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十六章 緣起性空

第十六章  緣起性空               
   一               雜  三二六(二八八)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希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雲何?」

  尊者摩訶拘希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法義分享】

◎此經的含義很深,要進入深觀才能體悟「識」是什幺?「識」如何形成?此關參不透,就會在「阿賴耶識、如來藏識、真常唯心」裡面繞。不入裡面繞的,也是死死抓著「自我」不肯放,然後大談「無我」。

◎由四大(地水火風)聚合成有形質的色身,但四大一定是覆裹於空(名),有機生命體才能誕生、存在。名色組合成有機生命體剎那,起了變化--「識」於是產生。識一增長,名色也加速增長。識、名、色三者形成互相影響、水漲船高。身心漸漸發展,「我」的幻覺產生了。有「我」就有我所」的意識跟著而來

◎兩大團壓力不同的雲會合後,雷電產生了。雷電能起作用、發光、散能、打死人。但雷電不是本來就存在,雷電不是從外來加入的。「識」不是從外來加入名色的。更不是一位雷公、雷神在天上操控。

◎色(四大)與名(空)未聚合之前,「我」是不存在。在兩大團壓力不同的雲未會合之前,雷電是不存在。這是無我」的真義--本來「我」就不存在。就在自然運行過程中,四大聚合、覆裹於空--識就產生了。有形的身體就逐漸成長。這就是無我」與「緣起」的深義。不要與斷滅空混為一談。

   二               雜  三二七(二八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舍,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痴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痴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法義分享】

◎此經請參考前節的法義分享。愚痴無聞凡夫(包括一般修行人)於四大身觀察其不凈與後患,因而厭患、離欲、背舍。但卻看不到識的成因與後患。由於幻覺而產生我、我的觀念,所以「自我」就一直緊抓著不肯放、不敢放。雖口說無我,但卻很怕無我。證到三果的阿那含都還舍不掉、突破不了。

◎因此佛陀就明講:如果無法放下抓取,一定要執取的話,寧願抓這個色身,也不要去抓心意識。兩相比較,色身比心意識還可靠一些。整體色身的生住異滅平均可有七、八十年,而心意識生滅卻是日夜時刻,須臾生滅變異。

   三               雜  三三三(二九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彼愚痴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系,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不修梵行……

  若黠慧無明所覆,愛緣所系,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名凡夫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法義分享】

◎同樣有此身心後,凡夫不明其成因與實相,所以起了我、我所的幻覺而執取不放,導致身壞命終、還復受身。死抓不放下一世的種子就形成出來,這個種子仍是一些地水火風空的組合,遇緣又再長出新芽。

◎有智慧解脫者,了知此身心形成之因與本來面目,體證到緣起性空、無我無我所,體證到空,因而放開、完全不抓取,任運而浮沉。所以不會去結下一世的種子。身壞命終,更不復受,解脫自在,脫離生死輪迴

   四               雜  三三六(二九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雲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雲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雲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凈、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痴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雲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雲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雲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雲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雲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雲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觸受者,雲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雲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雲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雲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雲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雲何為老?若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雲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法義分享】

緣起法「法說」是說個總原則,「義說」是具體的解釋十二支緣起內容

◎「緣起法」有淺有深,「無明、行、識、名色」一樣有淺有深。至於其深義方面,將在另一本書裡面深論。這是真修實證方面很重要關鍵

◎「無明」另有很深的含意,若只從文字上去理解、思維很容易誤解、錯解。若不了解「無明」的深義,就很容易被催眠、被掌控,而且是背負著重重的「原罪」在修行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都可以是中性的。你可以三輪體空的觸,也可以無條件無所求的愛。問題、痛苦煩惱來自於「取」,那個貪愛、執取就會帶來一大堆無窮的後患。

   五               雜  三三八(三○○)

  婆羅門白佛:「雲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雲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

   六              雜三三九(三○ 一)

  「雲何正見雲何世尊施設正見?」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間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撒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法義分享】

◎本經請參考第八章第九節。

◎「世間集」就是指緣起、緣生的現象界。體悟緣起的有,就不會否定現象界存在的事實。「世間滅」是指緣滅、四大渙散破滅。看到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生住異滅的變化,你就不會起恆常、恆有的顛倒夢想

凡夫不是執有就是執空(斷滅空、頑空),解脫者不執有也不執空,離兩邊而行於中道

   七                 雜   三四六(三四七)

  「雲何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雲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

    【法義分享】

◎初期的大乘般若經論都是在闡揚阿含經裡面「涅槃、無為、空」的深義。後來有些大乘行者就想直接從「涅槃、空」、從「果地」起修。如果沒有深厚的法義聞思基礎很容易走上「真常唯心」而不知、不覺,也不以為然。

◎若沒有正知正見的聞思基礎修行就容易成為「盲修瞎練」,偏到哪裡都不知道。所以佛陀鼓勵修行人要知法住。先有法住智,後得涅槃智。若有正確的聞、思,就會正確的修、證。八雜三四七(三四八)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知先佛住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諸比丘!此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顯現。如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習……所謂大師面前,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覺。……

佛陀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而轉*輪,都是來自於如實現觀宇宙人生身心內外一切的實相而大徹大悟佛陀體證到空,也從現象界的生滅現象歸納出「緣起法則」,為眾生解析現象界的實相。引導眾生智慧,現觀宇宙人生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九雜三四九(三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然彼多聞弟子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法義分享】

佛陀歸納出現象界的總則「緣起法」,說明任何現象界的生起、散滅都是有因有緣。但如果你一直想再追問為什幺?想再續問第一因,佛陀就不喜歡回答這種問題。因為任何人事物、任何事情,如果你要追根究底找第一因,就算你耗掉一輩子去追尋,你將永遠找不到第一因。

◎一切問題的「最終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是十二緣起中「無明所要透露的深義之一。

   十               雜  三六三(三六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法次法向。諸比丘雲何名為法次法向?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次法向。

   十一              雜  三六四(三六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見法般涅槃雲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老、病、死,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法義分享】

◎如果你能夠深觀體悟緣起法,又能體證到「空」,那你就能脫離生死輪迴而現世、

 現在就能契入涅槃寂靜解脫自在

   十二              雜  三六五(三六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屍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有故有生。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毘婆屍佛,如是屍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棄佛,皆如是說

    【法義分享】

諸佛都是如實現觀宇宙人生的實相,找出生老病死之因,徹底解開生死之謎,大徹大悟而達解脫自在

    十三             雜  三六六(三六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雲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