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三講,現謹呈如下正文: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
這一段經文,是前一段的總結。彌勒菩薩為我們向世尊請教:在末法時期(現代的社會),我們學佛應當要修幾種法,才能夠保持安穩得度?世尊告訴我們四種法,說完之後又說了四種,總共八法。說完之後又囑咐彌勒菩薩,說「於後末世,五百歲時」,就是指現前的社會,我們要想自己沒有煩惱,而能夠得到「解脫」。把煩惱解除,這叫解(四聲)除。「脫」是了脫六道生死輪迴,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斷煩惱,不能夠了脫生死輪迴,就不算有成就,無論修什麼法門,修得再好,也沒成就,依舊還要生死輪迴。「解脫」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我們現前修學的目標。
第二、「除滅一切諸業障」。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業障,一樣是這八種法,可見這八種法非常重要。
應當舍離。憒鬧之處。
要離開熱鬧的場所。凡是不好的環境,叫我們身心不能得清凈的環境,一定要遠離。
雖然這一句話,似乎是對出家人說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這一句經文,現在怎麼講呢?就是你要選擇你住家的地方。
我們住在什麼地方好呢?住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好。『寂靜林中』,這是選擇修學的場所,選擇我們住家的處所。
這一句教我們遠離惡知識。這一些人、事對我們修行有妨礙的,我們要遠離他。與佛教誡相違背的,我們都要遠離。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不要專看別人過失;看別人過失,這是最大的障礙。
樂於恬默。
『般若波羅蜜』就是現在人講高度的智慧啊!諸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表現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沒有智慧,只有煩惱。佛在此地教我們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深生憐愍,多所饒益」,「饒」是豐富、豐饒;也就是說最高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幫助他覺悟,不是指別的。幫助他認識大乘佛法,幫助他認識凈土,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
應該用什麼態度呢?「無希望心」把佛法介紹給他。如果說是跟他講經說法,對他還有期望,就錯了。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
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無希望」具體說來,那些事情我們不希望呢?
第一是「名」,不是為名,也不是為「聞」。「聞」就是今天所講的知名度,我們不為這個。「利」是利益,「養」是供養,不為這些。
不為這些,還有人為什麼?為果報啊!我這樣,將來我會成佛、成菩薩啦!『成佛』、『成菩薩』這念頭也丟掉,什麼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
對眾生一定以「饒益」事而為上首,饒益用現在的話說,是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是幫助一切眾生,以這個為第一。
正念是無念,無念是無邪念,這稱之為正念。正念就是佛菩薩之念,與佛法相應。
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身心清凈,智慧就增長了。
有堅持力。
堅持力從那裡生的?從智慧生的。他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了,毫不迷惑,所以他做事情能夠貫徹始終。
住清凈行。
生覺悟心。
念念覺而不迷。
得出世智。
怎樣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怎樣修能夠超越十法界?他很清楚、很明白。
用現在的話說,決定不給這些妖魔鬼怪把柄。「那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呢?
就是名、聞、利、養、果、報,你要有這個念頭,就被他抓住了,他就能控制你了。
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三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痴。可見得如果要貪著名、聞、利、養、果、報,三善根就沒有了。那你天天增長的是貪、嗔、痴啊!上面是指三善根現前啊!
這是得諸佛護念。為什麼呢?與諸佛心心相應,所以感得諸佛的護念。
非人守護。
無量諸天。加其威德。
你一個人修得好,你一家人也都沾光,你的家人眷屬都得到你的利益、都享你的福報啊!
得無所畏。
多諸快樂。
這是我們常講,法喜充滿!
為諸智人之所稱嘆。
善能說法。眾人敬仰。
你說的話,雖然是諸佛菩薩或者祖師大德所說的,但是你的心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借著別人的經本,這個自性往外流露,這叫「善說法」。叫聽的人能夠感動,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所謂『照本宣科』,那一種說法不能令人得利益。佛給我們說出二十條,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絕不是有所希求的。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這一句是一再囑咐、一再叮嚀。佛說了二十種利,後面又給我們說二十種,可見得無希望心為眾生說法,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啊!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
這二十種利,多半是一些說法之人念念所希求的。求要懂得理論、方法,所謂『如理如法』。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啊!怎樣如理如法呢?不求名聞、利養、果報,這就如理,就如法了。以清凈心為眾生說法,就是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這是第一個利益。許許多多人都希望得到辯才無礙。辯才無礙從那裡來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無礙的辯才是我們自己的性德——本性里頭本來具足的。心清凈,辯才就恢復了。
你得到的這個辯才不會失掉。
常勤修習。得陀羅尼。
「陀羅尼」是梵語,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綱領。無論你修學那一個法門,你很容易把綱領、大綱抓住,你修學的時候,你就很得受用。
不必用很多的時間,也不必用很多的精神,就能夠利益許許多多的眾生。可見得這就是高度智慧善巧的表現啊!
