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戒律的藝術

戒律藝術

(2007年7月24日)
 
我先介紹一下戒律佛教中的歷史淵源、地位和意義。海外有一位法師認為,釋迦牟尼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說得很對。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要把眾生凡夫教育成聖賢,從有煩惱、有苦惱這樣一種生活狀態,轉化和教育成沒有煩惱清凈安詳吉祥快樂生命狀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乃至所制定的戒律都是慈悲心這個根本點出發的。戒律最早是釋迦牟尼佛為僧團制定的。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在 12年的時間里,僧團沒有戒律。後來有出家人犯了錯誤釋迦牟尼佛於是召集僧眾,召開民主會議,與大家商量說,你們看這樣做合適嗎?大家說不合適。那好,以後我們就不這樣做了。每一條戒都是先有出家人犯了相應的過錯,然後召開民主會議、經過僧團認可制定的。有的戒律是經過多次會議、反復修改,最後才確定的。這樣隨著時間的累積,戒律日益增多,最後定型,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也就出家比丘戒律的由來。因此,佛教戒律的產生過程充滿了民主精神——協商民主,它不是釋迦牟尼佛強加給出家人的,不是!也不是來自於一個超越的、主宰的神給我們的啟示,所以說,戒律不是硬性要求,而是民主精神的要求。

那麼,戒律佛教修行中處於什麼地位呢?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體系裡有三個重要的構成:第一個就是戒,第二個是定,第三個是慧,就是戒定慧,我們稱之為三學。在戒定慧三學中,智慧是根本,是最重要的,是最後的目標。這最重要和最後的目標要達成,要從那最具體、最切近的事情開始做,也就戒律禪定則是中間重要的環節。所以戒律在三學中,是基礎就像房子的地基。因此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從戒律開始。

出家僧團有戒律,在家居士也有,整個佛教的教團都有戒律是使這個教團和合、和諧的管理制度,同時它也是教育和轉化我們身心的一個技巧。這個技巧在戒律里體現得很具體。前天有個營員問老師,為什麼我在寺院感覺清凈,回到紅塵中就被裹挾著、不能自主?這恐怕也是與戒律有關,你在紅塵生活氛圍中,很多修行的基本要求不能保證——具體的要求不能保證,具體的行為方式不能落實,有些規範做不到,於是我們就完全隨順紅塵,特別是你生活的那個環境的種種時尚做法。比如今天大家喝酒,這一桌九個人都喝,就你不喝,你覺得很孤立,身邊的人也勸你,喝吧,沒事!你就喝了在這個具體的事情上你讓步,慢慢地你就跟著世間潮流走了。所以,戒律是從具體的事情上入手來保障我們身心的凈化的,是我們修行基礎

通常現代人會把戒律理解為約束性的、使我們不自由的要求,實際上戒律恰恰是給了我們自由,保證了我們生命自由身心自在,它不是消極地限制我們。戒律的要求,如前所說,最早來自於僧團的民主會議,另一方面,經過了釋迦牟尼佛透徹了宇宙人生大智慧的觀察。依釋迦牟尼佛的大智觀察,這樣做有利於你的生活、有利於你的修行、有利於你現在安樂未來安樂這樣做你會歡喜、不會憂愁。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生命規律,看到了什麼行為[因]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果],於是就為我們制定了戒律就像慈母指導她不懂事的子女一樣,你要怎樣做、不要怎樣做,因為母親知道哪樣做對他好、哪樣做對他不好。所以,我們依戒律生活身心會有安樂自在

如果違背戒律——不要說戒律,即使是道德法律我們違背了,也會感覺到身心負擔,會不自在,有壓力,或者有內在的焦慮、負罪感。這樣打坐你就很難靜下來就不會有禪定。我們的心有一種記錄我們言行能力,在佛教理學中叫阿賴耶識,在儒家良心良知、良能。這些記錄在我心靈的底片上烙上了很多印痕,這種印痕如果是負面的話,我們就會覺得不自在不舒服也就是說,我們心靈的空間越來越狹窄。相反,如果我們依戒律生活就會覺得越來越自在,因為你沒有犯什麼錯誤心靈沒有負擔,無悔無憂光明坦盪。依戒律生活就有這樣一個功效:你會覺得無懼,沒有害怕,既不害怕夜晚,也不害怕白天;既不害怕生人也不害怕熟悉的人;既不害怕大自然也不害怕人群;既不害怕別人,也不害怕自己;既不害怕現在,也不害怕未來這叫「現在安樂未來安樂,現在安穩未來安穩」。

