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十四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第十四講)

好,下面呢,就是解釋極樂世界教主和他弟子眷屬。「佛又告長老舍利弗,阿彌陀成佛已來,於今十劫。」這裡是闡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前面我們講通序裡面的六種成就六種成就有個成就。其實六成就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主成就。主成就了,一切就成就成就它的時成就、處成就眷屬成就,等等。好,這裡特別提出一個「於今十劫」:一個成佛已來的時間概念,是十大劫。如果從法、報、化三身的特點來看:法身,它沒有什麼成不成的時間概念,因為無始無終,所以不應該來討論時間劫數;報身,是由於他發了菩提心來修行,到他圓滿的時候得到究竟覺——實相法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可以討論成佛時間概念;應化身,是隨著有緣眾生的根機來示現救度的過程也可以討論成佛時間概念。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法身功德是由於修德有功才顯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討論成佛時間劫數;報身是「別無新得」,應身「如月映川」——千江有水千江現,所以這個報身和應身,也無所謂成和不成的問題,也可以不討論時間概念

諸佛如來示現八相成道,各有他的本門和跡門。說實在話,討論這個問題不是我們凡夫討論的範圍:佛度化眾生的本意是神妙莫測的。你看法華經》由跡顯本,我們凡夫的眼裡認為悉達多太子成佛也不就是幾十年嘛,那怎麼地湧出來無量無邊的菩薩——功德甚深相好庄嚴,卻都是由釋迦牟尼佛作為老師來教導的呢?那就好像一個一百歲老人叫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叫他爸爸一樣。那個二十五歲的小夥子也承認:「這個一百歲的人就是我兒子。」不可思議!那麼當與會的——像彌勒菩薩——都搞不清楚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追溯遠古大通智勝如來的本地。通過本地的追溯,哦,我們才了解釋迦牟尼佛不是這一世才成佛的,乃是塵點劫又塵點劫前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壽命無量。那你說釋迦牟尼佛都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那阿彌陀佛呢?難道他僅僅是一尊只成佛十劫的新佛嗎?所以這裡講的「阿彌陀成佛已來於今十劫」,也就是他的跡門——這一期的示現而已,還不是他本門。如果從本門裡面——從釋迦牟尼佛本門——去推測,那麼阿彌陀成佛以來,也應該是塵點劫又塵點劫——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

好,我們只能在他所示現成佛的這個跡門當中來加以討論。這個討論倒也給我們一個安心。阿彌陀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今現在說法,就等於他成佛才剛剛不久,就是才剛剛「開張」。所以呢,我們現在趕緊去沒有問題,阿彌陀佛不會圓寂。而同時阿彌陀又是無量壽。如果阿彌陀佛的壽命是有量的,是有限的,我們都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怕不踏實。我費了一輩子——這樣放下萬緣念佛,五欲也沒享受,念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好不容易去了,一看,哎,他老人家不在了!這裡面的失望、沮喪是用語言沒有辦法去描述的。那麼現在阿彌陀佛無量壽,「成佛已來於今十劫」,教化眾生佛事剛剛才打開序幕。所以我們就要隨順釋迦牟尼佛的勸告。不僅是現在的眾生往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過去多少世的眾生往生,也是「今現在說法」;未來無量無量世的眾生念佛往生,阿彌陀佛仍然是「今現在說法」。我們就放心了。阿彌陀壽命很長,我們一去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就一生成就道業。「成佛已來於今十劫」,時間很短,然而極樂世界有無量無數無邊的聲聞弟子菩薩弟子乃至於一生補處菩薩。這說明:這么多的一生補處菩薩是在十劫當中所成就的。這反映什麼?這反映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確實很快。如果他方世界你要到達一生補處,那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無央數劫,才能到達這個水平。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算不清楚的數量。

從《無量壽經》我們看到,阿彌陀成佛已來,他的第一會的弟子——就是參加他初會法會弟子都是沒有辦法算清楚的。那現在已經是開了多少法會!一般來說剛開張的法會人數是比較少的,後面的人數會越來越多的。所以現在西方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弟子無量無邊——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夠算清楚的,更是無法言表。這就正面顯示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無邊的往生者,得到不退轉,得到一生補處,是很多很多的,而且非常容易。它就令一切修行者心嚮往之——值得去,不去就吃大虧。所以我們要買股票,買這張「股票」——法界彌陀的「股票」,那是賺「大錢」。

好,請看下面經文。「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庄嚴。」

好,這是描述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之後,他的聲聞菩薩眷屬成就。主、伴圓融。如果教主很偉大,但是下面的弟子有什麼,是光桿司令,那也不庄嚴了。一看:噢,阿彌陀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這些聲聞弟子都是證果阿羅漢的水平,其數量也是算數所沒辦法知道的;不僅阿羅漢這么多,諸菩薩眾——三賢十聖的菩薩他們的數量也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的——算數所不能知。好,那有人就會問了:「西方極樂世界大乘菩薩法界,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聲聞呢?天親菩薩是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嗎?二乘的種子不能往生嘛,那為什麼會有這么多聲聞弟子?」這裡面,對天親菩薩這個偈頌有很多人誤解。「二乘種不生」,不是指二乘種性的人不能往生,而是指極樂世界那個剎土不會生起聲聞、緣覺二乘的種子。他方世界聲聞、緣覺,如果他具足信願,也能往生。因為阿彌陀佛是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聲聞、緣覺也是其中兩種法界,不能遺漏的。聲聞、緣覺——特別是定性二乘,他常常生起不了菩提心,不能庄嚴凈土饒益眾生;在大乘佛法來看,稱為焦芽敗種,就是不能成佛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的願力有一個勝妙的利益,就是令那些定性聲聞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能發起大乘菩提心,就有一種巨大的轉化力量。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全體都是法性土,是有大乘菩薩巨大加持力量地方。他只要去了,一定能夠回小向大。在往生之前他能夠回小乘心向大乘心,當然更好:提升往生品位。但很難要求一些聲聞、緣覺:在此土能夠很方便的、很容易的回小向大,那不可能。《法華經》講大通智勝佛以來的聲聞很難轉生大乘心。

