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超法師:煩惱

煩惱

廣超法師 

各位居士, 今天我要跟大家談談關於煩惱每個人都有煩惱, 但有些並不是煩惱, 人們也把它當成煩惱, 今天要談的就是:我們要清楚什麼是煩惱, 什麼不是煩惱也要知道煩惱生起原因和怎樣去處理我們的煩惱

了解我們的煩惱

煩惱不是隨時都會生起來的。首先我們要了解, 佛教說因為我們過去有種種的無明煩惱, 所以來到這個世間做人、做各種的眾生。然而我們的這些煩惱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生起來的, 好像現在你就沒有嗔心了, 或者說你現在並沒有想到要搓麻將煩惱生起是有原因的, 比方你覺得無聊時想要找些消遣, 而你的興趣是搓麻將, 那你就會找人搓麻將了。又比方你心中正想著一些事, 而被人中斷了你就起嗔心, 而若是在平時旁人干擾, 你卻無所謂, 可見煩惱是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因緣底下才會生起來。

煩惱不是別人給你

佛說我們有煩惱, 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某些不好的業習, 有些是我們從過去世到今天慢慢一直累積下來的, 當碰到境界的時候, 那些不好的業習就會反應出來, 這是煩惱生起的最主要原因, 而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緣, 幫忙使煩惱生起來。比方有人講了你一些壞話你就煩惱、起嗔心, 他講壞話是一個外境、一個助緣, 而你聽了起嗔心是因為你自己有嗔心的煩惱, 是這個助緣把你嗔心的煩惱給引發出來, 所以煩惱是你的, 不是他給你的。任何人起任何煩惱都不是別人給的, 是他自己有那種業習, 由外人或外境的助緣而引發出來。

煩惱生起來時佛法說因為我們迷惑, 不知道它從那裡出來, 我們的心就隨著這煩惱的心對外境反應。當煩惱心一反應, 依佛法說, 我們又再製造新的不良業習、再造一些不好因果將來就要受苦了;而這不良的業習也會再加強。所以煩惱所引發的因果就是將來要受苦, 還有加強不良的業習。那我們要怎樣去解決我們的煩惱呢?

不同的煩惱, 不同的處理方式

佛對不同的眾生說不同的法門以對治不同的煩惱。我們的煩惱太多了, 比方說你有抽煙的貪, 時間一到你就想買香煙來抽, 這是一種煩惱對於煙的味道、煙的感覺的一種執著如果你喜歡咖啡, 每當口渴了需要喝水時你不喝水, 卻想到喝咖啡, 那你就得經常為要喝咖啡而去進行各種各樣的準備工作喜歡咖啡是貪咖啡煩惱喜歡抽煙是貪抽煙的煩惱, 這兩個是絕對不一樣的, 如果你將抽煙的貪戒除了, 喜歡咖啡的心還是繼續存在, 也就是說不同的煩惱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的。

貪和嗔——較易被知道的煩惱

我們無量劫來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 所以佛說煩惱無邊。那我們要從那裡下手, 來處理這無量無邊的煩惱呢?對一個初學佛法修行的人, 他應該先處理比較重的、他看得到的煩惱佛法煩惱有貪、嗔、痴三種類。「痴」, 他是不知道的, 既然不知道, 也就不會想到要處理。「貪」和「嗔」是比較容易被知道的煩惱, 所以初學的人所面對的煩惱一般上就是指貪和嗔。

關於「貪」, 許多人往往在貪的煩惱被滿足後就不認為是煩惱了, 覺得無需去處理它。其實貪是很讓人苦惱的, 但一般人不會覺得, 比方說有人很貪睡, 一覺睡醒後感到很舒服、很快樂他就滿足了, 你跟他講這個是煩惱他也不以為意。父母親貪愛兒女、一對男女在談戀愛, 這些都是貪的煩惱, 但是他們樂在其中就不認為需要去處理, 你叫他處理他也不願意了, 人們內心一般上都接受和滿足於貪的煩惱

「嗔」的煩惱就會讓人得很苦惱, 所以很多人所謂的煩惱, 主要就是指嗔。「嗔」的煩惱有很多種類, 我舉幾個例子:有時候人家說了幾句不合你心意的話, 你內心就起嗔心了。或者當有些人起了嗔心的煩惱, 針對你來發脾氣, 而你也跟著發脾氣了。因為這些嗔給你苦的感受, 你立刻就想不要、想丟掉, 所以嗔的煩惱最容易被發現

「貪」的煩惱就比較不容易被一般人發現比方說你現在貪喝咖啡, 沒有咖啡你就盡量去找咖啡來喝, 喝完你就滿足, 就不去處理了, 也不會覺得那是一種煩惱。其實當你去滿足「貪」的時候也是苦惱, 但一般人滿足了就不以為意, 當然不會想去處理了。

但當「貪」的煩惱不能夠得到滿足時, 你就會真正感受到因為「貪」而引起的苦惱, 你就會到處去找人訴苦了。就像有些人生意, 想發達;或像有些人想考試及格, 想得到多少分, 他就會很苦惱, 在那邊緊張;甚至有些人異性朋友約會也會緊張, 那也是煩惱。這些煩惱主要是什麼引起的呢?就是「貪」。

「貪」引起的煩惱一般上是什麼呢?就是佛教所說的「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什麼是「求不得苦」跟「愛別離苦」呢?一個人因得不到所貪求的東西而感到煩惱, 越得不到他越煩惱, 這就叫「求不得苦」。另一個是「愛別離苦」, 就是他所貪愛的東西變壞了、丟失了或他親愛的人離開他、去世了, 他就覺得非常傷心。「貪」的煩惱被人覺察到的主要原因, 多數是因為有「愛別離苦」跟「求不得苦」。如果他得到滿足, 他就不以為意了。