我經常打這個比喻有一個湖在冬天結了冰,有的冰很厚,有的冰很薄。有一個人在湖上自由自在地散步,因為他知道湖上的冰哪一塊厚、哪一塊薄,應該怎麼走,他心裡有數,於是他就按那路線去走。我們看他自在,也過去隨便走,撲通一下掉下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冰的厚薄,可能正好踩在那薄的冰上。你知道了行為的界限,你就得到了自由。又像我們開車在路上,我們知道這是快車道、這是慢車道、這是安全帶、這是出口,開車就會很放鬆,不會擔憂。戒律就是在這意義給我們的身心自由自在
第二個層面戒律實際上也是在教授給我們一種生活藝術,按戒律生活的人是在過一種最有教養生活。我們那天電影《一輪明月》,其中有弘一大師和印光大師在一起吃飯喝水的鏡頭。我們這裡行堂有給你們倒水嗎?[有。]你們都喝下去了吧?[喝下去了。]你們是好樣的。當然這不是戒律,注意,這不是來自於戒律的。戒律這個詞的意義很嚴格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戒律一定是佛制定的,那麼把飯吃完了倒些水涮一下碗喝掉,這是中國寺院家人的一個好習慣。這個習慣意義就是珍惜生命資源,不浪費糧食。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碗里的一粒米,都是你的生命資源。珍惜我們生命中擁有的一切資源,其實就是佛教修行的一種精神。那麼戒律有很多粗線條的要求,也有很多細微的要求,這些要求可以培養我們好的生活習慣,使你的生活不會給別人帶來煩惱也不給自己帶來煩惱。這其實是個生活藝術。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的人關係有問題呀?一定是你有些細節不注意,經常給別人帶來煩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就給自己帶來煩惱。所以受過戒律訓練的修行人他是自覺自律的、與眾不同的。

下面我補充說明一點,佛教戒律釋迦牟尼佛按照佛教徒不同的身份制定的,也就是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出家男眾有男眾的戒,女眾有女眾的戒;出家沙彌沙彌的戒,比丘比丘的戒——事實上,沙彌之為沙彌比丘之為比丘,就是因為他們受了不同的戒。所以,戒律的要求完全是以你的自覺自願、以你的發心身份來定的,不是一刀切的。我在家開始學佛的時候,經常有種極「左」的念頭就是我要用出家戒律要求自己——很多學佛居士有過。其實這個不太符合佛的本意。你是什麼身份,就按你的身份去做你可以把它做得好、做得細緻,但是你沒有必要超越身份地去要求自己,這就有點過了。有些在家學佛的老居士喜歡這樣,那會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秩序,給周圍的人造成不便,給家裡人帶來煩惱。那不是佛法的意思,也不釋迦牟尼佛所主張的。

那麼在家佛教徒有哪幾種戒呢?大概來說有三種。第一種是五戒,其次是八關齋戒,再就是菩薩戒。現在我把順序倒過來,用最簡單的話解釋。菩薩戒不論在家、出家,誰都可以受,受菩薩戒就意味著:我願意做菩薩,所以我自願接受菩薩所應該做和所不應該做的那種約束,在生活中用菩薩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個是最高級別的戒。菩薩戒的要求很復雜,因為菩薩不光要自利,還要利他,還要照顧別人。

