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蓮法師:隆蓮法師關於佛教與作家的對話

隆蓮法師關於佛教作家的對話

  作家佛教最根本東西是什麼?

  隆蓮:佛教最根本東西就是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是不是這個世界除了物質就沒有別的存在了?

  作家:那你認為有沒有呢?

  隆蓮:有。我認為有。所以我不是唯物主義。

  作家:是什麼呢

  隆蓮:靈魂精神

  作家:它們獨立地存在嗎?

  隆蓮:人死神不滅,是佛教的理論基礎。這個神,是指精神

  作家佛教目的什麼呢

  隆蓮:勸人為善不做惡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少慾望煩惱,胸襟開闊。其目的使人們轉迷成悟,獲得真正的快樂

  作家:這話怎麼講?

  隆蓮:意思是說,神鬼也不是永遠的神鬼。神如果當得不好就會下台,變成人或者鬼。神鬼都沒有逃出生死輪迴。前因變了,後果就會變,一切皆是無常

  作家:如果說神鬼都是眾生的話,那佛教就是無神倫了?

  隆蓮:從根本上講佛教是無神論。

  作家:但一般的老百姓拜佛時,往往把佛和菩薩當做萬能的神來求拜。你對這怎麼看?

  隆蓮:的確如此。一般老百姓往往混淆了佛教與民間風俗迷信活動,把它們混在了一起。但佛教教義始終認為沒有主宰一切的神,一切因緣而生,行善就吉,作惡就凶。

  作家:據我所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都追求順從忍讓、自我犧牲、行善贖罪,以追求來世幸福你認為來世嗎?

  隆蓮:這個東西,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無。報紙上曾有過這方面的報道,說某某人被某死者附體,我想那就是轉世。過去的古書上也有記載。《左傳》中就記載了有一個叫彭生的人,轉世變成了一頭豬,「人立而啼」。轉世不一定變人。

  作家:那你個人呢?相信有來世嗎?

  隆蓮:我們佛教徒都是相信有來世的,也有過去世。這三者之間(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以因果關係相互依存的,此世行善,彼世就會幸福我想這不無好處。相信有來世,可以對人起到警醒作用,不要做壞事,做了壞事來世要遭報應

  作家佛教在我國家傳播得最為廣泛,如果整個民族單方面提倡揚善、順從和忍讓,會不會因此變得軟弱?

  隆蓮:佛教所提倡的忍讓順從,主要是指對自己內心的榮辱苦樂態度,不計較不煩惱當我們面對公共權益和國家利益時,是不應當軟弱的。比如當侵略者入侵國土時,我們就應當奮起抗暴,捨身護法。因為侵略行為本身就是違背佛法的。當然,我們首先是呼籲和平,呼籲全世界的人都能夠以殺盜為戒,以慈悲為懷。所以我們經常召開祈禱和平法會

  作家:現在信佛的人多還是解放前多?

  隆蓮:看怎麼說。解放前出家的人多,現在做居士的人多。做居士的總要給廟里一些香火錢。而過去窮人多,走投無路時往往就入山門。自己都吃不飽,哪來香火錢呢?現在生活好了,所以做居士的就要多一些了。

  作家:可我覺得許多信佛的人並不是真正地出於信仰,而是為了世俗的、功利目的。比如生病了,希望菩薩保佑趕快恢復健康;做生意了,希望菩薩保佑發財;高考了,希望菩薩保佑能順利考上,等等。你對這樣一些人怎麼看?

  隆蓮:很多人燒香磕頭,並不是真正地學佛信佛,這我也知道。真正出於信仰喜歡學佛的,是少數。這很正常,也不是什麼壞事。他們燒香拜佛,心裡總是虔誠的,總是出於對佛菩薩的信賴。他們雖然不懂佛法,但至少懂得一些因果報應行善積德道理。這樣對於他們的行為,總是有一些善的引導,有一些警醒的作用

  作家:我通常在書上和影視上,看到一些信徒燒香念經時,有的是說「求佛祖保佑」,有的是說「求菩薩保佑」,佛和菩薩有沒有什麼不同?

