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識(四)
從這里開始講五蘊與空的關係,講為什麼可以度一切苦厄的道理。先講色蘊與空的關係。「空」是和「有」相對的概念。對於佛法所說的空和有,很多人都誤解了。
有:就是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世間法。然而這個有,只是假有,只是因緣所生、剎那變化、最終消失的假相。就是說,這些「有」,只是虛幻的有,並不是真實的有,所以也叫「假有」。
空相是說,萬事萬物但有其相而無實質,只是過眼煙雲,只是夢幻泡影。
空性是說,能產生、住持空相的根源,祂雖然也無形無相,但卻真實存在,永不磨滅。這個永存而又有無窮妙用的空性,才是真實有。空性其實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是第八識的異名之一。
為了區別空相的假有,真實的有就叫妙有。祂一直和我們、和萬物共存,可我們的六根卻觸不到祂,六識也不了解祂,因為祂不是六塵。只能通過大乘般若法的實踐去體證祂,並悟後在生活中隨時檢驗祂,逐漸了解、通達祂的功能及祂與其所生萬法的互動關係。
在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以後,再用般若慧觀察萬法,了知萬法其實都是第八識所含功能的體現,雖然萬法無常幻滅,並非斷盡永滅,因緣和合時,就又產生了。在這個意義上,萬法也是妙有。
色不異空:是說色蘊既然由空性所生,那麼,色蘊的本質就與空性無別,如金器與金無別,波浪與水無別。
空不異色:是說空性既然能生色蘊,色蘊必然體現空性的存在,離了色蘊也就無所謂空性,那麼,空性就與色蘊無別,如金子與金子所成的耳環、項鏈無別,如水與水蒸汽、冰無別。
色即是空:色不能離空而獨存,空也不是滅色而歸空,色蘊存在的當下,本質就是空性,如器就是金,波就是水。
空即是色:也不能離色覓空,空性生出萬物,住持萬物,空性在當下,就是萬物。正如金就是器,水就是波。離金無器,離水無波。
這四句是說,我們的色身就是空性如來藏,因為色身是如來藏製造出來的,而且由如來藏執持,所以色身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既然色身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就可以說,色身就是空性如來藏。
但這里要注意,這是從理上來說的,如果從事上來說,色身可以死亡,而空性如來藏永不斷滅,所以也不能說,色身就完全等同於空性如來藏。真正的中道觀,色身與如來藏的關係,應該是不一不異。所以《心經》前面說「照見五蘊皆空」,這里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學習經典,一定要注意前後連貫,不可斷章取義。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句是說,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與空性——第八識如來藏的關係,也是如此。如,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通通不異空性如來藏,空性如來藏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因為受蘊被如來藏所生,被如來藏所持,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部分不能不屬於全體。譬如手臂是從身體長出來的,而且不能分離而運作,必須依附在身體上才能運作,手臂就是身體的一部分,不能說手臂不是身體。
乃至識蘊與空性如來藏的關係也是如此,識蘊前七識(在小乘中只說是前六識,第七識末那識只說是意根)就是空性如來藏,空性如來藏就是前七識。因為空性是與祂所出生的這七識以及根身、器界萬法相依,才能在三界中現行運作的。空性如來藏不能離開這七識心而在三界中運作,前七識妄心也不能離開第八識真心這個空性如來藏而獨自現行運作。一切唯心,一切是一,是一個整體。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不必急著取證涅槃而入滅,要繼續進修;把如來藏里的有漏有為法種,轉變成無漏有為法種,就不必取證無餘涅槃也可以解脫,而且是究竟的解脫,因為成就了解脫色,有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能夠利益眾生而永無窮盡。
解脫色就是已經斷了煩惱的色身,如阿羅漢、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薩和佛的身體,諸佛的庄嚴報身和千百億化身等。
○舍利子:觀世音菩薩又叫一聲舍利弗的名字,提請他注意,因為下四句是一個小結,要進一步說明空相背後那個空性的具體特點——中道性。當你現前觀察到實相境界的中道性的時候,就是中道的觀行,簡稱中觀。
○是諸法空相:
