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24日晚於文殊閣)
各位營員:
大家晚上好!這次我們活動的安排,明天有男營員一日一夜出家和我們寺院僧眾一起上街托缽。短期出家上街托缽這個活動,在夏令營最早是上上屆,就是第十三屆開始的。在那屆夏令營,男營員一日一夜出家上街托缽。同時,有一些女營員在身上不帶錢的情況下,上街找回四到五個人的飯回廟里來,分成小組,相當於一種生存挑戰,之後大家再分享。所以,那屆夏令營這個活動內容豐富,大家感想也很多,特別是上街去找吃的這部分生存挑戰的營員,她們經歷了感受了很多。後來,我們考慮到社會還是復雜的,不帶錢走出寺院去社會上找幾個人的飯回來,還是有點兒風險,所以這個內容我們就取消了。就是以男營員短期出家上街托缽,女營員可以上街去供養這些托缽的師父們。有女營員提出來,為什麼我們不能短期出家呢?也有這樣提的。實際上告訴大家,我在經論里看到,受八關齋戒就是在家人的短期出家。在佛陀時代,沒有這種一日一夜、幾日幾夜的短期出家,但是有八關齋戒,就是不管是男居士還是女居士。所以,八關齋戒就是短期出家。那麼,現在在海外還有大陸,這個短期出家活動是怎麼來的呢?我也沒有仔細地去考證。但是,我知道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因為男性的公民每個人這一生都要到寺院去出家,但不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做和尚,出家以後可以自由選擇。甚至也有為了紀念生活中的一件事,比如說因為自己的父母去世,要報他們的恩,那麼到寺院去短期出家。這一生中多次短期出家,就很多了。所以我這么想像,漢傳佛教呢,短期出家的法會大概是受這樣一個習慣的啟發。如果從修行來說,你要體驗短期出家,受八關齋戒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把頭剃光了、換衣服。那麼現在既然有這種活動方式,所以一些居士,包括社會上有一些成功人士,他們來寺院裡面體驗幾天和尚的生活,在戒律里也允許,在佛陀的制度裡面也允許,所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女居士,剛才我講了受八關齋戒其實就是短期出家,可能有的女營員說,我也把頭發剃光了。為什麼我們沒有安排把女營員頭發剃光了,因為這樣是有些考慮的,就是我們佛教的一切活動,一切弘法活動,一定要考慮到社會的接受程度。到目前為止,起碼是在中國,女士頭發都是偏於長發的,所以,剃光了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到生活中的那種狀態。因此,因為到寺院里參加夏令營就把頭剃光,會引起社會上有些不理解佛教、不了解佛教,不理解不了解短期出家活動的人的一些誤解,對寺院的誤解,對我們夏令營的害怕、排斥心理。恐怕有這種誤解有這種害怕的你們的家人,你們身邊的親人、朋友,都可能有。出於這樣一種考慮,剃頭的短期出家就是讓男營員來體驗。那麼,女營員如果你們願意,這是自願的,就來體驗八關齋戒。事實上,你們體驗八關齋戒,跟他們在要求上是一樣。
下面,我想用簡短的時間稍微給你們介紹一下戒律在佛教中的地位和意義。海外有一位法師認為,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從某種意義上,他說得很對。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要把眾生從凡夫教育成聖賢,從有煩惱有苦惱這樣一種生活狀態,轉化和教育成沒有煩惱、清凈、安詳、吉祥、快樂的生命狀態。所以從這樣一個根本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在佛教里叫慈悲心,現代的語言叫關懷,人文關懷。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乃至佛教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戒律,都是從這個根本點出發的,戒律亦復如是。戒律最早的制定,是釋迦牟尼佛為僧團制定的。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在十二年的時間,僧團里都沒有戒律。後來,有出家人犯了錯誤,釋迦牟尼佛於是召集僧團成員,召開民主會議,大家商量說,你們看這樣做合適嗎?大家認為說不合適,好,以後我們不這樣做了。就這樣,出家人的戒律才一條一條地制定。所以,每一條戒都是先有出家人犯了相應的過錯,然後在僧團里通過一個民主會議,大家認可制定的。很多戒律經過多次會議,反覆修改,最後確定。這就是我們比丘戒律的由來。因此,佛教戒律的產生是充滿了民主精神,協商民主。不是釋迦牟尼佛強加給出家人的,不是!大家在這里再一次體會一下佛教的精神,不是來自於一個超越的主宰的神啟示給我們人的一個硬性的要求,它是一個民主精神的要求。