五戒是我們做一個滿分的人所應該守的,如果你五戒守好,你將來一定可以做一個滿分的人今生今世來生來世,你都會成為一個滿分的人。滿分的人是什麼意思呢?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都是生活在人的境界,但是人跟人的差別很大,所謂「人比人,氣死人」,有的人很有錢,有的人很窮;有的人有錢但家庭幸福,有的人家庭和諧但是很窮;有的人有錢但身體很糟,有的人健康但是很窮;有的人聰明但是總不順利,有的人很笨傻但是什麼事都那麼順,好事讓他碰上了……諸如此類,人生的種種差異,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他一直以來的行為方式也就是過去的因。如果我們想有一個比較完滿的人生,就要從因上做起,就要嚴持五戒

出家對你們來說,也許是很難理解或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情。這種生活境界,是走一條出離之道五戒人就做人,出家、出離之道是要做什麼呢?就是人要做神、要成佛,要擁有超越人的那部分境界,於是有一些人放棄世俗生活,去走出家修行的道路。如果出離之道只有這么窄,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又體現在哪兒呢?體現在八關齋戒上。他為在家修行人開辟了一條路——你有很多纏縛,不能出家,但你的身心仍然可以走出離之路,就是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的本質就是讓在家人在短時間內體驗出家生活,或一日一夜,或幾日幾夜等。這是絕對的現實主義。

也許你會說,我們的人生有幾萬個一天,這一天算得了什麼?不然,這一一夜的體驗,可能就會從根本上改變和顛覆你對自己和生命的認識,所以八關齋戒意義很大。很多居士出家和尚,但是這個夢想實現不了,所以有時候我跟他們開玩笑,說,你想下輩子出家嗎?他說是。我說你多受八關齋戒,這樣你下輩子肯定能出家出家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需要資糧和本錢,而八關齋戒正是積累這種資糧的修行之道。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居士們在節假日都會寺院去受八關齋戒,最嚴格的八關齋戒是在寺院受,這樣比較好守。

那麼什麼是八關齋戒呢?關的意思,是關閉生死輪迴之門。三皈五戒只能保住人身八關齋戒則可以引導我們出離世間,關閉生死輪迴之門。齋的本意是清凈,這裡是指過了中午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不吃飯。所以八關齋戒合起來就是八條戒加過午不食

八戒的內容什麼呢?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慾,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伎樂、不故往觀聽,第七不坐卧高廣大床,第八不非時食。《西遊記》里豬八戒的名字是從這八條戒來的,就是提醒他要謹守這八條戒。

八關齋戒里包括五戒,與五戒不一樣的地方是,在家人五戒,其中關於男女關係的一條叫不邪淫,在法律道德許可範圍內的夫妻關係沒有問題,在這個範圍之外,和其他異性發生兩性關係,叫邪淫。但是八關齋戒里與此相對應的一條,要求跟出家人一樣,不淫慾,因此我們稱八關齋戒里的五戒清凈五戒——不邪淫成了淫慾。此外還有一差別五戒是終身受持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等的短期受持

佛教戒律,不是隨隨便便地判定一個人說,你犯戒了、你沒有犯戒,它有嚴格的判斷條件。判斷一個人犯或是不犯,還有犯的程度深淺,要根據「成犯」的緣——緣就是條件。以不殺生戒為例,有五個條件:第一,對方是人,客觀對象是人;第二,你知道是人,就是主觀對客觀的認定;第三,起殺心,就是動機;第四,與方便,就是用工具;第五是結果——對方命斷,按現在醫學來說是腦死亡。這五個條件每一個都會影響到你這個行為的輕重,乃至於相應的因果

比如說,這五個條件裡面後面四條到位了,第一條沒到位——假如不是人而是狗,知道是狗,想殺它,用刀殺死了,這個也是殺生,但不是殺生里的根本犯。犯一條戒律有根本犯,有方便犯。根本犯就是最重的,方便犯就是次重或再次重。所以殺害動物也是殺生,但不是最重的,按照戒律的規定,是可以懺悔的。當然可不可以懺悔這個話也是相對的,即使是殺了人,在佛教教義里仍有一法門可以懺悔,但是在戒律學的框架內,通常講殺人是不可懺悔的。