我們認識的煩惱有這幾種類。我們要知道, 貪有貪的處理方式, 嗔有嗔的處理方式。我們先談談「嗔」的處理方式

嗔的處理方式

佛法說我們的嗔有好多種, 有些人是對人起嗔心、有些人對事起嗔心, 就看他的嗔心有多重。比方說有人因為剛要出門天卻下起雨來而生氣了, 他是針對什麼呢?是對這個氣候起嗔心。為什麼呢?因為他心中所要求的東西被阻礙了, 那他就要找『對象』, 找誰呢?找到「哦!原來天下雨」, 他就煩惱了。所以我們的煩惱有所謂的煩惱對象你是針對人?針對事?還是針對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例如佛教徒有執著佛法道理煩惱, 當人家講了違反他所認識的佛法道理時, 他就起嗔心了。任何宗教都是這個樣子, 就是執著他所認識的道理而起煩惱這一切, 我們要清楚它是怎麼來的?剛才我說過了, 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緣, 助使煩惱生起, 真正的煩惱是你內心煩惱的業習, 這兩個配合了, 煩惱生起來。煩惱生起來了, 我們說要克服這個煩惱那就看你要在什麼時候克服。你要在煩惱過後才克服?或正當煩惱的時候克服?還是在煩惱生起時, 就設法去處理?這些在佛教里有著不同的教導方式。先說煩惱(嗔心)生起之後, 該如何處理。

看清楚嗔心起來的後果

首先, 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如果我起嗔心, 這個煩惱的人是誰?其實就是我, 並不是對方。但是當我起嗔心的時候, 我非常不滿意, 我必然要想辦法讓對方不爽快, 那麼我就滿意了。嗔心往往會造成這個樣子。但這樣一來, 你就會又造新的因果了, 依佛法說, 你不但加強了你的嗔心, 你還跟對方結下了嗔心的因緣, 以後你們兩個要來重演這段因緣。所以你要看清楚, 我的嗔心起來的後果, 它讓你現前的內心自在將來也同樣不好、不自在。你要看清楚, 這一切的不自在, 是我自己造成的, 內心有嗔也是自己的, 並不是對方給我的。但我們卻一直說是對方。剛才我說過了內心裡有嗔心是你的, 並不是對方給你的。

觀察嗔心生起的因緣

那麼, 當嗔心的煩惱來了佛說你除了要知道它的後果是不好的, 應該要放棄。另外呢, 佛法說你要觀察這裡面有種種的因緣。什麼種種的因緣呢?剛才我說了, 你不會無緣無故起嗔心的, 好像你現在聽這個錄音帶(讀這篇文章), 你沒有無緣無故對這個錄音帶(這篇文章)起嗔心, 同樣的, 當對方會做一些行為來影響你, 使你起嗔心, 必然也有它的因緣、它的因果, 然後你的心與他——雙方的嗔的習氣相配合, 就變成你現前的身心活動。世間一切都是如此。以佛法他在迷惑中, 你也在迷惑中, 大家迷惑在現前的境界, 這嗔心的因緣就這樣開始了。如果你要觀察, 你要看看, 哦!原來他跟我一樣, 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嗔心會生起來並不是他願意的。有誰願意那樣呢?沒有人願意的。「他是不知不覺就那樣做出來的」你要這樣去看。他有他嗔心的業習、有他的煩惱, 你也有你的煩惱, 大家攪成一堆, 並非誰在針對誰。你若這樣看清楚, 就會比較容易看開一點了。

看回自心

還有, 佛法如果你起嗔心的時候, 你要想回自己, 有些人學佛是要解脫有些人發心要度眾生, 若你是要度眾生, 你要想想「現在這個眾生這樣對待我, 那正是我修行的時候、我度他的時候嘛!為什麼我要跟他在一起呢?」那樣看清楚之後, 你就放下了。如果你想自己解脫, 那你要怎麼看呢?你要看清楚「哎呀!這不過是種種的外境, 現在又(在我身心)反應了, 我的心不要再隨境轉了。」這樣你的心就不會對這個人起嗔心。

但是講歸講, 一般人就往往做不到。做不到有幾個原因佛法說我們的心念生起時, 有一層層不同的層次, 一個接著一個的生起來。我們因為看不清楚自己的心念, 往往在煩惱生起後才知道。但就算如此, 你也應該去解決它, 否則煩惱就會慢慢增大, 自己也會很苦。

如果想要提前處理煩惱, 就必須修定。當你有一定定力, 任何外境一動, 你的心不會馬上反應, 你就機會先觀察, 而不是讓煩惱生起之後才來觀察。這是如果你想提前處理煩惱

如果你要更提前處理, 希望連煩惱都不要起來的話, 那這就不容易了, 因為你放下很多、很多的事情專心的修才做得到, 在這裡就不談這個, 我們談談一般人怎麼處理它。

改變愚痴想法

煩惱有時候是因為我愚痴想法, 而這個就好處理了。關於這愚痴想法, 我舉個例子比方說有些人怕鬼, 懷疑他家裡有鬼, 而他就在那邊憂愁了。這是為他一種愚痴想法(心念)引起的。佛教有一故事有一老太婆, 有兩個女兒, 大女兒嫁給一個做麵線的, 這個做麵線的, 每天都要曬麵線;二女兒嫁給一個農夫農夫就需要天下雨, 好讓農田裡有水。每當天下雨時, 這位老太婆都會憂愁, 擔心大女婿的麵線沒得曬了;當天沒下雨時, 她也憂愁, 擔心二女婿的農田裡沒有雨水, 所以不管天下不下雨她都很憂愁這就什麼呢?就是沒有智慧而引起的憂愁了。怎麼說呢?有一天, 她遇到一個出家人, 談起了這件事她說她很苦惱。出家人就她說:「為什麼你不顛倒過來想呢?天下雨時, 你應該想『我很高興, 今天我二女婿的農田有雨水了。』有太陽的時候就想『我大女婿的麵線曬得很好了。』這樣你就不煩惱了嘛!」老太婆因為出家人這樣說, 念頭轉了過來, 的確就看開了。就因為她愚痴想法讓她兩頭煩惱, 她看得開, 換另一種想法, 就兩頭都高興。