那麼,戒律在佛教的修行中處於一種什麼地位呢?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體系裡有三個重要的構成:第一個就是戒,第二個叫定,第三個叫慧,就是戒定慧,我們稱之為三學,叫戒定慧三學。在戒定慧三學中,智慧是根本,智慧是最重要的,是最後的目標。這最重要和最後的目標要達成,要從那最具體最切近的事情開始做,這就是戒律。那麼禪定呢,是中間重要的環節。所以戒律在三學中,是基礎,就像房子的地基。因此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從戒律開始。其實佛教的興盛與衰落也直接與戒律有關。戒律既是以出家的僧團來說,在家的居士也是一樣。整個佛教的教團,戒律既是一個使這個教團和合、和諧的一個管理制度,同時它更是教育、轉化、凈化我們身心的一個技巧。這個教育和轉化我們身心的技巧,在戒律這里就體現得很具體。前天,有個營員問老師,為什麼我在寺院裡面感覺好像很清凈,回到紅塵中就被裹挾著,不能自主。這個原因恐怕也是與戒律有關,因為在你紅塵生活的氛圍中,很多作為修行的基本要求不能保證。具體的要求不能保證,具體的行為方式不能落實,有些規范做不到,所以我們完全隨順了紅塵,特別是你生活的那個環境的種種時尚、做法。比如今天大家喝酒,這一桌九個人都喝,就你不喝,你覺得很孤立,身邊的人也勸你,喝吧,沒事!你就喝了。在這個很具體的事情上你讓步,慢慢地其實你也就跟著這個潮流走了。所以,戒律在轉化我們身心的過程中,它是從具體的事情上要求的。通常,我們現代人會把戒律理解為一個約束性的、約束我們的、使我們不自由的要求。實際上戒律給了我們自由,戒律保證了我們生命的自由,保證了我們身心的自在,它恰恰不是消極地限制我們。戒律的要求,一方面最早來自於僧團的民主會議,另外一方面,經過了釋迦牟尼佛透徹了宇宙人生的那個大智慧。所以,依釋迦牟尼佛那個大智慧的觀察,這樣做有利於你的生活,這樣做有利於你的修行,這樣做有利於你現在的安樂和未來的安樂,這樣做你會歡喜,這樣做你不會憂愁。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生命的規律,看到什麼因會帶來什麼後果,什麼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看到了這一切。就像慈母指導她不懂事的子女一樣,你要怎樣做,你不要怎樣做。因為母親知道這樣做對他不好,這樣做對他好。所以,我們依戒律去生活,我們的身心會有安樂和自在。如果違背戒律,不要說戒律,即使是道德和法律,我們違背了,我們會感覺身心會有負擔,會不自在。身心有負擔或不自在或者有內在的焦慮、負罪感、壓力感,那麼當然你就很難,打坐你就很難靜下來,你不會有禪定。如果我們的心地坦蕩光明,因為我們的心有一個能力,昨天濟群法師也講了,有一種記錄我們言行的能力。這種記錄在佛教心理學叫阿賴耶識,在儒家叫良心、良知、良能,對吧。所以,這些記錄在我們心靈的底片上烙上了很多印記,烙上很多印痕。這種印痕如果是負面的話,我們就覺得不自在、覺得不舒服。實際上是我們心靈的空間越來越狹窄。我們依戒律去生活,反過來會覺得越來越自在。因為無悔無憂,所以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心態就是很自在,依戒律去生活就能有這樣一個功效。你會覺得無憂無悔無懼,沒有害怕。你既不害怕夜晚,也不害怕白天;你既不害怕陌生人,也不害怕熟悉的人;你既不害怕大自然,也不害怕人群;既不害怕別人也不害怕自己;既不害怕現在未來也不害怕。所以,叫現在安樂未來安樂,現在安穩未來安穩。戒律就是在這種意義上,給我們的身心以自由和自在。打個比喻說,我經常用一個比喻,比如有一個湖,這個湖在冬天結了冰,有的冰很厚,有的冰很薄。有一個人在湖上很自由很自在地在散步,在上面走。因為他知道湖上的冰哪一塊厚哪一塊薄,他心裡有數,應該怎麼走,於是他按那路線去走。我們看他那樣很自在,我們也過去自由自在地走,撲通一下掉下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哪塊冰厚,哪塊冰薄,我們可能正踩在那薄的冰上。你知道了行為的界限你就得到了自由。就像我們開車在路上,我們知道這是快車道,這是慢車道,這是安全帶,這是出口,於是,在這樣的路上開車你就會很放鬆,你不會擔憂。戒律在這種意義上,給我們自由和自在。
第二個層面,戒律實際上也是在教授給我們一種生活的藝術,按戒律生活的人是在過一種最有教養的生活。我們那天看《弘一大師》電影,其中有他和印光大師在一起吃飯喝水。我們這里行堂有給你們倒水嗎?(有)你們都喝下去了吧?(喝下去了)你們是好樣的。當然這不是戒律,注意,這不是來自於戒律的。戒律這個詞的意義很嚴格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戒律一定是佛制定的要求,那是戒。那麼這個把飯吃完了倒一些水涮一下碗喝掉,這個是中國寺院出家人一個好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一個好的習慣,不浪費糧食,珍惜生命資源。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碗里的一粒米,也是你的生命資源,珍惜我們生命擁有的一切資源。其實,這就是佛教修行的一個精神。那麼戒律,既有很多粗線條的要求,同時也有很多細微的要求。這些細微的要求恰恰就可以培養我們好的生活習慣,使你的生活不會給別人帶來不快樂,不會給別人帶來煩惱,也不會給自己帶來煩惱。這其實是個生活的藝術。有時候我們的人際關係為什麼有問題呀,一定是你有一些細節不注意,經常給別人帶來煩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煩惱。所以,受過戒律訓練的修行人,他是與眾不同的。所以,我們出家人的修行,實際上佛教的修行都是這樣,很重要的是要親近善知識,像我們的老和尚這樣的善知識,像虛雲和尚、印光法師這樣的善知識。學佛既有書本的學習,也有你個人的修鍊,更重要的要有人接觸另外一個人的那種很感性的學習,這是佛教里講的親近善知識。我想以你們各位的環境來說,我建議你們親近的善知識還不應該局限在佛教的圈子裡面,出家師父啊,佛教徒,你們在學校里,就是那些老師、教授,他們有好的人格,他們有很好的修養,你都應該接觸他,觀察他,觀察他的一些很具體的做法,實際上修行是要從這里開始的。修行是要從很具體的,他怎麼說話、待人接物,怎麼安排他的生活,怎麼接一個電話,怎麼拒絕人,怎麼答應人,這些你們都要學。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理解了佛教跟哲學的差別,佛教是教育,它是要落實到身心受用上,它不光是一個理論。你要練太極拳,你找一本講太極拳的書,上面也有很多把太極拳分解的圖片,你照著圖片去比劃,你很用功地去比劃,很用功,但是最後你打出來不像,你試試看吧,不像。非要有一個人現場給你比劃,即使你沒有書,你打出來也很像。那佛法也是一樣的,就是你有機會親近那些修行人,等於他直接比劃給你看,直接地輸電,直接地把電源接到你身上來。所以,這是關於戒律在佛教里的地位和意義,這就不多說了。