第二個是人想。知道是人,就是客觀是人、主觀不知道,是誤殺,算不算呢?不算。

第三,起殺心。在醫院裡面,醫生拿刀給病人手術:知道是人嗎?知道;是人嗎?是人;用了方便嗎?用刀嘛;結果手術中人死了嗎?命斷。那他算不算殺人呢?不算。為什麼呢?沒有殺心,不僅沒有殺心,而且是希望他好。

第四是與方便。與方便的意思是你一定要用一個手段。打個比方說有個我很討厭他,他在石家莊待著,叫張三。我在這兒說,張三我真希望他死!就在我正說的時候,他正好心臟病犯了死了,那我算不算犯殺生戒呢?他是人,我知道他是人,我有殺心——希望他死嘛,他的命也斷了,但是缺哪一個呢?我只是咒了他一句,沒有用工具。氣死,依照我的理解不應該是根本犯,因為你沒有用工具。你們說言語是工具嗎?現在我們來判定什麼是工具,工具應該是對一般的人都有效。你的話能把這個人氣死,對別人不一定有用,所以他氣死他自己起碼也要負七分的責任——他心量小嘛,氣死活該嘛。[掌聲]

第五,命斷。也有沒殺死又救活了的,也不算「成犯」。殺生戒大概是這樣的,就不講了。

有一種特殊案例很多人派一個人去殺另外一個人,是不是罪就可以平攤了、變輕呢?不是,每個人都是重。

偷盜有六個條件,全滿足了就是根本犯:第一,偷盜的東西主人[「有主物」],第二,知道這個東西主人,第三,有偷盜心,第四,偷盜的物的價值要達到某一個水準之上——按照比丘戒的規定是五錢以上,但這個五錢是釋迦牟尼佛制戒的時候,參照他所在的印度王國法律制定的,就是五錢以上,國王就要出來依法論治。關於這個問題戒律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我個人傾向於下面這種見解,就是以今天來說,所偷東西價值夠得上司法部門來找你。比如我偷了你 10塊錢你去公安局報案,公安局可能不理你。現在的標準是 600塊錢,要到 600塊錢才論罪,這是講根本犯。你偷 10塊錢,也是偷,不過不是根本犯。第五,「與方便」,就是用各種手段。第六,東西開了原來的地方[「離本處」]。有人說我偷了東西在半道扔了,就不算偷了吧。那也算,只要東西開了原來的地方就算。這六個條件都具備,就犯了偷盜的根本戒,屬於嚴重的過失;缺一個或兩個,就是輕的。

什麼叫有主物呢?知道不是自己的。你們現在在一個寮房裡住,我把同寮人的東西拿到一邊去,離開原來的地方了,但是暫時用,想我一會兒還拿回來,不是想佔有它,這不算,這叫「非佔用取」。還有「非同意取」,意思是什麼呢,這個人我跟他很好,我拿他肯定不會有意見,這也不算。當然你要假裝這么想也不對了。「他物」,就是知道這是他的、有主的;「他護」,就是有人守衛。有主物的範圍,既包括沒有生命東西,也包括人、畜生

離本處的界定很豐富了,包括位置移動、改變形狀。比如你的同學有件衣服,非常漂亮,你把它破了,或者把它的顏色破壞了,雖然東西還在原來的地方,也算離本處。涉及土地的問題,土地能讓它離開原來的地方,但是把土地的界標移動,也算離本處。以現代社會來說,離本處的界定就更豐富了,在電腦上把別人的賬號破譯改變,也是離本處。在詐騙罪中,跟對方簽協議扣章生效,叫離本處。

許多人派一個人去偷東西,平均一分,每個人都不夠五錢,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輕罪呢?不是,每個人都重,這裡不能用除法。

有一些特殊情況,現代社會 600塊錢夠根本犯了,那麼我把 600塊錢分三次偷,是不是每次都是輕罪?如果你剛開始的時候就想幾次偷,這就算重;如果你偷了一次 200塊錢,心裡想,再不幹了,過了兩天,忍不住了,又偷了 200,又想,真的不再幹了,然後過了兩天又偷 200,這是輕罪,三個輕加起來還是輕。偷盜的心念是連續的還是中斷的,是判定的標準,連續的就算重,中斷的就不能累計,不能用次數來累計。

