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寶志禪師《大乘贊十首》聞思修筆記(二)

寶志禪師大乘贊十首》聞思修筆記(二)

大乘贊十首》之二:

「妄身臨鏡照影,影與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

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

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

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

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

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

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

動靜兩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眾生異佛,迢迢與佛常疏。

佛與眾生不二,自然究竟無餘。」

我們的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它因父母而出生,因衰老而死亡。相對於不會生滅的本然覺性來說,色身太短暫了,它就虛妄不實的,如同一場夢一般,所以叫做「妄身」。

「妄身臨鏡照影,影與妄身不殊。」

當我們自己的身體,面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裡面就會照出來一個和身體一樣的影像。然而,任何一個神智正常的人都不會把鏡子里的身影當做是實有的,盡管它看起來是那樣的真切。

但是,人們卻往往把自己的身體當做是實有的,而不知道,所謂的身體,其實只是覺性之鏡當中的影像而已。就如鏡子的人影,是鏡子當中的影像一般,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

於是,人們一方面不會在意鏡子里的影像,轉眼就把它遺忘了,絲毫也不會牽掛它。另一方面,人們卻時時在意自己的身體,為它牽掛不停,為它煩惱不已。

這都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所謂的身體,和鏡子當中的影像一樣,本來就是虛假的。

人們當真不知道嗎?

——不見得。身邊的人們,或者是老人或者是意外死亡者,正在一個一個地離開我們,就算是傻子也明白,早晚有一天會輪到自己。

早晚有一天,自己的身體也會像他們一樣死去,變成毫無知覺的一堆臭肉——我們憑什麼要把它當做真實的自己呢?

「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

身體本來就和鏡子里的影像有什麼本質差別都是看似真實,實則虛假色相而已。

也許有人會說:「哦,那可不一樣,影像摸不到,身體卻摸得到啊。」

——這是世間最大的一場騙局。

如果不是佛陀出現於世,一切眾生就將會永遠沉迷在這個騙局當中,而不會有覺醒的時候。

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舌頭嘗到,皮膚觸到,思維想到——這就是六根對應著六塵,所發起的六識。從本質上來說,它們沒有什麼不同,其實,都是一種感覺

感覺,往往是靠不住的,通常都會帶有某種欺騙性。不是別人來欺騙我們,而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欺騙了我們自己。

讓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產生了感覺的,是我們的心念。正是心中生滅不停的念頭,創造出了六識的虛妄感覺——而我們的妄想心,卻把它當做了真實。同時,眾生也把妄想心當做了真實的自己。

於是,就有了大家習以為常的「我」和「我的」。總以為「我」是最重要的,而「我的感覺」是最可靠的。這就意味著,我看到的、我聽到的、我聞到的、我嘗到的、我摸到的和我想到的,就是真實的,就是重要的,就是可靠的。

而實際上,它們並不真實,並不重要,並不可靠。真正真實、重要而可靠的,是超越了妄想念頭的心之本性——那一切眾生佛陀所共有的本來覺性。

在覺性當中來觀察,眼睛所見、耳朵所聽、鼻子所嗅、舌頭所嘗、皮膚所觸、思維所想,都無異於幻覺,都是生滅無常妄想,沒有絲毫的可靠之處就如同水中的波紋一般,縱然有千變萬化的模樣,也終究會消殞於無形,終究沒有任何實質內容

身體也罷,鏡子里的影像也罷,摸得著也罷,摸不著也罷,它們並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妄想心的虛妄感覺。所以,我們不應當只是明白鏡子里的影像是虛無的,卻反而執著身體是實有的。

「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

如果我們這樣執著的話,就是說,我們舍棄了一個虛妄感覺(鏡子里的影像),卻又執著於另外一個虛妄感覺(色身),這個執著將會讓我們長久地陷於生滅妄想當中,而不能自拔。

這樣的話,縱然和佛陀一樣,具有不生不滅的本然心性,它卻始終無法顯現,總是離我們很遙遠。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可以稱之為真理的話,那就是一切法的本質——法性,它也就佛性,就是覺性,就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本然心性

「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佛性並非佛陀聖者才擁有,它在凡夫而不曾減少,在聖賢而不曾增加。那麼,凡夫聖者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呢?

