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佛法師:二課合解 第七講

《二課合解》第七講

12月28日上午9:3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繼續向四方信眾講授《二課合解》。這堂課主要講授日課中的《佛說阿彌陀經》。現謹取主要內容如下:

凈土三經一論。三經分別是《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和《佛說阿彌陀經》是大本與小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內容是一致的。凈土宗二祖善導和尚說過,「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份量十分重要,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弘法四十九年,唯一的目的就是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讓眾生成佛、成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聖人。所以,《佛說阿彌陀經》是佛教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善導和尚說「西方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太美好了微妙、奇麗、清凈庄嚴,是凡夫想像不到的殊勝。而且,佛在《大集經》上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可見持名念佛一法,若智若愚、若男若女、若老若少、若富若貧、若官若民、。。。。。。,普攝三根,利鈍全收。

天台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法分為五時八教。以五時釋迦一代聖教說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別其說法儀式(化儀之四教)與教法之淺深(化法之四教)。分別述之。

五時即:第一、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於海印,現剎土於毫端;小乘學者,如聾如啞,莫能理解。第二、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第三、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第四、般若時,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凈之。第五、法華涅槃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鹹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

八教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之為八教。

化儀四教:①頓教:佛陀最初將自內證之方法直接教示眾生,如華嚴經所說。②漸教:教化內容由淺漸深之教法;即阿含(初)、方等(中)、般若(末)三時所說。③秘密教:佛陀眾生不同根機能力而因材施教,施予特別教化,即彼此互不相知。④不定教:各種根機之眾生雖同坐一席,然隨各人能力,所體悟之教法不一。

化法四教:①藏教。藏即含藏之義,謂由經律論各含藏一切文理,令眾生由此證入道果,此指佛於阿含時所說三藏教;(藏有十二種體裁: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佛說阿彌陀經》即屬於無問自說。)②通教。謂佛對大小乘根機所說的共通教法,鈍根者聞之,便可通入藏教;利根者聞之,便可通入別圓二教;③別教。謂專為菩薩所說教法,別於前面的藏通與後面的圓教;④圓教。圓即不偏之義,謂對最上利根菩薩解。

天台宗用五個段落說明經中綱要,謂之五重玄義。本經五重玄義為:

一、釋題(解釋經題)

佛所講千經萬論,不出七種立題:人、法、喻、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例如:《佛說阿彌陀經》以人立題。《妙法蓮花經》以法喻立題。《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以人法喻立題。

二、辨體(辨別以何為體)

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平等一相。實相即無相無所不相。例如水在不同的溫度下,為不同的形態(氣態、液態、固態),但本質都是h2o。

三、明宗

本經以信、願、行為宗。信即具足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諸佛菩薩皆以願力所成就,按願去行,決定成就。藕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在於信願的有無,品味高低在於持號的深淺。」

四、論用

本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五、教相(佛教法相。教海汪洋,不出二藏。二藏即聲聞藏和菩薩藏。)

大乘菩薩攝圓頓教。

經文之分三分(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始於道安。證於親光。上古講經。隨文釋義。不分科判。迨道安法師。將經文。分為序正流通三分。眾議其非。多不肯從。後唐玄奘法師傳來。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亦分三分。初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名異義同。後人稱為彌天高判。今古同遵。

初序好比人的五官。觀其五官,便知此人,觀其初序分,便知此經;正宗分如人身之腑臟。六腑五臟,皆在身中,極關重要。正宗分亦復如是,一陳依報庄嚴以啟信,二勸應求往生發願,三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三種資糧要義,皆在正宗分;流通分如手足,運行不滯,人有手足,方能運動行走。流傳千古,通達十方。

初序又分為通序、別序。通序:通於諸經皆具故。如本經中第一品「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即是通序。其有六種成就,分別是: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在‥地——處成就、與大比丘眾‥人——眾成就。(無論哪部經都不能離開這六種成就。相傳佛滅度之後,大家請阿難上台復講,旁邊有人記錄,結集成為經典阿難是佛的侍者,在釋迦牟尼所有的學生當中是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阿難統統聽到,一次都沒有漏掉。第一次集結有五百阿羅漢阿難所復講的,是要五百個作證的人個個都同意,沒有一個人反對,才能夠記錄下來。集結經藏是這樣的嚴謹,這是取信於後世,決定真實,決定可靠,決定沒有錯誤阿難一升座,代佛說法就得到佛力的加持,他面相變得特別好,就像佛一樣,於是底下的人就懷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來了?或者是他方佛來了或者是阿難成佛了?這都懷疑了。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大家這疑惑就沒有了,是阿難沒錯,沒有成佛。如是我聞,也是釋迦牟尼佛教給他的,一切經的開頭就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哪些人在一起,像會議記錄一樣,時間地點統統記載得很詳細。這是取信於後世,所以這個部分叫「證信序」。序裡面有兩段:一個是證信,一個是發起,發起是敘說這次法會因緣。)別序:諸經不同,唯本經是本序,為本經發起因緣,文各發起序。

慈雲懺主開示:本土彼土修行難易十種

一者本土有不常值佛;彼土但受花開見佛,當得親近之樂。二者本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本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之樂。四者本土有群魔忙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本土有輪回不消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滅,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本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具不聞之樂。七者本土有塵深礙道苦;彼土但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本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本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本土有塵劫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此經凡有二譯、一是晉羅什譯、即今本是。二唐玄奘譯、名稱贊凈土攝受經。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三藏、詳圖。鳩摩羅什、此翻童壽、以童年有耆德故。譯者易也、易梵文而成華言故。師中印土人、父名鳩摩羅琰、世為祖國、棄榮出遊。龜茲王以妹妻之、生師。生而神靈、七歲隨母入寺、見鐵缽頂之。俄念其重、即不勝其力、遂悟萬法唯心、後既深通三藏辯才無礙、王譯金獅座處之、及西域諸王會同、每請師說法必跪伏而聽。時東晉苻堅、據陝西、國號曰秦、將事西討、適太史奏、異星現於西域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龜茲有羅什、得非此人耶、遣將呂光、率兵七萬、臨發謂曰、朕非貪地、因聞羅什深達法相、故用兵耳、及破龜茲、載什以歸、至涼州、光聞堅已為姚萇所害、即據涼州稱三河王、國號曰涼、後萇以亦慕德請師、而光不允、萇亡、子興立、請亦不允、光歿、子呂隆立、興遣兵隆遂降秦、迎師入關、奉為國師、師閱舊經、義多紕僻、不與梵本相應、乃集沙門肇睿等八百餘人、新譯經論三百九十餘卷。師未終少日、集眾謂曰、願所譯經論傳世流通、若其無謬、使焚身後舌不焦爛、以姚秦弘始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火化身燼、舌果儼然、然則此經有六萬諸佛出廣長舌、豈不符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