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勸修念佛法門(二)

勸修念佛法門(二)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我們經常說:「一句彌陀一塊金,多念結成凈土因;各須勇猛不退轉,菩提根生萬法明。」意思是說一句彌陀佛號就等於一塊金,我們要多念才能累積成為往生凈土的資糧,故此我們必須要勇猛精進才能不退轉;由於凡夫菩提根淺,所以很容易退轉,往往都是「一曝十寒」,那裡會有成就?我們就好大海里的小舟一樣,在茫茫的海波中飄蕩,有時好像往前進步了一點,一個大浪撲來,又往後倒退了很遠;在人生的波濤中,眾生就是這樣的載浮載沈,飄泊不定;所以,要找到一個可以安身不退彼岸,就必須勇猛精進。我們眾生大多數都是自私自利、為自己著想多、為別人著想少;內心充滿著貪、瞋、痴、慢、痴,迷惑於五欲六塵,終日忙碌於名聞利養的追求。確實是可憐可憫。

記得唐朝的寒山子寫過一首《勸世詩》,其詩道:「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一般人都是為了家庭子女終日奔波勞碌,胡里胡塗的,轉眼間就頭發都白了;數十年的寒暑,一下子便過去了;人世間的人是非煩惱執著,是如此的多!我們那一天才能覺悟、才能放下

明朝的憨山大師也有一首《醒世詠》:「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方。……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春日才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貧窮日日忙;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一場!」佛教說,一切都是無常的、空的,榮華只不過是三更里的夢,夢醒便煙消雲散;富貴就好像九月的霜,太陽一出便溶化了;人生百年亦不過是一場戲,那有真實的呢?所謂「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生、老、病、死,誰能為我們代替?所謂自己的業自己了,即使是至親亦不能代受;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必須自己來承擔。有些人生前用盡心機爭權奪利,到死的時候亦只能空手一雙,什麼也帶不走。「山珍海味日食幾何?大廈千幢夜眠三尺。」盡管你多麼的有錢,即使是山珍海味,一日最多隻能吃三餐;縱有一千座高樓大廈,晚上所睡的亦不過是三、四尺的床。所以,我們要認清人生虛幻無常珍惜光陰,努力學道;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所以我們要把生命,專志向道,一心學佛師父上人經常告訴我,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專一,不但要專一,而且要持久;只有持久,才能有成就

據《大般若經》記載:曼殊室利問佛說:「菩薩用什麼方法修行,可以很快便證得無上菩提?」佛回答說:「菩薩如果能專修一相庄嚴三昧便會很快證得菩提。」所謂一相庄嚴三昧即是專心繫念於如來,專念如來名字、想著如來庄嚴、想著阿彌陀佛相好。因為阿彌陀佛諸佛中的第一,具備所有佛的智慧德相,所以觀想阿彌陀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即等同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由此可見,專一實在非常的重要。
但是,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專一、精進?所以今天我要講一個公案給大家聽;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經為我們示現了一個精進修行典範,祂以釋迦菩薩身,連續七日七夜作了一首贊佛偈而速得成佛,因而獲得精進修行的贊譽。

在《大智度論》卷四里載,過去久遠前有佛名「弗沙」,當時有兩位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觀察到釋迦牟尼菩薩由於要度化弟子、要調眾、領眾,要花很多心思在弟子們的身上,所以自己的心仍未純淑,而他的弟子的心皆已純淑;相反地,彌勒菩薩放在弟子身上的心思比較少,所以自已的心已純淑,而他的弟子的心卻不純淑。此時,弗沙佛心想,一人的心很容易得到化度,眾人的心卻較難調伏。弗沙佛很想令釋迦菩薩早日成佛,於是便到雪山上去,在石窟打坐入火定。那個時候,釋迦牟尼菩薩外道仙人身,某日上山采葯,見弗沙佛坐在石窟中,入定放大光明看得非常歡喜,即以誠懇、恭敬心,翹一腳而立,叉手向佛,七日七夜,目不轉睛,凝視佛像,一心而觀,並作一《贊佛偈》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首偈我們都很熟悉,在普佛及浴佛節的時候都會唱誦,卻不知道原來是釋迦佛在因地修行時候所作的。

釋迦牟尼菩薩如是地七日七夜諦觀弗沙佛,目不曾眴,因而在九十一劫中成佛,比彌勒菩薩成佛早了九劫。釋迦世尊成道的時候,正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前的十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菩薩得到弗沙佛的幫助,速證菩提之後,於是,有人便問:「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智,應該可以作很多的好偈,但為何七日七夜只作得一《贊佛偈》呢?」

