的第六意識轉變成為「妙觀察智」,可以說,是最初的修行下手處。因為呀,第七識當中的我執,不容易被觀察到,而第六意識心,則比較容易把握一些。

也正因為如此,世尊在前面教咱大家,如果沒有條件安居的話,就應當對於圓覺經》的經文,進行「隨分思察」的聞思修了。

 

所謂的「涅槃自性無系屬故」,如同咱前面所說聲聞人安居是「有系屬」的,就是說要系屬於清凈結界範圍,系屬於比丘或者比丘尼的戒律,系屬於僧團。而大乘菩薩行者,則不在此列,因為,以大乘智慧來觀察,自性本來不生不滅即是涅槃,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牽掛和歸屬呀!

所以呢,《圓覺經》的大乘安居法門也不需要系屬於任何外在境界,而是應當為了成就無上妙覺的緣故,發起廣大心,與諸佛菩薩們,在無邊法界當中安居實修,不牽掛任何弟子或者是親朋好友,等等。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對於這樣的安居實修,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這就叫做菩薩乘的修行人,示現安居的方式。在三期安居的期限滿了以後,菩薩們可以隨意出行,而沒有其它約束了。」

 

哎,所謂的「隨往無礙」,是相對於聲聞人夏安居之後,如果要出行的話,新學比丘應當三人結伴出遊,以便相互提醒照應,免得違犯戒律威儀,等等。而依止《圓覺經》安居的菩薩們呢,因為發心廣大的緣故智慧超勝的緣故,哎,信心百倍地「踞菩薩乘」嘛,所以呢,就沒有這樣的約束了,即便獨來獨往,也未嘗不可呀。

 

關於在安居當中,如何修行,下面,世尊給咱進一步開示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末法時代修行眾生們,為了求證菩薩道,而進入三期安居實修的話,那麼,在他們所實修法門之外,一切不宜的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哎,所謂的「非彼所聞一切境界」,是啥意思呢?

——嘿嘿,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咱大家不曾從世尊和善知識那裡聽聞過的,與咱所實修的法門,無關的那些境界內容,當然,也包括本經所不曾講述過的其它修行境界。就算它們是佛法,但是,只要與咱自己所實修的法門無關,就不可取。

第二個方面呢,就是指禪修當中的魔境和幻覺,等等,必須要予以舍棄。關於這方面,《楞嚴經》和《童蒙止觀講得比較清楚,大家可以參考學習。哎,一旦進入了禪修,就可能會出現種種境界,依據經教所說禪定當中的所有境界,乃至於佛菩薩來啦,見光、聞香等等,都是幻覺,都是咱的習氣所變現的,所以呀,都不應當證取。甚至,也不要去觀察它,哎,您就把它看作是虛空花,就ok啦,「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呀。

降魔的最好方法是啥呢?嘿嘿,那就是不予理睬。降伏生活當中的那些是非人也是一樣,哎,您不理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一開口,您就客客氣氣地,禮貌地隨時準備和他道別,找個借口離開,也不要瞧不起他,人人都有習氣嘛。嘿嘿,他就算再糾纏也沒意思了。

關鍵的,就是咱呀,已經明白了,咱自己的身心本來如幻,這個身體固然可以被毀壞,咱的想法也可以被閱歷所改變,可是,心性是不會被啥東西所破壞的,它,不生也不滅,雖有無妙用而無無相。咱修行呢,就是要完全地明了它,圓滿實證它。除此之外呢?嘿嘿,都是魔境呀。

至於身體呢?反正早晚要壞,善用善養,實在不行,就隨它去吧。哎,咱中華民族的聖人,老聃先生——老子就說過:「吾有大患,以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佛陀呢,也說過類似的一段話,《佛遺教經》雲:「此是應舍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哎,中外聖人所見略同啊。

有了這樣的觀察智慧,咱哪,在禪修當中,無論遇到啥境界,哎,咱已然放下身心執著自然也就不會貪取美好境界或者是害怕恐怖境界了。這樣呢,魔境和幻覺,就會自生滅了

 

到此為止,世尊圓滿解答了,圓覺菩薩的第一個問題:「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哎,關於安居的具體方法,咱都清楚了。

下面呢,世尊將要解答,圓覺菩薩的第二個問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也就是三種觀法的最初修行方法境界,哎,咱哪,就隨著世尊,來進入安居當中,三個法門的實修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