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堅法師:中國佛教哲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中國佛教哲學和諧社會建設

道堅法師

一、佛教哲學概說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佛教哲學佛教文化的內核,也是中國哲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數千年來,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意識結構和精神力量。現代佛學研究,以多元方法如「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價值學、符號學、詮釋學、系統論、結構主義、發生認識論、語言學、美學、倫理學、醫學、音韻學、文學、比較學、史學、文獻學等」,特別是以哲學方法研究佛學,已經成為繼承傳統,服務現實的重要學術研究之一。對於佛教哲學的研究,從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來講,重點在人生哲學是一種宗教人生觀。在佛教發展歷史過程中,為了說明人生生命解脫問題,重在生命的終極關懷。佛教在觀察自然規律宇宙人生時,形成了系統世界觀。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交織在一起,人生價值論、人生理想論、宇宙要素論、宇宙結構論、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以及倫理學、認識論等,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服務於佛教的修學及實踐之中。
佛教哲學是研究自然人類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學說,是關於宇宙人生學問佛教哲學內容包涵在「戒定慧學」中,戒學多屬於倫理道德人生哲學範疇,定學以心靈關懷為特徵,包括宇宙人生的基本觀念及對真理的探索,慧學更為廣泛地涉及到宇宙人生心性哲學的研究。
佛教的根本目標是超越現實煩惱生活而獲得生死解脫及無上的智慧。在智慧的追尋之路上,佛教始終在尋求人生乃至宇宙萬象真實本質。佛教一門精深的實踐哲學,一般從境、行、果來闡釋萬事萬物。境是對萬事萬物的深入觀察,是對主體客體的存在的精微分析,並回答一般哲學必須回答的哲學命題;行是依據佛教基本思想,落實在行為上,落實在生活上,以期達到佛教凈化心靈,轉凡成聖的根本目的;果是佛教徒共同的終極願景,是對沒有煩惱快樂生命形態及境界的闡釋,是人生的最高座標。因此,佛教虔誠信仰哲學智慧的追求。
二、佛教哲學中的和諧之音
1、佛教哲學和諧元素
佛教由教制、教理、教團三大部分組成。教團即佛、法、僧三寶信仰之僧寶。僧伽即教團之整體而非個人,這是比較完善的集體主義特色。僧有和合眾之意,即三人以上,以六和敬共住。所謂六合敬,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這六和的和諧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眾」。僧眾地位之最高者稱和尚(以和為上也)。
六和敬精神規避了以個人私慾看待萬法的缺陷,也引出了佛教哲學重要的「無我論」。無我論是對個人崇拜的否定,揭示了人性的不圓滿性和有限性,「我」不是孤立的或常恆的存在,只是宇宙萬有中非常微小的一份子,必須遵從宇宙法則。「無我論」讓我們放棄了怎麼的小我,將生命融入到無盡的大自然中,融入到大眾中,在大眾成就其獨特的價值
在《止觀》卷六之二中有「和光同塵,結緣之始」的訓導,即作為並非孤立的個體生命,必須廣結善緣,將自己融入到眾生中去,和其光,同其塵,與所有的生命打成一片。
佛教重視和合精神天台寒山拾得大士以詩文酬唱,弘法世間的事跡,被世人稱道,堪稱人際和合的典範,在清雍正十一年被封為「和合二聖」,永享人間煙火。和合,唯識所說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指形成心、色等諸法因緣,能彼此和合之性質。亦即有為諸法生起時,必須由眾多之因緣和合集會之特性,稱為和合性。
和合性就是佛教和諧精神佛教強調出世間法,主張克服人間之苦,然其意義並非脫離社會,而是超越親人之羈絆與種族血緣之束縛,即超越家與國;由於能超越家與國,故能對同世間世人施予慈悲佛陀被稱為世尊(即世間尊敬之人)與世間解,意謂佛陀能了解世間,理解社會,而覺悟現實世界。故佛陀所主張之慈悲,乃是超越狹隘的人關係,而擴展至無限寬廣的領域梵語之 maitri^(慈),乃來自 mitra(友),是友情之意。友情,須是無條件而深厚之友情(無緣的慈悲);而對於一切人平等地施予友情,並非基於地緣或血緣之關係,而是超越地域、人種、國境等狹隘社會之開放精神佛教成立之初,即具有深厚的社會意義阿育王(261 b.c.~232 b.c.頃在位)以佛法(梵 dharma)為其施政方針而統一全印度,此予西方社會影響極大。蓋所謂世間解,必須兼具出世之特質;換言之,必須有一種超越社會之立場,方能深刻了解社會,而將社會凈化成一種善良和諧社會,此即佛教謂之社會性。
    《無量壽經》卷下有「天下和順日月清明」之理,和順實為世間第一福德資糧。又佛弟子眾,互相恭敬,互相推讓。於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眾如是而行,名和敬行。
2、離諸兩邊的中道實相
真俗圓融,自他不二,權實不二,色心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因果不二,染凈不二,迷悟不二,善惡不二,凡聖一如,心佛不二,世出世間圓融六相圓融,一多相容,四無礙,心即是佛,一如,即是圓融,一乘,一諦,一法界
三、佛教哲學理念中的和諧精神
(一)人生
1、和諧社會基礎——因果報思想業力
三個特性平等性,倫理性,規范性。一個基本原則: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佛教哲學的人生終極關懷——涅槃論與成佛說
涅槃境界,人人可趣。佛者覺也,自覺他覺行圓滿——覺悟成佛
一闡提皆可成佛——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人道主義關懷)
3、建設人間凈土與實現共產主義
從他方凈土到唯心凈土再到人間凈土;按需分配——從僧侶共產主義到現實共產主義。
(二)心性
1、心性染凈論——找到規避不諧之音的理論依據
2、佛性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與佛無差
3、眾阿賴耶到真覺明心——心生萬法,即心即佛,主觀能動性
(三)宇宙
1、宇宙結構論:有情無情說,三界說,法界說——圓融
2、宇宙時空觀:三界成壞論——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3、現象
(1)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主觀性
(2)客觀性——圓成實性(本質、本體)、依他起性(因緣生滅現象)、遍計所執性(迷情之假象)等三性。依他起性乃主張假有實無,遍計所執性主張情有理無,皆是空、無性。圓成實性之本質為永遠不變之真理,遠離吾人之執著(法執、我執),即超越有無相對之觀念,此亦為空、無性。又普遍一如之本體稱為「理」,差別現象稱為「事」。
(3)四無礙說
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4、本體
四大說,道體說,法性說,理體說,性空說,心本原說,
(四)實踐哲學
1、倫理觀,戒律
2、修持論——禪凈密等
3、直覺論——證悟說與超越說
4、語言觀——不立文字不離文字,籍教悟宗,因言顯道
5、真理
真俗二諦說
衡量真理標準——四法印——並不宣稱真理掌握在自己手裡
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加上大乘諸法實相印,合稱為「四法印」。諸行無常是說宇宙萬有,都是變幻無常的;諸法無我是說宇宙萬有,都是緣生的,沒有真實的自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寂靜境界才是人生的最佳歸宿諸法實相,是說宇宙萬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眾生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