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忙碌而充滿競爭的工商業社會中,加上各地天災不斷、人禍連綿,世間哪有安身之處?是以,人們經常處於高度壓力之下,往往難以自調、自適,如何將壓力視為一種動能,讓自己成為掌握壓力的主人而不為其所奴役,就看我們以何種心態去對待、處理。俗語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能夠妥善運用壓力,壓力就是一股有價值的力量。
可是,大部份人在面對壓力或煩惱境界的時候,往往會向外宣洩情緒。然而這並不是最好、最根本的辦法,因為經過了這一次,還會有下一次,若不從根本處下手,始終就沒完沒了。如何從根本來解決問題?以佛法來講就是要善調身心。
所謂:「智者調心,愚者調身。」能夠善調身心,使心境平靜,就是智者、就是賢人;若只知調身而不懂調心,自然無法得到真正的安靜與自在。內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向外攀求,與他人比較,乃至於盲目地追求世間的財色名利;由於不知向內心返照,只一味向外追逐,漸漸地就會變成活在空虛、煩惱之中。是故古德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萬物靜觀皆自得。」能把不斷向外賓士的心安靜下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如此生活才會過得充實、有意義。
佛陀說法的目的,就是教導我們如何調節並安住自己的身心,也就是「自調、自度、自凈」,因此,「佛法」也就被稱為「安心之法」。
有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於是便前去拜見佛陀,以尋求解脫之道。
佛陀沒有說什麼,只是給他一個簍子讓他背在肩上,並指著一條沙石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拾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那人開始遵照佛陀所說的去做,佛陀則快步走到路的另一端。
「這就是你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原因。」佛陀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背著一個空簍子,在人生的路上他們每走一步,都要從這個世界上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就會有越走越累的感覺。」
佛陀反問他:「那麼你願意把工作、愛情、家庭還是友誼,其中哪一樣拿出來呢?」那人聽後沉默不語。
佛陀說:「既然都難以割捨,那就不要去想身上所背負的沉重,而去想擁有的歡樂。我們每個人的簍子里裝的不僅僅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恩賜,還有責任和義務。當你感到沉重時,也許你應該慶幸自己不是另外一個人,因為他的簍子可能比你的大多了,也沉重多了。這樣一想,你的簍子里不就擁有更多的快樂了嗎?」那人聽後恍然大悟。
人生在世,本來可以擁有很多的幸福和快樂,可以我們總是把過去的負擔背在身上,放在心上,形成無法抵消的壓力,如此又怎可能有快樂的日子?因此,我們要學習放下,要用樂觀的心態,多去想想快樂的事情,自然就會發現心中輕鬆了許多。
要知道,許多時候,壓力原本並不是那麼大,只是我們把它看得太大了。不過,從正面的角度去看,適當的壓力確實可以使人提升、進步。然而,若未能妥善的調節身心,對接連而來的逆境或不順心之事,產生排斥和負面的想法,壓力就會成為引發身心疾病的不良因素。負面的情緒和壓力,往往來自於對事物的錯誤認知,未能體解世間如幻、萬物無常之理,故而執著境界為實有,看不開、放不下、捨不得,因而苦處多多,煩惱重重。若這些壓力未能實時獲得排解,在長期壓抑之下,不僅會造成生理失調、身體病變,更可能導致精神疾病。
因此,我們要如何紓解壓力?有人借著美食慰勞自己,有人藉由睡眠來補充體力,有人以運動來舒緩情緒,也有人藉遊山玩水來遺忘煩惱。外在情境的轉移,可讓人暫時擺脫疲累,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這些以為消逝的壓力仍然隱藏在身心之中,始終沒有真正的化解。事實上,壓力的來源並非事情的本身,重點在於能否轉變舊有的觀念和態度。所以我們在追逐夢想的同時,別忘了觀照自己的心念所為何求?當努力的結果不如預期時,無需抱怨,不妨將考驗與阻礙視為成長的助力;當面對逆境之時,我們在心態上要學會了解它、接受、承擔它,而不是抗拒它、逃避它。如能這樣的話,壓力自然會減少。
如何在壓力中調節自己?在待人處世上,應當從正確的因上去努力。所付出的努力不是為得金錢、名譽、地位,而是為了生命的成長、家庭的圓滿、人際的和諧──能將心量從小我擴至大我,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有此願心,縱使再大的壓力,也能甘之如飴。這念心的力量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只要在一念之間將心境轉為正向、光明,就能發揮無窮的潛力,讓負面的壓力成為逆增上緣。
客觀的世界,外在的環境都是變化無常的,我們這念心卻可以超越人我、是非、得失,只要認得本心,自己作得了主,縱然緣起緣滅,亦無絲毫影響。不論修行、工作、接物待人,只要能以善心、善念為出發點,以利他為優先,並在廣行善法當中放下我見、我執,如此就能不被眼前的境界所迷惑。
當再度面臨壓力時,我們可以想一想,其實壓力也是虛幻不實的,不過是心念執著所生起。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反求諸己,靜心觀照,認清事物的本質,體會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漸漸地,就能在迷思中發現柳暗花明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