改變錯誤見解

但以佛法來說, 這兩種想法都不對。為什麼呢?整個問題是她執著她的女兒執著她的女婿。如果她兩個女兒都沒嫁出去的話, 天下不下雨都跟她毫無關係, 為什麼嫁了女兒會有回事這就是她心中有求, 她要求她的女兒、女婿過得好, 要求老大老二都一樣好, 兩邊她都想要, 這叫求不得苦, 並不是她的念頭轉過來(換另一種想法)的緣故。當然, 這個(第一種)想法造成她錯誤她就煩惱了。

所以有很多煩惱是因為我們自己錯誤想法造成的, 例如有些人, 當碰到考試時, 就很緊張了。他沒有去想「我緊張能夠解決問題嗎?」。其實根本沒解決到問題。你緊張要去考試;不緊張也一樣要去考試, 要解決的是什麼呢?啊!你好好的掌握這段時間多讀一點書, 希望你讀的題目能夠在考題上出現, 這才是你真正應該做的事。如果你在那邊緊張, 那才是傻瓜一個。這是為我們對東西有求, 怕它失去了, 一旦害怕失去, 你「求不得」的煩惱心來了, 你沒看清楚, 就會以為是考試帶給你煩惱。並不是, 是因為你求不得苦。剛才說, 因為你見解改變, 你的煩惱放下了。這要你有一定智慧。所以一些比較有智慧的人, 在面對這一類的煩惱時, 他都能較輕松的處理了。

懺悔、呵責自己

另外, 當煩惱來了, 我們要做什麼呢?根據佛法說, 如果煩惱來了, 而你又陷了進去, 過後你就懺悔, 就是自己對自己呵責說「我以後不要再做了。」這樣子慢慢、慢慢的, 你就能夠約束自己的心以後不要再那樣。但在這樣做時, 一些佛教徒會生起另外一些煩惱, 覺得說「我學佛之前原本沒這麼多煩惱學了佛法之後更多事情,這樣也不可以, 那樣也不可以,更煩了」。很多人有這樣的概念學了佛法, 越學越煩惱。還有一些人呢, 學靜坐還沒靜坐之前並不怎樣, 靜坐以後他覺得「我不靜坐還好, 靜坐了更煩惱。」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前面說過的:一般人都滿足於自己的煩惱, 凡是「貪」的煩惱我們平時都盡量去滿足, 但學了佛以後要你戒除「貪」的煩惱, 為了要戒除「貪」的煩惱佛法說很多東西你盡量不要做, 那你就很煩了, 是這樣的緣故。而如果是「嗔」的煩惱呢, 佛說你不要做你也很樂意不要做。因此我們要知道很多人說學了佛之後更煩」是什麼原因?因為他「貪」的煩惱佛法不應該做了。關於這點, 我們該怎樣處理呢?

 慢慢改, 慢慢放下

我們要知道, 凡夫不可能在聽了佛法後, 就能立刻放下煩惱煩惱並不是一日一夜, 而是無量劫累積而來, 所以要改變我們的煩惱, 也需要慢慢改變, 一下子是做不來的。當我們學了佛法, 碰到一些事情佛法說不該做的, 而我們的煩惱心認為(想)要做, 那你只好照做, 你不做的話會更苦, 你照做了, 知道自己現在改不了, 下次要改, 這樣慢慢、慢慢的改, 你就會比較自在一點, 不然的話, 你會覺得學了佛之後, 好像過的都不是人的生活了。彆強逼自己要做聖人, 就算佛教說『你要怎樣怎樣清凈』, 你也想『我要怎樣怎樣清凈』, 否則你就苦了。原本沒有這種要求, 學了佛之後卻有這種要求, 就更苦了。因此我們在學習佛法要了解到, 對於煩惱, 你若不是有很大的力量, 就只好一分一分慢慢的放下、慢慢的改。

再談嗔心的對治

我們回來談談嗔心的煩惱。在你還沒有起嗔心時, 應該要怎樣做呢?

修「慈心觀」

根據佛法說, 你可以修「慈心觀」, 就是所謂慈悲觀。在你靜坐, 心平靜下來的時候做一些觀想觀想你跟眾生關係觀想你要怎樣快樂、怎樣將你的快樂給予一切眾生。這個修法是以眾生當成發慈心對象在此我就這樣簡單的介紹。當你經常這樣薰習, 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會希望他好, 這樣你的心就不會整天跟眾生斤斤計較, 你嗔心的煩惱就會很快的減輕了。這是在煩惱還沒生起之前你就先修了, 是佛教所謂的對治法——對治嗔心的方法, 就是修慈心觀。

觀一切眾生與我們過去世都有

我們看看世間父母親, 他們一生忙忙碌碌, 將一切都給予他的子女, 但是你叫他把一切給別人他卻不願意, 為什麼呢?因為他對他的子女有貪愛, 所以他願意施捨一切給他子女。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克服我們的煩惱也就是佛法所說的, 對眾生要有慈悲心, 看待眾生有如看待父母一樣的平等大乘佛教就是這樣的教導著, 觀一切眾生就有如你的父母。其實這句話不一定對, 我們應該說, 觀一切眾生跟我們過去世都有緣, 有時候是父母, 有時候是子女;有時是師長, 有時是子弟, 都不一定。既然我們有這個緣, 就要盡量的結善緣。要觀想眾生是我們的父母當然可以, 但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真的是一個發菩提的人就會做得到, 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佛法里有這樣說, 觀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你的父母親, 不只如此, 他們也曾經做過你的子女, 也曾經對你有恩惠, 這樣你就容易看得開了。 那在夫妻和好朋友之間呢?