  隆蓮:佛和菩薩是不同的。準確地說,佛是指佛祖,即釋迦牟尼。在印度佛教里,只有佛祖才是至尊的信仰對象。過去小乘教認為只有釋迦可以成佛。後來大乘教認為三世十方有無量無數的佛,提出了菩薩」的名稱,把它作為成佛的准備。

  作家:就是說菩薩比佛要抵一等級?

  隆蓮:通俗的講是這樣的。有一說法認為,佛是自己覺悟後又覺悟他人,而菩薩只是自己覺悟。不過現在已經不這么看了在一佛教徒的心目中,最有地位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作家佛教在我國經歷了積極入世和消極避世的變化。到了近代,太虛法師又提出了人間佛教」,主張積極入世。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隆蓮:我是贊同太虛法師的主張的。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意思就是說佛教不能脫離社會,脫離了社會而不能修練成佛我覺得我們與其號召人們到極樂世界成佛,不如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凈土

  作家:就是說,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

  隆蓮:但佛教現實社會又要保持距離,不保持距離的話,就不很好持戒修行。所以我以為,出世、入世關鍵是把握分寸。出世復入世,一切以發揚佛教的根本精神為基準。比如我們佛教所提倡的自我犧牲、勸人為善,就很符合現在這個時代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就沒有必要消極避世。

  作家:你對雷鋒、孔繁森這樣的人怎麼看?

  隆蓮:我認為他們就是菩薩。他們做的就是菩薩做的事。

  作家:我從書上看到介紹說,密宗是外來的,在中國影響不大,您是修的密宗嗎?

  隆蓮:最初我發心學佛時,受外婆的影響,學的是凈土宗。後來出家皈依師父昌圓法師也是凈土宗。但40年代時,往來成都講經的大法多為密宗,我也就慢慢地傾向於密宗了。

  作家密宗有什麼特點?

  隆蓮:密宗比較注重儀軌,講究修持、念咒……其實各個宗之間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密宗的有些咒其他宗也在念,它宗之弘揚凈土者也相當普遍。它們不是對立的。

  作家:就是說,您認為是什麼宗並不重要?

  隆蓮:長一宗專一宗是必要的,但其他的經書也應當看,廣采博收,誰有學問就向誰學,不掛哪個的牌子。關鍵是學習根本精神

  作家:可我聽說一些佛教宗派還是很對立的,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隆蓮:我認為佛法是一味的,不應當分宗立派。當初佛說法時就有一味,止惡揚善、普度眾生。燒火就那麼幾塊柴,還分什麼宗立什麼派?

  關於佛教中的女性

  作家:為何寺廟和尚廟多尼姑庵少?並且和尚廟的香火比後者更旺?比丘(和尚)也比比丘尼(尼姑)有錢?我看到信佛的大多是女人,可她們還是願意把香火錢給和尚。可不可以這樣說,佛教里也同樣存在著男尊女卑?

  隆蓮:和尚廟多嘛是因為和尚多。男人出家出家,比女人有自主權。和尚多了自然廟就多,就大。有些信徒喜歡到大廟子去燒香。這沒什麼。

  作家:但我還是覺得,佛教中存在著男尊女卑。比如比丘出家受戒只須一次,比丘就得受二次。還有,比丘尼的戒律也比比丘要多得多,對吧?

  隆蓮:是的。比丘出家,要先由比丘尼傳戒,然後再比丘傳戒。即所謂的二部僧戒。說到戒律,的確是比丘尼多。比丘250條,比丘尼348條,多98條。

  作家:能舉個例嗎?哪些戒律比丘尼獨有的?

  隆蓮:(笑)這不能告訴你。因為你不出家人

  作家佛祖眾生平等,即所有的生命平等那人就更應當平等了。可比丘比丘尼為何不平等呢?