色蘊的法相無常,剎那變幻,其它四蘊(即妄心)的法相也無常,終歸於空無,並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所以都只能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雖然也是空,可祂有真實的體性,所以不叫空相,而叫空性,有時就簡稱為空。真心與妄心兩種心,其法相都是空,所以說,這一切法的法相都是空相。
產生萬法的總根源真心如來藏之所以不稱為空相,而稱之為空性,不但因為祂有真實之體,還因為祂有許多真實的功能作用存在,這些功能作用就體現於世間及出世間的種種有為境界之中。
因為空相變化不停,所以只是暫時的假相。譬如我們的眼看不到真相,我們永遠看不到真正的顏色及萬物的本質,如果不開悟,我們能看到的,永遠只是不斷變化的假相。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我們永遠只知道部分,而不知道全體。所以,我們所認識的諸法——萬事萬物,並沒有真實性。
我們只有先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簡稱蘊處界)的虛妄部分弄清楚以後,才有可能想要去證得另一個真實不壞的心。證得真實的如來藏心以後,才會更深地確認蘊處界的虛妄,才會進一步了知,虛妄的蘊處界等法,也是真實不壞的如來藏的一部分,不必厭惡蘊處界,當發心再度受生,世世常修菩薩道,廣利眾生,直至成佛。成佛之後,繼續利益眾生永無窮盡。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雖然如此,但空相的本質就是空性,性相不二,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獨具慧眼,必然照見五蘊皆空,在見到現象的當下,就見到實質。
這個空性,這個實質,祂有什麼特點呢?祂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中道。因為世間法的特點,必落斷、常兩邊。而祂是出世間法,必離兩邊。也就是說,凡是落在兩邊的法,就是世間法;凡是不落在兩邊的中道法,就是出世間法,就是佛法。世間法唯從現象上著眼,唯有出世間法,才能在本質上著眼,所以叫慧眼。
不生不滅:中道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祂永存,既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因為祂正是萬事萬物的源頭。因為祂永存不滅,所以真實。而世間的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的。生和死的概念,在世間法里,本來就是對立的,生就不是死,死就不是生。但妄心如果依附於真心,把祂算作如來藏的局部功能性的時候,就也沒有生滅可言了。再說,生滅只是眾生的妄想,一切法無我,誰生滅呢?
譬如這一輩子的色身滅了,與色身共存的知覺性也滅了,投胎以前,中陰身生起,知覺性又出現了,一旦投胎,這個知覺性永遠斷滅了;但是到了下一輩子,在胎中六、七個月(最早可能會在第四個月)的時候,另一個全新的、不同於此世的覺知心又出現了。
如果不依附於真心如來藏來說,六識妄心的知覺性,就是有生有滅的法,因為不能去到未來世,因為夜夜都會斷滅,因為除了眠熟無夢斷滅外,其它四種情況下,如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也一定會斷滅。而入了無餘涅槃的時候,意根第七識也斷滅了,第七識也是可以滅的法。所以只有如來藏真正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中道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祂非垢非凈,不能說祂一定垢,也不能說祂一定凈。垢是煩惱,無煩惱就是凈。《勝鬘經》說:「自性清凈而有染污。」這個空性,說祂不垢,是說祂的體是絕對純凈的,因為祂根本就不分別六塵諸法,根本就與任何的煩惱都不相應;說祂不凈,是說祂的體內含藏的,不僅有無量無邊的無漏法種,還有無量無邊的有漏法種,有漏就是不凈。只有到了佛地,佛地的第八識,才完全純凈了。所以眾生位的第八識如來藏,一定是不垢不凈的。
不增不減:中道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祂不存在增減的問題,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空性無大無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因為空性根本無任何形相,裡面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差別——也沒有形相。所以空性不會因為大象、鯨魚的身大而大,也不會因為蚊子、細菌的身小而小,或者說,祂可以隨緣,隨身大小而大小,因為不論身大身小,祂都遍身而住。
另外,就是祂所含藏的種子,總數不變。雖然說修行的過程就是轉變種子的過程,其實惡種子消滅一個,善種子就必然相應地增加一個;善種子減少一個,清凈種子就必然增加一個。種子的總數也不增不減。
