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大乘起信論》白話(一)

大乘起信論》白話 
         

馬  鳴  菩  薩      造

 梁  天竺三藏法師真諦

 明  憨山德清禪師  直解

 中華習教沙門 超然 白話

 沙 門  來 華  白話證義

 

我以生命皈依窮盡十方的,

具有最殊勝意業的正遍知者;

其身業殊勝於色法自在無礙,

以最勝語業救世的大悲佛陀

 

我歸依佛陀法身實相妙體,

那無邊無際的真如法性大海

具足無量妙性功德如來藏!

還有那些如實修行的賢聖僧

 

為了利益有緣眾生而造此論,

令其去除疑惑捨棄邪見執著

並發起大乘佛法的真正信心

佛陀正覺種子將不斷流傳。

 

總論:「有一法門,能夠幫助眾生發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應當講說。」

「本文將從五個方面進行講說,那五個方面呢?第一、因緣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勸修利益分。」

 

第一、因緣分

  

首先講說第一因緣分

問:「由於什麼樣的因緣,要造這部論呢?」

回答說:「造這部論的因緣有八種,哪八種呢?第一、因緣總相。就是為了讓有緣眾生,能夠遠離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樂而不是為了追求人世間名聞利養,以及恭敬緣故。」

「第二、是為了解釋如來教法當中的根本教義,讓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正確的理解,而不發生錯謬緣故。」

「第三、是為了讓那些善根已經成熟眾生,在大乘教法當中能夠成就菩薩初住以上位次,得到不退真實信心緣故。」

「第四、是為了讓那些善根微少的眾生,通過學習發心和各種修行,逐漸成熟信心緣故。」

「第五、是為了那些惡業眾生開示方便法門讓他們通過禮佛懺悔方法,而消除罪惡業障;從而保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逐漸遠離愚痴和我慢,出離邪見之網的緣故。」

「第六、是為了開示修習止觀法門,以便對治凡夫和二乘人心中過失緣故。」

「第七、是為了開示心念佛求生凈土的方便法門,以便那些怯弱眾生,能夠往生凈土當中見佛聞法,得到決定不退真實信心緣故。」

「第八、是為了開示大乘教法殊勝利益,勸導眾生勤奮修行緣故。」

「有以上這些因緣,所以要造這部論。」

 

問:「上述這些法義,在佛經當中都已經具備,何必要重新講說呢?」

回答說:「佛陀經教當中,雖然已經具有這些法義;但因為眾生的根機和修行力量,各自不同,接受和悟解法義的因緣也千差萬別。比如,如來在世的時候,眾生的根機猛利,如來作為說法之人,其身口意三業也極為殊勝。所以,世尊圓滿的法音,一經演說,各類眾生都能平等地得到悟解。這種情況下就不必造論了。」

「在如來滅度以後,有的眾生,能夠運用自己的力量廣學多聞,從而得到悟解;」

也有眾生,能夠運用自己的力量,通過少量的聽聞經教,就可以獲得廣大的悟解;」

「或者有的眾生智慧根器比較遲鈍,需要藉助於詳細廣博的論著,才能夠獲得悟解;」

「還有一眾生,因為廣大的經論,文字內容太多煩惱心中希望通過修持少量的文字,而包含多數法義,最終達成悟解。」

「鑒於上述因緣這一部論,就是為了從總體上,概括如來廣大深妙教法當中無量無邊法義的緣故而作。為了最後一類眾生緣故,應當講說此論。」

 

第二、立義分

 

前文講說因緣分完畢,繼續講說立義分,樹立大乘正義。

「所謂大乘,從總體上來說,有兩個方面。那兩個方面呢?第一是法;第二是法義。」

「這里所說的法,其實就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心。這個心已經包括了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依賴於這個心,才能夠顯示大乘的真正含義。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心的真如相,就顯示了大乘之體;這個心的生滅因緣相,能夠顯示大乘本具的體、相、用三大的緣故。」

「這里所說的法義,共有三種。哪三種呢?第一、體大,就是說一切萬法平等具有真如本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無差別緣故。」