  隆蓮:說到平等,我認為人生來是平等的,從生命意義說是平等的。但人活在這個世上,要絕對平等卻是不可能的。這很簡單,有人走在前面,有人就走在後面;有人坐在上面,有人就得坐在下面。總不可能大家都跑上去坐。對不對?

  作家:既然是這樣,女性出家修行是不是比男性更艱難、更不容易?

  隆蓮:這是肯定的。當初釋迦牟尼不願意女人出家的。佛祖認為女人有5障……

  作家:有哪5障?

  隆蓮:這我也不大清楚,要查一下書。我們比丘尼的始祖,也就佛祖姨媽大愛道,當初堅決要求出家佛祖就說,如果你一定要出家,就必須遵守「八敬法」,即對比丘懷有敬意,遵守八項特殊的戒律。這樣將來才不致毀滅佛法大愛道為了出家,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佛祖就專門為大愛道修建了一座廟,這也就是我們愛道堂名稱的來歷。既然是先有比丘後有比丘尼,有些現象也就好解釋了。

  作家女人學佛這么難,可是在實際的生活中,信佛女人卻比男人多。為什麼?

  隆蓮:女人苦。人追求幸福動機是從苦出發的。女人生活苦、內心也苦,就渴望通過信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再一個就是女人弱,她們對自己不自信,總希望藉助於他人的保護,尋找依靠。同時女人善良,樂善好施,與佛法親近

  作家:我查了一下佛教詞典,關於女人的五障,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法華經》說的五障是「欺為信障,怠為進障,嗔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可我覺得這些「障」並不是女人所特有的,欺騙、懶惰、嫉妒等等,男人也一樣有。

  隆蓮:當然,人都是有弱點的,所以才需要學佛修行。把「五障」歸為女人,可能是女人在這些方面更弱一些,更需要注意

  作家:關於八敬法,我也查了書,非常不公平。比如第一條,百歲比丘見了受戒比丘都要行禮。

  隆蓮:只要他真的有道行,戒行精進年齡不是問題。

  作家:可是並沒有這個前提。

  隆蓮:過去小乘教認為女人不成佛,到大乘才有了改變。《法華經》上說,龍女八歲就成佛了,她把自己最心愛的珠子獻了出來,就立即成了佛。

  作家:但她成了佛,就變成男的了。

  隆蓮:是的。……佛教中的男女有一高下之分,這樣僧團內部才能穩定。其實在別的宗教中也一樣,比如基督教,就只有神父天主教的牧師都是男的,好象最近幾年才開始有女的擔任。俗世間的男尊女卑,必然會反映到宗教中來

  關於辦學

  作家很多人都有一種誤解,認為和尚不必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會念經就行了。但您卻一直主張提高出家人文化素質,您是怎麼想的?

  隆蓮:其實這並不是我個人的主張。佛教皈依本來就是「三皈依」。就是說你要信仰佛教做個僧人的話,不僅僅只是皈依佛祖師父,還應當皈依「法」。這個「法」,就是指三藏十二部經典歷代高僧著作要把這些教義搞明白,沒有文化怎麼行?

  作家:能讀懂這些經書的人恐怕不多吧?

  隆蓮:光是「三藏十二部」,讀一遍就得幾年時間。過去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都很低,投靠山門窮人自然也沒什麼文化。的確沒有多少人能讀懂經書。現在時代已經發展了,全民族都在提高文化水平,出家人也應當提高文化水平,不能再用過去的老觀念來看問題了。

  作家您的意思是說,不能把信仰佛教僅僅停留在拜佛燒香上?

  隆蓮:對。只是燒香拜佛,不可能真正地弘揚佛教要讓佛法更多地被人了解和接受,首先就必須提高出家人文化素質。現在中外交流越來越多,人家外國人到你的廟里,向你提幾個問題,你什麼都不懂,光會念「阿彌陀佛」,那怎麼行?

  作家:所以您就積極呼籲創辦了這所佛學院?