往好的方面想

當我們煩惱的時候, 我們都有一習慣, 就是把過去的一切恩怨, 通通搬出來。平時相處得很好的時候, 對方對待你的一些不良的行為, 你都可以接受, 不過, 當你的嗔心生來時你就通通搬出來, 清算老帳!以佛法說, 這是一種在煩惱上加上煩惱作法。其實, 佛法說, 我們應該顛倒來想, 就像前面所說那位老太婆一樣, 以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問題:當兩個人在吵架時, 你應該想想當初兩個人要好的時候「我曾經對他怎樣好, 他也曾經對我怎樣好」他現在這樣子對你是因為有這樣的境界因緣讓他起了這樣的嗔心煩惱, 那我應該想好的一面。」當你往好的方面想, 你就會越想心靈越放得開。

但人往往不這麼想, 他想「哇!我對你這樣好, 你竟然對我樣子」。其實, 當初他對你也很好的嘛!對不對?可能有人會說, 這樣不是很阿q嗎?他現在在罵你, 你卻想他過去對你好。那你應該這樣想「煩惱是我的, 阿q不阿q也是我的, 只要我快樂, 我才是真正得到利益的人。」當你這樣想, 你覺得內心放下了、覺得舒服快樂, 那為什麼不這樣想呢?人家說你阿q由他說嘛!為什麼?因為如果你不做阿q的話, 你會越想越嗔, 越嗔越想, 就越煩, 那何必要管別人認為阿q不阿q呢?重要的是自己要得到快樂利益。所以當我們生起煩惱, 對一些人起嗔心的時候, 千萬記得不要去清算他以前對你不好的行為, 因為這隻有使你更苦惱而已。

如果你想他曾經對你好, 那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夫妻夫妻會經常吵架, 吵過又好、又很恩愛了。一旦吵得很而不能剋制, 就將過去吵架的事故一一重搬出來, 結果就會越想越苦惱了。所以為了對治這個煩惱, 我們要盡量想對方對我好的哪方面。

不要對外境反應

另外, 佛法說:當一個人的煩惱加於你的時候, 如果你很清楚, 你不要反應, 那麼你就是一個真正得益的人。曾經有一次, 一個外道來到佛的面前, 罵佛, 罵了一大堆話。佛呢?靜靜坐在那兒沒反應。那個人罵完之後, 佛問他:「如果有人送一份禮物給你你不要拿, 那這份禮物是誰的?」外道說:「當然是那個主人的!」佛又問:「如果有人向天空吐口水, 老天爺沒有接受, 那口水是在誰那邊?」——就是掉回那人臉上。意思是說, 你的煩惱要加於我, 如果我不接受, 那麼一切因果、一切煩惱還是回歸予你, 這是很明顯的。如果你面對著一個在發脾氣的人, 任他怎樣講你、罵你, 你都靜靜的, 不作反應, 你會發現他的煩惱越來越重, 因為你不接受, 通通歸還他, 而你就會比較自在了。因此我們要看清楚, 當別人要將他的煩惱給你的時候, 你不要接受, 你要想「我通通還給你」, 你靜靜不動的話, 其結果一定是歸還給他, 必然如此。這些是關於嗔心煩惱例子

嗔心的種類

大多數人認為他煩惱都是因為嗔心的煩惱。我們嗔心的煩惱有很多種, 以上是我以一般人而言的講法。如果以佛法來說, 我們這個嗔心的煩惱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種就是所謂的「忿」, 即憤怒當你境界現前時, 你的心不能接受那個境界, 跟著就起嗔心, 這就叫忿。比方說人家罵你, 你就立刻起嗔心。

另外一種嗔心, 佛法把它叫作「恨」。是指那個境界已經過去了, 但嗔心還在。比方人家罵你, 事情去了你卻一直在回想, 越想就越氣, 而且念念不忘, 這就叫恨。

忿就是現前的嗔心, 一般而言是指一個人不夠冷靜、比較情緒化、容易波動;恨呢, 旁人就不知道了, 怎麼說不知道呢?因為他收在心裡, 沒反應出來, 沒反應出來不等於說他沒有嗔, 他還在嗔。忿, 很多人生氣過後就算了, 他的煩惱是屬於輕一點的;而恨, 有些人會恨很久、很久的, 這個就更麻煩、更苦惱了。所以, 一般上「恨」的煩惱比「忿」的煩惱還要嚴重, 因為恨是過後還繼續執著不放有些人有忿, 過後他就不記仇了, 我們說這種人比較豪爽。有些人呢, 會把仇記在心裏面很久很久, 一直不忘, 他記得多久, 就會這件事苦惱多久。有些人有忿沒有恨、有些人有忿也有恨、有些人沒有忿, 但他有恨。怎麼說沒有忿有恨呢?原因是他因為種種的因素而不生氣, 只有收在心裡, 恨在心裡, 你不為他生氣, 其實他在恨。

有一種的嗔心叫作「惱」, 就是指一個人碰到不如意事情身心很不自在, 甚至於心跳加速、血液在體內翻滾, 不但身體裡面這樣反應, 他連外錶行為也反應出來, 去破壞東西這都是惱的一些行為, 例如有些人生氣時會敲桌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或一些人, 走路的時候踢到石頭, 他一生氣, 就再踢多一腳, 這是什麼呢這是惱。惱不一定是對別人或對事, 他可以對自己, 「唉呀!為什麼我這麼笨呢?」「為什麼我這樣子呢?」對自己很苦惱, 都有的。「忿」、「恨」、「惱」在佛法都是嗔心的一種。還有一類的嗔心, 佛法把它叫作「害」。

害就是要去侵損別人, 使人家受苦惱、受害, 它就得到滿足。這是更嚴重的嗔心。害心有不同的強度:有些害心非常強烈的人會不動就去傷害別人, 只要一點不滿意, 就會把對方置於死地, 這是害心特彆強的人有些人沒有這樣的心, 他就不敢去害人。一般人在家裡蚊子、打蟑螂, 因為牠們對你有一點不利, 你起了嗔心, 就把牠打死, 這些都是害的心。一個人如果有害的心, 他的嗔心是很嚴重的。

以上這些嗔心的生起都是為你遇到的境界如意。另外一種嗔心不是因為遇到不如意境界, 而是你的心去分別所引起的, 就是「妒忌」。妒忌什麼呢?因為別人表現得比你好, 你不能接受人家比你好, 就生起嗔心。或者因為別人得到一些東西你沒有, 你就起嗔心, 這就是妒忌。這個妒忌的心, 以佛教來說, 女人會比較嚴重。這些嗔、妒忌的心, 在業力上造成的果報佛法將來很容易墮入畜生阿修羅, 而做畜生的時候, 都是一些有毒的畜生, 就是整天斗爭, 要毒 死對方——比如蛇、蠍子等毒性很強的那種眾生。當然, 當一個人還沒有相信佛教因果輪回, 他就不能相信這一點。這樣算貪嗎?