——凡夫擁有不生不滅佛性,卻並不知道,甚至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本來就擁有佛性。於是,認假作真,把色身當作了自己,把思想心當作了自己的主人。這樣就會為了所謂的「自我」,而拚命地向外面追求,追求名聲,追求利益,追求權勢和各種世間享受。

在這樣的追求造作當中,眾生陷入了無窮無盡因果輪迴,隨著所造的業力而承受果報。從人間天上,從餓鬼地獄,或者因善業而享樂,或者因惡業而受苦。

而所謂的眾生,所謂的輪迴者,也就是那個承受著因果業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不是別的,就是眾生思想心,以及思想心深處的愛、恨等等無明習氣

必須要知道的是,這個思想心,以及愛恨等習氣,是不真實的,它由一連串生滅不停的念頭組成,就如同水面盪漾著的波紋一樣,除了一連串的擾動之外,並沒有什麼實質內容

——超越了心念擾動的修行人,就是聖者,他們通達實證了本來心性

因此,聖者凡夫差別在於,他們消融了無意義思想心,消融了「自我」。他們超越了「愛」和「恨」,以及種種分別習氣

也正是因為如此,倘若某些修行人執著於有凡夫境界可以遠離,執著於有聖人境界可以證得,從而憎恨凡夫生死輪迴,喜愛聖者涅槃解脫的話,他們就永遠也不可能超越生死輪迴的汪洋大海

——因為,他們的愛、憎之心就是真正的生死輪迴

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

一切眾生思想心,就是煩惱的根源。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所謂的煩惱設身處地觀察一下的話,就是我們由於前思後想、東牽西掛而導致的那種混亂、不滿,甚至嫉妒、忿恨和絕望等等不良情緒。它真地讓人們很痛苦,甚至會痛苦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更有甚者,可能有人會痛苦得發狂,然後走向犯罪道路。也可能有人會痛苦得失生活信心,走向自殺之路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思想心在作怪。在一連串情不自禁的妄想當中,那些本來無足輕重的問題都被無限地放大了

——那麼,人們可以超越思想心嗎?

——當然可以。

在實際生活當中,總有一些時候,人們的思想心暫時會停歇下來。比如打噴嚏的時候,當鼻子受到了刺激,伴隨著一股強大的氣流和頗具震撼力的短暫聲音——啊-嚏——在這剎那,雖然時間很短暫,但是,思想心卻被截斷了。

——所以,那些正在煩惱當中的人們,如果不經意間打了一個噴嚏的話,他們就會覺得輕鬆了許多,因為思想心和執著情緒被暫時打斷了的緣故。不過很快,他們的思想心和執著情緒又會重新歸來,他們也會重新陷入煩惱當中。

如果我們能夠在打噴嚏的一剎那,觀察自己的心,不需要很刻意,只要輕輕地往回觀察一下,就能夠覺察到心的本來樣子,我們會發現心中本來沒有思想念頭,卻仍然清晰明了。

——具有足夠善根的人,完全可以因此而開悟自性

再或者,當人們突然聽到一聲響亮的聲音時,一剎那間,思維也會被暫時截斷,超越了思維的心之本性得以呈現。因此,在佛教歷史上,由於聽到某個突然發出的聲音開悟高僧非常多。禪宗也因此有了棒喝法門,作為截斷弟子心中的連續妄想,幫助他們開悟當下自性的一種方法

還有,在靜坐的時候,如果心平氣和地緩緩吸入一口氣,然後放鬆地憋一會兒這叫做「閉氣」——在這樣放鬆閉氣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思想念頭會大為減少,這時觀察內心,也比較容易發現那個超越思維心性

甚至,有一修養很好心態很平和的普通人,在某些時候,能夠自然地調整到心無雜念,而又清晰明了的狀態——這已經很接近心性本身了。這時,他們會覺得輕松而安樂,雖然沒有什麼追求,卻很充實。

對於那些已經開悟心性,而且經過了長期實修的高僧們來說,一方面不必斷除思想雜念,另一方面,他們卻隨時都能夠超越思想心——不會被思想念頭牽著走,內心本來的明了不會失去,不會動搖,不會迷惑。

這時,他們的心中幾乎不會產生煩惱,因為,實際上,他們已經沒有了執著之心——他們已經放下了「以為一切實有的執著」,他們已經做到了處事「無心」。

對於這樣處事無心的人來說,所謂的煩惱,從何而來呢?誰能煩惱呢?什麼叫煩惱呢?