有個問題就是你在美國偷的東西值 500,到中國來值 800,那是美國的價還是按中國的價呢?按中國的價。

在我們看淫慾戒。根據戒律的規定,男性和男性、男性和女性女性女性宣淫,都是不允許的。接觸了身體的三個部位——小便道、大便道、口,就算犯戒,只要一接觸就算。

第六條,不著香花鬘及香油塗身。就是說在你受八關齋戒期間,不要刻意地裝飾你的身體。我相信你們體會得到,所以你們受戒以後要注意這一點

第七條,不歌舞伎樂,就是不唱歌跳舞,以及不專門去看別人唱歌跳舞。不過以歌唱來贊美三寶,這個沒問題。

第八條,不坐卧高廣大床。這也是與身體有關的,說明不要把身體看得太重。高廣大床所帶來的身體的舒適感,不要追求它。

所有的這八條戒,加上下面的不非時食,聯合在一起,目的是讓我們過一種清凈生活,一種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生活

在我們看不非時食。不非時食要求是中午到第二天天亮不吃飯,但可以喝水。當然現在沒有那麼嚴格,放寬了一點兒,可以喝果汁啊、蜂蜜啊,這是針對身體的人。另外如果有病晚上也可以吃藥。嚴格地說,是從今天午飯後到明天天亮,期間不要再進食固體的東西

為什麼要戒除非時食呢?今天中午到第二天天亮之前不吃東西,實際上是一個生命體制,高於普通人習慣如果你自然做到,那麼你的生命體制高於普通人習慣飲食很重要,因為要維持生命,但是現在我們的飲食很多時候超出了維持身體需求這樣一個標準,比如過分地吃一些補品,或一些稀奇古怪的動物,或貪著食物的口味,等等。如果我們為貪圖口腹之慾而食,就超出了這個範圍。實際上,嚴格的清貧呢,一定要從吃飯開始!或者說,真正的修行一定要從吃飯開始。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的話,怎麼可能跟清凈生活相應呢?

吃飯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過程。看到食物的時候,我們的生理反應開始,口中有唾液,消化系統分泌消化液,腸胃蠕動。食物到嘴以後咀嚼的時候,口腔繼續分泌生物酶,胃裡分泌很多胃酸,幫助吸收和消化食物。咀嚼動作結束以後,腸胃還在那裡活動。這樣吃一頓飯,前後心理生理的動盪,起碼要延續三個小時。要是吃飯說話時間會更長。有一師父習慣於過午不食,他體驗和享受的是身心內在的寧靜,這種寧靜有助於坐禪。所以佛經里講:如果你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修念佛法門,臨命終時精神一定能升華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世界。為什麼呢?因為人在死亡的時候,碰到的第一個考驗是什麼呢?還是關於食物的。大家可以想一想,他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一直是到了一個點就吃飯,內心形成一種慣性的反應,而臨終的時候呢,他已經不能再進食了,但是那種慣性反應、那種欲求還有力量。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善業力量不夠,他就會體驗到關於食物的強烈的欲求,以及這種欲求帶來的腸胃燃燒的痛苦。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你平時不能多多受持八關齋戒,晚飯要少吃一點,對你身心會有幫助的。

那麼受持八關齋戒有什麼功德?有如下幾條:積累福報資糧;有助於身體健康;能消除我們過去的業障;能使我們的生命趨向快樂清凈光明自在;還有福報優厚,為我未來生命積累資糧,而不是透支。我們現在很多事情透支,透支太多!地下的挖出來補,天上的打下來吃,水裡的撈出來吃,透支太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用一種非常感性方式,幫助我們愚痴眾生認識這件事情意義他說「一日持戒齋,得六十萬世餘糧」。今生持一天一夜八關齋戒未來六十萬世不會遇到飢荒。此外對於凈土法門的人八關齋戒往生助緣。

受持八關齋戒的人,要求是六根具足男女。如果在我受持之前,有犯過以下錯誤的人就不受戒受戒也得不到利益。什麼錯誤呢?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上的血、破壞僧團的和合,這個一般人是不可能做的。還有就是玷污比丘尼,反之亦然。八關齋戒一般在中午以前受,我們明天是吃完早飯受。

提問一:我有一個問題是關於偷盜的。比如說,我們使用盜版軟體,或者下載盜版電影,算不算偷盜呢?