我們嗔心的煩惱, 剛才我說過了, 大多數人都能夠知道的,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要克服。但是貪就不一樣了, 根據佛法說, 我們貪的煩惱要去克服, 但你若叫一個人去克服他貪的煩惱時, 往往他會更苦惱。你叫他克服嗔, 他很樂意, 叫他克服貪他就會說「哇!為什麼我這樣也不可以, 那樣也不可以。」那是為他的貪告訴他應該可以的, 為什麼你說不可以。當一個人學了佛法跟他講不要貪, 他就會起一些煩惱了。「好啦!那我現在住的這間房子, 三房式我換四房式, 師父呀!這樣是不是貪?」

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清楚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就有在這世間所需要用到, 賴以生存的東西。比方出家人最簡單、最少的需要, 佛法把它叫作四事供養, 就是接受人家供養食物供養的衣、供養的葯(病的時候需要用藥), 還有接受人家供養睡覺所需要用到的(包括房子都是睡覺要用到的)。這些我們生存上所需要的東西你去得到, 以佛法說這不是貪, 這是為你業力因果, 你必須要那樣來維持你的生命。比方你現在的是三房式, 你想換一間四房式的, 這是不是貪呢?那不一定, 有些是貪, 有些不是。如果你生活環境里的確有那種需要而你去做, 那就不是貪了;如果你根本沒需要, 卻因為別人有, 你也要有這就是貪了。如果你以三房式換四房式的房子是為了讓你做一些事情讓你得到一些利益, 而這個利益是你個人的追求、個人要的, 那麼你就是貪了;如果你是為大家做的, 那就不是你個人的貪了。這些, 我們都要弄清楚。

另外, 一些人說我要求加薪, 那是不是貪?」那也不一定。你要看你的工作性質應該得到多少酬勞, 而你認為你所負責的工作也值得那些酬勞, 那就不是貪了。比方說你工作老闆給你一千元薪水, 但是你認為這個工作應該是千五元的, 這不叫貪。如果這工作是千五元工資的, 而你要求更多, 那就是貪了。又比方我們讀書, 讀了小學要讀中學, 讀了中學要讀大學這是不是貪?我們要生存, 就要有生存的能力, 在現在的社會生存要講文憑、講能力你去充實你的能力是要賴以生存, 並非為追求名, 所以這個也不叫作貪。有些人大學純粹是為了名, 因為「我這家族都是大學的, 所以我一定要讀大學。」這就是貪「名」。一般上, 很多人都沒弄清楚這個貪, 所以我要強調說:在你的生活中、你所處的環境需要你那樣做的, 你去完成, 這些都不是貪。

「那麼如果我想發財, 是不是貪呢?」如果你是做生意, 想賺錢, 你依正當的途徑去做生意成了, 賺到了錢, 那是你的福報、你過去修來的因果你就可以得到那些錢, 這不叫作貪, 你甚至可以賺一百、一千萬。一個人一年可能只賺兩千元, 而你一年賺一百萬都跟他沒有關係那是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緣, 各自得到所應得的財富。但如果你一直追求財富, 想要得更多, 那就是貪了, 或者你得到這些財富後念念不忘不願意放棄、不願布施執著要越收越多, 那也是貪。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你有能力, 你得到了, 這不是貪。比方我現在身上穿的衣服我在新加坡, 穿的是這樣的衣服;在窮的國家, 破破爛爛的他們都得穿。我穿得比他們好並不等於我貪, 但如果我一直講究要穿怎樣好的衣服我就是對衣服有貪了。如果我當作說:哎呀, 反正我沒穿衣服是不行的, 出門就要穿衣服我就穿嘛, 是嗎?!這樣就不叫作貪。但是當貪真的來了你真的去貪了, 那要怎麼辦? 

貪的不同處理方式

了解不同的需要

一般上當貪真的來了是不好處理的。為什麼?我說過了, 人們不會想要處理。當你貪愛某某人, 你會一直想去追求他;你貪愛你的子女你會整天想念他, 為他忙, 你不想呢, 反而更苦惱, 想了之後你就快樂, 那叫你把這個快樂丟掉, 你就會覺得苦了。所以在修行時, 我們要分幾個層次, 不要混在一起。一些人學習佛法, 只想過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果報、不要受苦、繼續做人, 對於這些人, 我們沒有必要叫他把他所愛的、所喜歡東西都捨棄, 我們可以跟他說你應該正當方式去取得這些東西, 這樣你會過得更快樂、更好。對於一個想要解脫生死的人, 那絕對要跟他說, 貪的東西通通要丟掉, 不然的話是不能解脫的。

佛教里, 佛對不同的眾生說不同的法。所以不要把那些對要解脫生死人所說的佛法, 運用在不想解脫生死的人身上, 因為佛法好像葯, 有什麼病就吃什麼葯。如果一個人想要享受天人福報, 那我們不應該反對他的貪, 只要跟他說應該以合法的方式生活, 避免將來得到苦的果報, 而他的福報也會越修越大, 為什麼不可以呢?那是可以的。