這個「恭敬、尊重」是對三寶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一分尊重得一分利益。如果沒有恭敬、尊重,諸佛菩薩說法再善巧,聽的人也得不到利益,所以這一條很重要啊!
得身口意。清凈律儀。
超過一切。惡道怖畏。
這是當然之理。因為自己縱然有惡業的種子,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把惡的緣斷掉了,惡的種子沒有緣不會結果。不但三惡道的緣斷掉了,六道的緣也斷掉了;不僅是六道的緣斷掉了,十法界的緣也舍棄掉了,這個人一生當中必定證一真法界。那要怎麼做法呢?老實念佛就做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裡面,往生的人都超越十法界。
一般人命終時是最痛苦的、最憂愁的、最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修道的人,他曉得命終到那裡去了,所以他很歡喜、很快樂——真的脫離苦海了。他要到最極清凈、最極殊勝的地方去生活了。
顯揚正法。摧伏異論。
這一句是對他的成就的讚歎。前面是講富貴,「下劣少福」是講貧賤。世間富貴貧賤之人,對他莫測高深,這是說他的境界。
諸根成就。
無能映蔽。
這一句說他的生活的享受,他得到的是圓滿的幸福快樂。這個幸福快樂是從內心裡面往外透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得的,這才叫殊勝的意樂。
得奢摩他。毗婆舍那。
這兩句都是梵語,「奢摩他」是止、是定,「毗婆舍那」是觀。 「奢摩他」是從一切放下得到定;你能夠放下萬緣得到定,叫奢摩他。「毗婆舍那」是從看破而得定。都是得定,從放下得定就叫奢摩他,從看破得定就叫做毗婆舍那。
世法有難行之法,出世法也有難行之法,你都能夠很順利、很圓滿。為什麼呢?因為你有智慧、你有善巧。
「精進」非常難得,進是進步,永無退轉。進步里頭要求精,精純專一而不夾雜,這個就叫精進。「普護正法」就非常重要了,只要是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都以真誠心來擁護。
速疾能超不退轉地。
「速疾」是快速,你能快速的超越、證得不退轉地。這一句是專指念佛求生凈土。如果不求生凈土,要想得不退轉地,太難!太難了!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刻就得三不退。
一切行中。隨順而住。
這就是得大自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善道、是惡道,他都能隨順,也就是他都能隨緣啊!都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恆順、隨喜成就無量功德。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這一句重複很多遍,重複的遍數愈多,這一句話愈重要。希望我們多聽幾遍,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修行。
有諸菩薩。甚為無智。
這個「菩薩」都是初發心的菩薩,我們今天遇到佛法了,大家受了三歸、五戒、菩薩戒,就是此地講的菩薩。什麼菩薩呢?愚痴菩薩,沒有智慧啊!
行法施時。
布施裡面特別講法布施;法布施裡面第一就是講經說法,無論是在家菩薩或是出家菩薩都可以。
講經說法的供養的人很多,恭敬、讚歎的人很多,他很高興、很歡喜!
這一句話就是現在人講拉信徒啊!想盡方法,用種種『方便法』,現在講手段啊!抓住信徒,不讓信徒跑掉,不讓供養跑掉。
復更念言。雲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凈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卧具。湯藥。
現在這些統統都摺合成鈔票了。弘法利生起這個念頭,怎麼能相應呢?這是現代社會的現象啊!
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凈。或為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系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以違逆故。迷悶不安。
佛在這個地方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一個人,志樂清凈的,沒有絲毫污染的,遇到這些事情;死蛇、死狗、死人,這些東西比喻什麼呢?比喻前面的名聞、利養、果報。這些東西纏繞在身上,就像死屍、膿血、爛壞系住其頸,沒有兩樣啊!志樂清凈的人以此為苦啊!什麼人以這個為樂呢?無有智慧愚痴菩薩以此為樂。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於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舍而去。
這些菩薩們,我們一看就曉得,他的志樂並不清凈,他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纏縛,所以得不到名利,他就不幹了。
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卧具。醫葯。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
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頭,與如來的教誨完全相違背。佛教給我們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同住」就是我們本道場裡面的,大多數是指出家人;「近住」是我們道場常常往來的信徒。他對於道場裡面的大眾和一切信徒,總要想方法來攏絡,想方法來控制,一切聽命於他,就是這個意思。
他攝受這些眾生,不是真正教他佛法、教他覺悟、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他不說這些。
「詐」是欺詐。這一句話,我們佛門里頭也有一句諺語:『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這個「詐現異相」就是作怪;想種種方法叫你天天來拜。
入於王城。國邑。聚落。
「王城」就是現在所講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國邑」是大都市。「聚落」就是村鎮,鄉村、鄉鎮。
他們在這些地方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完全是在名聞、利養,不是真實利益、成熟眾生。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不這樣說。
清凈法施,法施清凈,如果他對眾生有希求,那就不是真的,那是冒牌的、是假的,佛不這樣說法。諸佛菩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絕沒有絲毫求的念頭。
心裡面有貪、嗔、痴、慢這些煩惱啊!這一句話就是煩惱沒斷。自己煩惱沒斷,你怎麼能成熟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
「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啊!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凈物者。為利益事。
許許多多出家、在家的同修們,想修積功德,佛經上講積功累德,大家看到很歡喜,我們要認真去做了。怎麼去做呢?如果有這一些事、這一些意念,那就錯了。你有沒有貪圖尊重、供養?有沒有貪圖享受? 有沒有貪圖攝受不凈之物?
