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蓮法師:能海上師弘法業績述略

能海上師弘法業績述略

隆蓮法師

  中國共產黨三中全會召開以來,百廢咸興,國運日盛。新憲法公布,宗教政策益臻昭顯,群情共仰。近世佛教史乘之輯纂,已為要務;而有關當代佛教界傑出人士弘法利生之業績,尤亟待搜集紀述。

  能海上師,以畢生精力,銳志溝通漢藏文化,兩度入藏求法,盡得密法真傳,在內地廣建傳修密法道場,譯述經籍近七十餘種,解放以前,奔走國內在京滬渝蓉講經傳法二十餘年。解放後,遵奉國家政策,繼續致力佛教事業,參加歷屆全國人大、政協,多所建白。全國佛協成立,能海上師膺選副會長,先後出席維也納世界和平大會及新德里亞洲會議。晚年長住五台山,以耄耋高齡,猶精研《阿含》,孜孜撰寫《學記》,迄於示寂。其平生成就,實為中外佛教界所矚目。

  能海上師傳記,近人多有執筆,皆追慕高風,博陳卓見,宏篇精構,海內爭傳。惟於上師佛教教義貢獻,則詳略互見,尚鮮系統介紹。爰敢不避譾陋,述其大端,藉供史家之採錄。現就師門見聞所及,兼采諸家紀述,將上師生平事跡及佛學成就簡介如下:

  能海上師,俗姓龔,名學光,字緝熙,世居四川綿竹。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臘月二十二日,生於綿竹漢旺場。父名常一,母張氏,有姊一人,長師十歲。後遷家於縣城,父以攤販為業。父母相繼去世後,依姊為生,就讀近塾。十四歲入成都恆升通匹頭業為學徒,號東延塾師課子弟,亦姓龔,視師如己子,授以經史,學業日進。庚子亂後,清政窳敗,外侮日亟,師矢志報國,決意棄商習武。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初停,興辦學校,考入陸軍學校速成班。畢業後,歷任軍職,暨雲南講武堂教官。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為專擅軍權,羈縻異系,於民國三年設置將軍府。師應調入府,無定職。將軍府旋廢。師應川軍將領劉湘之請,任駐京代表。皆非其素志。師早年孤露,長值時艱,備嘗險阻,洞達人情,既為其決心學佛之根柢,亦為其後來應機說教之淵源。

  師既發心學佛,即折節從師,虛懷若谷。時蜀中名僧涪陵天寶寺佛源老法師在成都三義廟講經,師一聞生信,即求皈依,成為正信居士。1915年廣漢張克誠在北大講佛教哲學,師往聽,每日步行往返四十里。後少城佛學社請法師居士說法,師既說法,亦從他人聽法,無驕滿意。中國佛教,至於清季,已成強弩之末,每況愈下。迨楊仁山居士(1837—1911)自日本傳回性、相宗章疏,士大夫階級競相傳習,講學之風,始為之一振。但作為佛教重地的叢林,仍狃於舊習,僧律廢弛,禪講不興,學修之風,江河日下。甚至一班在家學者,公開倡言但皈二寶,不皈僧寶。白衣高座說法,緇流噤若寒蟬。師對此末法衰相,心焉憂之,慨然以荷擔、重振如來家業為己任。1924年,得子甫四十日,即從佛源老法師出家法名能海,號闊初(一作潤初),家產除酌留妻子生活外,悉數捐助少城佛學社。其果斷之精神、勇決之行動,震驚一時。既棄家祝髮,即投新都寶光寺從貫一老和尚具足戒,當時寶光寺在川西諸叢林中門風較嚴,以師中年出家,久歷仕途,且深入佛學,必多驕慢,故於戒堂中多方折伏,師悉忻然順受,眾皆服其雅量。後來貫一老和尚亦聽師講法,並請師為寶光寺法主,以從師學法弟子妙輪代師住持寶光寺。

