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五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二十五)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的雨下得非常的大,昨天還是晴空無雲,陽光普照;依佛法來說呀,這一都是無常法,就是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緣所生,當然也是因緣所滅;所以說,宇宙萬物之中無有一法不是依因待緣而生的,所以法性本來都是平等的、都是寂靜的。但是,由於我們凡夫心的妄計區別,所以變現成種種的差異

我們今天繼續講到華嚴經》的〈十定品〉第二十七,其中說菩薩清凈心行三昧

雲何菩薩摩訶清凈深心行三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諸佛身,數等眾生,見無量佛,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於彼一一諸如來所,以一切種種妙香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妙華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蓋,大如阿僧祇佛剎而作供養;以超過一切世界一切上妙庄嚴具而作供養,散一切種種寶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庄嚴庄嚴經行處而作供養;以一切無數上妙摩尼寶藏而作供養;以佛神力所流出過諸天上飲食而作供養,一切佛剎種種上妙諸供養具;能以神力普皆攝取而作供養。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恭敬尊重頭頂禮敬,舉身布地請問佛法;贊佛平等,稱揚諸佛廣大功德,入於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無礙之力,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菩薩清凈心虔求佛法,是故於無量佛所,以一切種種妙香、妙華、寶蓋、上妙庄嚴具、種種寶、無數上妙摩尼寶藏,還有種種上味飲食、上妙諸供養具等供養諸佛如來,而且恭敬、尊重頂禮,贊佛平等、贊佛廣大功德,如是即得「入於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無礙之力」,而能於一念之間,於「一切佛所勤求佛法」。

以上經文所說的是菩薩求法的虔敬、誠懇、清凈與種種的「外事供養行」,乃至「三業供養行」。可見恭敬、讚歎如來,是菩薩必學、必修之行。然如來為何出現於世,說法化度一切眾生,而後又入於涅槃?其目的意義何在呢?

其實,如來之所以興出世,無非是欲令一切眾破除無明,永斷生死證得與佛一樣的大悲大智與大能。所以經文繼續說下去:

「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終不分如來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陽焰,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漱,不可穢污,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

諸佛入般涅槃之相,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其實終「皆無所得」,原因就是行者「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所以終不分如來出世及涅槃相;其實如來涅槃相是不難理解的,就好像我們說佛有三種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個「應化身」一樣是如來的相,他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而應化在這娑婆世界之中,在這個應化的時候,如來是顯現有相的;在法身的時候,則是湛然不動;而報身的呈現,就是他成就功德。所以這點大家要懂得。經文中說到如來涅槃之相又好像什麼呢?「如日中陽焰,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漱,不可穢污,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其實這就境界的描述。不過從本質上說,終究是「無相」亦「無得」的。但何以行者會以為有所得呢?

我們都知道菩薩修行是從初地、二地、三地……一路一路的上來,所以菩薩常在定中,而在十地以上還有等覺、妙覺;到了等覺、妙覺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入大定、真正出離於生死。然何謂「生死」?以佛法來說有「二種生死」,即「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們於三界肉體上的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就是說六道眾生,隨其業力所感果報身,則有長有短;命則有壽有夭,而皆流轉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變易生死」是菩薩們於三界精神心念生滅生死;因移果易,名為變易。是指聲聞、緣覺、菩薩雖離三界內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變易生死。如初位為因,後位為果;又後位為因,後後位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當然到了等覺、妙覺之後,就能永斷二種生死,到那時候無所涅槃與不涅槃,也無所謂十地、九地、八地,因為那是一種完全沒有分別的、平等圓滿清凈境界。(未完待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