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沙 門 來 華 白話證義
經 序
釋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覺悟之道的時候,曾經進行這樣的思維觀察:「只有遠離慾望的束縛,安住於法界本來的寂靜,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這個本來寂靜的大禪定當中,就能夠降服各種天魔外道的侵擾,成為圓滿的佛陀。」然後,世尊來到鹿野苑當中,為五比丘講說了四諦妙法。度化了憍陳如尊者等五人,使他們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從這以後,世尊的比丘弟子們越來越多,他們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請求佛陀給與解答,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等等。當聽到世尊的教誨和要求以後,大家都紛紛心開悟解,於是雙手合掌,恭敬地答應,並且都能夠順從世尊的教導。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陀這樣說過:「能夠辭別父母雙親,而出家修行,從而認識了自己的心,回歸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悟解了遠離造作的無為法,這樣的人就叫做沙門。能夠時常奉行二百五十條比丘戒,身心舉止就會逐漸清凈,再觀察修行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最終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
所謂的阿羅漢,以他的功德,能夠自在地飛行變化,壽命長遠達到很多大劫,一舉一動,都會感動天地鬼神。其次是阿那含,所謂阿那含,當他這一生的壽命結束以後,他的靈神(神識)就會上升到三界當中的第十九重天往上的五凈居天(無煩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並且在那裡證得阿羅漢果。再其次為斯陀含,所謂斯陀含,他今生去世以後,將上升天界;天上的壽命結束以後,將再次回到人間,並在人間證得阿羅漢果。再次為須陀洹,所謂須陀洹,他經過七次人間和天上的生死來回,就會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就斷盡了一切貪愛,如同人的四肢被砍斷了,無法再復原一樣,阿羅漢永遠也不會再生起貪愛了。」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出家沙門,應當斷掉貪欲,去除愛的習氣。這樣就會逐漸認識自己心的源頭,自然通達深奧的佛理,最終將會開悟沒有造作的無為妙法。從而在內心當中,沒有什麼好得到的;對於外境來說,也沒有什麼好貪求的。於是,他的心就連覺悟和修行也不會牽掛,所以,根本就不會有業的積累。他已經遠離了妄念和造作,也不會陷入修行和證果的執著。當他超越了各種位次差別,而證悟了最崇高的自性的話,那就叫做真正的覺悟之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陀這樣說過:「當一個人剃除了胡須和頭發,成為一個沙門,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以後,他應當散去世間的一切資產和錢財,通過托缽化緣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飯,晚上在大樹下面休息一夜,其它的就不要再張羅了。讓人變得愚痴並且迷惑的,就是愛和貪欲啊!」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陀這樣說過:「眾生的善行表現在十個方面,惡行也表現在十個方面。哪十個方面呢?所謂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就是指殺害生命、偷盜財物和放縱淫慾;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臟話罵人、說假話和花言巧語;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痴。這十個方面的表現,不符合聖人的解脫之道,所以叫做十種惡行。倘若不做這十種惡行,就叫做十種善行了。」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陀這樣說過:「倘若有的人犯下了很多過失,卻不知道自己悔改,不知道趕快懸崖勒馬。等到罪報光臨自身的時候,那就好像一條流水回到了汪洋大海,終於變得深不可測,而且廣闊無邊了。倘若有的人,雖然也有很多過失,卻能夠自己認識到,知道自己過去的不是,並且開始改惡行善,於是,他的罪業就逐漸消滅了。就如同生病的人,發出了一身大汗,那麼,他的病就會逐漸痊癒了。」
第六章 忍惡無嗔
佛陀這樣說過:「當那些惡人,聽說你時常行善,故意來搗亂的話。你應當管住自己的身體,平息自己的心緒,沒有必要忿恨和責罵他們。那些來行惡的人,就把惡行給他們自己帶回去了。」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陀這樣說過:「曾經有人,聽說我堅守覺悟之道,奉行大慈大悲;所以,特意前來辱罵佛陀。當時,佛陀只是沉默,沒有回應。
當他罵完了以後,佛陀問他:「如果你去給別人送禮,對方不接受,禮品是不是應當屬於你自己呢?」
回答說:「屬於。」
佛陀說道:「今天你來罵我,我不接受;你自己將會把這個罵帶回去,它所導致的災禍也一同屬於你自己了。就像迴音應和於聲音,影子伴隨著身體一樣,終究無法擺脫。所以,千萬不要作惡事啊!」
第八章 塵唾自污
佛陀這樣說過:「倘若有惡人來迫害已經入道的賢士,那就像仰起頭來,向天上吐唾沫一樣,唾沫是不可能吐到天上的,最終還是會落到自己身上。也如同頂著風,向別人扔灰塵一樣,灰塵是不可能扔到別人身上的,最終還是會落回自己身上。賢士終究不會被詆毀,可是,迫害別人的業報災禍必將毀滅他自己。」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陀這樣說過:「博學多聞,喜愛修道,這樣的人,悟道將會變得非常困難;堅守志向,依教奉行,這樣的人,他的道行非常廣大。」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陀這樣說過:「看到別人在布施修行,以歡喜心贊嘆鼓勵,得到的福報非常廣大。有一位沙門問道:「這個福報有窮盡嗎?」