  師受戒後,更銳志求法,當時漢地佛教舊有諸宗皆乏傳人,間有一二耆德闡述宗要,但尋章疏證驗無聞。法相宗雖在當時異軍突起,亦不免偏學廢修之弊。實犯學者不修,以無師傳故。師曾一度擬東渡日本,求唐密墜緒。當時有重慶大勇法師已先往日本求法,不契而歸,以為東密未宏佛法之奧,且日本佛學皆亦只承中國之餘緒,印度後期佛教多傳入西藏未來漢地,藏地佛教,若學若修,師師相授,代有傳人。勇師既回轡西征,師亦決意入藏。西藏佛教前弘期已經譯出大小顯密經律論738種,其中從漢文轉譯的僅32種,故西藏佛教有直接從印度傳入的一部分為漢地所無;在後期又翻譯了很多經論,特別是1203年印度比哈爾省的大寺廟戰爭中全部毀壞後,那爛陀寺、超岩寺等大寺廟學者來到西藏的很多,傳譯事業因而很盛。藏文藏經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保存在藏文藏經里的極為豐富,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非常重要。西藏佛法以密教最為普遍、最為突出。密教主要屬於定學,在漢地失傳的次第禪,在密教中得到保存和發展,有源遠流長的傳習。在顯教方面,西藏黃教各大寺都推行以因明、俱舍、戒律中觀瑜伽(現觀)五科佛學為中心的教學制度。根據玄奘、義凈所記載當初印度那爛陀寺的規范,可以說這是當時學風的繼續。西藏佛教於元、明、清三朝,雖已傳入漢地,但只為帝王御用,民間傳習者甚少。特於漢僧叢林,尤為捍格不入。第一、由於漢傳佛教諸宗,已有悠久歷史,以為近取諸己即可滿足,無假求外。第二、由於藏文佛教典籍,無人譯傳,不知其蘊藏之富。第三、由於藏族人來漢地者,多不通漢語,僅傳授一些密宗事相,於較深的教理,限於譯述能力,未能傳達。遂令一般人認為西藏佛教,就只是富於神秘色彩的密宗。謹慎的叢林老宿,對西藏佛教,望而生畏,莫敢問津。因此導致漢藏宗教徒之間嚴重隔閡,當時社會人士及政府當軸,亦知溝通漢藏佛學,實乃團結蒙藏佛教徒及鞏固邊陲之要務。大勇法師北京藏文學院,率學生二十餘人,南下入藏。師亦於受戒後與同戒永光、果瑤等,到康定跑馬山,與大勇法師一行,同往學法,依止降巴格西,主要學藏文比丘戒菩薩戒、密乘戒、俱舍論、菩提道次第等,並受度母等法。是秋,藏文學院進行改組,有師及大勇、大剛、法尊、觀空、永光等諸法師,共十七人,決定次春入藏。1927年降陽格西盛讚拉薩佛法殊勝,促師速往,並為作書致康薩格西。師以資用不足,返蓉籌措,翌年始赴拉薩。師在拉薩,依止康薩格西,執弟子禮甚勤,為康薩入室弟子。康薩與頗章喀當時齊名,譽為西藏之「日月二輪」。康薩深達空性,傳為白文殊成就,亦精通世法,為十三寺住持。師從康薩學,於顯教以彌勒《現證庄嚴論》為主;於密教以《大威德》為主。釋迦一代時教,顯教以《大般若經》集其大成。《大般若》之精要,攝於《現證庄嚴》一論。阿底峽(982—1054)入藏,造《菩提道炬論》,繼《現證庄嚴論》,把佛所說的「經律論三藏」,都攝在「三士道次第」中。對於一切佛說都不棄舍,認為沒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順緣。這與漢地所稱一乘圓教之義相近,而更為平易近人。宗喀巴又依《菩提道炬論》造《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為顯教修行要典。密教分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部。事密重事相,行密重教理瑜伽部重事理和合,而無上部則為特殊深細、異乎尋常的修法。唐密金胎兩部屬瑜伽部,未及無上部。無上部中,密集金剛重戒行,稱為父密。勝樂金剛重空見,稱為母密。大威德見行並重、攝父母兩部之要點,稱為師密。師回漢地,於顯教以講《現證庄嚴論》及《菩提道次第》為主,於密教以傳《大威德》為主,皆西藏佛教之要點,得於康薩之心傳也。

  1933年,師取道印度回國。在印度,曾朝禮菩提道場。後在上海佛教凈業社講經,繼赴五台山廣濟茅篷閉關。嗣集成《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儀軌》,此書後來成為師在各地所建道場的基本必修功課。它的內容皈依發心、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菩提道次第以至十地、二十空等,實際等於一本佛教基本知識讀本。傳說師於閉關時親見文殊,因密教規矩,集儀軌有一條要求,就是要親見本尊。是否親見文殊,不必刻舟求劍,實際在於是否符合文殊教義精神。趙朴初居士撰師的碑銘開始二句說:「承文殊教,振錫清涼」。實際文殊教即大般若之教,亦即師一生弘法之中心。自1934—1937年間,師主要譯出《大威德十三尊儀軌》並集成《比丘戒集頌》、《定道資糧頌》、及《菩提道次第科頌》,以備弟子定慧三學之急需。並集出《皈依發心攝要頌》,為每次所收皈依弟子必讀之書。每次收皈依後,即對弟子傳授三皈依觀法,不但使皈依弟子基本認識三寶體相及皈依之行持學處,且從三皈依起即結合止觀而修。此法最初悉由師口傳心受,無文字記載,後由弟子景誥初集為五言頌文,1946年復由弟子集師講錄為《三皈依觀初修略法》,經師校閱後付印。師自述三皈依得法源流,得於跑馬山降巴仁波卿,有自釋迦如來不斷之傳承。此為師教授弟子定學入門,其內容包含禪法基本不凈、數息等觀,乃至生圓次第甚深禪法基礎。受學者多,修習者少,但依法修行而獲益者仍不乏其人。同時師又依《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等,集出《止觀略法》,付印於《皈依發心攝要頌》之後。故從師受皈依者人數眾多,一般多在皈依後,即能得修學門徑。1936年於五台山廣濟茅篷,依《菩提道次第》、《瑜伽》、《中邊》、《俱舍》、《成實》、《庄嚴》、《中觀》等約二十餘種經論及師門心法,集為《定道資糧頌》為修定之津梁。又集《比丘日誦》及《比丘尼日誦》為二部弟子具足戒後經常誦習之需。《菩提道次第科頌》為依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略諸論原書科判而集成之頌文。師言《比丘日誦》、《定道資糧》、《菩提道次第》三者為戒定慧三學初基。三者應和合而修,分之則各失其會通之功能。以上諸書之集成為師一生弘法之初步準備。

