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寶志禪師《大乘贊十首》聞思修筆記(一)

寶志禪師大乘贊十首》聞思修筆記(一)

中國佛教歷史上,那猶如滿天繁星一般數不清歷代高僧當中,寶志禪師是我最為景仰的一位。

究其原因,不是因為他貴為梁武帝國師也不是因為他那超群的證量和不可思議妙用神通。而是因為,他對於無上禪的似乎超越了傳承的通達,以及如此清晰明了的智慧表述,為我們留下了諸如:《大乘贊十首》、《十二時頌》、《十四科頌》等等極其寶貴而精要的無上心法

即使不曾見到過達摩祖師,寶志禪師卻完全通達了傳心之法。他的諸多做略與風范,啟迪了後世很多禪師,以及無數嚮往見性成佛修行者。為我們彰顯了無處不在的,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天然大道

以下是我自己對於大乘贊十首》的聞思修筆記,在這樣的熏修過程當中,承蒙寶志禪師大智慧的加持與啟迪,自覺對於法性之明了獲益甚深

至心頂禮皈依寶志禪師

大乘贊十首》之一: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

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

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

煩惱本來是空,妄情遞相纏繞。

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

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

若欲作業求佛,業是生死大兆。

生死業常隨身,黑暗獄中未曉。

悟理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

法界量同太虛眾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

什麼是「大道」?道是能通之意,無所不通的,才叫做大道。猶如「條條大道通羅馬」一般。

世界上當真有這樣一條無所不通的大道么?如果說有,它也不可能通往無窮無盡虛空;如果說沒有,即使是無窮無盡虛空,又何曾跳得出我們當下的這句話呢!

什麼是大道?不屬於有和無,超越於方位和處所,遠離於一切束縛的,勉強把它叫做大道吧。

所謂大道對於學佛人來說,就是佛陀成就圓滿覺悟之道。這個覺悟之道在哪裡呢?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苦修了六年的悉達多太子,端坐在中印度的一顆菩提樹下,發出了堅定誓願

「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太子就這樣安住於四禪當中,觀察覺性,經過了整整四十九天。終於,在某個凌晨,啟明星生起的時候,太子目睹明星,豁然之間,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大道

——這就是佛教的第一公案

人們最為關心的,就是:

「當目睹明星的時候,他究竟悟到了什麼呢?」

別無奇特,借境明心而已。

所謂的覺悟大道,就是佛陀與一切眾生都共有的本來覺性。也可以叫做心性,或者佛性真如如來藏、圓覺妙心、法身涅槃諸法實相、平常心、法性,等等。無論把它做什麼佛陀覺悟之時發現它就是一切萬法的根源。只要徹底了悟它,一切就本來解脫。心也好,法也好,一切事物也好,都在覺性大道當中本來圓滿

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從來沒有離開過覺性大道。只是,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已。

為什麼會視而不見呢?

因為它沒有任何形相

為什麼會聽而不聞呢?

因為它不屬於任何聲音

沒有任何形相,卻顯現出了一切形相,同時明了一切形相。它甚至從來不曾把任何形相排除在自己之外,或者攬入自己懷中。因為,它就是一切形相,一切形相就是它本身。正如同馬鳴菩薩說的那樣:「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這實在是太奇妙了!

——卻又是如此地普通。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

覺性大道從來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如同啟明星帶著它的光芒展現在太子的眼前一樣。

雖然如此,我們卻很難發現它。以至於,在夜睹明星之前,連悉達多太子都不發現它。

原因何在?因為人們的眼睛總是習慣於盯著那些五彩繽紛的形相,卻忽視了明明白白的眼光和心光。如果沒有了明明了了的心光,眼睛就不會見,種種形相就無從顯現。

——即使有人知道這個道理,如果不能夠時時迴光返照的話,也不可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妙義。

「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

大道何止常在目前?它也在我們的耳邊,常在我們的鼻子里,常在我們的舌頭上,常在我們不經意的舉手投足之際,乃至於,常在我們的念頭當中。

然而,它不是我們眼前的風景,不是我們耳邊的聲音,不是我們鼻子里的氣味,不是我們舌頭上的味道,不是我們手腳的運動,也不是我們心中念頭

大道如水,而眼前的風景、耳邊的聲音鼻子里的氣味、舌頭上的味道、手腳的運動,以及心中念頭,則如同水波。水波當然是水,但水可不僅僅是波——因為它本來不曾有那些盪漾的波紋,那些波紋通常會遮蓋住它無形而純凈的本性

水中往往有波,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水以及水的本性,就不應當拒絕水波,也不應當試圖通過撫摸水面來讓水波停下來——那隻會適得其反。

同樣,如果我們想要開悟如水之大道本來面目,就不應當拒絕如波之聲、色、言語,以及念頭等等,也不應當試圖斷除它們——那反而會增加它們的擾動。

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

本來就是水,所以,聲、色、言語心念本來就是覺性大道。而所謂的煩惱,其本質就是連續不斷的念頭——它又何嘗不是覺性大道呢!