這裡麵包括的范圍也很廣。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布施供養,如果用一個手段,叫這一切大眾不是甘心情願的供養——逼迫他來供養的,這個供養就不凈。
閉關、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用這種方式欺騙信徒。大家一看某個人曾經閉過關,這一定很不錯;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徠名聞、利養,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為弘法利生。他是矯詐之人!
他自己標榜少欲、標榜知足;為什麼呢?他沒有福報啊!沒有福報怎麼能夠說少欲呢?沒有福報的時候,標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裡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啊!
貪勝味者。名易滿足。
「勝」是殊勝;「味」就是五欲、六塵。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美其名為「易滿足」。易滿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
多求美膳。以為乞食。
他乞食到那兒?專門到富貴人家去乞食——貪圖美味。諸位從這個意思來引申,凡是貪圖名聞、利養、五欲的享受,就不能成為出家人。
「糞掃衣」是世尊教弟子們的,他的用意是教出家人,時時刻刻要警覺自己,這個世間很苦啊!輪迴更可怕啊!所以生活簡單,衣著都很粗。要想想世尊當年在世僧團的生活。世尊教誨的苦心,無非是教我們在在處處、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絕不能為世間五欲、六塵所迷惑啊!所以佛絕不說,這個乞求種種上的、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於糞掃衣。
這是無論在家或是出家菩薩,你的知名度不高,沒人認識你,沒人知道你,你就標榜你是離憒鬧。
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
佛在前面第一條教我們「不求他過」。『求他過』就是專門找人家的短處,這樣的人,他以為自己是如理修行,其實錯了啊!佛沒有這種說法。
多損害者。名戒蘊清凈。
就是持戒清凈。持戒清凈的人,怎麼會幹損害別人的事情?凡是存心傷害其他眾生,那個戒已經就破了,怎麼能說「戒蘊清凈」呢?
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
「朋黨」就是現在講的幫派。在僧團裡面搞小組織,這是破壞律儀,絕對不是住律儀。
表面上、禮節上都很周到,心裡面貢高、我慢,這不是真的尊敬法師。
「綺語」是花言巧語;「輕弄」就是常常用開玩笑的口吻講經說法,引得大家鬨堂大笑。
這個佛也不說了。喜歡與俗家人交往的,喜歡交結世俗人的,他能在僧團裡面沒有過失;這個太難了。為什麼呢?染著世俗的習氣,妨害大眾修行,怎麼能說是離諸過失呢!
什麼叫簡勝福田?這個「勝」就是好勝,「簡」就是簡慢、疏慢、輕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貢高、我慢的態度。那麼可能他是很有錢,寺廟裡面隨便施捨一點,漫不經心的,沒有一點尊重心、恭敬心,這個樣子以為是施不望報。這是把施不望報的意思錯解了。
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
「攝」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管制;類似我們今天許多道場裡面講的義工;這是「善攝諸事」。他來做這些義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麼?他求恩報、求果報。求果報,那就不是善攝諸事了。義工,好啊!「無希望心」那就是「善攝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了。所以這一些意思,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志樂清凈」的人,決定沒有恭敬、供養這個意念。有這個念頭,自己以為自己很清凈,全都是錯了。
多妄計者。以為出家。
「妄」是虛妄,「計」是在計較啊!這不是出家人所應為者。妄計的范圍太深太廣了!
「持戒」的人,決定沒有彼我的分別。如果有彼我的分別的人,這種人持戒不能得定,那不是真正持戒人。諸位要曉得,這個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真正持戒人,是六祖所謂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啊!你還有彼此、人我這種執著、分別,就錯了。
不尊敬者。名為聽法。
講經說法的場所,來聽的人很多,有一些人雖然來聽,佛說他不是聽法。為什麼呢?他沒有聽懂佛法的意思。他是來干什麼的?他好奇來的,來看看佛教到底講些什麼;甚至於是找麻煩來的。這許多道場裡面都有啊!所以講經說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一個生疏的道場。
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
「受法」是傳法。喜歡世間的典籍,不是佛經。喜歡咒語,這一類的言論,以為他「受法」,接受如來的大法,這也是錯誤的,這不是佛說的。
出離生死的根本理論,就是這兩句——於諸空性,一定要生勝解。也就是前面我們講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離生死。你能夠放得下,徹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輪迴。能將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夠超越十法界。這種看破放下,就是於諸空性生甚深勝解。
多執著者。為離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