大智度論》中記載了如下的回答:

答:「釋迦牟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余偈贊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只以一偈贊佛。」

又有問:「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自心純淑,而弟子未純淑?」

答:「由於釋迦牟尼菩薩饒益眾生的心多,為己身少,所以弟子純淑,己未能純淑。而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所以己心純淑,弟子不純淑。」

大家知不知道彌勒菩薩在那裡呢?祂現在兜率天宮的內院修行,當其壽四千歲盡時──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將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代替釋迦佛說教,度化眾生,所以被稱為「一生補處菩薩」。(未完待續)

什麼是「貴其心思,不貴多言」?本來佛七裡面是不作開示的,因為開示也是「打閑叉」,是一種障礙、是多餘的;開示是為了鼓勵大家生起信、願、行的決心;釋迦牟尼菩薩的心思能在七天之中變為純熟,我們也希望能在七天裡面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我們必須要做到真誠、專一,唯有「制心一處」,才能「無事不辦」。

所以,在《天台十疑論》中有講:「一切諸佛,悉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心繫念一佛,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專令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什麼是「三昧」?我們昨天講過「三昧」就是「正定」,因此我們必須專念阿彌陀佛,才能達到一相三昧境界

《寶王論》亦說:「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坐卧,繫念不忘,睡覺前亦應繫念而寢,醒後應續念,不間斷,不以貪瞋等間隔,如犯錯,隨犯隨懺悔,不隔念不異念,不隔日不隔時,念念清凈圓明,即是一心三昧也。」所謂「不隔念不異念」,即我們念佛必須在行住坐卧之間,念念不忘,不間斷、不夾雜,亦不其他的事情;所謂「不隔日不隔時」,即不要今天停下來不念,明日才念,更不要此時不念,等數小時之後才念。我們念佛必須要做到凈念相繼,綿綿密密,才有可能進入三昧希望大家都能做得到。

接下來,再為大家講解「懺悔念佛功德─繫念法門」:

《大阿彌陀經》說:「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往生,一切所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這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的願。

《大阿彌陀經》其實是《無量壽經》的異譯本,由於與《無量清凈平等覺經》都是只說二十四願,所以兩經同稱「二十四願經」。另外,為了與鳩摩羅什所譯的《阿彌陀經》區分開,所以稱為《大阿彌陀經》。

所謂「十方」即四方、四維、上下之總稱,佛教主張十方有無世界凈土,稱為十方世界、十方凈土;「十方無央數世界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即所有一眾生,聞佛名號都能懺悔改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發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去。能夠這樣行持、這樣發願的話,命終就不會墮落三惡道,而且直接往生,不需經過中陰身,還有一所求都能遂意,真正做到心想事成,最後終得成佛

我們都知道,法藏比丘其實早已成佛這就是懺悔念佛功德繫念法門經典依據。

此外,《廬山蓮宗寶鑒》里說:凡修持這個法門的人,首先應當嚴凈壇場,燒香燃燈,廣設供養,請一比丘及諸上善人主法作證,在佛前陳白,發露懺悔──因為如果我們做錯了而不說出來,是很難懺悔的,所以向佛說出來之後,便能將憂慮解除;然後不要理會家中的閑雜事等,並且要齋戒修持專心繫念彌陀名號,一晝一夜,每念佛一千聲,即誦彌陀經三卷,如是三次,誠心懺悔迴向說:「我今自憶,有生以來造諸惡業,願以此念佛功德,得入如來誓願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三業所生,一切諸善,庄嚴凈願,福智現前,願得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顛倒,如入禪定,於一念頃,徑生西方,極樂國土,見佛接引於七寶池中,蓮花台上,蒙佛授記,得聞經法,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這個迴向文,相當於我們平時晚課所念的「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願海中…。」後文至「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大致相同。如果我們真能以這樣真誠懺悔心念佛,相信一定能夠與佛相應。大家可以嘗試去做,念一千佛號,就誦一卷《阿彌陀經》,這樣就可以得到懺罪念佛功德

我們今天主要講了兩個念佛法門一是「一相庄嚴三昧念佛法門」,一是「懺罪念佛功德繫念法門」。如果大家覺得應機的話,不妨回去多作修持,有了感應之後,再來告訴我;我們一起來感受哪一個法門較為受用,所謂「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只要與我們最有感應的,就是最能成就我們的法門

其實念佛本身就是最好的法門,不過念佛也有很多方法,我推薦給大家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直接,只要真誠、專一便可以,就像釋迦牟尼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贊佛一樣,可是,我們在七天里卻不知打了多少妄想哩!

希望大家都能依教奉行。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