當你聽完佛法, 你要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自己要走那一條道路, 就要決定該處理那一類的煩惱。你要走的道路跟別人不同, 所處理的方法就跟別人不一樣, 所以大家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希望在這世間過著更好的生活, 覺得沒法今生解脫, 那你不妨去追求你想追求的一切東西;你所貪愛的東西, 你也不妨去滿足。只要你採取正當生活方式, 你的因果會越來越好, 然後慢慢的、有因緣的時候, 你就會朝向修行解脫了。如果你現在沒有心的力量, 而你逼自己跟著那些要解脫的人以同樣的方式生活你會越來越苦的。為什麼呢?人最苦的事就是要改造自己, 人常常想要改造別人, 改造不了不要緊, 但要改造自己是最難的一件事情, 所以會感到無奈。彆強逼自己做不了還要去做, 那是很苦、很苦的。因此,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 要知道自己是處在那一種階段, 需要那一種修法我說過了——嗔, 大多數人都不想要, 都想學習一些方法來對治這些嗔心, 而貪就不人不說法了。

正當生活方式滿足貪的煩惱

如果你想擁有一美滿家庭、想今生過一個好的生活, 那你就不要把一些出家人的修法加在自己身上你應該按著佛陀說的十善業道, 就是在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底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佛說這並沒有錯。因為, 反正你要繼續留在這個世間你就在這世間過得更快樂, 這才是佛法真正的目的。如果學了佛法後你過得更苦, 那就錯了。但是何謂更快樂呢?佛法快樂叫作初善、中善、後善。何謂初善、中善、後善?在你追求快樂, 為了滿足你貪的煩惱過程里, 你必須當時是快樂的、過後是快樂的、將來也是快樂的, 這就叫初善、中善、後善。就是說你所貪求的東西你不要去損害別人, 以佛法認為合法的方式去得到, 這佛法並不反對。所以對於那些想要滿足自己貪欲的人, 每天、每個星期到處去吃喝玩樂, 只要沒有損害別人, 跟大家一起快樂, 這也沒有錯, 甚至於唱歌、跳舞也是沒有錯的。

但, 如果一個人想要解脫生死, 那這個貪就很重要了。為什麼呢?因為嗔會使一個人要離開、遠離這個世間, 貪才會使人不想遠離這個世間。所以對一個要解脫生死的人來說, 貪 的煩惱是更難處理的, 嗔對他而言還是容易處理的。

解脫生死人所面對的貪

那麼, 一個要解脫生死的人, 他面對的貪有那一些呢?根據佛法說, 貪可以分為兩大種類:1、以『我』來說, 可以分為「我執」和「我所執」, 執著這個世間有一個『我』, 對『我』的貪愛;執著這個世間有我來說, 就有所謂的「我的貪愛」和「境界的貪愛」。我先解釋什麼是「我執」和「我所執」:首先我們執著我要存在著、我存在這個世間、希望我繼續存在, 這就是對『我』的貪愛, 跟著我們希望我過得更快樂、希望我得快樂的感受, 這是對感受的貪愛。我們對於這個『我』的執著佛法這叫作「我執」。根據佛法說本來就沒有一個『我』在裡面, 是我們執著, 以為有一個『我』, 然後為他起種種煩惱。那麼「我所執」呢, 是你執著了『我』之後, 更進一步執著『我擁有一東西』『這些東西是我的』, 比如說你擁有這個外貌、擁有你的身體、擁有你的家庭名譽, 認為這些是你所擁有的東西, 這就叫我所執」。一個人想要解脫生死, 他的「我執」和「我所執」都需要去除掉。如果只想在世間過得更好, 那麼他的這個「我執」和「我所執」是不需要去處理的。

以另一個角度(境界跟我關係)來說, 貪又分為「我的貪愛」和「境界的貪愛」。我的貪愛就是『希望我繼續存在』;境界的貪愛就是『希望我所處的境界依然存在-』。因為我們有這些貪愛, 死的時候就執著這個我要繼續存在, 不希望我不見掉;就同時也不希望我消失於這個境界, 可以繼續留在這個境界里, 所以死的時候就留在當時的境界里, 跟著就隨境界轉、轉、轉, 轉到下一去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生死輪回, 也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貪愛。

五欲的貪

我們貪的煩惱有那一些呢?

佛法簡單的說, 從我們生存的場所, 就是所謂的三界我們現在生活在欲界里, 就有所謂五欲的貪, 我們這個「我執」、「我所執」就是在五欲上發展的。如果你生在色界, 無色界里, 就有另外的貪。我們就談談五欲的貪好了

五欲的貪是財、色、名、食、睡, 就是指我們貪求錢財、貪求異性的色—— 就是色慾、還有貪求名譽、貪吃、貪睡。

(一)對錢財的貪:我們若為了取得錢財而謀財害命, 就像剛才我所說的, 是不應該的。如果你錢財, 你盡量去賺錢(通過正當途徑), 以佛法那是可以的。但這對於解脫的人就不可以了。如果一個人既要修行、又想在這個世間繼續享受快樂, 這些人怎麼辦?這些人可以一面追求錢財, 一面將所得錢財好好的利用。

佛法里, 佛說要怎樣使用你的錢財呢?佛說要分成幾個部份:第一部份你要留給家裡用, 這是生活所需的費用。第二部份你要儲蓄起來以備發生一些意外, 你沒辦法得到生活的費用, 有了這個儲蓄, 你就不用擔心了。關於這個儲蓄的方式你可以買保險, 買保險就是屬於這一類了, 或者儲蓄在銀行。第三部份呢, 佛說你應該拿來布施。為什麼要拿來布施呢?因為如果你希望今生過得好, 將來也同樣好或更好呢, 你就要去布施, 做一些善的業, 那這個布施就會使你將來得到更多的善報, 此外, 布施也會慢慢減輕你對錢財貪欲, 所以你要拿一部份來布施。最後一部份, 佛說你應該留下來, 用來發展你的事業這是我們應該把所得到的錢財分成的四個部份。我再重講一遍:第一部份就是應付生活上所需要的開銷;第二部份就是要儲蓄起來, 以防萬一;第三部份拿來布施, 修一點福德;第四部份呢, 你可以拿來發展你的事業、拿來投資。這是佛親口所說四種分法。任何一個在家人他有錢財, 如果這樣運用, 就是在善用他的錢財了。