「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思想心,以及其中的分別、執著和取捨,是非常辛苦的,它會直接導致思維的混雜和沉重,甚至疲憊、頭痛等等——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一點,即使有人知道,也往往無法擺脫這種無益的思緒。

——因為,人們習慣了。

習慣思維分別的人們,需要藉助於一些方法,來化解凌亂的思緒,從而顯現本性的光輝。

——這就要學佛了。

嚴格說來,佛教並非是一種宗教,它更像是一種教育,是作為覺悟者的佛陀對於一切眾生慈悲平等義務教育。教育的內容,傳載在佛經當中。

出家僧人們,則是佛陀教育的學習者和實踐者,他們就是未來佛陀佛陀慈悲事業的繼承者。是他們,一代一代地將佛經等傳持下來,讓有緣的人們能夠遇到,並得到啟發利益

——在這里,我們說的是真正的僧人,那些舍棄俗家,持守戒律而認真修學的僧人。雖然他們越來越少,但只有他們才能夠傳承佛法;只有他們,才真正能夠與佛陀妙法相應。

所以,他們被稱為僧寶。

幸虧有歷代僧寶的辛勤傳承和以身作則,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學佛也不知道該如何學佛了。

學佛方法很多,其內容形式並不重要,可以念經,可以念佛,可以拜佛,可以發善願,可以禪修,可以懺悔,可以觀心,可以用善行利益眾生,等等。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學佛過程當中,調順自己的妄想心,也就是理順無益的思緒,讓它從分別取捨的雜亂妄想,逐漸變成清晰的思維然後再用清晰的思維,按照經文或者善知識的指導,反觀回清澈的內心深處——這時,學佛自然就會放下以前習慣了的向外分別,以及對於境界現象執著取捨。

——倘若真能夠如此的話,在這樣沒有分別執著的清澈心當中,由於超越了紛亂雜念緣故,本來無念的清凈心體自然就出現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東西出現,它本來就在那兒,就在妄想雜念無法到達的地方念頭從來不曾改變它,它卻包容著一切念頭,也包容著一切煩惱生死輪迴,如同水包容著一切波浪。

也如同波平水現一樣,心念之波停息之時心性之水自然就會顯現。雖然顯現,卻沒有任何形相;雖然沒有任何形相,卻可以明明白白地照見一切,如同明鏡一般。

——心性是如此地明了,不依賴於一切而自然明了,本來如此。在心性當中,沒有你和我的差別,沒有生和死的交替。

——它就覺悟之道,再無需任何尋找。當我們真正發現並確認它的那一剎那,就已經從本質上超越了生死輪迴就得到了無生無滅之道

「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

對於夢中的人來說,無論他怎樣追求夢中的事,並為此而喜、怒、哀、樂,最終,都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睡夢終將醒來。

醒來的人還會夢中事情當真嗎?

——如果還當真的話,那就說明夢還沒有醒。

眾生無明大夢也是如此,在思維心所編織出的「現實夢境當中,我們以為一切都是真實的。

以為「我」是真實的,所以要服從它的想法

以為色身是真實的,所以要滿足它的慾望

以為名利地位是真實的,所以要拚命追求;

以為感情真實的,所以要為它神魂顛倒······

在這樣的思維夢境當中,無論人們怎樣思考與觀察,都不太可能明白這是一場夢,而寧願相信它就現實,無法超越的現實

因為,這一都能夠感受得到,怎麼會是虛假的呢!

——睡夢當中的一切也都能夠感受得到,所以夢中的人,不會認識到夢是虛假的。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感受得到,就認為是真實的。

一切眾生就這樣在無明大夢當中認假作真,不停地造作追求,不斷地輪迴煩惱

——即便如此,眾生本來的覺性卻從來不曾失去,也不曾變化。它就隱藏在思維心當中,被波動的思維念頭掩蓋了而已。

當修行者覺醒的時候,他只是放下思維念頭,覺性自然就顯現了。

於是,他明白了輪迴真相——並沒有什麼輪迴,一切都是思維心創造出來的幻境。而所謂的「覺悟」或者「覺醒」呢?