下面,我想要跟你們說明一點,在佛教裡面,釋迦牟尼佛制定了戒律,是依佛教徒不同的身份來定的。也就是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出家的男眾有男眾的戒,出家的女眾有女眾的戒;出家的沙彌有沙彌的戒,出家的比丘有比丘的戒。事實上,沙彌之為沙彌,比丘之為比丘,是因為他們受了相應的戒。所以,戒律的要求完全是以你自己的自覺自願,以你自己的發心和你修行的身份來定的,不是一刀切的。我回憶一下我在家學佛開始的時候,就經常出現這種極左的念頭,就是我要用出家的戒律要求我。這個很多學佛的居士都有過。其實,這個不太符合佛陀的精神。你是什麼身份,你按你的身份去做,你可以把它做得好做得細緻,但是你沒有必要跨過身份的要求去要求你自己,這就有點過了。我們有些在家的老居士學佛喜歡這樣,那樣就會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秩序,給周圍的人造成不方便,給你家庭的人帶來煩惱。那不是佛教的意思,也不是釋迦牟尼佛主張的。
好了,現在我們講釋迦牟尼佛關於在家佛教徒有哪幾種戒呢?大概來說有三種。第一種就是通常的在家居士可以受的五戒,可以受的,不一定要受。佛教的一切戒律也好,三皈依都是自覺自願。你願意可以受五戒,其次,還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什麼意思,等一下我再告訴你們。其次有在家的菩薩戒。現在我倒過來用最簡單的話解釋,菩薩戒不論在家出家誰都可以受。菩薩戒的這種要求,實際上是最高的,就是我願意做菩薩,於是我接受菩薩所應該做所不應該做的那種約束,用菩薩的要求要求自己的生活,那麼你就受菩薩戒,這個是最高的。菩薩的要求最復雜,因為菩薩他不光要自利還要利他,他還要照顧別人。在佛教里講,五戒是我們做一個滿分的人所應該守的,如果你把五戒守好,你的未來一定可以做一個滿分的人,今生今世來生來世,你會成為一個滿分的人。這個滿分的人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都是生活在人的境界,但是人跟人的差別很大,所以說人比人氣死人。有的人很有錢,有的人很窮;有的人很有錢但是家裡面不幸福;有的人家庭很和諧但是很窮;有的人很有錢但是身體很糟糕或者短壽;有的人身體有殘缺;有的人的心智有殘缺;有的人心智很殘缺但是出身於一個很富裕的家庭;有的人心智很健全身體很健康但是出生在一個很窮的家庭;有的人很聰明但是總是不順利;有的人很笨傻但是什麼事都那麼順,都讓他碰上了。所以,人生之種種差異,來自於他一向以來的行為方式,佛教里講來自於過去的因。這個因如果我們從修行和改變人生的走向來說,就是要持戒。五戒就是關於我們要成為一個比較完滿的人,得到一個完滿的人身,所應該守的。你把五戒守好了,你一定會過一個完滿的人生。
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個話該怎麼跟你們講呢?這個最難理解的就是出家了,出家是最難理解的。說真的,你們昨天提了很多疑問,我很同情你們,而且特別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這塊土壤,是一個充滿了現世主義,現世的實用主義氣息的這樣一個土地。我們要是研究佛教史可以看到,兩千多年來,從印度來到中國的佛教,一直都在一個困境中。什麼困境呢?就是一直要去跟像儒家文化跟世俗的實用主義的思想去做辯解。因為中國人總是不大理解,拋妻離子去做和尚,或者是離開世俗生活不成家也沒有後代,這好像是我們這塊土地總是很難理解的一件事情。這個事情在印度並不難理解,因為印度人,不要說佛教徒,印度本土原來的文化把人生做了一種勾勒,在這種人生圖景的勾勒裡面,人生最後要到森林裡去修行,他有這樣一種人生的願景,在它的文化里是這樣的。那麼在東南亞的國家,我們現在知道,在那些國家,男性出家是報父母恩。在漢地出家是大不孝,很多人都這樣認為,你看這個觀念的差異太大了。在西藏的話,父母都把兒子里相貌最庄嚴最聰明的送去當喇嘛,那麼在漢地不然。所以,很多事情的觀念,你也要學會跳出來觀察。比如說死,我們漢文化裡面的人對這個死是看得特別重。死是一件大事,一說一個人死了,馬上臉色就變了。但是在西藏不是的,在西藏說人死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死了是完全自然的,因為人人都會死啊。曾經有一信徒,他跟我講,因為他是學西藏佛教的,他的師父是一個藏地的喇嘛。他有一次和他的師父通電話,單位剛剛死一個人,這在單位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在電話里跟他師父說,我們單位那個誰死了,結果,他師父在電話那邊哈哈大笑。這個是我們漢人理解不了的,為什麼笑啊?他師父說,別人死了跟你有什麼關係呢?死人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嘛。所以,這個觀念差異很大。現在我們回來講出家。出家的這種生活,出家的這種境界,實際上就是我們佛教講的,它是一個出離之道。