  隆蓮:那不是我個人的呼籲,很多人都一起呼籲。中國佛協和各地宗教都很支持。特別是趙朴老,為此是投入了很多心血。在此之前中國已有了好幾個佛學院,但還沒有一所是專門培養比丘尼的。我想我有責任來做這件事

  作家:辦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隆蓮:困難?(笑)那就是一個字:錢。

  作家:?

  隆蓮:簡單地說吧,我們學校從84年正式開學起,每個學生的經費是650元,平均每個月50多一點兒。包括吃、穿、住、醫療、學習資料等等,到現在仍然是這么多。與實際需要相比差距很大。光是伙食費一個月50也不夠啊。學生雖然是吃素,可正是年輕身體的時候,飯總要讓她們吃飽呵。我們只好讓每個學生再交錢。但仍很困難,那些年紀大的老師來上課,我們都出不起車錢。

  作家:那你為什麼不採取些別的辦法呢?比如打開山門,進些香火錢,或者出去化緣

  隆蓮:有很多都是這樣想的,他們對我堅持不開山門很惱火。如果打開山門,方圓幾十里的城鎮和農村居士會來進一些香火錢。可學校就那麼大一塊地方,如果山門打開,學生還怎麼上課?至於化緣我是個不會化緣的人我也不想讓我學生出去化緣學生應當以學習為主,不能分散她們的心思。

  作家:你的想法大家接受了嗎?

  隆蓮:接不接受,我都要堅持這一點。其實大家應該明白,辦學校本來就是個蝕本的事。你想想哪個學校是賺錢的?辦學的目的是為了錢財,而是為了「賺人才」。如果我們國家不把自己的學校辦好,學生就會跑到外面去讀,跑一個少一個,人才都流失了……盡管我對那些跑出去就不回來的人很不滿意,但我們搞教育的人是不是也有責任呢?

  關於詩詞創作

  作家:你這一寫了近千首詩,對詩歌一定有不少見解

  隆蓮:我平時東塗西抹,沒有系統琢磨過……我想作為詩,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古人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平平淡淡的話是不能表達感情的,有了「嗟嘆」,有了強烈的感情,才能成為詩。有了詩,才會有其他:「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看,舞蹈、歌曲乃至戲劇,都是從詩里演變出來的。

  作家:就是說,詩是表達感情的?「詩言志」?

  隆蓮:對,我認為「詩言志」是詩歌的「憲法」。如果我們沒有思想,大可不必作詩。一定要心之所志,表由衷之言。不能拿假思想感情來和讀者見面。

  作家:我給你整理詩的時候發現,你的詩中亦有一應酬之作。我以為只有我們俗人才做一些勉強的事,你們出家人也不能完全超脫嗎?

  隆蓮:我們出家人也是生活社會之中的,也要與這個社會的人打交道。超脫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的確寫了一些應酬之作。不過我以為詩之發生都含有應酬的成分。詩(指舊體詩)有唱和,一唱一和,就已經有了應酬的意思在裡面。當然,真的好詩,就不能為應酬而作。詩也好文也好,說空話不行,要有感而發,言之有物。

  作家:據我所知,你所寫的,大都是舊體詩,那你對新詩怎麼看?

  隆蓮:只要是表達真實情感的新詩,我也一樣喜歡。比如說聞一多的《洗衣曲》:「一件二件三件,洗衣要洗乾淨,四件五件六件,熨衣要熨得平。」看上去似乎很平淡,但到最後兩句感情氣勢一下就出來了:「哪裡不幹凈,哪裡不平,問支那人,問支那人。」詩人在這里演了一個雙簧,把我中華民族的苦難和反抗之心全都表達了出來,它實在是令我折服,使我相信白話詩也一樣能做出好詩來。

  作家:對舊體詩呢?是不是要偏愛一些?