明海法師:算!

問:那麼,比如說使用盜版的 windows操作系統,也算是偷盜嗎?

答:算!但不是根本的,因為偷盜裡面有一個盜心。這個事兒說白了,是我們中國人在集體偷盜。但是,集體歸集體,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還是有些人在協調、在操作,這是他們的不共業。

提問二:我想問一下,為什麼八關齋戒里沒有戒煙這一條,而是戒酒呢?據說早上喝酒是有利於健康的。謝謝!

明海法師:前面我講過,所有戒律的制定都是來自於釋迦牟尼佛。據我所知,釋迦牟尼時代還沒有煙。當然要是有煙的話,佛陀會不會制定這一條,我們也不好說。

飲酒會傷害我們的理智,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會去殺人、偷盜或干別的壞事。所以不飲酒戒,在佛戒裡面特別提出來。有的人會說,我控制自己不喝醉呢?要知道,那喝得酩酊大醉的人,喝的時候,他都認為他控制了自己,他還說我沒有醉。[眾笑]酒的傷害是一步一步漸進的,最後我們的神經系統意識就模糊了,對於當時自己正在做的事已經喪失了意識,喪失了自控能力這就危險了。

提問三:請問,如果皈依的話,可不可以八關齋戒?可不可以洗澡、洗衣服

明海法師:洗澡和洗衣服是可以的。受八關齋戒,裡面已經包含了三皈依

提問四:如果你偷了東西,然後良心發現,又給他送回去了,那算不算偷盜呢?

明海法師:這個是輕罪。因為失主當時會非常著急,但是後來突然找到了,喜出望外。[眾笑]

提問五:什麼叫六根具足

明海法師:六根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大腦。六根具足是指五官和大腦都沒有問題,因為受戒時要使用。

提問六:請問,佛教教義里有沒有眾生平等這方面的內容?如果有的話,就像不殺生那條戒里,殺人和殺動物為什麼一個是根本犯、一個是輕犯呢?還有,在吃素這方面,我覺得蔬菜水果都是生命的,為什麼可以吃它們呢?

明海法師佛教眾生平等是說一切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一切生命都有存活的可能,這是從性上說。同時佛教也不否認外在差異,在外在差異上,動物人不相等;佛教里講,草木無情的,動物是有情的,植物動物也有差異平等不能否認差異,不要把它機械地理解為平等就是相等,那個是簡單思維

提問七:現在酒的種類越來越多了,有一種果酒屬於飲料,但還叫果酒,還有一種農村的楊梅酒,是治感冒的,這些算酒嗎?

明海法師:算,都算。戒律上講,用糧食釀的和水果釀的都是,還有就是酒精的、可醉的。可醉人的就是麻醉的食物,都包括。

提問八:我想接著前面一位同學的問題問,我們有電腦同學,由於各種原因必須得使用各種盜版軟體,還能受不偷盜這個戒嗎?

明海法師這條你可以暫時不受。但是受八關齋戒沒有關係你在寺院可以不用電腦你這一天一夜絕對是清凈的。

提問九:受八關齋戒是從明天受的時候開始算呢?還是從凌晨的時候呢?

明海法師:從受的時候開始算。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它會自動解除。

提問十:我們一開始受戒的時候可能做得不太好,如果犯戒的話,我們怎樣補戒或懺悔?如果我們真的覺得堅持不住,可不可以舍戒,會不會有因果

明海法師:可以舍戒。在佛教裡面一切都可以,受戒、舍戒都是自願的。

問:會不會有什麼不好因果

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所講的不好因果呢,是怕有懲罰。絕對沒有。我向你擔保,佛菩薩或其他人都絕對不會有這個意思。佛從來沒有說要懲罰我們,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因果,比如說你受一個戒,中間放棄它,那麼這個事件在未來肯定會產生影響。但是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不會有外力來干預,只是事情本身會對未來造成影響。

提問十一:昨天看幻燈片,受八關齋戒期間不可以手錶,是吧?