出離,是超越六道輪迴,我們用西方人的語言,五戒是人就做人,出家、出離之道是要做什麼呢?人要做神,我們的語言是人要成佛,人要有超越人的那部分境界,這個就很難理解。所以,有一些人於是放棄世俗的生活,他們去走出家修行的路。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關於什麼人可以出家什麼人不可以出家,有很多的規定,這個是你們在家人不知道的。所以那天鳳凰衛視採訪濟群法師,我們中間談到關於什麼人不能出家,這在研究過戒律的出家人都是很熟悉的。比如說重病在身的人是不能出家的,比如說性別不明確的人,包括兩性人,包括古代的閹人,包括一段時間是女性,另外一段時間變成男性的人,都不可以的,這些就不說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在哪裡呢?那出離之道難道只有這么窄嗎?不是。所以釋迦牟尼佛為在家的修行人開辟了一條路。你不能出家,你可能有很多的纏縛,但你仍然可以出離,你的身心仍然可以走那出離的路。那麼這種修行之道從哪裡入手呢?就從受八關齋戒入手。八關齋戒的本質就是在家人短時間體驗出家生活。就是這樣一日一夜體驗出家生活,或者幾日幾夜體驗出家生活,這就是八關齋戒的本質。所以由此諸位也可以再次領略,釋迦牟尼佛教育的風格。這個風格是什麼呢?這個風格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體系裡面,既有對那些修行的資糧很充足、境界很高的修行人的很高的要求,我們用黨的話來講就是:既有先進性,同時也有群眾性。也有對我們這些很苦惱的眾生。我也沒有條件出家,沒關係,你體驗一天。所以,這是一個絕對的現實主義。不要緊,你只體驗一天,你下次有機會,再體驗一天。那麼,你會說我們的人生有幾萬個一天,這一天算什麼?不然,這一天一夜的體驗,可能就會從根本上改變你對於自己的認識,改變你對生命的認識。你這一天一夜所積累的感受,很可能從根本上去顛覆你,顛覆你關於人的認識。就是說,哦,是這樣,是這種感覺。所以,八關齋戒的意義很大。我有時候喜歡跟我們的居士開玩笑:我說你們很多人都想當和尚,出家,但是這個夢想實現不了。有的人說希望我下輩子能出家。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想下輩子出家嗎?他說是。我說你多受八關齋戒。多受八關齋戒你下輩子肯定能出家。因為出家不容易啊,出家真的不容易,他是需要一些資糧,需要一些本錢。八關齋戒正是積累這種資糧的修行之道。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居士們在節假日都會到寺院去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最嚴格的是在寺院受,這樣就比較好守。
現在我們看看名字,什麼叫八關齋戒呢?關的意思,是關閉生死輪迴之門,我這個講義是給居士們講的。可能有些術語都比較專業,大家將就著看吧。關閉生死輪迴之門,三皈五戒只能保守我們的人身,八關齋戒可以引導我們出離出世。齋的意思是清凈,在八關齋戒裡面,齋是指過了中午不吃飯,通俗地說。所以你們明天受八關齋戒要掂量掂量,如果是過了中午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就我們現在說吧,現在因為天亮得早,就是到第二天差不多上早殿。你能挺住你就受,你挺不住就可以不受。所以八關齋戒合起來就是八條戒加過午不食,叫八關齋戒。
我們現在簡單解釋一下八戒的內容,西遊記的豬八戒是這樣來的。這八條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慾,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第七不歌舞伎樂不故往觀聽,第八不坐卧高廣大床,第九不非時食,所有的要求加起來。下面我把這些內容用最快的速度跟你們介紹。
先找一個五戒的講義給你們看看。八關齋戒裡面,包括五戒。不一樣的是在家人在生活中受五戒,其中關於男女關係叫不邪淫。在法律和道德允許范圍內的夫妻關係沒有問題,在這個范圍之外和其他異性發生兩性關係叫邪淫。但是在八關齋戒中的要求跟出家人一樣,不淫慾。我們稱這個叫清凈五戒,八關齋戒里的五戒是清凈五戒——不邪淫變成不淫慾。還有一個差別,五戒是終身盡形壽,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通常是一日一夜,當然也有的人二日二夜、三日三夜。
好了,我們現在看不殺生。這也是借這個機會讓你們了解一下佛教戒律的常識。佛教的戒律學,不是隨隨便便地判定一個人說,你犯戒了,你沒有犯戒,不是隨隨便便的,它有嚴格的判斷的條件。判斷一個人犯或是不犯,還有犯的程度的深淺,我們稱之為成犯的緣,緣就是條件。我們以不殺生戒來講,有五個條件。第一對方是人,客觀對象是人;第二知道是人,叫人想,就是主觀對客觀的認定;第三起殺心,就是動機;第四與方便,就是用工具;第五是結果,結果是對方命斷,現在醫學是腦死亡,過去是心臟停止跳動,基本上是心臟停止跳動,叫命斷。這五個條件每一個條件都會影響你這個行為的輕重,它是輕還是重,乃至於相應的因果。比如說是人,這五個條件裡面,後面四條都到位了,第一條沒到位,比如不是人是狗,知道是狗,想殺它,用刀殺死了,這個也是殺生,但是不是殺生裡面的根本犯。一條戒律犯有根本犯,有方便犯。根本犯就是最重的,方便犯就是次重再次重。所以傷害動物是殺生,但是不是根本最重的,在戒律學裡就是說,不是那不可懺悔的。當然可不可以懺悔這個話也是相對的,即使是殺了人,在佛教教義里仍有一個門可以懺悔,但是在戒律學的要求這樣一個平台上,我們通常講殺人是不可懺悔。比較殺人,殺動物可悔。第二個是人想,知道是人,就是客觀是人,主觀不知道,是誤殺,算不算呢?不算。