「第二、相大,就是說如來藏當中,圓滿具備無量無邊自性功德緣故。」

「第三、用大,這個大乘心法,能夠生起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善因果緣故它也是一切諸佛在本來因地,所乘坐之妙法緣故;乃至於一切菩薩都是乘坐這個大乘心法到達如來究竟圓滿果地的緣故。」

 

第三、解釋分

 

前文講說立義分完畢,繼續講說解釋分,解釋大乘法義。

「解釋大乘法義分為三個方面。那三個方面呢?第一、顯示正義;第二、對治邪執;第三、分別發趣道相。」

 

第一、顯示正義

 

「所謂的顯示正義,在這一個大乘心法當中,可以分為兩種法門。哪兩種呢?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它們分別能夠總括包容一切萬法。其中的含義什麼呢?因為這兩個法門,沒有辦法相分離的緣故。」

 

一、心真如

 

「所謂的心真如門,也就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就是說心性從來不曾產生,也永遠不會滅亡。一切看似繽紛繁雜的各種事物,只是因為心中妄想念頭才顯示出了差別;倘若能夠離開妄想念頭的話,就沒有了一切境界樣子。因此,一切萬法,從根本上來說,遠離語言文字之相;遠離虛假名字之相;遠離心念分別之相。其本質究竟平等;其本性沒有絲毫生滅變異;其本源沒有辦法被破壞。一切的一切,全都只是一心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問:「為什麼一切法遠離語言文字之相,遠離名字之相呢?)

答:「因為一切語言文字,以及名字,都沒有任何真實內容。」

(問:「為什麼一切法遠離心念分別之相呢?)

答:「因為一切法只是隨著妄想念頭而顯現,其本性是了不可得的。」

(問:「倘若語言名字相和心念分別相都遠離的話,什麼是真如相呢?)

答:「這里所說真如沒有任何相貌。」

(問:「既然已經遠離名字相,為什麼還會真如這個名字呢?」

答:「這里所說真如,乃是語言文字的極致。只是借用文字,來除去對於文字執著罷了,它也有什麼確定的名字相。」

(問:「既然遠離了名字語言之相,這個真如還可以遠離嗎?)

答:「這個真如之體沒有什麼可遠離的,因為一切法都是真如緣故。」

(問:「是不是一切虛假語言名字都遠離了以後,只確立真如這一個法呢?)

答:「真如也沒有什麼好確立的。因為一切法都和真如同體沒有任何差別。要知道,一切萬法,超越了語言文字,也超越了心念分別,所以叫做真如。」

問:「倘若像您所說真如超越了語言文字心念分別的話。一切修行眾生們,應當怎樣隨順這樣的法義,從而得以悟入真如呢?」

答:「倘若修行的人,能夠知道一切萬法,雖然可以方便言說;而實際上,卻根本沒有什麼能說的人也沒有什麼可說的法。雖然可以因為一切法而生起念頭,實際上,卻根本沒有什麼能念的我,也沒有什麼可念的法。這就叫做隨順方法。像這樣隨順修行,一旦行到心體離念,就叫做悟入真如。」

 

「另外,這個一心真如當中,按照語言文字的分別表述,含有兩個方面的法義。哪兩個方面呢?(一)如實空。因為一切妄念染法如實空的緣故,所以能夠顯現出究竟實相。(二)如實不空。因為真如自體不生不滅,本來就圓滿具備種種無漏解脫自性功德緣故。」

(一)如實空

「所謂的如實空,是說從無始以來,真如一心與一切虛妄污染之法,從來就不相應的緣故也就是說真如一心從根本上遠離一切法之間的差別之相,因為根本就沒有虛妄心念緣故。」

「應當知道,這個真如自性,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既不是『非有相,非無相』;也不是『亦有相,亦無相』。它遠離有無四句執著。」

「這個真如自性,與一切法之間,既不是『一相』;也不是『異相』;既不是『非一相,非異相』;也不是『亦一相,亦異相』。它也遠離一異四句執著。」

「乃至於總說如實空的法義:就是因為一切眾生虛妄生滅心的緣故,在念念分別當中,與真如一心不相應,所以叫做如實空。倘若遠離了虛妄生滅心以後,在究竟實相當中,就沒有什麼可以空的了。」