佛陀回答:「這就好比一個燃燒著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都拿他們的火炬來分引火種;各自回去燒火做飯,照亮黑暗,這個火炬卻依然如故。你所問的福報也是這樣的,不會窮盡。」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陀這樣說過:「用飯食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守五戒的人;供養一萬個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位初果須陀洹;供養一百萬初果須陀洹,不如供養一位二果斯陀含;供養一千萬二果斯陀含,不如供養一位三果阿那含;供養一億三果阿那含,不如供養一位四果阿羅漢;供養十億四果阿羅漢,不如供養一位辟支佛;供養百億辟支佛,不如供養一位三世諸佛;供養千億三世諸佛,不如供養自己那位念而無念、住而無住、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的當下法身。」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陀這樣說過:「人有二十種難以做到的事情,分別是:自己貧窮,卻能布施,這很困難;出身於富豪權貴的家庭,卻能修學解脫道,這很困難;面對死亡,能夠坦然捨棄生命,這很困難;能夠有緣看到佛經,這很困難;能夠出生在佛陀的時代,或者有佛法的時代,這很困難;能夠堅強地忍耐住美色和慾望的誘惑,這很困難;見到自己喜歡的好東西,能夠不貪求,這很困難;被別人侮辱了以後,能夠不產生忿恨之心,這很困難;自己有權勢的時候,能夠不居高臨下,這很困難;在為人處事當中,能夠不用心機,這很困難;能夠廣學多聞,深入研習法義,這很困難;能夠滅除自以為是的我慢之心,這很困難;能夠不輕視初學者,這很困難;能夠處處用平等心對待一切,這很困難;能夠不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這很困難;能夠有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這很困難;能夠在開悟見性以後,踏踏實實地修學解脫道,這很困難;能夠隨著教化因緣的成熟,而救度眾生,這很困難;能夠面對著一切境界,心中卻如如不動,這很困難;能夠善巧地理解,並且運用種種方便法門,這很困難。」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有一位沙門曾經問佛:「通過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夠得到宿命通,並且通曉究竟之道呢?」
佛陀回答:「以純凈心堅守自己的解脫志向,就自然會通曉究竟之道。就好像擦拭一塊舊鏡子一樣,當把污垢去乾淨了,光明就顯現了;如果能夠斷除慾望的污垢,而且沒有貪求之心的話,就將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佛陀回答:「修行菩提道,堅守真心的人,叫做善;他的志向與菩提道完全融合的人,叫做大善。」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有一位沙門曾經問佛:「什麼樣叫做有力量,什麼樣叫做最光明呢?」
佛陀回答:「能夠忍辱,就叫做有力量。因為不懷惡心的緣故,所以安穩而有力。忍辱的人不會有惡行,所以一定會被大家所尊重。如果心中的一切污垢都滅盡了,清凈而無瑕穢,那就叫做最光明。這樣的話,從天地沒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十方世界的一切所有,沒有見不到的,沒有不知道的,沒有聽不到的。已經成就了真正的一切智,這才叫做光明啊!」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的心中懷有愛和貪欲,所以不能夠見道啊!這就好比澄靜的水面,用手把它攪渾濁,大家都來觀看,沒有誰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倒影。人們因為愛和慾望交織在一起,心中就會混濁雜亂,所以就不能見到覺性(見道)了。你們大家作為沙門,應當捨棄愛和慾望。當愛和慾望的污垢除盡了以後,自然就可以見道了。」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佛陀這樣說過:「所謂的見道啊,就好比拿著火把進入了暗室當中,裡面的黑暗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光明。學佛修道的人,當見到了真性以後,無明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智慧的光明。」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陀這樣說過:「我的這個教法啊,它是念無念之念,行無行之行,言無言之言,修無修之修。明白的人啊,就在眼前;迷惑的人啊,遠在天邊。一切言語無法形容,一切事物不能束縛;真假只在毫釐之際,成敗只在片刻之間。」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陀這樣說過:「觀察天地宇宙,知道它不長久;觀察世界萬物,知道也不長久;觀察自己當下的靈明覺性,知道它就是真正的無上菩提。能夠這樣知道和認識,就會迅速得道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陀這樣說過:「應當觀察自己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各自都有它們的名字,而沒有一個叫做我。既然哪裡都沒有我,說明我和身體都是如幻不實的啊!」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而追求名聲;往往到了聲名遠揚的時候,就快要去世了。只知道貪圖世間的名聲地位,而不知道學佛修道,最終將是白辛苦一場。就好比燒香的時候,雖然人們聞到了香氣,可那已經是香的灰燼了。業力就如同燒毀香的火一樣,總是尾隨在人們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