第三個起殺心,這一條我們知道在醫院裡面,醫生拿刀給病人做手術,知道是人嗎?知道;是人嗎?是人;用了方便嗎?用刀嘛,結果手術中人死了嗎?命斷。那他算不算殺呢?不算。為什麼呢?沒有殺心,不僅沒有殺心而且是希望他好。所以大家可以觀察,每一個條件,在生活中去對應。第四是與方便。與方便的意思是你一定要用一個手段。打個比方說,有一個人我很討厭他,他在石家莊待著,叫張三。我在這兒說,張三我真希望他死!就正在我正說的時候,他正好心臟病犯了,死了。那我算不算犯殺生戒呢?他是人,我知道他是人,我有殺心,希望他死嘛,他的命也斷了,但是缺哪一個呢?我只是咒了他一句,沒有用工具。氣死,依照我的理解不應該是根本犯,因為你沒有用工具,你說言語是工具嗎?工具的意思,現在我們來判定什麼是工具。這個工具應該是對一般的人都有效。你把這個人氣得死,你這個話對別人不一定氣得死,所以他氣死他自己起碼也要付七分的責任,他心量小嘛,所以,氣死活該嘛。(掌聲)安靜下來,本來講戒律是很嚴肅,我怕你們枯燥。第五命斷。當然也有沒殺死又救活了,也不算的。所以殺生戒大概就是這樣的,就不講了。我們一般關於戒律的判罪,要是你們在家人的戒來說,而且是逆罪,大逆不道的逆。還有一種特殊案例,很多人派一個人去殺另外一個,是不是罪就可以平攤了變成輕的呢?不是,每個人都是重。
關於偷盜有六個條件,犯了成為根本。第一個偷盜的東西有主人,第二個知道這個東西有主人,第三個是有偷盜心,第四個偷盜的物的價值要到某一個水準之上。按照我們比丘戒的規定,是講五錢以上,但是這個五錢是古代印度,釋迦牟尼佛制定戒的時候,那個所在的印度的王國法律,就是五錢以上,國王就要出來依法論治。關於這個問題戒律學有不同的見解,弘一大師是研究這些的,大家有不同的見解。我個人趨向下面的這種見解,以今天來說,所偷的東西的價值夠得上司法部門來找你。比如我偷了你十塊錢,你去公安機關報案,公安局可能不理你。現在我知道是六百塊錢,要到六百塊錢。這講根本犯,你偷十塊錢,也是偷,不是那根本犯。第五與方便,與方便就是用各種手段。第六東西離開了原來的地方。有人說我偷了東西在半道扔掉了,就不算偷了吧。那也算,只要東西離開了原來的地方就算。這六個條件都具備就是關於偷盜的根本,嚴重的;缺一個或兩個,就是輕的。有主物,這個東西知道是有主人的,有幾個排除。什麼叫有主物呢?知道不是自己的,你們現在在一個寮房裡住,同寮的人的東西拿到一邊去,也離開原來的地方了,但是想我一會兒還拿回來,我不是想佔有它,這不算,這叫非佔用取,暫時用。還有非同意取的意思是什麼呢,這個人我跟他很好,我拿他肯定不會有意見,這也不算。當然你要假裝這么想也不對了。他物,就是知道這是他的,有主的;他護,就是有人守衛。有主物的范圍,既包括沒有生命的東西,也包括人、包括畜生。離本處,離本處的界定很豐富了,包括位置移動,位移,包括改變形狀。比如你的同學有件衣服,非常漂亮,然後你把它弄破了,或者把它的顏色破壞了,也算。雖然東西還在原來的地方,在水裡,從水面到水底,涉及到土地,土地不能讓它離開原來的地方,但是把土地的界標移動。如果以現代社會來說,這種離本處的界定就更豐富了,在電腦上把別人的賬號破譯改變,也是移本處。在詐騙罪中,跟對方簽協議扣章生效,叫離本處。許多人派一個人去偷東西,平均一分,每個人都不夠五錢,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輕呢?不是,每個人都重,這不能用除法。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你剛才說滿六百塊錢,現代社會中六百塊錢夠到根本了,我把六百塊錢分三次偷,那每次都是輕的。這全部是戒律討論過的,弘一大師就是研究這些的。那怎麼算?如果你剛開始的時候就想分幾次偷,這就算。如果你偷了一次二百,心裡想,再不幹了,洗手不幹了,過了兩天,又忍不住了,又偷了二百,又想,再洗手不幹了,真的洗手不幹了,然後過了兩天又想偷,這就是輕的,這就是三個輕加起來還是輕。偷盜的心念是連續的還是中斷,連續的就算,中斷的就不能累計,不能用數來累計。還有個問題就是你在美國偷的東西值五百,到中國來值八百,那是按美國的價還是按中國的價呢?按中國的價。
現在我們看淫慾,這個是邪淫。這個淫慾戒是指的在戒律裡面的規定,男性和男性,男性和女性,女性和女性,都有可能。身體的部位,三個地方,小便道,大便道,口,都算,只要一接觸,就算。
下面說下一條,不著香花鬘及香油塗身。就是說在你受八關齋戒的期間呢,不要刻意地裝飾你的身體,我相信你們體會的到,所以你們受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
第七個呢,不歌舞伎樂就是唱歌跳舞,以及不去看別人唱、跳,這個唱歌跳舞呢,當然說也不是不適宜,以歌唱來讚美三寶,這個沒問題。
第八個呢,不坐卧高廣大床,不坐卧高廣呢,它也是與身體有關的,這說明不要把身體看得太重要,這個高廣大床,這種身體舒適,不要追求於它。
八關齋戒,八條戒律,大家可以再溫習一下。八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著香花鬘及香油塗身、不歌舞伎樂不故往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下面我們看非時食。非時食要求是中午到第二天天亮可以喝水,當然現在不是這個樣子。允許可以放寬,可以喝果汁啊,蜂蜜啊,這是身體弱的人。另外如果是身體有疾病的,到了晚上吃葯也可以。嚴格的說,是從今天中午吃完飯到明天天亮不要再進固體的東西。因為現在我們天亮的早,受戒應該不費勁。你們同學們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要出離非時食呢?所有的八條戒,實際上它是讓我們過一種清凈的生活,那麼這種清凈的生活,它是將這些內容互相關聯,是聯成一起的。