於是,根本不必去斷除什麼煩惱,因為除了一連串生滅不停的執著念頭之外,根本就不在一個實有的叫做煩惱東西——它是空的。

煩惱本來是空,妄情遞相纏繞。」

煩惱讓人們很痛苦

然而,如果我們往內心裡面仔細觀察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些痛苦是多麼地虛假——它自作多情地創造出了一連串情緒念頭,並且用這些自己創造出來的愛、恨、情、仇等等不良情緒以及各種概念,把自己捆綁了起來。

句話說得好: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明白了這些,當我們再次陷入煩惱當中的時候,我們就不應該繼續埋怨說:

「某某人,某某事,真可惡,恨死我了!」

而應當拍拍胸膛,問問自己:

「為什麼我要在意他(她),或者在意它呢?它們有那樣重要嗎?在意能有什麼用呢?」

——這樣審視自己的煩惱心,才找到了問題的本質,如同扼住了毒蛇的七寸一樣,它再也無法害人了。

「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

我們眼光所看到的一切,都呈現於覺性之鏡當中。也如同鏡子裡面的影像一樣,看似非常真切,實則相當虛假。當一隻貓第一次照鏡子的時候,它會驚訝於鏡子裡面的同伴,並且會伸出爪子到鏡子後面去逗它。而當它終於看清楚鏡子後面沒有另外一隻貓的時候,它就明白了,鏡子裡面的貓就是它自己。

有的時候,人並不比貓更聰明

如果我們經常觀察心性的話,就會知道心性裡面並沒有什麼山河大地宇宙萬物。於是,就應當明白,一切事物與景象,不過是自己的妄想心,在覺性之鏡當中映出的影子而已。

同樣,我們耳朵所聽到的一切,那些似乎很真切的聲音,也都是我們的妄想心在覺性空谷當中的迴響,並沒有什麼實質內容

倘若能夠這樣觀察的話,面對著如影如響的,一切如幻不實的萬事萬物,哪裡有什麼值得厭惡或者喜好的呢!

「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

面對著妄想所現的種種幻相,如果我們非要把它們看作是實有的,而去進行執著攀緣的話,毫無疑問,是不可能明見覺性的。

「若欲作業求佛,業是生死大兆。」

覺性大道就是真正的佛陀

除此之外,如果有人想要通過造作和積累善業而去求得成佛的話,那將會越行越遠。惡業也罷,善業也罷,都是思維分別心的造作,也都屬於生死輪迴。想要用生滅造作的行為,去求得無生無滅的本來覺性,怎麼可能實現呢!

生死業常隨身,黑暗獄中未曉。」

一切眾生就這樣陷入了分別造作的生死業力當中,隨著業力習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論投生到了哪裡,都時常與業力習氣相伴隨。然而,在無明黑暗生死牢獄當中,眾生對於這一切竟然毫不知曉。

——倘若不佛陀出世的話,也許至今都不會有人知道生命世界真相

「悟理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

我們很幸運幸運地遇到了佛陀教法

於是,我們可以開始學習,開始修行,開始明白經文當中的法性妙理。

一旦我們開悟了覺性之理,才知道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內,本來就與佛陀有什麼兩樣。

當我們真正獲得覺悟的時候,就會徹底明白,覺性本來如此。無論已經覺悟,或者尚未覺悟之時,覺性都不曾有絲毫的變化動搖。我們的覺性本來覺悟,哪裡需要分什麼覺悟的早和晚呢!

法界量同太虛眾生智心自小。」

法界就是一切萬有的總稱,它包羅萬象,涵蓋虛空,乃至於一切心靈假如能夠測量一下大小的話,法界是無邊無際的,如同無邊無際的虛空一般。

然而,法界並不在我們的心性之外,它其實就是一切眾生心性的展現。所謂法界,其本質就是法性,就是心性,就是覺性,就是佛性,它們平等差別

雖然秉承著如此廣大的心之法界,一切眾生卻早已把它忘失,反而以為區區色身是自己,以為分別心是自己的主人在這狹隘認知當中,眾生智慧和心量,自然也就表現得異常狹小。

——也正是這種狹隘對於自我認知,使一切眾生為它煩惱不已。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倘若能夠放下虛假自我認知的話,修行者就沒有了需要服務的主人。這時,請反觀一下,那個具備見聞覺知的心性死亡了嗎?

——沒有,它仍舊明明了了!

即使離開了自我執著心性卻不會死亡。因為它從來就不曾出生過,又怎麼可能會死亡呢!

——於是,本然的覺性大道就這樣自然地展現了出來,沒有生滅,從來就明明了了,並且遠離了一切認知它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而生其心」。

當它如此明晰地得以展現的時候,毫無疑問,它就佛經上面用了千言萬語所標示的那個東西它就真如妙心,它就是大般涅槃它就是勝義的佛陀它就法身

從此以後,修行者不再需要任何額外的東西來證明它,只要隨緣地盪盡一切虛妄念頭,大般涅槃本來就常住心間。與之相伴隨的,是無窮無盡的法性智慧隨緣顯現,充實而飽滿,令修行者的心時時處處,都平靜坦然。

對於這樣的修行者來說,大道常在目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