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四十八大願對凡夫眾生的意義所在

四十八大願對凡夫眾生意義所在

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我們還能在這裡靜下心來,聆聽四十八大願,討論四十八大願緣起、性相、因果境界這都是我們在座的諸位多生多劫善根深厚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於菩薩境界,一種超然的存在,尤其是佛心,佛的願心,這些都不是我們地球文化認知對象也不是靠我們的邏輯思維所能揣摩和研究得出來的。這樁法界不可思議事情,經由釋迦牟尼佛向我們傳達,才讓我們知道了回事。但我們凡夫要從內心真正有所領悟,能夠相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們在座的諸位,都讀過四十八大願,甚至有的人都能背下來。但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對四十八大願到底了解多少,有怎樣的信心?有時候常常感覺到它就像油和水的關係。浮在水面上的油,很難入到我們的內心去。這就涉及到我們的認知具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性。五蘊的業報身,使我們的眼界狹隘業障深重,所以清凈慈悲平等甘露妙法很難滲透到內心

在《莊子·逍遙游》里談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是一個認知上的問題。何以「小知」不知道「大知」呢?有鯤鵬,它水擊三千里。「垂翅」,翅膀垂下來,「若垂天之雲」,藉助風可以一飛到九萬里遙遠的地方。而對於在蓬篙之間跳躍的那些小鳥、小寒蟬來說,它們無法理解鯤鵬的志向,「你看在這蓬篙裡面飛翔,我多麼的滿足呀,多麼的快樂呀。你飛得那麼遠去幹嘛?有什麼值得你追求的嗎?」他不理解。

「小年不及大年」,壽命短暫的不理解壽命長的狀態。晨生暮死的菌類,不了解初一、十五的不同。一隻春生夏死的昆蟲,它不知道冬天的境界。一個井底之蛙,不能想像浩瀚的大海

所以我們在凡夫見聞覺知當中,對一個超然的存在是非常隔膜、生疏的。即便聽了以後,也是聽而不聞,入不到內心去。我們在讀誦四十八大願的時候,是不是有這種感覺呢?有時候好像能夠讀進去一點,有時候覺得整個是一個不可琢磨的東西就像一個孩童站在海岸上眺望大海,看不到邊際,水天一色,莫名其妙。當我們有一我能看和所看的時候,我們怎麼樣也契入不進去。然而當我們是這個大海一滴水的時候,當我們就是整個大海的時候,我們才可能默契於心,否則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

而四十八大願又正是凈土宗的核心,是西方極樂世界建構的藍圖,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大智慧心、大善巧方便的高度的結晶,是直接針對苦難眾生救度的一種不可思議力量。如果一個念佛人,不能了解四十八大願,應該說他對於念佛法門還沒有登堂,更免談入室。所以四十八大願我們需要反覆的去研討,去思維,去領悟,把它為我們建構信願的一個重要的下手之處。這個下手之處是在核心地方著手,在木板最厚的地方鑽孔。這個孔鑽通了,彌陀的悲心、凈光就透現出來了。我們跟悲願光明就能夠溝通,就能產生清凈信心。所以它對於我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