什麼叫種子?種子也叫界,也叫功能差別,是收藏在真心第八識如來藏中的各種潛在的功能。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沒有一個不是種子變現的。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哪怕只是揚眉瞬目,也要靠一系列的種子不斷從第八識中流注而出才能完成。
前面講過,依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可分為:有漏有為法種、無漏有為法種及無漏無為法種。無漏無為法本身並無種子,因為其沒有任何功能作用;但對無漏無為法的表達、思維、體證等,仍然是有種子的。
依性質而分,有善種子、惡種子及無記種子,此三皆屬染污種子,和染污相對的是清凈種子。
依百法來說,有心王法種子、心所法種子及色法種子。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則沒有種子。
還有一些其它的分類,暫不贅述。
禪宗六祖:
初祖達摩大師,在中國是第一位祖師,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師;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慧能大師。
以上講的是真心、妄心和合的諸法空相,下面則僅從真心的立場來說諸法空相。從下一句「是故空中無色」開始,到「無智亦無得」,都在講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第八識獨存的境界,當然,也是講八個識和合運作時第八識的自住境界。
空性沒有煩惱,所以空性就是涅槃,涅槃也是空性的異名。涅槃就是第八識的自住境界。這里的空,與「色不異空」的空,其實還是一個意思,還是指涅槃空性如來藏,不論祂獨存,還是與祂所出生的前七識一起和合運作,祂都住在自己的境界里,不改其性。祂的境界是什麼呢?即無任何世間境界,以無境界為境界。
○是故空中無色:所以在這個無境界的境界里,沒有所謂的色蘊。為什麼?因為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色蘊是眾生業力和妄想的產物,若無妄想,十方世界應時銷殞。這意思並不是要我們把色蘊都消滅,而是說色蘊本來就虛妄不實,本自空寂,何待消滅?需要消除的,只是妄想和執著而已。
○無受想行識:這是說其它四蘊也一樣,並無獨立性,唯一空性,圓陀陀,光灼灼,湛寂常恆,涵蓋一切,無有任何分別。
○無眼耳鼻舌身意: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沒有所謂的六根,沒有六入。
六入就是根、塵相攝相入,根塵互相發生作用了,根塵相觸就會生識。
○無色聲香味觸法: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沒有所謂的六塵。加上六根,即是十二處。空性的境界里沒有十二處。
十二處:就是能夠生識的十二個處所,即六根、六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沒有眼界到意識界的十八界。
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眼根、鼻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根可以對塵、攝塵、入塵。有扶塵根、勝義根兩種。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是根所對、識所知的境界。有外六塵、內六塵之別。
六識:眼識、鼻識、耳識、舌識、身識、意識。是根塵相觸時第八識所出生的六種不同的分別功能。
根分兩種:
1、有色根,是前五根。
2、無色根,是第六根,又叫意根,即大乘所說的第七識,名末那識。
1、扶塵根:必須要依靠粗糙物質才形成的根,如眼睛等感覺器官及其傳導神經。
2:勝義根:指大腦中樞中通過傳導神經接收到從外面傳進來的信息,在大腦皮層再現外六塵影像象的各中樞系統。如眼根的勝義根,大腦視覺中樞,耳根的勝義根,即大腦聽覺中樞……
六塵:有內、外之別。前五根所對、所觸的是外五塵,前六識所分別的是內六塵。意根即對觸外法塵(外五塵的變動),也對觸並分別內法塵。
色塵:即眼根所對所觸、被眼識所分別的境界。
香塵:即鼻根所對所觸、被鼻識所分別的境界。
觸塵:即身根所對所觸、被身識所分別的境界。
外塵,外面的六塵叫外塵,又叫外相分,外五塵是五扶塵根所對所觸的境界,外法塵是意根所對所觸,也是意根所分別的境界,外法塵只是外五塵的變動,並無實質。
內塵,在大腦中樞現起的與外塵相同的影像叫內塵,又叫內相分。內五塵是五勝義根所對所觸的境界,也是前五識所分別的境界;內法塵是意根所對所觸的境界,也是意識所分別的境界。前五識只能分別五塵的粗相,第六識透過內法塵既能分別五塵的粗相,也能分別五塵的細相。只有內法塵才是意識直接分別的境界,就是說,意識所作的全部工作,都是透過分別內法塵來進行的,意識的所有境界,只是內法塵的境界,純粹是夢幻泡影。
法塵:有內外兩種,如上所說,外法塵是外五塵的變動,這種變動只能被意根第七識分別,並不是意識分別的對象。當外五根對外五塵時,第八識在五勝義根上就同時顯現了內五塵,並顯現了和內五塵相同的另一種影像,供第七識進行全面的但極粗略的分別,及供第六識進行或粗或細的各種分別,那便是內法塵。第七識、第六識不能直接分別前五塵,必須透過法塵來分別。