(二)如實不空

「所謂的如實不空,前文已經顯發出了而無妄的真如法體;這個真如法體,當體就是真如一心。這個真如一心,它不生不滅,恆常不變;而且,本有的清凈妙法在其中圓滿具足,所以叫做如實不空。但是,在這不空當中,也沒有什麼有相的真實之法可以得到;因為心體離念的境界不可思議,只有親自證得,才能與真如一心相應的緣故。」

 

二、心生滅

 

「所謂的心生滅門,依賴於如來藏的緣故,所以有了生滅心念(譬如波濤依賴於海水而有)。雖然有了生滅心念,並不會破壞不生不滅的心體。這時,所謂的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相和合,既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名字叫做阿賴耶識。」

「這個阿賴耶識有兩種含義,能夠包容一切法,也能生起一切法。哪兩種含義呢?(一)覺義;(二)不覺義。」

(一)覺義

「所謂的覺義,就是指念頭平息之際,本來離念的心體得以顯現。那個遠離念頭生滅相的本來心體,它平等虛空法界,沒有不周遍的地方。於是,整個法界顯現為沒有任何差別對立的一味真心這就是如來平等法身。因為這個平等法身眾生本來就具有的,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覺悟,稱之為本覺。」

「為什麼呢?這個本覺的名字含義,是相對於始覺來說的。而這個始覺,所覺悟的就是本覺,實質是一樣的。所謂的始覺,相對於心體離念的本覺來說,一切眾生都在無明妄念當中,所以有了眾生的不覺;從不覺當中修行,一旦心體離念,就叫做始覺。再進一步,把透徹心源的覺悟,叫做究竟覺;而尚未透徹心源的覺悟,叫做非究竟覺。」

「其中的道理什麼呢?就比如普通凡夫,發覺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惡念,能夠停止後面的惡念讓它不再繼續生起來。這雖然也叫做覺,但其實還是不覺。」

對於聲聞、緣覺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發心住以上的三賢位菩薩來說,他們能夠覺察從分別念到執著念的變化;所以在他們的念頭當中,沒有了執著取捨的變異之相。因為已經舍離了較粗的分別執著心念緣故,叫做相似覺。」

對於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薩們來說,他們能夠覺知心念當中的分別和對立;所以,他們的念頭已經沒有了沾染境界的住著之相。因為已經遠離了分別心,這種較粗心念緣故,叫做隨分覺。」

對於菩薩地的盡頭,十地後心的菩薩來說,他們的三昧觀行已經深入到了極點。最後一念觀照,與無念心體相應,就會覺悟心念的最初生起之相;於是,他們的就不會再有最初的妄動。因為已經遠離了心中微細心念緣故,他們完全照見了無念心性;一味真心現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動;始覺與本覺合二為一,叫做究竟覺。」

「因此,在佛經中說過,倘若有眾生能夠觀察無念之心的話,就是在趨向於佛陀智慧了。」

「另外,當心念生起來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最初的生起之相可以被知道。之所以說能夠覺知念頭最初的生起之相,所指的就是無念境界,無念之心就是究竟覺。因此,一切眾生都不能叫做覺悟。因為他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念念相續,從來也不曾離開生滅念頭,所以叫做無始無明。」

「倘若能夠得入無念境界的話,就會覺知心念當中的生、住、異、滅四相。因為無念真心平等不變異的緣故,所以根本就沒有始覺和本覺的差異。因為生、住、異、滅四相,在無念真心當中同時而有;如果離開無念心體的話,這四相就都沒有了獨立的自體,所以它們本來就是平等的,同是真如一心的緣故。」

 

「另外,在修行過程當中,隨著修行者的心逐漸轉染還凈,本覺向內熏習,就會生起兩種功德相。這兩種功德相都以本覺為體,所以與本覺不會分離。哪兩種功德相呢?一是智凈相;二是不思議業相。」