這些聲聞也就用了聲聞名號,實際上他們就是大乘菩薩的種性。《無量壽經講到:這些聲聞弟子到他方世界去救度眾生,能令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看,他都能令他方世界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自己難道還是定性聲聞嗎?所以這個經文告訴我們:現在這往生聲聞弟子——聞到彌陀名號信願往生,他的種性已經是別教和圓教所攝的根機了。如果他是藏教乃至通教的根機,都聞不到他方世界佛的名號;聞到了,他也不相信。現在他聞到了彌陀名號,還願意往生,從根本上來說,他已經是別教、圓教所攝的根機。

好,最後總結: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庄嚴。這句話其實微言大義很深。在依報介紹當中,談到「成就如是功德庄嚴」;現在講正報庄嚴,也是談「成就如是功德庄嚴」。怎麼理解?首先從佛的一邊來說。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教主以及聲聞菩薩弟子伴,這些境界的顯現實際上都要追溯到阿彌陀佛的因地:他作法菩薩發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就是因地他發願的那種編碼、編程已經是作好了,這是在果上顯現而已。這個顯現就是「一成一切成」。什麼叫「一成一切成」呢?就是他的大願完成之後,他由法藏菩薩自然成了彌陀佛,那麼阿彌陀就有佛果地上的功德佛果地上的功德就是一切種智,由一切種智的心顯現出依報庄嚴和正報庄嚴,就一現一切皆現,就顯現出這樣的教主眷屬影像境。一成一切成,稱性而起。那從依報來看,比如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寶樹有多少多少由旬,很高大,七寶合成,那這個寶樹是怎麼來的?是不是非得像我們這個世界不可,要有個樹的種子播種下去,慢慢的發芽,破土而出,從小樹長到高一點樹,它有個生長的過程。要不要?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情況。西方極樂世界一顯現這個寶樹,就是那麼高大:稱性而起,沒有一個生長的過程這就是一切種智的心一現一切皆現、稱性而起的奇妙。依報是這樣的,那麼正報仍然是這樣的。正報就是阿彌陀佛主的功德以及菩薩聲聞眷屬功德,也是因中的種子一成——編制好了,在果上一切成就

好,那麼這樣的一切成就,怎麼去理解?佛——教主,和菩薩聲聞這些伴,到底是一個什麼關係?這裡談到兩句話: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非自非他,自他不二」,這些話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很難理解。我們來看看,自和他是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叫非自非他,最後又落腳在自他不二?這裡面就要聯繫到事事無礙的法界。從那種陀羅珠子互映互攝的原理去理解,才能夠理解。好,一個談「自」。這個「自」是不是孤立的、客體的自呢?它不是。這個「自」是對境:「他」心中的「自」。這個「他」也不是孤立的、外面的他,這個「他」是自性裡面的他。所以自心中顯現的他,這個「他」就叫「他亦非他」。他心中的自,這個自也就叫「非自」。你就理解「非自非他」裡面是交融互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這個「非自非他,自他不二」詮釋。那麼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我們眾生心中的阿彌陀佛。那麼聲聞菩薩是什麼?也不客體東西,他們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既然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那這個眾生全體就是佛。眾生心中的佛,那麼全體的佛也就眾生要了解「非自非他」,然後就契入到「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實際上要從兩個層面去談。無論是自己,還是外境——跟自己相比較獨立的「他」,實際上都是我們現前一念奇妙、清凈光明的心體所顯現的映像。既然是現前一念妙凈明體顯現的自、他,這裡面你就很難去討論「有是非是」。

這裡面他就進一步說,這個極樂世界庄嚴——現在庄嚴和當來庄嚴,是以阿彌陀佛已經成就庄嚴為本質境,作為增上緣,能令我們這些凡夫依託這樣的本質境、增上緣——這個已成就因素,產生信願行,執持名號。信要信這個:我們只要通過信願稱名,我們就也在成就如是功德庄嚴」。我們的願也念念這樣去求「成就如是功德庄嚴」;我們的執持名號也念念這樣去持,它就自然而然的作為一種轉換,念念念佛當中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嚴」。所以最後一句話就說「能令信願稱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那麼這樣的一個轉換關係,實際上是非常奇妙的。有時候看到這些,思惟這些,我都覺得自己水平很有限。可能講出來大家還是雲里霧里。這裡面非常神妙:這種轉化的關係。我們去理解這種「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全佛即生、全生即佛、全他即自的理顯現在信願稱名當中一種巨大的轉換關係: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香光庄嚴道理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於溫州太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