此內法塵一旦出生以後,就會同時成為種子保存在第八識中,成為法塵種子,即一般人所說的記憶數據。當因緣和合時,某些相應的法塵種子就會再現為法塵,供第六識進行比對、識別、思維、判斷等,以便及時向第七識提供其比對、識別、思維、判斷的結果,供第七識及時做出決定,發放指令。
在某些特殊的應急情況下,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第七識還可以不通過第六識,直接根據祂所發現的外五塵的重大變化(即外法塵),依照保護自我的強大本能而直接下達指令。執行指令的是哪一個?是第八識。為什麼第八識可以執行指令?因為只有祂能實時了達第七識的心行並執行指令,令相應的種子毫無差錯地流注出來,變為現行。
記憶再現的則都是內法塵。比如:你看見一隻凳子,當你甚至還沒有叫出凳子這個名字的時候,凳子的影像就已經存進了大腦的記憶中。後來凳子即使不在面前了,但記憶中凳子影像的種子還在,所以可以隨時再現為內法塵。正因為如此,意識才有比量,才可以了解細相,即詳細情況。
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影子世界之中。所以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且不說外面存在的一切並不真實,因為我們根本無法直接感受外部的存在。現在我們只來說說我們了解事物的過程。有四重幻影。以看見一個人為例。
第一、當你的眼睛面對一個人的時候,眼睛(眼根的扶塵根)如一架攝像機,立即攝取了這個人的影像,這個影像,首先呈現在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上,是上下顛倒的影像。這個顛倒的影像,當然不是外面的那個人。這是第一重幻影。外面的那個人是外色塵,這個幻影也還是外色塵,也叫外相分色塵,或色塵外相分。
第二、視網膜上的這個影像信息,通過視覺傳導神經,被立刻傳到大腦的視覺中樞(眼根的勝義根),在那裡再現這個影像,但已經被調整過來了,不再是倒像了。這是第二重幻影。這個幻影,才是被眼識所分別了知的,叫做內相分色塵或色塵內相分。我們全部的感知,都是建立在這些內相分上的,所以說我們生活在影子世界中,因為我們不能直接感知外相分。
第三、在眼根的勝義根——大腦視覺中樞出生色塵內相分的同時,還出生了另一個相同的影像,被意識所分別了知,此即法塵,叫色塵內相分法塵。這是第三重幻影。這個法塵非常重要,因為前五識的特點是,眼識只能分別內色塵的粗相,既不能分別細相,也不能分別其它的內塵,其它四識也是如此。
意識則不然,透過內法塵,祂不但可以分別全部內五塵的粗相,也能分別其細相。為什麼?1、因為第八識在五塵內相分上,都會同時出生相應的法塵內相分;2、第八識中過去相應的法塵留下的種子也會適時顯現而供意識對比。前五識只有各自的現量境界,所以只能了知粗相,而意識因為還有比量境界,還能對比,所以還能了知細相。
第四、如果當那個人離開了你的視野,你的腦海里還可以清晰地浮現出那個人的影像,這已完全是回憶,這了是第四重幻影。如果這個人是個熟人,你剛才的新印象,就會歸檔,自動儲存在關於他的那個檔案中。當你回憶這個人的時候,就不僅僅是剛才的印象,一些相關的、綜合的印象也會浮現出來,比如你們過去的一些交往,這個人的性別、年齡、音容、笑貌、學歷、家庭、工作、業績等等,如果需要,都會呈現出來。有時甚至不需要,也會自動跑出來。
為什麼?是因為啟動這些記憶的第七識有執著,祂會按照慣性發出指令,使第六識無法立即控制。這第四重幻影因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再現的時候,也許就有各種變化。或由於時間久了,再現的影像模糊不清;或由於有類似的人或事,再現時發生錯誤;或由於感情的加入,再現時成了另外一種印象。我們回憶往事,計劃未來,寫小說,搞創作,都是在一系列幻影中馳騁,佛說這些都是「法塵分別影事」。
問:晚上睡覺時,燈突然亮了,人從睡中醒來。這件事是怎麼完成的?
答:我們睡眠時,有兩種狀態,一種有夢,一種無夢。沉睡無夢時,前六識完全斷了,因為什麼也不知道了。而意根第七識則從來不休息,透過法塵監察著身體內外的全部情況,巨細無遺(因為第七識遍緣一切法)。意根第七識永遠醒著,永遠同第八識和合運作著。在大乘來說,這兩個識永遠不休息,連一剎那的暫斷都不曾有過,直至成佛。
問:眠熟無夢時,意識是怎樣又產生的呢?
答:以突然燈亮為例:
1、當燈突然亮的時候,光亮在視網膜上出現,成外色塵。
2、此重大變化之外法塵被意根第七識所觸,依祂執著自我、保護自我的強大習慣,決定要了知具體發生了什麼事。
3、第八識了知前七識的心行,以自己一切隨緣的習氣,立即知道了第七識的這個決定。
4、於是第八識流注風大種子,將此外相分色塵之信息通過視覺傳導神經即刻傳到大腦視覺中樞,顯現為內色塵。
5、與此同時第八識出生相同的內法塵。
6、第八識也立即流注第六識的識種,識種變現行,意識得以重新產生。
7、第六識作意要眼識配合,第八識了知第六識此心行,流注眼識的識種,眼識亦隨即產生,人就醒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