  1937年冬,成都文殊住持法光和尚請師住南郊近慈寺。寺為文殊院下院,建於明代,年久失修。師率弟子數十人入院,經營修復,建立以律密兼修為主,並譯傳西藏黃教經論道場。除具備一般叢林之規模外,有沙彌堂,培養未受大戒學僧。有學事堂、學戒堂,培訓新戒。新戒必須住堂,五年學戒。住不滿期,不發戒牒。學戒年滿入加行堂,修四加行,合格者,方入金剛院,專修密法。早晚念誦以《大威德儀軌》、《上師供》為主,一如西藏寺院。《儀軌》悉師譯文,間由能觀法師(俗名程芝軒,曾為華西大學教務長)潤色。師所譯《儀軌》,音節氣韻悉如原文。中國佛協會長喜饒嘉措曾來寺參加念誦,嘆曰:「到此使我又置身西藏寺廟中!」《上師供》為西藏諸部密法集大成之書,為常課必誦,師幾經修訂,1938年譯稿始定。
近慈寺除念誦西藏儀軌」為主、與其他叢林不同外,注重戒律,是其特點。1938年冬在近慈寺初次傳戒,以後即嚴格學戒。為使近慈寺比丘自成家風,僧衣悉黃色,異於一般叢林。入街市及白衣家,莫敢不整飭威儀僧眾不往白衣家應赴,亦不在寺內應酬經懺,更不向信眾募化,雖生活艱苦,而僧眾處之怡然。師於戒律,約己甚嚴,待人惟恕。以不雜不冗不過不及正處中道為準繩,故雖門風甚峻,而僧眾和合,人無間言。

  1942年師在近慈寺舉行大威德金剛大灌頂,四眾雲集,盛況空前。安居中講《大威德生起次第》。人或以為師對無上密傳習太泛,實則師之講授因人而施,亦有分寸,非漫無限度也。同時譯出《大時輪上師相應法》。

  1945年在彭縣太平寺安居講《法蘊足論》及《大威德圓成次第》之一部分。師晚年傾向於原始佛教,以《法蘊足論》為目犍連所造,《舍利弗毗曇》為舍利弗所造,均成於釋迦在世之時內容頗為可信。且所論皆修切要之法相,故特印出傳習。安居中譯宗喀巴著《律海心要》,在近慈寺首講。是年建近慈寺譯經院,師親撰門聯:「通聖言而遍寰宇,導世界以趣大同。」以明譯經之旨。當時,美國住成都新聞處長曾持羅斯福總統函邀師赴美弘法,辭未往。

  師譯《毗盧儀軌》,迎蒙古興善喇嘛住譯經院,傳《毗盧儀軌》及其事相修法;唐密久堙,大日如來修法,至此始復其傳。嗣後,師又率弟子譯出有關毗盧法之儀軌註疏多種(尚未付印)。

  師講《法蘊足論》、《圓成次第》、《生起次第粗細修法》、《慧行刻意》,明原始佛教定學與密乘相通之道弟子有筆記,稱為《太平寺安居講記》。以屬於甚深密法,故只由在會弟子互相傳抄,迄未付印。

  師譯著及弟子集錄筆記近七十餘種。屬於經論者有《現證庄嚴論顯明義疏》、《現證庄嚴論根本頌》、《辨識阿含集頌》、《根本阿含廣頌》、《增一阿含學記》、《雜阿含學記》(未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頌解》、《華嚴經十無盡藏品講義》、《菩提道次第心論》、《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佛塔建修供養功德義利分別集經》、《舍利弗毗曇禪定品講義》、《定道資糧頌》、《寶相贊》。