  隆蓮: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從小接受的主要是古典文學的熏陶,當然對舊體詩更熟悉、更親切一些。舊體詩好在凝練,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那裡頭有千百年來的結晶。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喜歡它們。我相信它們是有生命力的,不會被時代淘汰。當然,它也有局限性,不自由不開放。但有的時候,形式的局限就是詩詞的美。

  作家:無論新詩舊詩,你以為怎樣才能寫出好詩呢?

  隆蓮:首先是創新。一般來說,新詩是指白話詩,舊詩是指文言詩。其實最早的詩還是白話詩,只不過是提煉了的白話我以為詩在文體上的新舊不重要,文體是隨時代的演變而演變的。重要的是內容上的新舊。無論是白話詩還是文言詩,你都不能陳陳相因,盡寫些陳詞爛調。詩要創新。其實,詩要有個性要有自己的見解。再者,詩還應當超脫些,庸俗的東西不能成為詩。如王摩詰的五言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它不僅僅文字清麗,且有意境,這種意境能使我們從塵囂中超脫出來,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作家:您最喜歡的詩人詞人有哪些呢?

  隆蓮:(思索了一下)我愛讀杜詩,仇兆鰲的詳註是我常備的書。早年喜歡讀蘇詩。我家有一部本刻版的王文誥注本,很好。可惜損失了。詞人么,更早的時候曾欣賞李清照的詞。後來我寫的詞就比較隨意了。

  作家蘇東坡您的老鄉,他的詩、詞、文、賦樣樣都行,還精於書、畫、醫學,您年輕時也學了那麼多學問,是不是受他的影響更多呢?

  隆蓮:可以這么說吧。但我不和他比,我是這個。(比了一下小指頭,笑。)

  關於人生

  作家:據我所知,有的大法師出生時,往往都有一些與常人不同的現象。比如母親見了什麼,或者環境和天氣發生了異常,什麼樹開了花,什麼鳥飛來了……等等。您出生的時候有這些異常現象嗎?

  隆蓮:沒有沒有,什麼都沒有,很平常生下來了那時候女人一旦做了妻子,就要操持一家人生活,洗衣做飯,擔子很重。我母親生我的時候,就正在廚房裡做早飯,忽然覺得肚子痛,連忙跑進房間,很快就生下了我。我是第一個孩子母親那裡20歲。

  作家:聽說您3歲就開始認字,童年都是在讀書中度過的,那您還有時間玩兒嗎?

  隆蓮(疑惑):什麼完?

  作家:就是耍不耍?(耍,四川話,玩兒之意)

  隆蓮(笑):咋個不耍喲?!耍得傷心(四川話,過份之意。),牆壁都是我的腳印。我的小名就叫蠻子。

  作家:那你的童年還是比較幸福吧?

  隆蓮:幸福不上,在那個時代。我1歲多時就逃難,辛亥革命中我外公因為參加了同志會,官府要抓他,我們一家就跑到鄉下去了……所以我1歲就開始逃避,我是個逃難專家……(笑)

  作家有個問題我想冒昧地問一下。

  隆蓮:你盡管問。

  作家:您年輕的時候很有才華,家庭條件雖說不上很富有,卻也不錯,為什麼沒有結婚?

  隆蓮:這個問題簡單我覺得婚姻苦事,不想結婚。

  作家:?

  隆蓮:那時候我覺得世上最好的男人,不過就是我家裡的三個男人爺爺外公父親。他們正直善良,有文化修養也有責任心。可是在男權社會里,他們的妻子也和別的女人一樣,沒有地位,沒有獨立人格。我的奶奶外婆母親都是識文斷字的女人,一旦嫁了人,連張寫字的桌子都沒有。只能做家務,生孩子我不想步她們的後塵。婚姻對女人來說,的確是件苦事。就是不出家我也不打算結婚。

  作家:那你的父母親能同意?

  隆蓮:我的父親比較通達。起初他也為我張羅,後來見我都不幹,就沒再勉強我。我母親嘛,也就著我了。

  作家:那您一直是一個人生活,有沒有感到寂寞

  隆蓮:寂寞?結婚就沒有寂寞了嗎?