過了中午到第二天天亮之前不吃東西,實際上是一個生命體制,高於普通人的習慣。如果你自然做到,那麼你就是生命體制高於普通人的習慣。飲食,我們知道在生活中很重要,因為要維持身體。但是我們的飲食呢,現在的飲食有很多的內容,包括我們每天吃的飯裡面,很多情況下又超出了維持身體需求的這樣一個標準。我們為貪圖口福之欲而食,這就超出了這個范圍。實際上,嚴格的清貧呢,一定要從吃飯開始!這樣講,真正的修行一定要從吃飯開始。我們心念中所有的煩惱都是貪欲、嗔恨、愚痴,在吃飯里都有。有一個福建人問我:「師父,為什麼我脾氣這么大啊?」我心想這太難改了,因為脾氣特別大的人,嗔恨心一起,在走路的時候有嗔恨,在開車的時候有嗔恨。對吧!前面車把我擋住了,馬上被罵了;有紅燈了,又罵了!在他吃飯時有沒有嗔恨呢?也有嗔恨。不如意的,他會厭惡,對食物厭惡就是一種欲。那麼貪欲也是一樣的,貪欲也是在一口一口食物中,在一口一口的吃東西中孕育出來的,不過只是在心態中。當然,現在這種行為貪欲,在食物中去過分的吃一些補品,或一些稀奇古怪的動物,或者貪著食物的口味,所以在食物里有貪欲。大家想一想,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的話,怎麼可能跟清凈的生活相應呢?我們在吃飯的過程中呢,大家有沒有發現,它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過程。看到食物的時候,我們的生理反應開始,口中有唾液,口中、腸胃、消化系統分泌,腸胃蠕動。那麼食物到嘴以後嚼的時候,口腔繼續分泌一些生物酶,胃裡胃酸消化性分泌很多,幫助吸收和消化食物的物質。吃飯結束以後,這個過程停下來呢,我們的咀嚼動作結束以後,腸胃還在那裡活動。實際上,這樣吃一頓飯呢,我覺得這可以計算,從看見食物開始吧,做飯不算,從看見食物開始到吃,這前後心理和生理的動盪,這個動盪呢,起碼要延續三個小時。要是吃飯說話,那麼時間更長。有一些師父習慣過午不食的,通常好像醫學也很難解答。因為胃要蠕動啊,實際上,他體驗的是內在的寧靜。這是一種消化系統,首先是身體的寧靜,所以他享受的這種寧靜決不是強忍著餓著不吃。這種寧靜有助於坐禪,有助於禪七。所以佛經里講:如果你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修凈土的念佛法門,臨命終時精神一定能升華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世界。為什麼呢?因為實際上人在死亡的時候,我們這里有沒有學醫的,你們有沒有研究過死亡?研究一下死亡吧,你們在醫院會有機會的。人在死亡的時候,第一個碰到的考驗是什麼呢?還是關於食物的,這是一種什麼考驗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就說他天天、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一直是到一個點吃飯,內心形成一種慣性的感應。而在臨終的時候呢,他的身體作為物質的沉澱,已經不能再進食了。但是那種慣性反映,那種欲求還有力量。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善業力量不夠,他在這時候,就體驗到強烈的關於食物的欲求,以及帶來的身體腸胃燃燒這種反映,很痛苦的狀態。所以我建議大家呢,你們平時不能多多受持八關齋戒,但是,晚上吃飯要少吃一點,會有幫助的。這是八關齋戒。
在佛教裡面講到受持八關齋戒有什麼功德?功德就是意義,影響你的生命的意義。有下面的幾條:它是積累福報的資糧,它有助於身體健康,它能消除我們過去的業障,它能使我們生命的未來走向沿著趨向快樂、清凈、光明、自在。第五呢,福報優厚,什麼意思呢?它為我們未來的生命積累資糧,福報優厚是這個意思。積累未來的資糧,而不是透支,我們現在很多事情透支,透支太多!地下的挖出來補,天上的打下來吃,水裡的撈出來吃,透支太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用一種非常感性的方式,幫助我們愚痴的眾生認識這件事情的意義。他說一日持戒,得六十萬世餘糧。因為持一天一夜八關齋戒,未來六十萬世不會遇到饑荒。對於修行凈土法門的人,八關齋戒是往生助緣。
受持八關齋戒呢,六根具足的男女,如果在我們受持之前,有犯過下面錯誤的人呢,沒有辦法受戒,得不到利益。下面是什麼錯誤呢?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上的血、破壞僧團的和合,這個一般都是做不到的,這個是有定義的。還有就是玷污比丘尼,反之,亦然。賊住,不是為了佛法而在僧團住的,這不太個別的。前面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上的血、從根本上瓦解僧團、玷污比丘尼。這一般不大會。一般在中午以前受,我們明天是吃完早飯受。好了,我們講八關齋戒的內容就講這么多,我看明天有多少受戒的?請舉手。好!放下。
營員:大和尚,我有一個問題是關於偷盜的。比如說,我們使用盜版軟體,或者下載盜版電影,算不算偷盜的行為呢?
大和尚:也算!
營員:那麼,比如說在使用一些windows操作系統,也應該算是偷盜嗎?
大和尚:算!但不是根本的,因為偷盜裡面有一個盜心。我們知道在幾年以前呢,美國人對我們最大的意見就是關於知識產權,美國對中國最大的意見是這個問題。實際上,要是說白了來說,是我們中國人集體偷盜。但是,集體歸集體,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還是有些人在協調,他們操作,這是我昨天晚上講的一種不共業。
營員:大和尚,我想問一下,為什麼八關齋戒沒有戒煙這一條,而戒酒,早上喝酒是有利於健康的。謝謝!