如果你得到了錢財拚命累積, 越累積越想得到更多, 又不願布施, 那麼你就一直增強你的貪, 貪無止境, 你就得天天為錢財忙。所以有些人一生忙忙碌碌的, 賺了錢他自己辦法用, 是誰用呢?他的子女在用, 不是他自己用, 那又何苦呢?對於錢財, 我們要這樣來看待。

(二)對於色慾:財、色、名、食、睡里這個色的貪。我們生存在欲界里。所有欲界眾生都有男女之間的貪愛, 不同的人貪愛的輕重不一樣。對於這個男女間的貪愛, 如果你不今生解脫, 那你也可以去談戀愛、結婚、成家立業, 做一個居士來修道。不要因為聽了佛法之後就開始苦惱, 「師父啊, 我談戀愛, 怎麼辦?」也可以的, 並非不可以如果你想要解脫生死, 那談戀愛就不對了, 這也是一個煩惱。貪的煩惱我說過, 我們一滿足它我們就快樂了, 那我們生存在人世間就為了活得幸福、更快樂, 既然你不解脫, 你就不妨追求這快樂、擁有這快樂, 沒有錯的。如果你想要解脫, 就要放棄這個, 為什麼?因為佛說妻子家庭就有枷鎖牢獄一樣把你綁著, 使你不想出離這個世間如果你本來沒想要出離這個世間, 那你就不妨結婚、成家立業。

但, 色慾並沒那麼簡單。例如有些人因為過去世的因緣, 有了妻子後, 他還會有外遇——這是那個人跟他過去世有緣, 今生看到了, 他就貪、就執著在裡面了。這個呢, 佛法就強制了, 把它列入在五戒里, 佛法你不可以有夫妻以外的淫慾了。為什麼呢?因為佛說就叫「自通之法」, 就是說你若不希望你的妻子子女被別人侵犯, 你就不應該破壞別人的婚姻或跟人家的妻子兒女淫慾而不成婚。這是你自己應該做的, 所以五戒里就強制你一定要這樣做了, 錢財方面也一樣, 你不能去偷, 你可以用合法的方式去得到。在我們的法律裡面就規定一夫一妻, 有些地方可以一夫多妻, 這是人為的, 既然是一夫一妻的話, 那你就只好一夫一妻了, 但有人因為有外遇, 他沒辦法。以佛教說, 你一定要強制自己切斷, 這一類的貪, 佛說不允許。剛才我說佛允許你滿足淫慾的貪, 是夫妻之間, 但不允許夫妻以外。

(三)名:人會執著這個名, 我們所謂的面子其實也是屬於名, 甚至一個人的外表形象是因為這個名, 喜歡人家讚歎他、欣賞他、看得起他, 希望在這個世間, 人家知道他的存在, 這些都是因為對於名的執著。不過這個名是人類才有, 在動物界里沒有名這件事, 其他眾生也沒有, 只有人類才貪著名。對這個名, 佛是怎麼說的呢?佛說不需要的, 說我不應該去追求這個名。為什麼?對你沒有用處, 是因為思想上認為你比人家強一點, 你就執著在裡面了。佛說眾生平等的, 你卻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方一些做母親的, 兒女大學她就覺得臉上有光, 兒女不能讀大學她就得很丟臉, 她沒有想想那是兒女而不是她在讀大學。我經常這樣嘲笑的形容:有些人養了一些名狗, 當他的狗獲得一些比賽的冠軍時, 他也把自己當作狗來, 他也一名了, 這些都是執著名相的煩惱

關於這個執著名的煩惱, 我們要弄清楚, 比方我是電腦, 而你是裁縫的, 那你就做你裁縫工作, 我做我電腦工作假如我執著的話, 我就說我電腦你做裁縫殊勝這是名的煩惱。而這做裁縫可能就不那樣想了, 他會說「哎呀, 你做電腦的要為別人打工;我做裁縫開了一間裁縫店——我做老闆。」他就有另外的看法了。所以你執著這個名是你自己一廂情願、你認為的, 別人不一定那樣看法你在那邊執著, 就自己沾沾自喜——貪名的人往往不知道是這樣子。甚至有些人執著名, 他說你知道嗎?我姓李咧!」因為李光耀姓李, 所以他跟你說他也姓李, 那是執著名, 傲慢執著名是什麼煩惱呢?就是佛法說的「我慢」和「驕」。

(四)至於吃(食):佛法說你所吃的只要足夠滋養這個身體, 就對了。根據佛法, 我們的身體要吃, 被形容為是一種病態。當你進食時, 你應該當成『我在養病』, 就是照顧這個身體。既然它需要被照顧, 就是它給你麻煩有病嘛!所以佛說當你要吃的時候, 你要當成是治療這個身體、養這個身體。如果是一個修行的人, 他吃的時候要想我為修行, 所以吃這頓飯」。但很多人不是, 他吃是在滿足什麼呢?滿足嘴巴的感受, 就是舌頭上的感受。舌頭把他拉著走, 拉到這裡那裡去吃, 這就是他迷失在舌頭感覺上, 就是貪吃。很多人不明白到底怎樣叫貪吃?怎樣叫不貪吃?剛才我說過了只要你有得吃, 你吃呢, 這不叫貪吃。如果你沒得吃而你一直去追求, 那就叫貪吃。比方我現在辦法去買雪糕來吃, 這是我貪吃雪糕了, 但是如果雪糕在我面前我吃呢!我沒去追求, 只是有得吃就吃, 這樣就不是貪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有這個感覺器官, 在吃這些東西時我的感覺是樂受, 那我就享用這個樂受嘛!如果我一直去追求, 就是我貪了——貪這個樂受。所以我們要清楚這個吃, 如果你是有得吃就吃, 那是無妨的, 但如果你整天去追求, 這就是貪吃了