  作家您是1937年皈依佛教的。為什麼又在4年之後出家了呢?做個居士,不是也一樣可以潛心學佛嗎?

  隆蓮:年輕人,你可真不了解那個時代喲!說得簡單一點,我是日本人的飛機天天轟炸逼得出家的!

  作家:怎麼講?

  隆蓮:那時候我想留在成都聽經。但日本飛機天天轟炸,家裡就要讓我回去。不準我在成都。

  作家:那你不能回到樂山後自己看經書自學嗎?就像你學其他學問那樣?

  隆蓮:學佛可不同。自己看經書和聽大法說法是有很大差別的。那時候成都來了許多著名的大法師,他們有的是進藏學習多年取得了成果的,有的就是從西藏出來的。我覺得機會太難得了。

  作家:如果您不出家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文學家或者數字家或者別的什麼專家。您後悔過嗎?

  隆蓮:後悔?一點兒也不後悔這是我從小的願望我就是想做個學佛的專家。佛學的苦空觀念以及眾生平等慈悲救世、止惡揚善等教義我的心中產生了共鳴。我願意一輩子研究它,弘揚它。

  作家:我從你的詩里看出,你青年時代一直很關心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可以說經常處於憂國憂民的心境之中,那你想過參加革命嗎?

  隆蓮:沒有。我連自己的命運都把握不住,還敢去革別人的命?

  作家:可是從你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你對治理國家有著許多精闢的見解清醒的認識。

  隆蓮:見解見解,那都是紙上談兵。真要去實踐去做都是很不容易的。我年輕時只是個書生

  作家:您此生最愉快的時期是哪個時期

  隆蓮:……大概就是剛出家的時候,隨著海老上師到彭縣的太平寺和峨眉山的慈聖庵的兩次安居。我們有10個比丘在一起,聽老上師講經,修持

  作家:那最不愉快的,又是哪個時期呢?

  隆蓮:最不愉快的……當屬文革時期

  作家:那個時候您一定吃了不少苦頭?

  隆蓮:還好,宗教界的一些人士都暗中保我,使我免於挨批鬥。後來我就稱病閉門休養了,一直到文革結束。

  作家:那個時候您是怎麼想的?

  隆蓮:能怎麼想?整個國家都亂了套,我們能怎麼想?就好洪水來了,個人是無法阻擋和改變的。我的內心感到非常憂慮,不知這樣亂下去怎麼才收得了口?

  作家:那時讓你最感到氣憤的是什麼?

  隆蓮:造反派進了愛道堂,讓我們和尚自己動手砸佛像不允許我們穿僧衣,讓我們重新留起了頭發。那10年對我來說,是個中斷。但並沒能改變我的信仰。78年一落實宗教政策,我第一個帶頭剃掉了頭發我是自己給自己剃的。

  作家我覺得你的個性很鮮明,有話就說,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並且對看不慣的事情照樣提出批評,並且很尖銳。而依我的理解,出家人是包容一切忍讓一切的。你怎麼想的?

  隆蓮:我的個性如果不強,當初就不會當和尚了。沒有先和家裡人商量,周圍的人也不理解,條件又那麼艱苦。可我還是堅決地按自己的願望去做了。這就是我的性格。包容一切並不等於包容不正確的事情。有時候為了堅持真理,就是要敢於說話,敢於批評

  作家:那你也罪過人嗎?

  隆蓮:當然得罪過。1955年我第一次去北京開會,有人向海老上師發難,我就站出來說話。並不是因為海老上師是我的師父我就幫他,而是為了說真話。

  作家:後來你沒事吧?

  隆蓮:沒事。我說的是真話,大家都支持我。

  作家你是全國政協委員,在參加政協會時,發表自己的見解嗎?

  隆蓮:當然要發表。比如討論三峽工程時,我就談了我的看法。雖然我只是個小人物,,贊不贊成起不了什麼決定性的作用,但我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千秋大業,非同兒戲,我必須說真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