大和尚:為什麼沒有戒煙呢?當然前面我講過,所有的戒律制定都是來自於釋迦牟尼佛。據我所知,釋迦牟尼佛時代還沒有煙。當然要是有煙的話,佛陀會不會制定這條,我們也不好說。飲酒它傷害了我們的理智,在傷害理智的情況下,就會去殺人、偷盜、去干別的壞事。所以,不飲酒戒,在佛戒裡面特別提出來。但是,我想跟你們講一下,就是在家的五戒,你們不一定一下都要受,可以受四條、三條、兩條。到了明天晚課你們要受三皈五戒。還跟你們再講一遍,這是非常寬裕非常民主的。不飲酒戒是用於保護我們理智不受傷害,那麼有的人會說,我控制我自己不喝醉呢?要知道,那喝得酩酊大醉的人,喝的時候,他都認為他控制了自己,他還說我沒有醉。(眾笑)其實,這酒的傷害是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最後,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的意識,我們對於現在我們做的事,已經涉及到佛法很重要的心理學。比如這是酒吧,我喝一口以後,它傷害了我的理智;我再喝下一口的時候,支配我行為的理性,已經被我上一個行為改變。我們行為的起點,錯誤的意識,當我們的行為不斷的改變我們的意識狀態然後再進行下一個行為。其實,我有時也覺得很奇怪,經常我們會連續的想,唉!我先做體驗一下,然後,再等你做了,你發現,你整個意識的基礎已經改變了,與回到你原來的時刻分離了。這是從喝醉酒的過程,我們要分析他的意識的變化。喝第一口,人沒有醉,但是,喝第二口的時候呢?喝第二口的意識行為,已經和喝第一口的意識不同了。第三口,躍躍欲試;第四口,躍躍欲試;然後每一口固執這樣,所以就是這樣的。
營員:請問大和尚,如果皈依的話,可不可以受八關齋戒?然後可不可以洗澡和洗衣服?
大和尚:洗澡和洗衣服是可以的,然後是受八關齋戒呢?裡面是包含了三皈依,注意包含三皈依。好。
營員:就是在偷盜中,如果你偷了東西了,然後良心發現,又給他送回去了。那算不算偷盜呢?
大和尚:這個是輕,這個過程輕。因為,這樣他當時會非常著急,但是,後來突然找到了。(眾笑)
大和尚:六根具足,六根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大腦。不只是大腦沒有問題,其他的眼睛能看見、耳朵能聽到。因為受戒時要使用。
營員:我想請問大和尚,佛教教義里有沒有眾生平等這方面的內容?如果有的話,就像不殺生那條戒里,殺人和殺動物為什麼一個是根本犯?一個是輕犯呢?還有,在吃齋食素這方面我覺得蔬菜水果都是有生命的,我在這方面很困惑,請大和尚開示。
大和尚:佛教講眾生平等呢,不是機械的簡單的說。我們知道佛教講壇里有眾生平等對吧,它不是簡單的一樣的平等,平等就是相等,不是說兩個東西相等、相同,平等不是這個意思。眾生平等是說一切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一切生命都有存活的可能,這是從它的性上說。同時,佛教也不否定它外在的差異,在外在的差異上,動物和人不相等。這個外在的差異,這個我們知道。那麼植物,你說得很對呀!植物嚴格說有生命。在佛教里講,草木是無情的,動物是有情的,它有差異。所以平等呢,不能否認差異。因此,不要把它機械地理解為平等就是相等,那個就是簡單的思維。我覺得西方近現代的語言主義多少有點錯誤。從思維方式來說,把男女平等理解成男女相等,最後受苦的還是信眾。
營員:我想問一下,現在酒的種類越來越多了,有的一種是果酒,就是屬於飲料的那種。但是,還是叫果酒,還有就是一種現在在農村的一種楊梅酒,就是用楊梅來泡著的一種酒,它是治感冒的。
大和尚:包括,都包括。戒律有講用糧食釀的和水果釀的都是,還有就是酒精的,可醉的。因為在古代啊,當時沒有化學,不可能都分那麼清,可醉人就是麻醉的食物。都包括。
營員:我想接著上面剛才的同學的問題問,就是說只要我們買電腦的同學,由於各種原因還得必須使用各種軟體,還能不能受不偷盜這個戒?
大和尚:可以呀?你也可以把這條戒暫時不受。但是,受八關齋戒沒有關係。八關齋戒,你在寺院可以不用電腦,你這一天一夜絕對是清凈的。這就是佛教講的方式。你受五戒這是終生的。
營員:法師,我想問一下,受八關齋戒是從明天受的時候算呢?還是從十二點的時候開始算呢?
大和尚:這個一天一夜就是指,你受了八關齋戒到第二天的非食時,都是這一天的界限。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它是自動解除。
營員:我想請問一下大和尚,我們一開始受戒的時候可能做的不是太好,如果我們犯戒的話,我們怎樣補戒或者我們怎樣去懺悔?但是我們如果真的覺得堅持不住,可不可以推遲,可不可以舍戒,會不會有因果?請大和尚開示。
大和尚: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所講的不好的因果呢,怕有懲罰的。這里絕對沒有,我向你擔保佛、菩薩其他人絕對都不會有這個意思。佛陀從來都沒有說來懲罰我們,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因果。比如說你受一個戒,中間放棄它,那麼這個事件肯定影響你的未來。但是,這個影響應該是在佛教裡面判斷說是好的還是壞的,也不會有外力來懲罰。只因為受了、舍掉,絕對不會。這僅僅是對這個事情本身有影響。比如說,我只能用很感性和粗線條來描述,來幫助你們理解這個道理,但是你們不要按照這個思維方式去看因果。比如說,人啊,我們的生活,在有段時間很富裕,突然有段時間變得很窮,這興許自己以前有段時間經常幫助人,經常布施。然後,到了那個時間,突然放縱了、不布施了、中斷了。它有這種對立的關係。當然不是我講的這么機械化,我是說明的這個道理,但是絕對不是你說的懲罰。
營員:我想問大和尚,昨天看幻燈片上,受八關齋戒不可以戴手錶,是吧?
大和尚:我們這個講義,是從聖嚴法師的書裡面整理出來的。關於這一條呢,我並不是完全同意。我是忠實的把他的內容寫上去。但是,不戴手錶這句話我不太同意,我認為這一點的分別,這一點的界限,怎麼樣算是著香花鬘呢?這個界限是很難的。裝飾品是實用的,那麼手錶也是實用的,看時間的,手機也是實用的,這個別誤解啊。
營員:我想問一下,八關齋戒和三皈依,它是不是一天之後就自動解除啊?