(五)睡覺:每個人都需要睡覺, 但是你去追求各種方式的睡覺(包括各種設備)好讓你睡得更舒服那就是你對睡有貪著了。一個修行的人, 如果他什麼事情不做, 天天在修行佛說這個人一天睡四小時就夠了。至於一般人, 如果工作忙碌, 他必須睡七到八小時, 不然他很容易疲累。所以睡覺需要花多少時間才不叫貪呢?因人而異。如果一個人睡醒了, 不願意起來、賴床, 這也是一種貪。只是, 睡覺跟吃的貪一般上不會影響到很多人也不會傷害別人, 所以一般人不會注意這個問題

我們的煩惱很多、很多, 一時也講不完, 我只是大略的介紹這一些。我在這裡講的煩惱是針對一般人來說的, 一般人都希望在這世間過得更好, 不是針對修行的人來說, 因為要修行人不是以這樣的態度來處理煩惱的。

煩惱煩惱, 苦是苦

每個人都有煩惱, 這些煩惱我們要弄清楚, 別不是煩惱的也當作是煩惱, 這個怎麼說呢?比方現在我在考試, 那我就必須多用功、看多一點書, 而一些人看到書就煩了, 在那邊苦惱, 他是因為考試煩惱呢?還是因為煩惱煩惱當你碰到一些因緣必須要做的, 你沒辦法, 必須去做佛法上說就是你身心自在身心自在就是所謂的苦。苦並不是煩惱煩惱一定是苦。這句話我要解釋一下, 比方說我現在牙痛, 牙痛並不是煩惱, 牙痛是一種苦, 但當你牙痛的時候, 你整天愁眉苦臉、很苦惱, 那是因為牙痛的過程中你起煩惱。本來牙痛已經苦了, 你再加上煩惱就苦上加苦了。或者說我必須完成一件事, 正在忙碌著, 不明白的人會說:「哎呀!廣超法師啊, 你為什麼這樣煩惱要做這個。」這個人就不懂什麼是煩惱了。做事、解決一件事不叫煩惱那是要去處理、完成一些事情, 只有當你執著、貪著時, 那才叫作煩惱。「那當我沒去執著、貪著(某件事), 我必須去做, 我(還是)很煩惱。」這樣問的人就分不清楚了。當一件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必須去做你不願意, 那個時候你是在起嗔心的煩惱。這起嗔的煩惱你應該克服, 而那件事你依然要去做。

如果真的要講起來, 我們就從早上到晚上來看:我早上起來要刷牙「哎呀!為什麼我每天起來要刷牙?很煩惱。」時間到了要吃我為什麼每天要吃?很煩惱。」「為什麼要洗澡, 很煩惱。」如果這些對你而言都是煩惱, 那麼你就辦法生活了。在這世間生活你有這個身心就有這個(身心活動所帶來的)苦, 而你必須去進行、去完成(這些活動), 在進行、完成的過程當中你再起一些煩惱的心, 這些才是煩惱——在佛法上有這樣的區別。一個人如果去修行了以後, 他了解這世間是苦, 他也感受到很苦, 不想要了, 然而那苦依然會現前, 如果他分不清苦與煩惱他會很煩, 說:「哎呀!我學了佛更煩惱, 為什麼?哎呀!一切很苦、很煩惱。」那就錯誤了。煩惱煩惱, 苦是苦, 這一點大家要弄清楚。所以當你學了佛法, 了解這世間是不自在的、是苦的時候, 你要看清楚, 不要再加上煩惱心——自尋煩惱

要真正了解我們的煩惱呢, 你們要去上一項佛學的課, 去認識這個煩惱心的生起。我們的心是這樣子:它先生起一些知覺的心, 然後再生起種種分別的心, 分別了以後就加上種種的煩惱。我們如果要修行的話, 就要去認識這個分別的心, 然後再進一步去認識這知覺的心, 認識了這些, 我們就可以站在煩惱的前頭來處理它。如果你做不到, 你只好在煩惱生起了以後才來處理, 那你就有一個認識:這一切的煩惱都是無常的、暫時的, 不要去執著它。你越執著呢, 就越放不下

煩惱生起來以後, 我們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進一步的改善, 只要你每次有改善, 那就對了。不要期望一次過解決問題。如果一個人一聽完佛法就完全放下他的煩惱, 那這個人就聖人, 不是凡夫了, 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 要去認識各種各樣的煩惱, 了解它, 然後慢慢、慢慢的克服。如果不能克服, 可以用一些方法, 比如念佛, 念經或者念咒, 念了一段時候, 雜亂的心安定來了, 我們就會煩惱看清楚, 也比較有能力來處理那些煩惱。所以對初學佛的人, 他可以先從念佛, 念經或念咒開始。對一般人是樣子

煩惱因緣所生

根據佛法說, 煩惱本身是空的、沒有真實性的, 隨著某種因緣生起來, 我們不要因為一時的煩惱就把它當作永遠的。所以當一個人生起了某一些煩惱, 做了一些行為, 不要因為這樣就看扁他;也不要因為他現在很好就覺得他非常好, 為什麼?他以後也會煩惱出來的。我們過去無量劫有很多善的、惡的業習, 有著不同的煩惱今生今生因緣今生煩惱會表現出來, 不要因為這個人很煩惱而看輕他, 他是因為今生的某一些因緣而那樣煩惱。你今生煩惱比他少, 是因為今生有一些好的因緣, 可能下一你就比他煩惱了。所以呢, 不要看輕那些煩惱的人

我們要了解一切都是因果煩惱在你身邊發生, 就是你本身有一部份的責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因為你和他過去有種種的因緣, 造成他的煩惱轉到你這邊來發生了。我們要永遠記得一句話:「煩惱是我自己的」——對方不過是助緣, 幫忙你的煩惱出來而已, 所以要怪就怪自己的煩惱不應該怪對方。

有關煩惱講到這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