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見滅知滅故

見滅知滅故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舍利給他這樣的照顧跟安慰都對他沒有幫助。這個時候就想在法上給他啟發,所以舍利弗就講了,我今天問你,你隨意的回答我。「闡陀!眼及眼識、眼所識色,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只要談到法,就是要讓他知道無常無我,能體會到無我,那你還會我在受苦嗎?有一個『我』難受、難忍嗎?還是要在法上去啟發他,所以從六處來明無常無我。這個跟佛陀在前一經的引導是一樣的。「闡陀答言,不也尊者,」闡陀當然明白了,這不是我、也不我所也不是相在。「舍利弗復問:『闡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所識法,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甚至意識所識的一切法,有沒有一個我?或者是我所或者是相在?「闡陀答言,不也尊者」,當然他也明白,他說不,這裡沒有我
      「舍利弗復問,闡陀汝於眼,眼識及色,為何所見,何所識、何所知故」那麽既然這樣子,你對於眼、眼識及眼識所見的色,你的看法是怎麽樣?你所了解的、你所看到的、你所明白的是什麽?「言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你今天說不異我、不相在、非我。你到底是看到什麽?知道什麽、明白什麽,而認為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舍利弗怕他所說的只是知識的、觀念的,可能還不夠透徹,就進一步去探討,
      為什麽要進一步去探討?看到他那麽苦,那麽受不了,那麽想自殺,這個裡面一定有問題吧?要了解他的知見正確與否。用反問方式來了解。你所說的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到底你是看到什麽、體會到什麽、明白到什麽而建立的。「闡陀答言,我於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這裡很重要,這裡就是,要了解他的見地上,在那裡體會無我,體會非我、非異我的,你在那裡體會的,他就講啦:我的體會是『見滅知滅故』,很重要喔!這個就是他見地,這個就是他的入處——他證阿羅漢地方,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我不相在,今天能知道無常、無我很簡單,我只是看到他的滅,見滅知滅。這幾句話劃起來,將來你們就知道它的重要,
      「復問,闡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所知故,」 舍利弗就進一步再問:你對於意、意起的意識,跟意識所體會的一切法,你是怎麽樣看的呢?而說它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那進一步問他對於法的看法。「闡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一樣的,一切法都是見滅,而知道他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因為見滅知滅,所以才說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那麽從這裡就知道啦,闡陀體證的就是見滅知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