大和尚:三皈依是沒有取消的。三皈依不會的,因為三皈依是盡形壽。然後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自動解除是這個意思。
大和尚:不,要皈依。受八關齋戒包含三皈依的內容。各位注意!八關齋戒儀式中包括三皈依。
營員:塗指甲油能不能算犯八關齋戒?如果已經塗了,又沒有帶洗甲水明天能受八關齋戒嗎?
營員:明天晚上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是不是要明天晚上一夜不睡啊?
大和尚:沒有叫不讓睡,不要睡高廣大床啊。
營員:在修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同時,再配合上修行凈土法門的方法,其人臨命終時可不可以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大和尚:修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力量,可以幫助修行凈土的人臨終圓滿結束,臨終圓滿歸屬,是這個意思。
營員:受戒和不受戒的,犯同樣的錯誤果報有什麼區別?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小時候受過五戒,其實,那時還不懂什麼規矩,然後犯了,應該怎麼辦?
大和尚:好,請坐下。第二個問題,懺悔可以超脫,另外就是誦經。前面的問題,是同樣一件事情。受了戒的人犯了有兩層過錯,沒有受過戒的人只有一層過錯。比如偷盜,沒有受戒的這個人吧,他呢,只有一層過錯。另外,就是事情本身,它有它的因果。受了戒的人犯了戒,這個事情本身不對,增加了一個違背了向佛許下的諾言,違背佛制。後面這一種過錯,在戒律學上講叫戒罪。戒律的戒,罪過的罪。前面一層叫性罪,性質的性,這事情本身有過錯。那麼,不飲酒這條特殊。沒有受皈依五戒的人,喝酒,沒過錯。喝醉了,也沒有錯。喝醉了去殺人,是殺人本身的過錯。那麼受了戒的,這個人喝酒呢,他就有過錯。這是不飲酒這條戒本身的性質。
營員:你好,大和尚。我有兩個問題,就是關於濟公活佛,他本身既吃肉又喝酒,這個怎麼解釋?另外一個,就是昨天晚上有一個營員,我們是同一個專業,要做實驗的時候,動不動就要殺生。您的建議是讓他換專業。但是,如果說按照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來說,小動物在前世作惡的地步,註定這輩子被殺,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謝謝。
大和尚:你幫助我們理解的,你是幫助我們行動的,幫助我們的行動,改變我們的未來。那麼,前面的問題是一個關於濟公的問題,濟公是一個得道的人,得道的聖人呢!這也是我們應該理解的。整個佛教的心行,這個次第,這包括在我們不敢肯定你們中間會有佛菩薩,絕大多數還是凡夫、凡人。所以,我們要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修行方法來要求自己。那麼你的生命一旦得到自在,在那個境界呢,沒有規矩不規矩,一切的法則在自己心中。所以,濟公到的那個境界,他喝的酒能夠幫助他修行,那就是神秘,神功啊。他吃的肉,他吃一隻雞能吐出一隻活的出來。你們各位如果能吃下去吐出來……(眾笑)。但是,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概括,整個佛教心行呢,是由他律到自律。他律到自律,它們兩個是聯系的。自律是你認識到這樣做可以得到好處,由自覺到自在,到生命徹底自在的時候,一切法則在自己心中。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聖人呢,這個聖賢呢,才可能顯現出遵規守戒的這種形式。以這種形式出現也僅僅是為了幫助做事,為他人做楷模。我們看濟公和尚無拘無束,但是,無論是在佛教還是社會都有游戲規則。因此說濟公呢,在寺院裡面,比如說在柏林寺,在現在的柏林寺,在寺院里喝酒吃肉呢,打比方說,我知道他是寺院里的人,我也要把他趕走。雖然我是凡人,可一切要按照佛的制度來。
營員:我問一下三皈依的事情。三皈依應該是說對佛、法、僧很充分的信奉之後。如果,我一時決定了三皈依,可是後來呢,我又對佛教反覆,就是對佛教的認識感到反覆。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
營員:我想問一個法律問題。人類有很多惡劣的行為,但是這個惡劣的行為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世間的法律已經對他進行了懲罰。比如說,一個人殺人之後,他因為觸犯刑法而被判無期徒刑,他因為這種惡劣的行為承受了很多年的痛苦。那麼,在他承擔了這種後果之後,能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他的惡果會不會影響到往生極樂世界呢?
大和尚:這問得很好。這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我們知道,世間犯罪的人經過處罰、坐牢以後,有些人出來以後,再變本加厲地做壞事,越做越壞。所以,這完全取決於他在接受世間懲罰的時候,在他的身心中所發生的變化。我想告訴你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不要把因果關係理解為一個外在的聯系,我們佛教不是這個意思。因果報應用你們熟悉的理論就是能量守恆,也就是我們身心中所發生的事件,他們變成零,就是這個意思啊。至於是善是惡,它只是人們給它的一個標籤。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判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只是他們自身所造成的孽,影響未來的走向,如此而已。就是這一切生命自身內在運行的,佛教叫相續。我們在一條河流的上游,用這個杯子倒一杯大糞,我們在長江的上游倒一杯大糞,我們在長江的下游會受影響嗎?會因為這一杯大糞受影響嗎?不會。但是,你說,長江水有改變嗎?我不認為它沒有改變,但是這個改變呢,沒有到很嚴重的程度。如果在長江上游倒一汽車的氫化鉀,長江下游有改變嗎?
營員:有。
大和尚:對。其實,你倒一杯子的大糞也是受影響了,它也改變了。可是它這個改變呢,無足以在下游表現;你倒了一汽車氫化鉀,它一改變,足以引起下游的改變,出現特別大的改變。所以,身體就像河流一樣,每一個當下都是我們改變它方向的時候。所以你們要相信我,我以前也在大學裡面學哲學,科學也知道一點點。所以,你們的一些問題我都想過,很多問題,不敢說所有啊,你們思考的很多問題,我都思考過。都不是問題,好了,今天就講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