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師:修行離不開慈悲智慧

修行不開慈悲智慧
如瑞法師

      我常常說,不是我們知道的少,而是我們離道太遠。學也許很容易,但是實修恐怕就難了。
      實修就是要把我所學到的認真地去觀察思維用心去體會。大家都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知道要離開對虛幻執著,但為什麼遇境的時候還會被境所轉呢?就是我們這種觀空的智慧還沒有真正地生起來。用一個專用名詞來說,就是見性智慧沒有生起來。見性智慧實際就是我們對空的理解和體驗。
      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歸回到內心的時候,有沒有明白,什麼是佛?什麼是眾生?我聽到有位大德說過,當你能夠去掉染污心的時候,就是佛;如果生起染污心、貪嗔痴心的時候,就是凡夫
有一部分人,對密法非常好奇,但真正的密法是什麼?它一定是依於戒的。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戒律一定是根本。拿漢地的出家人來講,一定是外現聲聞相,內里是菩薩心腸的。密法,一定是在這兩者結合的基礎上才生起來的。過去西藏有一位很了不起上師,有很多人跟他學法,沒想到他死後墮落到鬼道里,當了驢頭鬼。他活著的時候是修大威德的,而且有超群的智慧,辯經的時候常常都是他領先。為什麼這樣的人死了以後還會墮落,去當驢頭鬼呢?因為他沒有真正地降伏自心。他的嗔心還在西藏每年都有40天的辯經法會。怪得很,在辯經法會上,常常有一個頭頂著袈裟的出家人進來,而且辯經後那個失敗的人一定會死掉。誰乾的呢?就是這個驢頭鬼。他看哪個敗了,就把哪個掐死。後來,西藏辯經會上規定,進去的時候,不許頭頂袈裟。以這個事例來說,修行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各種方法,來達到凈化內心作用
      我們歸依的時候,都發願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什麼是善?你看,哪件善事做出來不是對眾生利益的呢?所以凡是有利於眾生事情你就去做吧,它都是善的。斷惡呢?常常都是在我們自身。一切惡法你都不去做這就是斷惡修善。我們懂得皈依的時候要發願,但是有沒有認真地去思維過呢?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到現在,雖然沒有真正地不惑,也沒有知天命,但是慢慢地這樣走過來,就覺得佛法實在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沒有離開我們的一舉一動,乃至於我們的每一念。學了那麼多,用來檢點自己的時候,就覺得太差了,差的不是一點點。當觀照自己心念的時候,看到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剎那剎那的不停。我們天天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難道你不恐懼自己這一念心嗎?如果不知道通過外在的行,來凈化自心,我們的起心動念,恐怕就會「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了。因為你一造作,相應的就會有一個種子將來就一定會有果報,難道你還敢放縱自己嗎?所以,我覺得在我們的修行,實在是做得不夠。
戒,我們都持好了嗎?一個戒行不清凈的人,又怎麼可以產生真正的智慧呢?到目前為止,經也好、論也好,還沒有敢否定清凈的戒可以產生清凈定慧的。大家要知道,不是我們現在知道的理論少,而是我們從來都沒有認認真真去做過
      一出家的時候,我認為風水啊、神神鬼鬼那些,好像和佛教是兩回事,但我現在知道了佛法包括一切法。世間人為什麼要按生辰八字來推算人的命運?因為你以往所造的業早已給你下了定論。而我們出家人精神是要積極向上,創造進取,不甘於現狀。懂得了這些道理以後,要改變自己,從哪兒改變?首先應生慚愧心。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就要考慮一下,自己的身和心,有沒有和諧就像世間人講的陰陽學一樣。天為陽,地為陰。我們的這個身體,同樣也有陰陽,氣和血也是一樣的關係,身和心也是一樣的關係。講戒的時候說過,為什麼我們都要崇尚於單數?因為單數是陽,雙數是陰。而說到真正的陽,它又是喻含的這種人。天有好生惡殺之德,故天為陽。上升到佛法里呢?我們就是要講慈悲。有慈悲,還要有智慧。所以說,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歸回來以後,沒有離開慈悲智慧
慈悲升華,就是我們說的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有人會說,成佛的心。成佛的心又是什麼心呢?成佛的心就是大悲心。你肯給人快樂,你肯去解救人家的苦難。回歸到生活當中,你的一言一行都去為他人著想,去為他人服務。所以,佛教徒的精神就是奉獻的精神你有慈悲心,表現出來的行就是菩薩行。菩薩行歸納起來,就是六度萬行。萬行歸納回來還是六度六度中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是要讓我們去奉獻。從布施財物,到奉獻我們自身。奉獻我們的時間、奉獻我們的精力、奉獻我們的心……。
      歸回來講,出家人一定要持戒,因為它能表現出一種外相。而內在的智慧,又決定了你所表現出來的外相。你智慧越大,做得越好,度眾生的方便也就越多,所以內在的充實與外在的表相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不論讀千經萬論都離不開這個根本,回到當下,就是要注意我們的一言、一行、乃至於一念。讓它念念不空過,行行不偏離,言言都要正語。
      不管師父們也好,居士們也好,一定要知道光對我們來講太寶貴了,過一天我們的生命就隨之減少一天,成就道業實在需要把握住當下,大家努力精進吧。阿彌陀佛!
 

THE END