明海法師:嚴格地說是這樣。

問:那手機呢?

答:我們這個講義,是從聖嚴法師的書里整理出來的。關於這一條呢,我並不是完全同意,我只是忠實地把他的意見寫上去。其實不戴手錶這一我不太同意,因為手錶是實用的,看時間的,手機也是實用的,應該不算裝飾品。

提問十二:八關齋戒三皈依,它們是不是一天之後就自動解除啊?

明海法師三皈依是沒有取消的,因為三皈依是盡形壽。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自動解除的是八關齋戒

問:您不是說皈依也可以受八關齋戒嗎?答:不,要皈依。各位注意!八關齋戒儀式中包括三皈依

提問十三:塗指甲油算不算犯八關齋戒?如果已經塗了,又沒有帶洗甲水,明天能受八關齋戒嗎?

明海法師那就不要塗了。不新增加就可以了。

提問十四: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是不是要明天晚上一夜不睡啊?

明海法師:沒有不讓睡,不要睡高廣大床啊。

提問十五:在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同時,再配合修凈土法門,其人臨命終時是不是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明海法師:修一日一夜八關齋戒力量,可以幫助修凈土的人臨終圓滿結束,有一圓滿歸屬,是這個意思。

提問十六:受戒不受戒的,犯同樣的錯誤果報有什麼區別?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小時候受過五戒,其實那時候不懂,然後犯了,怎麼辦?

明海法師:先說第二個問題。懺悔可以超脫,誦經也可以。第一個問題,受了的人犯戒有兩層過錯,沒有受過戒的人有一過錯受了的人犯了戒,這個事情本身做錯了,另外還增加了一個過錯——違背了向佛許下的諾言,違背佛制。後面這種過錯,叫戒罪,前面一層叫性罪。但是不飲酒這條特殊。沒有受五戒的人,喝酒沒過錯,喝醉了也沒有錯。喝醉了去殺人,是殺人這個行為本身的過錯。那麼受了的人喝酒呢,就有過錯
提問十七:我有兩個問題:濟公活佛吃肉又喝酒,這個怎麼解釋?另外一個,我們是學醫的,做實驗的時候,動不動就要殺生您的建議是換專業,但是如果按照佛教因果報應的理論來說,小動物因為前世作惡了,這輩子才被殺,可不可以這樣理解?

明海法師濟公是一個得道的人,得道的聖人,在那個境界,沒有什麼規矩規矩規矩就在自己心中。在濟公境界,他喝的酒能幫助他修行,他吃的肉,吃一隻雞能吐出一隻活的來。你們各位如果能吃下去吐出活的來……[眾笑]聖人境界不是我們凡夫境界,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效仿的。雖說濟公和尚無拘無束,但是無論在佛教圈內,還是在社會上,都有游戲規則。如果濟公在現在的柏林寺,在寺院里喝酒吃肉,我肯定要把他趕走。雖然我是凡人,可是在寺院里,一切都要按照佛的制度來。

提問十八:我問一下三皈依事情三皈依應該是在對佛、法、僧有很充分的了解和信仰之後,如果我一時決定了三皈依,可是後來對佛教的認識又有反復,怎麼辦呢?

明海法師:產生了反復,你要繼續學習啊!

提問十九:我想問一個與法律有關的問題。人類有很多惡劣的行為,有世間法律進行懲罰,比如說一個人殺人之後被判無期徒刑,承受了很多年的痛苦。那麼,在他承擔後果之後,這件事會不會影響到他往生極樂世界呢?

明海法師:問得很好。這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我們知道,世間犯罪的人經過處罰、坐牢以後,有些人出來以後,會變本加厲地做壞事,越來越壞,這樣就會影響他往生;而有的人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如果他一心向善、好好念佛,應該是可以往生的。這完全取決於他在接受世間懲罰的時候身心中發生的變化。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心念,爭取在每一個當下把握自己未來命運的走向。

[據2007年7月24日十五屆夏令營文殊閣演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