  屬於戒律者有《律海十門》、《律海心要》、《事師五十頌》、《比丘日誦》、《比丘尼日誦》、《菩提宗道菩薩戒集頌》、《沙彌戒集頌》。

  屬於密法儀軌者有《文殊大威德怖畏金剛安善成就修行方便觀誦儀軌》、《大威德文殊成就生起次第入門津要》、《大威德生圓次第秘密伽陀》、《大威德怖畏金剛甚深道第二圓成次第》、《大威德一尊成就法》、《大威德一十三尊之息災增益二種火供現行儀軌》、《大威德文殊成就方便略引》、《文殊大威德迎請勝住總經》、《文殊護持正法王滿足供養激贊儀軌》、《文殊護持正法供養儀軌》、《文殊大威德息災護摩略法》、《文殊真言念誦略法》、《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毗盧如來成就方便大法儀》、《無量壽如來大願持誦法》、《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清凈法身天香供養法》、《毗沙門天滿足供養法》、《六臂依怙滿足供養法》、《吉祥大天滿足供養法》、《吉祥天女供贊略法》、《韻音天女供贊儀軌》、《菩提道次第前導六加行法儀軌》、《菩提道次第庄嚴儀軌》、《時輪金剛略儀軌》、《雅馬達嘎持誦略法》、《馬哈嘎那供養略法》、《成就大悲陀羅修行法軌》、《森林念誦陳獻普賢供雲海會大儀軌》(亦名水陸供施)、《往生儀軌》、《百字儀軌》、《三尊勝贊》、《寶瓶儀軌》、《灌頂法儀》、《灌頂壇儀》、《灌頂先知》、《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塔像供藏加持法儀》、《慧行刻意成念記》、《止觀略法》、《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

  屬於弟子集錄筆記者有:《四分律藏講記》、《大小持戒犍度筆記》、《定道資糧筆記》、《三皈依觀初修略法》、《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講記》、《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講錄》、《大威德圓成次第筆記》、《太平寺安居講記》、《禪觀隨筆》、《朗忍筆記》等。

 

--------------------------------------------------------------------------------

附:能海上師譯著簡目
(一)翻譯之部
1.《文殊大威德怖畏金剛安善成就修行方便觀誦儀軌
2.《大威德文殊成就生起次第入門津要》
3.《大威德生圓次第秘密伽陀》
4.《大威德怖畏金剛甚深道第二圓成次第》
5.《大威德一尊成就法》
6.《大威德一十三尊之息災增益二種火供現行儀軌
7.《大威德息災護摩略法》
8.《文殊大威德迎請勝住總經》
9.《文殊護持正法王滿足供養激贊儀軌
10.《文殊護持正法供養儀軌
11.《毗盧如來成就方便大法儀》
12.《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
13.《毗沙門天滿足供養法》
14.《六臂依怙滿足供養法》
15.《吉祥大天滿足供養法》
16.《吉祥天女供贊略法》
17.《韻音天女供贊儀軌
18.《時輪金剛略儀軌
19.《雅馬達嘎持誦略法》
20.《馬哈嘎那供養略法》
21.《往生儀軌
22.《寶瓶儀軌
23.《灌頂法儀》
24.《灌頂壇儀》
25.《灌頂先知
26.《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
27.《塔像供藏加持法儀》
28.《百字儀軌
29.《森林念誦陳獻普賢供雲海會大儀軌
(亦名《水陸供施》)
30.《清凈法身天香供養法》
31.《菩提道次第前導六加行法儀軌
32.《菩提道次第庄嚴儀軌
33.《現證庄嚴論根本頌》
34.《現證庄嚴論顯明義疏》
35.《佛塔建修供養功德義利分別集經》
36.《律海心要》
37.《事師五十頌》
38.《慧行刻意成念記》
39.《三尊勝贊供養儀則》
(二)撰述之部
40.《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41.《文殊真言念誦略法》
42.《無量壽如來大願持誦法》
43.《成就大悲陀羅修行法軌》
44.《辨識阿含集頌》
45.《根本阿含廣頌》
46.《比丘日誦》
47.《比丘尼日誦》
48.《沙彌戒集頌》
49.《菩提宗道菩薩戒集頌》
50.《定道資糧頌》
51.《止觀略法》
52.《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53.《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
54.《寶相贊》
55.《律海十門》
56.《增一阿含學記》》
57.《雜阿含學記》(未完)
58.《菩提道次第心論》
59.《大威德文殊成就方便略引》
60.《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頌解》
(三)講義之部
61.《華嚴經十無盡藏品講義》
62.《舍利弗毗曇禪定品講義》
63.《四分律藏講記》
64.《大小持戒犍度筆記》
65.《定道資糧筆記》
66.《三皈依觀初修略法》
67.《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講記》
68.《同上續記》
69.《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講錄》
70.《大威德圓成次第筆記》
71.《太平寺安居講記》
72.《禪觀隨筆》
73.《朗忍筆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