——也根本就找不到那樣一個東西

就連「覺性」也是如此,它不屬於任何形相境界也不屬於任何概念,它天生就是超越於一切,而又無處不在的;它天生就是空而妙,妙而明的。

它不屬於「有」和「無」,所以把它叫做「空」。

「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

對於覺悟者來說,根本就沒有覺悟境界可以得到。那麼,所謂的「覺醒」與「迷夢」是什麼呢?所謂的「覺悟者」與「輪迴者」是什麼呢?所謂的「佛陀」與「眾生」是什麼呢?所謂的「解脫」與「煩惱」是什麼呢

——這些無非都是顛倒的,對於事物兩面的見解執著罷了。

「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

因此,如果有的修行人,想要把迷惑無明改掉,而另外去求得一個覺悟解脫的話——這就好像謀取利潤一樣,與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有什麼差別呢?

——應當知道,想要舍棄迷惑,就已經執著於「迷惑」是實有的了;想要取得覺悟,又執著於「覺悟」是實有的了。像這樣處處執著就會常在迷惑當中,怎麼可能覺悟呢!

「動靜兩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所謂的迷惑,其實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之心

——除此以外,沒有什麼迷惑可以被找到。

而所謂的覺悟,就是放下我們的分別執著之心

——放下了分別執著之心心性卻並沒有因此而滅亡,相反,「它」脫穎而出了

事實上,它本來如此,本來就超越分別、執著煩惱,本來就沒有生死變動,所以叫做「真如」。

它只是被心念擾動的假象所掩蓋了,分別和執著就是最常見的心念擾動。心性心念擾動所掩蓋,但是,卻絲毫也不會被破壞,當心念擾動平息的時候,也就是分別和執著消亡的時候,心性自然就顯現了。

——這時,我們會發現心性並不曾被掩蓋過,它從來就明明白白在那裡,遠離並超越一切心念擾動或者心念寂靜之相。只是由於它的無形無相,而被裝滿了攀緣的人們忽略了。

當難以言說的心性,如此坦誠地顯露出來,完全不被心念擾動或者心念寂靜所影響——毫無疑問,它已經與真如相契合,它就真如法身

「若言眾生異佛,迢迢與佛常疏。」

一切眾生心性,就是佛陀真如法身

——如今,它已不再只是一個美好的理論,它已經被包括佛陀在內的無數聖者,通過實修實證而證明。

——它也將被每一位踏實的修行者所證明。

然而,眾生的一切言行造作,一切生死煩惱,一切貪愛慾望,一切偏見惡行,等等,哪一樣離得開眾生心性呢?哪一樣不是心性的顯現呢?哪一樣不是心性本身呢?

——眾生的一切,無非都是心性妙用;因此,一切眾生,無非都是本來佛陀

——倘若不能夠實證於此的話,縱然天天修行,還是離佛十萬八千里

「佛與眾生不二,自然究竟無餘。」

一切眾生原來是佛,一切眾生心原來就是佛心不需要額外的修整改造,也不需要向什麼地方去尋找。

——只需要放下心中的胡思亂想和攀緣牽掛,回歸每一個當下;只需要在每一個當下,自然自在地明了它,覺悟它。

——所謂的見地,無非是明了當下的心性,明白它不曾生滅變動,明白它具備一切功德

——所謂的修道,無非是遠離持續的妄想,知道它從來就虛假不實,知道它沒有任何意義

——所謂的行持,無非是不失心性的明朗,通達其如空而自明,幻現而不壞的妙性;

——所謂的果位,無非是本來心性圓滿,一切顯現都在明、空不二的妙性當中圓滿不分彼此,不分高下

這就是無上大乘的見、修、行、果,它處處詮釋了佛陀眾生的不二妙性,除此之外,別無佛果可言。

心性本來就遠離兩邊的執著和取捨,它就是法性,它就佛性它就是究竟圓滿佛果它就是大般涅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