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6529e104f80739e0b83082736c614a12.jpg" />
問題:有些學佛弟子認為行持布施善法只是求人天福報,自己一心求解脫,專心學法增長智慧就好了。請問師父,怎樣行布施法能獲得更廣大的利益、而不只是得到人天福報呢?
法量大和尚:培育慈心,勤修福慧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羅漢又叫應供,能接受人天供養,多偉大啊!但是為什麼羅漢具足了這樣的福報還會托空缽呢?
經典中有個故事,一位比丘精進持戒,勤修定慧,但沒有修布施等福德資糧。比丘修成阿羅漢後,由於以前不注重培福,在遭遇饑荒時,托缽七天都空缽而回。
我們修學佛法不是為了世間福報與眼前利益,但對於修行人,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同樣重要的,一定要福慧雙修。
如何獲得福報?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布施。假如我們希望自己未來的生活或用功修道時不為資具所困擾,那現在就應該修布施法。
我們學習《五乘共法·三福業》時,首先講的就是招感幸福人生的布施業。布施不僅能積累福報,也是對治貪慾最好的法門。並且,布施業最容易廣結善緣。當我們以利他心去幫助別人時,自己的慈悲也會增長。
下心含笑,親手布施
我們說業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布施形式也是有這些差別。比如,某公司做慈善業,公司老闆交代相關人員去負責,跟老闆親自去做,兩種布施形式所招感的福報是有差別的。
很多經典都有說,親手施和委託別人做是不一樣的,例如國王親手施,跟國王讓大臣幫忙去做是不一樣的。但如果國王為了引導大臣修善業、行布施法,而讓大臣代自己去布施,希望通過這樣能讓大臣串習善法,那就會因發心的差異而有福報的差異。
就像一個很吝嗇的人不捨得布施自己的錢,我們把錢給他,讓他去幫我們行善法,希望他也生起布施心,我們這樣的發心,跟自己不去做而請別人代勞,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還是要看布施者的發心,這是心的差別。
為什麼強調要親手施?是因為我們有心的差別。如果沒有特別特殊的因緣,或者沒有希望利益他人、引導其行布施這樣的發心,親手施的功德會更殊勝,因為其心更純更到位。
當我們自己以善言愛語至誠地親手把財物布施給他人,受施者就會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我們也能感得很好的福報。受施者也會因我們的真誠謙恭,而種下樂於親近我們、願意接受我們教化的種子。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講到智者有五種施:“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佛陀說,有智慧之人都能具足這五種方法去行持布施,因為這五種方法可以讓我們得到更殊勝的果報。
我們凡夫是很難做到能樂於布施和平等施,特別是平等施,我們有時候做起來確實困難。平等施是依緣起法,作合理的安排。世間人認為的“平等”是大家都一樣。但佛法所講的平等,是依緣起法而正確地觀察,如實了知緣起的現象。
善觀緣起,如理正確地行布施,叫做平等施。我們經常說的中道行,就是依著每個當下這個法的緣起相而作合理安排,也就是正道行。
布施有很多內涵,人天福報的布施是世間善法。“布施波羅蜜”和“布施”是有差別的,假如沒有以波羅蜜——以慧為前導的布施,那就只是共世間善法。
在講三福業時,我們把布施歸劃為人天乘善法,那是因為如果沒有加以出離心、菩提心和大悲心這些內涵,布施就是人天善法類,是十善業。若是加以出離心、菩提心和大悲心這些內涵,布施就是出世間法。因此,從學佛的角度,布施更多的要偏於出離心。
佛法特彆強調慧,佛法與世間不共的,就是無漏慧。我們修學的很多法都是共世間的,但無漏慧是不共的,只有佛法才具足不共世間的善行、善法。
我們學習布施行的時候,學到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其中財布施又分內財和外財……這些是需要我們去一一認識、辨別清楚的。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了解要遠離哪七種不善的布施,應該行哪種布施。
從利益眾生來說,通過財布施,可以解除眾生的現實困難;通過法布施,可以引導眾生走向覺醒;通過無畏施,可以令眾生身心安樂,無有恐懼。無論哪一種布施,都能和眾生廣結善緣,都能迅速增益我們未來世行菩薩道時實證菩提的資糧。
我們學習了布施法並不代表自己就能真正掌握,有很多法的內涵是需要進一步學習和實踐的。當我們通過布施來對治貪心,通過忍辱來放下嗔心,通過正見來解除愚痴,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