「所謂的智凈相,就是指依賴於真如由內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內的熏修之力;依賴於這兩種力量修行,一旦見到真如一心,就稱為如實修行。此時,修行者證入初地。從初地繼續修行真如三昧,到了第八地,證量已經非常精深,就會滿足破除阿賴耶識當中根本無明的要求。於是,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相和合的阿賴耶識,就會被摧毀;同時,細微心念相續生起之相也會被消滅。這時,就會完全顯現法身,本來的智慧覺性純凈現前。」

「其中的道理什麼呢?因為一切心識的生滅相續之相都是無明。而無明當中的這些生滅念,都是依賴於真如一心而生起的,所以,無明心相,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本覺心性。究其本源來說,無明心相是不可破壞的;就其生滅念來說,無明心相併非不可破壞。這就如大海裡面的海水一樣,海水因為風而有波動,水波之相與風動之相是無法分開的。然而,水的本性並不是波動,如果風停了,水的波動就會逐漸消滅。但是,水的濕潤之性卻不會被破壞。同樣的道理,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因為無明風吹的緣故,才會有生滅念的動相。清凈心和無明,都沒有形相,它們也無法完全分開。然而,清凈心的本性並不是生滅妄動,如果無明滅了生滅相續念頭就會消滅。但是,本來的智慧覺性卻不會被破壞。」

「所謂的不思議業相,因為依賴於前面所說的智凈相,就能夠顯現出一切殊勝微妙不可思議境界也就所說諸佛無量功德之相,它常住智慧覺性當中,沒有窮盡的時候。隨順著一切眾生根機的不同,而自然發生相應,顯現出種種不思議的感應,使眾生得到各種利益。」

 

「另外,關於本覺的體相,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總體來說,本覺體相與無限包容的虛空平等無二;也好像一面沒有邊際的純凈的鏡子那樣,能夠普遍顯現一切。」

「哪四個方面的內容呢?第一、如實空鏡。就是說本覺體性,本來就遠離一切生滅心念,以及生滅心念所顯現的一切境界。只是真如一心,沒有任何法可以顯現。本來湛然寂滅,了無對待,不是任何覺照法義的緣故。」

「第二、因熏習鏡。就是說本覺體性如實不空。一切世間的種種境界都在其中顯現。本覺體性與所現的一切境界,沒有內外和出入的差別境界不現的時候,並沒有失去什麼;境界顯現的時候,也不會破壞本覺體性。本覺與所現境界都是常住一心;因為所謂的一切法,就是本覺真實體性緣故。另外,一切生滅染污之法,都不能夠污染本覺體性。本覺智慧之體如如不動,它圓滿具備一切無漏功德,能夠向內熏習眾生,作為眾生覺悟之因的緣故。」

「第三、法出離鏡。就是說這個如實不空的本覺體性,逐漸向內熏習,最終將使修行者,得以出離煩惱障(煩惱礙)和所知障(智礙);並且遠離阿賴耶識當中,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的和合之相。於是,就會顯現出本有的純凈和光明緣故。」

「第四、緣熏習鏡。就是說一切聖者,依賴於前文的法出離鏡的緣故,本覺體性自然能夠遍照一切眾生的心;讓他們發起修行,增長善根,乃至於隨念示現種種利益緣故。」

 

(二)不覺義

(問:「本來覺性既然像前面所說的那樣,遍布虛空圓滿覺照一切。為什麼還會有不覺呢?」)

答:「所謂的不覺義,是指一切眾生,沒有能夠如實知道,所有的一切境界純是真如一心的緣故,忽然心動,而生起念頭。實際上,念頭並沒有獨立的自相,它無法離開本覺一心。就好像迷路的人,由於對方向的錯認,才會迷路;倘若離開了方向的錯認,就不會迷路了。眾生也是這樣,由於對覺性的認知,所以才會迷惑不覺;倘若離開了覺性的認知,就沒有不覺了。」

(問:「怎麼知道不覺本來就是真覺呢?)

答:「因為眾生有不覺的妄想心的緣故,由於妄想分別而能夠知名解義,所以,如來眾生講說並指示本有的真覺之性。眾生通過修行,如果離開了不覺的妄想心,一念迴光返照,契入本來的真如一心。此時,不僅沒有了不覺,也沒有真覺的獨立自相可以表述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